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提问者你好。提起陈群。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其被刘备错失。后又效力于曹操。是德才兼备的谋士。其实。陈群更厉害的地方在于他精通法制。还创立了“九品官人法”。成为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在陈群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的祖父陈寔就对他称赞有加。
在《三国志·陈群传》中载陈寔语:“此儿必兴吾宗!”
可见。陈群从年少开始便显示出了足智多谋的一面。后来和孔融结交为友。
当刘备到豫州的时候。便请陈群做刘备的别驾。兴平元年(194年)。徐州牧陶谦去世。刘备就准备去接管徐州。陈群便劝诫刘备。袁术一定会去争夺徐州。如果这个时候吕布偷袭徐州。他一定会失败的。但是当时的刘备眼里都是徐州。怎么会听取他的话。结果就是。刘备被吕布大败而归。后来他随着父亲在徐州避战。曹操打败吕布后。便封了陈群做司空西曹掾属。而陈群的故事从这时便开始了。
陈群为后人所认同的有三点。第一点便为知人之明。198年。曹操打败了吕布。陈群父子在吕布军中见到了曹操。曹操对陈群是久仰大名。便让他当了司空西曹掾属。在这之后。有人向曹操推荐了两位人才。王模和周奎。曹操便准备重用这两个人。只有陈群说不能用。他认为这两个人劣迹斑斑。如果重用是一定会坏事的。但是曹操没有听信陈群的话。还是重用了他们。结果。没过多久。两个人就犯了事被杀了头。曹操这才反应过来。当时就应该听从陈群的建议。并且找到陈群向他道了歉。陈群又向曹操推荐了陈矫和戴干。曹操都非常相信陈群。对着两个人委以重用。再后来。戴干忠义仁厚。最终战死沙场。陈矫也成了一代名臣。由此。世人军认同陈群的之人知明。
第二点便是在制定法度上成就。在刘备反曹。天下三分之后。东南便多生事端。曹操便任命陈群作酂令。以何夔为城父令。用陈群这样的名士来安抚这些地区。百姓官吏才得以安定。陈群后来又担任了萧、酂、长平的令长。在他父亲去世的时候才辞官。再后来。陈群又担任司徒掾。举高第。又升任了治书侍御史。转参丞相军事。而在魏国建立之后。又改做了御史中丞。便经常跟曹操和其他文官一起讨论或制定法度。
第三点便是他在法律上的最高成就:九品官人法。又称九品中正制。是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在御史中丞之后。又升任了侍中、领丞相东西曹掾。和曹丕的关系非常好。曹丕也非常的器重他。延康元年(220年)。曹丕当上了魏王。便封陈群为昌武亭侯。后来陈群又做了尚书。在位尚书期间。创造制定了“九品官人法”。而这一制度。代替了始于汉武帝的查举制。成了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在我国古代独特的选官制度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至于陈群的最终结局。可以说是官至高位。善始善终。曹丕称文帝。陈群又加官进爵。封为颍乡侯。
后来任命为镇军大将军。领中护军。录尚书事。在文帝去世明帝即位后。陈群被封颍阴侯。增邑五百。并前千三百户。开府。后任司空。录尚书事。
在青龙四年(237年)。陈群逝世。赐谥号靖侯。可谓是一生精彩纷呈。善始善终。历史终将记住这样的人。
其他观点:
刘备虽然辛苦经营多年。但开拓的事业却远不及曹操。究其原因。跟手底下谋臣良将数量不足有很大关系。其实。刘备的身边曾聚拢过不少的奇才异士。但由于种种原因。很多人最终都转投其他阵营。其中能力最为卓越、成就最高者。非陈群莫属。
陈群生于颍川陈氏家族。祖父陈寔、父亲陈纪、叔父陈谌皆是享誉海内的大名士。时称“三君”。陈群自幼品学兼优。弱冠之时便与大名士孔融等人结交。并经常参与品评天下名士的优劣。其评定之准确。每每令世人折服。刘备做豫州牧时。因听闻他的名声。便征辟他为别驾。委以心腹之任。时在兴平元年(194年)左右。
彼时。刘备屯驻在小沛。依附于徐州牧陶谦。陶谦临终前因为忧惧徐州的未来。加上欣赏刘备的才德。便将州牧一职让与他。刘备得到消息后。满心欢喜地准备接任。此时。陈群以袁术和吕布觊觎徐州、本方势小力微为由。劝阻刘备不要冒险。结果被他拒绝。结果。得到徐州的刘备受到袁术的攻击。紧接着又被吕布偷袭。最终只能狼狈地逃奔曹操。
刘备一意孤行导致惨败的现实。让陈群看清楚他的本性与能力。知道其绝非自己需要效力终生的明主。于是便与其父陈纪一起辞职归隐。等到曹操击灭吕布、攻取徐州后。因听闻陈纪、陈群父子的才学、名望。便一并纳入自己的帐下。至此。刘备痛失的大谋士陈群。被曹操“楚才晋用”。时在建安三年(198年)。
陈群转投曹操阵营后。以其突出的治世之才。竭尽心力、尽忠职守。在推荐人才、谏言国事、制定礼仪、改革选官制度等方面。都做出过卓绝的贡献。陈群历仕魏武帝曹操、魏文帝曹丕、魏明帝曹叡三代。累官至司空、录尚书事。封颍阴侯。不仅身居宰相之职。还被曹操祖孙三代视为股肱心腹和国家柱石。
相较于同时期的名臣良相。陈群之所以被后世频繁地提及。是因为他创设了一套影响深远的选官制度。即“九品中正制”。所谓的“中正”。也即有权品评人才的官员。分为大中正、小中正两级。其中。大中正由各州郡推选产生。只限一人。其人选必须是在朝中做官。而且必须是德高望重之人;小中正则是大中正的助手。数量不限。襄助后者完成评定人才工作。
大、小中正产生后。朝廷会下发一套人才调查表。要求他们根据自己所了解的情况。将流亡在外的本地人士。无论是否出仕均登记在表中。人才调查表中必须包括年龄、籍贯等项目。并且依据家世、才能等情况。将他们评定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并加注评语。
人才调查表填好后。小中正要襄助大中正审核其中的真伪。在确定没有问题的情况下呈交吏部。而吏部也会据此进行官吏的选拔、升迁和罢黜事宜。“九品中正制”的实行。不仅解决了当时选拔官吏没有标准的难题。还缓解了曹魏政权与世家大族间的紧张关系。对于凝聚人心、稳定社会功莫大焉。
但是按照人之常情。大、小中既然掌握着评定人才的权力。那么很可能会公器私用。将跟自己关系亲密的官僚子弟或高门大姓列入上品。而将寒门子弟贬为下品。时间一长便会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反而不利于真正地发掘人才。所以。“九品中正制”只是权宜之计。一旦国家走向统一、安定。必须要加以矫正。
然而在两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并没有被抛弃。依然是择选官吏的不二之选。直到隋文帝开皇七年(587年)。才下诏废除这项制度。改而通过科举制来选拔人才。至此。中国的选官制度才迎来一个大转折。而在此之前。“九品中正制”已经存在近400年时间(220-587年)。
当然。对于“九品中正制”的弊端。陈群绝不会考虑到。因为就在此法推行得如火如荼阶段。这位治世奇才已走向生命的终点。魏明帝青龙四年十二月(237年2月)。陈群薨逝。享寿情况不详。陈群去世后。明帝下诏予以厚葬。并为其上谥号为“靖”。正始四年(243年)。陈群得以配享曹操庙庭。陈群生前显赫。死后名垂青史。人生经历堪称圆满。
史料来源:《三国志》、《隋书》、《资治通鉴》
其他观点:
为事业立筹本就得接徐州。况不费一兵一卒。是陶低抗曹立下刘为以后筹措。面子上责任上也该接徐州。只是别人不纳的呂布。怎么没人提醒刘备呂布会狼心不改。不会知趣改过。感恩戴德。坏事就坏在呂布自己成不了事。也给他人填乱。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 在北京月入14k,这种情况下要不要离职呢?
- 27岁:考研还是考公?该如何做出选择?
- 如何平衡自己的时间与陪伴孩子的时间?有哪些实用方法?
- 大专女生学前教育毕业一年多,有两家园工作经验想转行该咋办?
- 普通人怎样做才能挣到钱?有哪些途径和方法?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54901.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中正,刘备,徐州,九品,官制,吕布,人才,官吏,名士,兴平
没想到大家都对刘备错失的治国能臣陈群都取得过哪些成就?最终结局如何?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提问者你好。提起陈群。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其被刘备错失。后又效力于曹操。是德才兼备的谋士。其实。陈群更厉害的地方在于他精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