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本名叫什么?历史上的唐僧有哪些故事?有没有徒弟?
原创

唐僧本名叫什么?历史上的唐僧有哪些故事?有没有徒弟?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平阳狐狸。回答问题。

历史上真有唐僧其人。不过唐僧取经是自费而非公款。还是半个偷渡客。《西游记》中所谓的皇兄御弟的壮观送别场面自然是没有的。

唐僧是河南洛阳人。法名玄奘。姓陈名祎。“江流儿”啥的就不必当真了。13 岁出家。 21 岁受戒。生于公元 602 年的唐僧和生于公元 599 年的唐太宗。确实算是同龄人。不过在唐僧取经归国之前。二人不可能也确实不存在任何交集。

唐僧出家后。除了学习佛法还四处游历。在游历的过程中唐僧发现一个问题。就是各地的佛经以及各位大师对佛法的理解不尽相同。让唐僧很郁闷。于是便有了去佛教发源地天竺走一走的想法。所以说求法解惑是唐僧取经的真正原因。跟唐太宗打仗杀人罪孽多没有半毛钱关系。

《西游记》中说东土大唐只有小乘佛法没有大乘佛法。而大乘佛法又很牛逼。什么事儿都能办。所以唐僧要去取大乘佛法。

事实上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大乘小乘佛法都已进入。唐僧取经之前就学过《摄大乘论》。只不过由于翻译的不同。本来玄之又玄的佛法大家的理解又各不相同。没有标准答案。造成佛法以及对佛法的理解产生了混乱。

(唐太宗李世民)

大约公元 626 年左右。唐僧向朝廷提出出国留学的申请。不过被朝廷拒绝。这一方面是因为古代中国对人口流动的管理和限制。另外我们结合唐僧生活的时代背景也可推测出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唐僧生活在隋末唐初的大乱世中。《隋唐演义》讲的就是这段历史。大乱世造成人口急剧下降。而人口和土地是封建王朝的主要财富来源。故朝廷对人口的管理便相对严格。二是 626 年。唐太宗发动“玄武门之变”。巩固内部的统治基础是其当务之急。什么出国留学深造的小事自然不会放在心上。三是唐朝的边患问题。北边的突厥虎视眈眈。西域也缺乏有效控制。这时有人要出国。你是留学还是想干其他什么东西。朝廷当然是有疑虑的。我们也可以推测。当时提出申请的远远不止唐僧一人。只不过没有留下太多记载而已。

公元 629 年天下饥荒。百姓四处求食。这时朝廷也没有办法。总不能让老百姓在一个地方等死吧?于是便放宽了对人口的管理和限制。唐僧便借着这股子风偷偷摸摸的从长安出发。经兰州。敦煌。酒泉。新疆。中亚。最终到了印度。

唐僧的目的性很强。这次来就是求法解惑。所以就得去最高的佛教学府。而那烂陀寺(可不是什么大雷音寺)就是当时印度的佛教中心。也可说是全世界的佛教中心。唐僧到那烂陀寺拜戒贤为师。学习梵文和佛法。

前文说过。唐僧刚出家时就曾四处游历。这是唐僧的特点。在印度学习佛法 5 年之后。他又花了若干年时间游历了印度大大小小数十个国家。用脚步丈量土地。用旅途感悟佛法。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相结合。这是唐僧求法的根本特点。这个唐僧可比《西游记》中的那个唐僧走的路要多得多。

在印度的大约 10 年间。唐僧还经常参加各种佛法大会和辩论并赢得了很高的声誉。成为印度佛教界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公元 645 年。求法 16 年的唐僧回国。这时曾经那位 20 多岁的年轻和尚已然变成一个 40 多岁的中年和尚。唐僧回国声名远博。妥妥的大海龟。这时候李世民内部问题也解决了。唐僧名气又这么大。那必须得高规格接待。并且向唐僧布置了一个作业。

李世民要求唐僧把自己一路的所见所闻著书立说。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大唐西域记》。李世民当然不仅仅是想看个热闹听个新鲜故事。作为一个大政治家。他要从唐僧的口中去了解西域中亚及大唐周边地区的风土人情和政治状态。这是唐太宗打的小算盘。

《大唐西域记》还有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那就是补充甚至是重构了印度的古代史。我们知道印度朋友要么没日没夜的钻研佛法。要么无忧无虑的唱歌跳舞。就是不写历史。印度的古代史可以说是一团糟。近现代的印度人从《大唐西域记》及各位大唐求法僧侣的著作中方才知道原来我们的历史是这个样子的呀。这也算是唐僧对印度乃至世界历史的一大贡献。

后来印度人又不搞佛教了。搞起了印度教。所以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但如今的印度人却不信佛教。我们的唐僧同志从印度回来之后。老老实实的翻译佛经。弘扬佛法。弟子数千。遍及天下。一干就是 20 年。直至公园664 年去世。

(高阳公主)

《大唐西域记》还有一个小花边。那就是该书执笔人也是唐僧的徒弟辩机和尚与唐太宗爱女高阳公主的一段风月公案。据说辩机后被腰斩。几年后高阳公主及其丈夫房遗爱。薛万彻等人也在谋反案中被杀或被赐死。房遗爱是大唐名相房玄龄第二子。

其他观点:

公元600年。洛阳缑氏镇。一户陈姓官宦人家诞生了一个小男孩。他的父母给他取名叫做陈祎。祎。是美玉的意思。寓意着美好的祝愿。在古代常用作人名。当然我们可能更熟悉他的另一个称呼——唐僧。或者玄奘法师。

我们绝大多数人对唐僧的了解或许仅限于《西游记》中。那个“大师兄。师傅又被妖怪抓走了的拖油瓶”。但实际上。真实的唐僧却是一个非常牛逼的硬核“猛男”。

想当初。唐僧偷渡出国。途经138国。历尽千难万险才到达古印度。

可这个信仰佛教的国家却并非极乐世界。他们等级深严。连本地人都生活得极不如意。更何况唐僧这样一个远道而来。背景并不显赫的异国来客呢?

尊重。不是来自于别人的给予。而是自身的硬实力。

唐僧在印度和当地学者辩论经义。让当地一众学者哑口无言。赢得了当地学者的尊重和认可。这些事迹经由丝绸之路上的商人传到了东土大唐。

最终他带回了舍利子一百五十粒。大小乘佛教经律论六百五十七部。

据记载。唐僧归国之日。“道俗奔迎。倾都罢市”。连唐太宗也亲自带着朝臣隆重迎接他。并为他赐号:三藏法师。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三藏的故事。

1、学霸唐僧的求学路:为了去西方求法。不惜偷渡出大唐;

前面我们说过唐僧出生于官宦世家。他的祖父在北齐官至礼部尚书。他的父亲也是远近闻名的贤士。还被推举担任过县令的职务。

这样的家庭。在那个动荡的时代里。已经是相当幸运的一件事了。至少。在当时普通老百姓还在为温饱发愁的日子里。他的父亲却能让唐僧四兄弟过着衣食无忧、诗书传家的幸福生活。

恰好。唐僧又是一个聪慧的少年。受父亲的教诲。他才八九岁便能通读、理解各类经典了。

但是。很不幸的是。命运对唐僧的考验也来得那般残酷。

在唐僧五岁那年。他的母亲便离开了人世。在他十岁那年。他的父亲又突然去世。这对于一个放到现代才上小学的孩童而言。无亚于人间悲剧。

没有了父母的庇佑。唐僧一下子就失去了生活的来源。眼看着生活没有了着落。十岁的他找到了自己在洛阳净土寺当沙弥的二哥长捷。前去投靠二哥过上了在寺院学习佛经的生活。

但学佛这件事儿。在当时。并不是想就可以的了。出家首先是需要朝廷获准剃度才行的。

恐怕。唐僧当时也没想到。自己的机缘会来得那么快。

在唐僧十二岁那年。朝廷要为二十七个僧人剃度。不过。由于唐僧年龄尚小、资历又浅。因而这批名单里本来是没有唐僧的。

有意思的是。大理寺卿郑善果瞧着一旁观赏的唐僧目不转睛的模样。觉得他很有趣。竟对他产生了好奇。便询问道:“你为何想要出家呢?”

或许。他此事无心之举。谁也没想到。唐僧的回答却震撼住了全场:“意欲远绍如来。近光遗法。”

这句话简单说来。唐僧是说他的愿望从长远来看。是为了继承发扬如来的精神。从短的来说是为了将佛法发扬光大。

唐僧的话引起了郑善果的注意。他意识到眼前的这个小沙弥若是给他机会。以后说不定会大有作为。于是。他便和同僚商量破格录取了唐僧:“诵业易成。风骨难得。若度此子。必为佛门伟器。”

一代圣僧的逆天之路。由此开始。

在这之后的几年里。唐僧一直潜心向各位有名望的大师请教学问。到他二十三岁的时候。他已是举国闻名的佛学大师了。

俗话说“学无止境”。当唐僧遍访名师之后。他有感于当时经义混乱、各位名师说法不一的局面。决心亲自前往印度。求取真经。以解心中迷惑:有南北异学。是非纷纠。永言于此。良用怃然。

不过。就跟我们现在出国要办签证一样。唐代的人要出国。也必须要向官府申请。办“过所”才行。否则私自出关。惩罚是非常严重的。

于是。在公元627年。唐僧便和一帮志同道合的僧人们。一同提交了前往印度的出国考察申请。

但当时大唐和吐谷浑、突厥的关系非常紧张。朝廷本就欲加强在西域的军事力量。此时唐僧一行人的出国申请很显然就有点不合时宜。朝廷很果断地拒绝了唐僧的申请。

这样的结果出乎唐僧一行人的意料。那些和他约定同行的人纷纷打起了退堂鼓。但这并没有让唐僧退缩。

前往佛教的发源地印度求取真经的信念鼓舞着唐僧。他回想起《历游天竺记》一书中记载的高僧法显西行取经的事迹。这更加坚定了他西行的道路。

公元629年。唐僧正式踏上了西行的道路。

2、真实的唐僧:历时17年途经138国行程五万里。还险些被大徒弟杀害;

那时候的路况根本无法和现代相比。西行的路上。除了崎岖的山脉和一望无际的沙漠外。语言不通和没有向导的问题。也是摆在唐僧面前的难题。

为了不至于因为迷路的问题。阻碍自己西行的路。唐僧决心在唐朝的边陲重地、中西交通的咽喉要道凉州。获取自己所需的情报。

唐僧的到来。获得了当地僧侣的欢迎。但也引起了当地都督李大亮的警惕。在得知唐僧要西行的计划后。李大亮明确告诉唐僧:如今突厥和朝廷关系紧张。西边随时会打仗。你要西去是违背朝廷法令的。你还是回京去吧。

唐僧西行受阻的事。传到当地僧侣群中后。河西一带的佛门领袖慧威找到唐僧。表示愿意帮助唐僧脱困。

在慧威的两个弟子慧琳、道整的帮助下。唐僧脱离了李大亮的监视。逃到了瓜州这个地方。但唐僧没有想到。李大亮的通缉令也随即到达了瓜州。

幸运的是。找到唐僧的是那个叫李昌的官员。他是位敬重佛法的信徒。当他得知唐僧的宏愿后。竟当着唐僧的面撕毁了通缉令。并表示愿意帮助唐僧出关西行。

出城后不久。两位帮助他的僧人便和唐僧告别了。此时。由于有官府的通缉。唐僧不敢光明正大地走官道。瓜州的沙漠和大风就成了困扰唐僧的新的难题。

其间。唐僧遇到了自己的第一个徒弟。也就是孙的原型——石槃陀。

石槃陀身体强壮。态度又很诚恳。当唐僧告诉他自己的困境后。他很爽快地表示愿意护送唐僧过五烽。

西行的路并不轻松。尤其是冒着生命危险。就是为了求取一些绝大多数人都用不上的经书之时。这足够劝退大部分人。

石槃陀的信念。显然不足以支撑他像唐僧那样。坚持走上几万里。

当两人偷渡出玉门关后不久。无尽的沙漠就摧毁了石槃陀的意志。当时两人在是否继续前行时发生了分歧。石槃陀告诉唐僧:“弟子感到前路艰险。所过的地方没有水草。要取水只能去五烽下偷水。但那里有重兵把守。一不小心被发现就会丧命。咱们还是退回瓜州吧。那样比较安全。”

唐僧如果是轻易能够被说服的人。也不至于偷渡出国了。他当场便拒绝了石槃陀的请求。仇恨的种子由此在石槃陀心中生了根。

有一天夜里。唐僧正在闭目打坐时。石槃陀以为他睡着了。便抽出了一把刀走向了唐僧。打算行不轨之事。

唐僧见状察觉到了危险。他便念起了经文。石槃陀看到唐僧还未睡着。徘徊了很久终究还是打消了念头。

第二天。唐僧便对石槃陀摊了牌。石槃陀回答唐僧:“弟子实在是不能陪大师西行了。我家中还有一家老小需要我养活。此行是冒犯王法。被抓住的话就是灭族之罪。我心中已经恐惧。决心不再西行了。”

唐僧闻言也就不再强迫石槃陀陪自己西行了。但石槃陀却不放下唐僧。他质问唐僧:“法师既然你不肯放弃西行。也必然不能到达目的地。如果你被抓住。供出了我怎么办?”

唐僧指着天起誓:“就算贫僧不幸被捕。纵然千刀万剐。也绝不会牵连你的。”

或许是石槃陀了解唐僧的为人。又或许是他还心存一点良知。他最终还是没有伤害唐僧。而是告别了他。和平分手。

此后。便是我们所熟知的唐僧西行的故事了。只不过这一路既没有妖魔鬼怪。也没有孙、猪八戒和沙和尚三兄弟。有的只有历时17年途经138国行程五万里的“孤勇者”唐僧:

谁说污泥满身的不算英雄

爱你孤身走暗巷

爱你不跪的模样

爱你对峙过绝望 不肯哭一场

3、归国后。唐僧潜心从事译经事业。终成一代大师。

唐僧在印度的名气。并非凭空得来的。他在曲女城法会上以论主的身份阐明自身对佛法的理解。烂陀寺的法师曾把他的法论抄录立于会场门外。并扬言: “ 若其间有一字无理能难破者。请斩首相谢。”

但18天过去了。却没有人能指出唐僧不足。理所当然地让唐僧得到了一众印度学者的尊重。

唐贞观十七年。唐僧回归长安的时候。有数万僧人夹道欢迎他归国。连唐太宗也不再追究唐僧违背圣令一事。

不仅如此。唐太宗还亲自下诏令在寝宫接见唐僧。并为他做《三藏圣教序》。

在唐太宗的建议下。唐僧接受了翻译六百五十七部经书、并将观察到的远方异域习俗写作十二卷《大唐西域记》的诏令。

此后的日子里。唐僧主持翻译了一千三百三十一卷经书。并将见到的一百三十八国的事迹编著成了十余万字的《大唐西域记》。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大师之名。玄奘法师实至名归。

文/脑洞趣味历史

感谢大家的阅读。祝朋友们身体健康。家庭和睦。心想事成。万事如意。觉得文章好的朋友们。记得给文章点个赞。关注一下。每天都会给您带来好文章

其他观点:

《西游记》是四大名著唯一的长篇神话小说。作者吴承恩用魔幻主义手法反应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令人百读不厌。更有很多值得探讨的人物和事件。该书以“唐僧取经”作为主轴线。重点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取得真经的故事。唐僧作为书中主要人物之一。他的一生充满着传奇色彩。那么历史上唐僧又是何许人也?他身上又发生了哪些真实故事呢?本文将作出详解!

唐僧原名叫什么?

在《西游记》里。有写出唐僧的身世。他乃金蝉子转世。他的父亲陈光蕊是新科状元。母亲是当朝宰相之女殷温娇。陈光蕊夫妇回老家接母亲途中被好色的船夫刘洪陷害。陈光蕊被推入江中。殷小姐此时以有孕在身。为了保住腹中的孩子。不得已只好从了刘洪。

不久后殷小姐腹中孩子出生。这小孩正是本文主角唐僧。殷小姐担心刘洪回来会加害孩子。就把刚出生的唐僧放入木盆。且写下血书。把孩子的父母姓名、遭遇劫难过程全部写了下来。放入盆中。然后随江水漂流。希望有缘人能够救起小唐僧。

总算是苍天有眼。小唐僧在江水上漂流了一段时间。正好在金山寺这边被法明和尚发现。法明和尚将孩子救起带入寺中抚养。取名“江流儿”。长大后取法号“玄奘”。玄奘勤奋好学、天赋异禀。后来李世民邀请玄奘开“水陆大会”。唐王李世民又与他结拜。因此唐僧也叫“唐三藏”、“唐玄奘”。而李世民则叫他“御弟”。

《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是做了背调的。例如唐僧外公。在隋朝确实有个叫殷僧首的人当过秘书丞。不过他的女婿是不是姓陈的新科状元。这事无从查起。只是唐僧本姓陈。这事是可以确定的。他的祖上是当官的。他的父亲是县官。看来吴承恩是移花接木了一下。

关于历史上真正的唐僧身世。一般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他出生于隋开皇二十年(600年)。另一种说法是出生于隋仁寿二年(602年)。生于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县)。当时取名为陈祎。这是唐僧真正的原名。出家后法号为玄奘。

陈祎。他的曾祖父乃是南北朝时期后魏的上党太守陈钦。祖父是齐国子博士陈康。父亲是隋朝江陵县令陈惠。陈祎是陈惠的第四个儿子。在陈祎五岁时。母亲去世。十岁时。父亲又离开了他。可以说是家道中落。而他的二哥陈素此时已经在洛阳净土寺出家多年。法号长捷。在陈祎小时候就经常去净土寺找二哥。经常去寺里听高僧讲经。时间长了也就对佛经很感兴趣。在父母都已经去世后。他就更加的习惯于寺里生活。12岁时通过考试破例成为真正的僧人。法号“玄奘”。

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和《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师行状》里有记载陈祎对佛法的崇信与缘分。而《续高僧传·唐京师大慈恩寺释玄奘传》中也有记载玄奘出家“少罹穷酷”。说明那时候他们家确实是家道中落了。

历史上唐僧有哪些故事?

公元614年。隋炀帝号令度僧。要选27人通过考试出家为僧。但需要满了18岁才可以参加考试。而当时陈祎(唐僧出家前名字)还是一名小沙弥。年龄也才12岁多。陈祎人小志气大。开考这天早早的来到了公衙门前。主考官大理寺卿郑善果大人得知消息后。就到门前问:“你未满十八岁怎么来参加考试?为什么想出家啊?”

陈祎回答:“意欲远绍如来。近光遗法。”

郑善果大人仔细看了看这孩子。心想:“佛家讲缘分。这孩子年纪虽小。但是其举止端庄成熟。眼里都有光芒。尤其是对佛法的理解。超过一般人。这就是与佛有缘之人。应该给他一次机会”。

这次考试陈祎顺利通过。从此成为净土寺一名僧人。法号“玄奘”。

617年。玄奘和二哥离开洛阳。去到四川、湖北、长安等地的名山大寺求学拜访。与各地的佛学文化交流中悟出更多的思想。

622年。玄奘正式受具足戒。这就意味着他已经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僧人。从此要恪守250条戒律。

626年(唐武德九年)。玄奘在长安遇到了来自印度的僧人波罗颇密多罗。这位来头不小。他的师父乃是印度纳兰陀寺权威佛学大家戒贤。玄奘早就久仰戒贤大师之名。这次他的弟子来到大唐。立马登门拜访。进一步钻研佛法。

627年(贞观元年)。大唐刚刚建立期间玄奘就请求西行求法(“过所”。即西游记里的通关文牒)。但当时边界并不稳定。所以朝廷没有批准他的请求。玄奘并没有就此放弃。贞观三年(629年)。长安城遭遇一场大灾难。朝廷允许了百姓出城自寻出路。玄奘趁机混入难民当中。并且顺利出关。那年他刚满27岁。他也已经踏上一条未知的道路。

玄奘到达凉州地界时为当地僧人祭坛说法受到了欢迎。但不巧的是这里当时是“丝绸之路”的重镇。受到了突厥人的侵扰。所以当时的凉州都督李大亮接到了圣旨。封锁边关。禁止人员西行!还要求玄奘立刻返京。不得有误。

玄奘此时陷入了困境。他内心还是想继续西行。可命令又不得不听。就在此时。当地河西一带的佛门领袖人物慧威大师站了出来。他暗中派慧琳、道正两个和尚帮助玄奘偷偷出了关。他们是半夜三更出去的。

玄奘到达瓜州(今甘肃安西县)时。慧琳、道正二僧已经回去了。他只好买了一匹马。继续向前。

当玄奘来到瓜州边境时。他的马已经死了。又没有人给他带路。他又陷入了迷茫当中。说来也巧。这时候有个叫石盘陀的胡人愿意与他同行。给他带路。这个人也被一些人认为是《西游记》中孙的原型。石盘陀很仰慕唐玄奘。请玄奘为他受五戒。石盘陀第二天牵来一匹瘦小的枣红马。玄奘认为这匹马不行。但是石盘陀说没有其他马了。没办法。玄奘只能带着这匹马和石盘陀连夜过河。

第二天。石盘陀告诉玄奘。前面有守卫。白天过不去。只能晚上从烽火台下面的水里过去。如果被发现。很有可能被守卫的乱箭射死。而他自己家中有老小。不能陪唐僧继续前行。说完石盘陀跑了。

玄奘又只剩自己一个人。他半夜过烽火台处时。不小心被守城官兵发现。玄奘被五花大绑了起来。被抓后。玄奘对守城将领如实说出自己的西行原由。没想到打动了守城将军。居然亲自送他出了关。

玄奘到了高昌国时。国王曲文泰派使者迎接。然后亲自把玄奘接到宫中。大摆宴席款待玄奘。王妃与十名侍女前来礼拜。这高昌国王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留住玄奘法师。哪知道玄奘直接拒绝了。玄奘说:“我来此地是为了西行求法。今受到国王款待感激不尽。如果国王执意要留住贫僧。那么贫僧只好绝食。到时国王能留住我的尸体。我西行求法的意志和决心。大王是留不住的。”说完以后玄奘还真的绝食了三天。第四天头上。国王看他脸色苍白。赶紧提供营养。然后与玄奘结拜为兄弟。因为他被玄奘的志向与执着所打动。送玄奘离开时还派了四个沙弥路上照顾玄奘。赠送了衣服三十套、马三十匹、脚夫二十五人以及一些吃的和银两。

除此之外。高昌国王还亲笔写信给途径的其他各国可汗与国王。希望他们不要为难唐玄奘。

玄奘离开了高昌国后又走过二十多个国家。前后走了上万里路。克服了重重困难。这才到达印度的那烂陀寺。

其实历史上“玄奘西游”的故事和西游记“唐僧取经”是有不少共同之处的。只不过吴承恩加入了一些神仙妖怪进去提升趣味而已。

历史上的唐玄奘有没有徒弟?

西游记里唐僧有孙、猪八戒、沙和尚四个弟子。而历史上唐玄奘也收了徒弟。如果按照取经途中来算。那么石盘陀就算他的弟子之一。他是主动请玄奘为他受戒的。这个人后来成了一名胡僧。胡僧和孙的猢狲发音相近。石盘陀在中途退缩和孙中途离开唐僧也很有相近之处。所以不少学者认为石盘陀就是孙的原型人物。

另外。唐玄奘的弟子还有辩机、窥基、圆测等。其中辩机的出家经历和玄奘很类似。15岁剃发出家。十余年潜心钻研佛理。后来帮助玄奘撰写了《大唐西域记》一书。

窥基则是大唐开国元勋尉迟敬德的侄子。玄奘第一次见到他就认为此人与佛有缘。但窥基不愿意出家。后来还是玄奘请李世民出面相劝才同意。窥基入佛门后。果然悟性很高。后来更是成为了“唯识宗”第二祖。

圆测原本乃新罗国王子。三岁就出家。后得到了玄奘的真传。佛学造诣很高。包括武则天都对他很尊崇。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陌清茗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9:09:17

    唐僧,玄奘,西行,大唐,佛法,印度,求法,西游记,盘陀,西域

  • 独一人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9:09:17

    没想到大家都对唐僧本名叫什么?历史上的唐僧有哪些故事?有没有徒弟?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小新卖蜡笔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9:09:17

    平阳狐狸。回答问题。历史上真有唐僧其人。不过唐僧取经是自费而非公款。还是半个偷渡客。《西游记》中所谓的皇兄御弟的壮观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