热门回答:
苏东坡的一生可用他自己的两首诗词来形容。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宋朝:苏东坡。
“莫听穿林打叶声。”展现了雨来风大的情景。又用“莫听”二字说出外物不足挂在心上。
“何妨吟啸且徐行。”是说在雨中仍然可认舒服的慢行。后面一句接的幽默而又深意。“同行都感到狼狈。而苏东坡不觉得。
苏东坡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心态。有一种敢斗不怕风雨精神。一蓑烟雨任平生”。延伸由及整个人生。加强苏东坡面对风风雨雨而偏偏坚持的情怀。
到“山头斜照却相迎”。写出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也为下面所发感慨作铺垫。
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这首词好就好在有双重意义。人的一生难免得遇风雨突来的时候。苏东坡自己就多次仕途坎坷不顺。被贬到州、惠州、儋州、黄州等地。但苏东坡坦然面对。
面对突然而至的不顺打击。如面对大风大雨一样。可以乐观淡然去迎接。风雨来就来了。你又躲不开。而苏东坡乐观旷达的心态。让人感概也有启发。苏东坡就有这样的性格。
“浙江悠悠海西绿。惊涛日夜两翻覆。钱唐郭里看潮人。直至白头看不足。”
《观浙江涛》苏东坡。
浙江江潮历史多有诗文之人留下作品的。而浙江江潮是有规律的会逆流而来。浙江江潮惊涛拍岸。在浙江为官的苏东坡当然要观潮写诗来。
开头就写出了墨绿色的钱塘江水。浩浩荡荡逆流而来。马上又让人感到有点透不过气来的波涛。日夜不停地翻着涛天浪花冲击着堤岸。可是虽然诗人在岸边城郭里。也被拍岸的大浪打湿了头。但观潮诗人仍然兴致勃勃。心有诗意必须要述胸怀。
诗人触景生情。似乎在暗喻:说人生一辈子。哪能不见逆浪。越遇而越见气概和豪迈。年轻时当心在天空。白发已生时。也可任凭风浪起不变初衷。苏东坡是言行一致的文学家。被贬杭州但他仍不泄气。在当地做了许多好事。解决当时的西湖要被葑草堵塞的事。功在当时。又利在后世。他主持修筑的长堤。现称为苏堤。
他主持了整治西湖的大事。兴建水利。有利百姓生产和生活。后人怀念他。把苏东坡当年主持筑建的西湖长堤称为苏堤。
苏堤春晓现成为闻名的西湖美景之一。如果当年在杭州为官的不是苏东坡。而是别的什么官。那西湖今天什么样还真难说。
中国古代诗文之人。有才华就已经让后人可以叫好;有自己的坚持。特别是有挫折有坎坷时初心不变。不随波逐流也让人称赞;但是有才华。又有自己的坚持并且豁达想得开。又能去安下心来去做点利国利民的大事。又见效果者。大概真少之又少。但苏东坡是一个。
但是如要问他的一生究竟如何?当然可以用《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观浙江涛》来回答。
我是沙沙小观园。谢提问者和阅读者。
其他观点:
我个人来认为:
苏轼的一生算是幸运的。虽然在政治上有些失意。但是在文化创作上宋朝是给了他足够发挥的空间。所以他是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画家、诗词大家。尤其在生活上命运不曾亏欠过他。在今天看来他也是幸福的旅行家和美食家。
图·国画中的苏轼
苏轼一生最重要的女人――母亲程氏
苏轼的父亲苏洵原本属于一个穷酸人。27岁以前还吊儿郎当的没有家庭承担。但是苏轼的母亲程氏。却是一个不比孟母差的人。之所以这样说孟母是培养了孟子。俗话说天下父母心。将自己的孩子尽心尽力培养成才是每一个父母都愿意做的事情你想要做的事情。但是苏轼的母亲伟大之处就在于她不仅仅是培养了苏轼、苏辙。还在于他在苏洵最困难的时候没有半点的唠叨。承担了家庭的重担而且给丈夫永远是鼓励和安慰。后世之人皆把目光投向了一门三父子三苏。却忘记了三苏背后的女人――程氏。
图·苏轼兄弟在母亲面前背诵诗歌
因为有一个好的母亲。父亲在不断的进步。诗词、政治策论成就上都大有成就。这样的成就带动了苏轼两兄弟。所以苏轼两兄弟在诗词政论上的成就得益于其父亲。而苏轼两兄弟豁达开朗的性格则得益于其母亲。
变法改变了苏轼的命运
苏轼这个人与其说他放荡不羁还不如说他过于耿直。王安石、司马光、苏轼宋神宗时期三大风流人物。
图·北宋风流人物关系图
王石主张变法目的是为了富国强兵。但是变法过程当中过于激进。不仅仅伤害权贵的利益。也伤害了不少平民百姓的利益。其中的青苗法、免役法、保甲法与保马法平民百姓有些苦不堪言。作为生活上是好友政治上是政敌来讲的司马光肯定是持反对意见。苏轼看到百姓受苦情形以后也站出来反对。这样就得罪了宰相王安石。而王安石背后站的是宋神宗。苏轼变相的得罪了宋神宗。而个人又不像司马光那样为人圆滑。最后自求外放。到杭州任杭州通判。
图·王安石
在杭州的三年里此时的朝廷中人并没有忘记苏轼。他们在翻看苏轼写给宋神宗的辞表《湖州谢上表》时。被苏轼的政敌舒亶、王珪、沈括抓住把柄。兴起了北宋时期的文字狱。为了罗列罪证他们花了将近四个月的时间翻看苏轼的各种诗词。比如。《山村五绝》中“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明显是在讽刺青苗法;“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是在讥讽新法改革科举制度;“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是公开和朝廷大力推广的农田水利法唱反调。其中。最有分量的一句“恨到九泉无曲处。世间唯有蛰龙知”。好家伙。你是有多恨当今圣上。非要到九泉之下去寻找真龙。当今圣上可没死呢!此次宋神宗发作。苏轼差点被判死。好在王安石为其求情。这也看得出王安石的心胸人品还是不错的。苏轼被贬至黄州(现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做团练使。
图·黄州东坡肉
宋神宗去世王安石新法停止宋哲宗继位。任用司马光为相。司马光上任以后大刀阔斧的废除王安石之前的各种变法。王安石新政停止。意味着苏轼当初作为反对者胜利了。苏轼也从一个八品官成为了正三品回到朝廷。苏轼的老毛病又犯了。可能是王安石就过他的原因。他又开始反对司马光废除新法。此次又被贬出京城再次来到杭州。
图·儋州东坡羹
苏轼第二次来到杭州。朝中的政治恶斗并没有因此结束。原版的改革派成为新派。守旧派被称为旧派。不知怎么的新派就又占据了主导的力量。苏轼既反对过王安石照理说属于旧派。又反对过司马光又像是新派。此时若是苏轼闭嘴不说话也就没什么事了。关键他又说话了。这次他是和新派唱反调我就发现他的口头禅莫非是“非也。非也”。此次新派。为了赶尽杀绝永绝后患。将苏轼贬出朝廷贬到颖州。(现安徽省阜阳市颖州区)在被贬的路上又被贬到广东惠州。最后被贬到儋州(现海南省儋州市)。
文章憎命达。书画清自然
苏轼的一生可以说要么是被贬要么就是在被贬的路上。可以说命运有些坎坷。但自古以来诗词出清平。文章憎命达。在这些被贬的地区和被贬的路上却写下了许多不朽的名篇。比如被贬为黄州团练使写下了《卜算子·黄州定惠圆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比如被贬到惠州写下了关于荔枝的诗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到了海南儋州又写下《别海南黎民表》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平生生梦死。三者无劣优。知君不再见。欲去且少留……其文学成就之高与柳宗元、韩愈、王安石、苏洵、苏辙、曾巩、欧阳修并称“唐宋八大家”。
图·苏轼的中国画
写诗的时候苏轼常常饮酒。思想跳跃。也将诗词书写与纸面。由于饮酒的作用。写的字比较飘逸自然。自成体系。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书法宋四家。存世的书法真迹有《黄州寒食诗》、《赤壁赋》……
图·苏轼的书法
宋朝书画不分家喜欢写诗词的人。也能够用画来表述自己诗歌的意境。这也使得苏轼也擅长画画。尤其擅长画山水松竹。其画意境深远重视神似。为以后的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主要的画作有《竹石图》、《古木怪石图卷》、《潇湘竹石图卷》……
你不知道的苏轼另一面旅行家、美食家
如果说苏轼是一个旅行家是有点被逼无奈。毕竟不是被贬就是被贬的路上这样的旅行呢。有点沉重。那么说他是美食家绝对不是言过其实。苏轼的一生是豁达而且开朗的。无论走到哪里他都可以和当地人打成一片;无论走到哪里他都不会亏待自己的嘴和胃;无论生活多么困苦。生活的品质总是会保证;所以是名副其实的“饕翁”
图·东坡豆腐
被贬到杭州的时候制作五柳鱼现在又被称为东坡鱼;在黄州的时候制作东坡肉、东坡肘子;在惠州的时候每天吃的甜食品着荔枝;在儋州的时候制作东坡羹……
结语
苏东坡在政治上是命运坎坷的。不够圆滑世故甚至是算不上一个合格的政客。所以一生都在被贬谪和去贬谪的路上。但因为命运的坎坷让苏东坡在诗词文学造诣上达到了宋朝的一个顶峰。宋朝对于文人墨客的重视让他多次化险为夷。在贬谪的地方依然给予足够的衣食待遇所以让他有时间创作书法绘画。书法绘画造诣也是前所未有的。宋朝国土面积是历朝历代当中比较小的。但经济发达程度确实最高。苏轼在贬谪的地方。依然可以尽情的畅享美食享受生活。从政在宋代苏轼是不幸的。生活在宋代苏轼却是最幸运的。
文/淦珩 图/网络
其他观点:
苏轼不仅在文学上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在书法、绘画上同样具有很深的造诣。而且还是一位接地气的实干家。他爱国顾家守礼法。耿直乐观重情义。本文仅以时间顺序。简单回顾苏轼坎坷曲折的人生经历。
苏轼从小就生活在浓厚学习氛围中。父亲苏洵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整日闭门用功读书。母亲程夫人又最好与诗书为友。夫妻两人悉心培养和引导苏轼和弟弟苏辙的学习和做人。
苏轼22岁时就轻松过了科举三关:举人、进士、殿试。少年成名。使多少人望尘莫及。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曾说:“三十年后没有人在提及我”。可就在此时。苏轼的母亲病逝。父子三人随即回家守孝。1061年。三年守孝结束。苏轼再次参加考试。又取得了宋朝百年来第一的好成绩。
此后。苏轼被任命为大理评事。四年期满调回开封任判登闻鼓院。第二年父亲苏洵病故。苏轼又被迫回家守孝三年。
1069年。苏轼守孝三年后回朝。正值王安石变法时期。朝野上下风雨凋敝。人心惶惶。包括非常器重他的老师欧阳修和其他的师友纷纷离京。苏轼此时也身似浮萍。
青年时期苏轼初入仕途。怀揣着拯世济时的理想和治国安邦的大计。然而。正处于苏轼事业上升期的关键十年。因为两度回家守孝。令人惋惜的错失了很多晋升的机会。但对于苏轼这位文学巨匠。其内心又何尝不是另一种收获。
1071年。34岁的苏轼因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端。与王安石产生过节。请求离京赴杭州任职。此后又去了密州、徐州、湖州任职。苏轼每到一处。体恤民情。革新除弊。政绩斐然。这个时期苏轼的诗词作品多在抒发自己政治抱负与豪情。笔法大气磅礴,豪放奔腾;《江城子 .密州出猎》最具有代表性。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然而。1079年厄运降临。43岁的苏轼被调往湖州任职。到任后。他即给神宗写了一封《湖州谢表》。文中提到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些话被新党利用。说他“愚弄朝庭”、“包藏祸心”。“讽刺政府。对皇帝不忠”。一时间。朝廷中一片倒苏之声。
7月28日。上任才三个月的苏轼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押往京师。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因其上植柏树。终年栖息乌鸦。故称乌台)。乌台诗案使苏轼惨遭折磨。几近毙命。关押在隔壁牢房的苏颂大臣。描写了苏轼在狱中受到的迫害“遥怜北户吴兴守。垢辱通宵不忍闻。”
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官职卑微。家里几口人吃饭都成问题。他就带着家人到城东开垦一块荒芜的坡地。“东坡居士”也由此而来。乌台诗案对苏轼的打击非常大。从满怀豪情报效国家到心灰意冷孤独难耐。随之思想也发生了脱胎换骨的蜕变。苏轼已彻底告别了以前的生活方式。
“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读完让人对苏轼这位伟大文学家的遭遇潸然泪下。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
卜算子.黄州丁慧院寓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又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诗中述说着自己谁都不能理解的孤独的心。即使这样。苏轼宁守寂寞清冷也不肯攀高结贵的高贵品格。
1085年。宋哲宗即位。苏轼被召回朝。仅仅几个月的时间。苏轼从起居舍人升至礼部贡举。但是当秉直的苏轼再次看到令他憎恶的场景:朝中新势力以同样的手法打压原王安石变法时期的主要人物后。毅然请求外调到杭州任职。
1089年。苏轼第二次来到杭州。在杭州的两年时光是苏轼最为惬意的时刻。然而。没多久又被召回朝。但因政见不合。1091年。苏轼被贬到颍州、扬州、定州。1094年。新党执政。苏轼再次被贬至惠州。1097年。已经62岁的苏轼又被贬至更荒凉的海南儋州。
在惠州。苏轼创作了大量乐观旷达、清新自然的作品。如《惠州一绝》、《蝶恋花》;儋州之贬。无疑是最严重、最悲惨的。“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再一次加深苏轼内心的伤痛和屈辱。但他依然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带领当地百姓垦荒种田之余以著书为乐。创作了140首诗词。100多篇散文等。在如今的儋州书院。只要能背诵三首苏轼的诗词就可以免费游览。
1100年。宋徽宗即位后。朝廷颁行大赦。苏轼复任朝奉郎。在北归途中。苏轼于常州去世。享年65岁。
苏轼的晚年是他一生的缩影。一贬再贬。但苏轼早已将权利看淡。不再为名利所束缚。苏轼从儋州北归途经镇江时,在金山寺看到李公麟(北宋名画家,苏轼的好友)所画东坡像,回顾一生,感慨万千,写下了:
《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此诗即是自嘲也是自我肯定。是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与评价。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 为什么喜欢的总是害自己最深的?背后有何规律?
- 在北京月入14k,这种情况下要不要离职呢?
-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学生学历低会导致爹不疼娘不爱且家庭成员不和睦吗?
- 刚刚离职的我现在还能从事哪些工作呢?
- 为何无人治理满大街逆行的送餐骑手?背后原因大揭秘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桔子生活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52525.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桔子生活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苏轼,儋州,神宗,苏东坡,东坡,王安石,杭州,惠州,诗词,自己的
没想到大家都对才华横溢,放荡不羁的苏轼,他的一生究竟如何?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苏东坡的一生可用他自己的两首诗词来形容。“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