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演义中。魏延、张嶷、陈式、杜琼四将。带领两万大军从箕谷行军。北伐中原。诸葛亮派参谋邓芝传达自己的军令。出了箕谷之后。要堤防魏军埋伏。千万别冒进。陈式却不以为然。第一个质疑道:“丞相也太胆小了吧?我认为魏军遭受十几天大雨。衣甲都毁坏。肯定急着回家。怎么可能有埋伏?现在我们倍道而进。只要追上魏军。便可大获全胜。现在为何又不让快速行军了?”
邓芝听后。紧皱眉头。不厌其烦说道:“丞相神机妙算。没有算错的时候。你们怎么敢违抗军令?”陈式讥笑道:“如果诸葛亮足智多谋。也不至于有街亭之失!”这时。旁边的魏延想起丞相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时。没有听他的“子午谷奇谋”。也跟着起哄道:“丞相如果听我的良策。兵出子午谷。现在不说长安。说不定连洛阳也打下来了。现在一会儿让进兵。一会儿又不让进兵。难道军令如此不明吗?”
陈式不再听从邓芝传达的军令。带着他的五千士兵。扬长而去。想先到祁山安营扎寨。看羞辱丞相诸葛亮一番。”邓芝见拦不住。无可奈何。他只能回到大营。向诸葛亮诉说魏延、陈式的无礼之处。
果不其然。陈式不听诸葛亮的号令。贪功冒进。中了司马懿魏军的埋伏。损失惨重。五千士兵便伤亡四千余人。陈式只剩下四五百伤兵。暂时在谷内休息。
诸葛亮不但没有立刻处理陈式。反而派邓芝来安慰他。防止生变。在诸葛亮大军夺取祁山。犒劳三军完毕后。这才将魏延、陈式、杜琼、张嶷四将带入大帐。进行秋后算账。诸葛亮质问道:“是谁失陷了军来?”
魏延第一个回答道:“是陈式不听号令。擅自进兵。这才有了大败。”陈式不甘示弱:“这都是魏延的主意。不关我的事。”诸葛亮却不听陈式的辩解。一锤定音。认为是陈式故意攀咬魏延。于是将其推出斩首示众。演义中相关描述如下:
孔明曰:“他倒救你。你反攀他!将令以违。不必巧说!”即令武士推出陈式斩之。须臾。悬首于帐前。以示诸将。
说实话。陈式违抗军令。魏延同样也违抗了。但是诸葛亮只杀陈式。却不追究魏延的责任。他不杀魏延。是怜惜魏延是一员不可多得的大将。这已经很明显了。诸葛亮将陈式当作替罪羊杀了。
那么。在正史上。陈式是否也被当作替罪羊杀了?他的结局如何?
在正史上。陈式一共出场三次。第一次出场。是刘备派遣陈式等十余名将领带着部队。去马鸣阁道(栈道)。截断曹军的退路。但是因为徐晃抵挡住了陈式的攻击。曹操大军顺利撤退。刘备派出的陈式部队功亏一篑。
第二次出场。是刘备东征时期。陈式和吴班带着水军在夷陵驻扎。并没有参战。也没什么表现。就是一个打酱油的。
第三次出场。就是和演义中所描述的这一次。建兴七年(229)。诸葛亮派遣大将陈式攻打武都、阴平二郡。曹魏雍州刺史郭淮带军与之交战。诸葛亮亲自带领大军驰援陈式。成功击退郭淮部队。夺取武都、阴平二郡。《三国志》中记载如下:
七年。亮遣陈式攻武都、阴平。魏雍州刺史郭淮率众欲击式。亮自出至建威。淮退还。遂平二郡。
由此可知。在正史上。陈式从汉中争夺战时期。便是蜀汉的一员大将了。受到刘备的重用。并参与了刘备发动的夷陵之战。在蜀军大败后全身而退。在诸葛亮北伐时期。陈式取得了攻克武都、阴平二郡的战绩。可以和第一次北伐夺取天水、南安、安定三郡相媲美了。
结语
演义中。陈式和魏延都违抗诸葛亮军令。葬送四千多蜀军。结果诸葛亮不处罚魏延。将陈式当替罪羊杀死。
正史上陈式可能比不上魏延。也是蜀汉难得的一员大将。在诸葛亮的指挥下。取得了夺取武都、阴平二郡的战绩。
有人认为陈式是《三国志》作者陈寿的父亲。被诸葛亮军法处置。被陈寿所记恨。因此陈寿在写《三国志》时。故意贬低诸葛亮及其独子诸葛瞻。以此来报复。实际上。陈寿作为一个“良史”。是不会掺杂个人感情的。即使他的父亲真的被诸葛亮所杀。他也不会故意贬低诸葛亮父子的。
何况。这只是网友的无端猜测。没有任何靠得住的证据。陈式在攻克武都、阴平二郡后。便失去了记载。也不知道是病逝。还是战死。他的下落成谜。
前往“魁哥说三国”公号。观看更多三国精彩文章。
其他观点:
三国演义之中。陈式可能是最饭桶的一个将领了。
无勇无谋。事前说大话。事后甩锅。几乎集中了饭桶将军的所有缺点。
事实上。陈式虽不是一位顶级名将。但绝对是一位最靠谱的将领。
遗憾的是。无论是史家还是后人。都喜欢“奇迹”。对“靠谱”似乎有所低估。
正史:被低估的“靠谱”之人
陈式。是从基层成长起来的将领。
汉中之战时。他开始走上高级将领的岗位。
1、靠谱的败仗:马鸣阁道之战
陈式的第一仗。就给徐晃刷了功绩。
刘备为取汉中。取“断绝内外”之策。让陈式等十余营封锁马鸣阁道。
结果。徐晃率军进攻。大败陈式等人。刘备军损失惨重。许多人投谷而死。
此战后。曹操大喜。赞许徐晃:马鸣阁道是汉中的咽喉。刘备想断绝内外。以取汉中。将军一举取胜。善之善者也!
随后。曹操因此还使徐晃假节!
陈式这次登场。真的就是一败涂地吗?
果真如此。刘备为何后来反而加重了陈式的地位呢?
陈式的任务。是封锁马鸣阁道。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为徐晃所败。但马鸣阁道(阴平到汉中的通道)还是为刘备军所控制了。
因此。比较全面的情况应该是:陈式一度为徐晃所败。损失惨重。但是。陈式等人在付出惨重代价下。还是控制了马鸣阁道。
为巅峰徐晃所败并不丢人。一年后。关羽也被徐晃击败了。
陈式不是什么神人。打不过徐晃。
然而。在失利后仍能完成任务。可见陈式“靠谱”。
因此。陈式得到了刘备更多的重用。
2、“遗憾”的败仗。
夷陵之战时。陈式成了最重要的将领之一。
当时。冯习为大督。张南为陆军前部。吴班、陈式为水军。
前面的马鸣阁道之战。陈式指挥的是山地作战。此时。又担任水军将领。
可见:从基层成长起来的陈式。军事素质比较硬。能够胜任各种作战任务。
战役初期。吴班、陈式的前部表现出色。连续攻占了巫、秭归等重镇。并在夷陵击败了孙桓。
此后。占据陷入僵持后。刘备“舍水就陆”。令吴班率水军上岸。陈式也就没有再出现在记载中了。
夷陵之战的总走向。不是陈式这种级别的将领所能决定的。
尽管陈式表现不错。但随着陆路的战败。陈式也败归了。
3、靠谱的胜仗。
诸葛亮北伐。多无功而返。
唯一的成绩。就是夺取了武都、阴平。
而收复武都、阴平。就是陈式干的。
当然。收复武都、阴平。主要难点在于“打援”。也就是阻挡援军。
“打援”。是由诸葛亮亲自指挥的。陈式负责是“攻城”。
所以。夺得武都、阴平这样的大功。总指挥仍然是诸葛亮。
不过。能独当一面。完成夺城任务。一口气连夺两郡。也是可圈可点的。
要知道。诸葛亮时期。有独当一面经历的将领很少。只有赵云(佯走箕谷)、马谡(守街亭)、魏延(远出羌中)、王平(独拒张郃)。以及陈式。
其中。陈式收复武都、阴平。与魏延远出羌中。是仅有的两次比较大的胜利。
所以。正史上的陈式。虽不算一流名将。但无论地位、功劳。都是名列前茅的。
其重要性。不及关张马黄。也不及魏延、姜维、王平。但不在廖华、张翼等人之下。
遗憾的是。 正史都没有给他单独列传。使这位立下不小战功的将领知名度不高。
没有被单独列传。也就注定了:只有在作战时。他才出现。而他的生平等信息则不可能得到记载了。
因此。陈式的结局。是未得记载的。
没有记载陈式的结局。不是因为陈式不配。而是史家不公。
演义“饭桶化”
到了演义中。陈式则完全被“饭桶化”了。
第一次出场。
夏侯渊来攻。陈式牛逼哄哄地跟黄忠说:将军休动。某愿当之。
然后···出战。先中了夏侯尚诱敌之计。后又被夏侯渊直接生擒了。
无勇无谋。还说大话。典型的“饭桶”。
第二次出场。
陈式与魏延、张翼、杜琼引军进军箕谷。
诸葛亮让邓芝来提醒:小心魏军埋伏。不可轻进!
陈式再次牛逼哄哄:丞相太多疑了。老子自带五千人出箕谷底。先到祁山。看丞相羞也不羞?
结果···果然中伏大败。五千人只剩下四五百人。
事后。陈式和魏延互相甩锅。
诸葛亮干脆把陈式砍了。
无勇无谋。说大话。还甩锅。这是真正的“饭桶”。
《三国演义》确实抹黑过许多人。
但是。大多数抹黑。都是对史实作“修补”。即对发生的事情作一些虚构。
而陈式。他的“饭桶行为”。则完全没有任何史实依据。从头到尾全部是虚构的。相反。陈式真实的战功、表现。演义则从头到尾一个字都不提。
真不知道老罗和陈式何冤何仇···
陈式。不是关羽魏延这样的顶级将领。他没有什么令人叹为观止的才能。
然而。他兢兢业业。坚决执行任务。是一个靠谱的将领。
读史时。人们总爱谈论“神迹”。似乎对“靠谱”不甚重视。
因此。靠谱的陈式。遗憾的没有得到单独列传。甚至连其生平也没有着重介绍。
然而。现实中。陈式这样的人。才是一支军队的基石。
毕竟。关羽、姜维这样的天赋。可遇不可求。大多数人都只能欣赏而已。
然而。成为一个靠谱的人。成为一个兢兢业业完成任务的人。是我们都可以努力争取做到的。
靠谱之人。有时会显得默默无闻。如陈式一般。其生平甚至不为人知。
然而。他们是社会的基石。值得尊敬。
其他观点:
陈式是蜀汉的一员大将。但是只是很普通的一员大将。在《三国演义》中。陈式成了魏延的替罪羊。被诸葛亮所杀。可是在《三国志》中。陈式的结局并没有交代。应该是善终。
三国是一个群星荟萃的时代。由于英雄人物太多。而且我们都很熟悉。因此像陈式这种不怎么起眼的人物。也就没有太光辉的形象记载了。
在蜀汉集团。陈式跟关羽、张飞这些一流武将是不好比的。即使是跟后来的魏延、姜维比起来。也有很大的差距。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三国演义》中。才给了陈式这么一个做替罪羊的下场。而实际上。这种二三流武将。在正史中。压根就没有仔细介绍的必要性。当然了。也有人说陈式是赵云的真实版本。那可就真的高估了陈式了。
一、《三国演义》里。陈式的确成了魏延的替罪羊。
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的时候。启用马谡守街亭。结果导致街亭丢了。从此以后。军中不少大将。便开始在私底下质疑诸葛亮的指挥能力。
尤其是魏延这家伙。他一天到晚就提子午谷奇谋这件事。似乎诸葛亮不听他的。才造成了后来这么多被动的情况。
有了魏延这位后期响当当的猛将撑场子。其他将领自然是更喜欢在私底下发牢骚。比如说陈式。就是比较不服气诸葛亮的。
诸葛亮第三次北伐。让魏延、张嶷、陈式和杜琼这四位猛将。从箕谷这边出发。由此可见陈式手底下大概有5000人马。
这个时候诸葛亮担心前军冒进。所以让邓芝到前面来提醒他们要小心。结果陈式就有些不高兴了。甚至扬言是丞相胆子太小。魏军压根就不可能有埋伏。因为他们在连续十几天的大雨中泡着。哪有空搞埋伏呢?
这个时候魏延也没闲着。这哥们跑出来帮腔。又提到了当年的子午谷奇谋。并且对诸葛亮的统兵权提出了质疑。魏延的潜台词就是说:能者居之是最正常不过的。既然不能。何不让能者来?
有了魏延的帮腔。陈式就更加肆无忌惮了。于是他冲锋在前。压根就没想到司马懿那边有埋伏。结果伤亡惨重。5000兵马只剩下了400多人逃出来。
事后清算的时候。诸葛亮把这几位大将都喊了过来。结果魏延抢先表示:都是陈式这家伙不听丞相的。快灭了他!
到了这个时候陈式才反应过来。原来魏延才是最大的坑。于是也反咬一口指责魏延。说他才是罪魁祸首。但是诸葛亮却偏偏没有责罚魏延。而是将陈式给弄出去宰了。
很显然。这件事中魏延和陈式都是违反军令之人。可是诸葛亮不处理魏延。偏偏收拾了陈式。可见诸葛亮是向着魏延的。至于可有可无的陈式。成为牺牲品也就是必然的事情了。
二、《三国志》中的陈式。还是颇受重用的。
在《三国志》中。陈式的形象就没有这么不堪了。好歹这哥们也是在刘备时期。就得到启用的大将。算得上是蜀汉集团的二流元老了。
不过很可惜的是。惜字如金的陈寿。并没有给陈式多少出场的镜头。整本《三国志》。陈式一共只出场了三次。
第一次出场:汉中之战前夕。
曹操拿下汉中以后。将夏侯渊和徐晃留在了这里。自己带着大军回到了邺城。这个时候刘备也拿下了益州。于是他想要更进一步。夺取汉中。
当时刘备带着十几个将领前往马鸣阁道。其中就有陈式。不过很可惜的是。他们本打算阻断这里的出路。好把曹操的兵马困死在汉中。结果在这里遭到了徐晃的猛攻。
因此刘备这一战兵败了。不过陈式侥幸活了下来。所以说这一战中。陈式并没有表现出什么英勇的地方。当然。活下来也是一种能力。
第二次出场:夷陵之战中。
夷陵之战爆发后。刘备带着一帮马仔要跟孙权死磕到底。结果在猇亭遭到了陆逊的反击。而此前陈式便跟吴班带着水军驻扎在夷陵。
当时刘备本部的大军遭到了火烧连营的打击。几乎溃不成军。还在大帐中嗑瓜子的陈式。甚至都没参战。就宣布战败了。因此这一次他还是捡了一条命。
第三次出场:跟着诸葛亮北伐期间。
这回陈式算是正儿八经露脸了。过去拿到的剧本。不光没台词。甚至连个脸都不给露。可这次完全不同了。因为陈式在诸葛亮的指挥下。居然拿下了武都和阴平两个郡。
诸葛亮多次北伐。除了第一次有所斩获以外。这次的战果算是排行第二名了。由此可见。陈式在这次的战争中。表现是相当不错的。
拿下武都和阴平以后。曹魏的郭淮不服气。还想来找陈式的麻烦。结果发现诸葛亮带着大军来了。只好选择罢兵。
七年。亮遣陈式攻武都、阴平。魏雍州刺史郭淮率众欲击式。亮自出至建威。淮退还。遂平二郡。---《三国志》
由于这次军功。使得陈式正儿八经进入了蜀汉名将的行列之中。虽然地位比不上魏延。但是在次一级别的武将中。也算是响当当的人物了。
总结:陈式其实就是很普通的武将罢了。
陈式在汉中之战前就已经出现了。这说明陈式早就在刘备集团效力了。但是他的成长似乎并没有那么快。由此可见陈式的能力是稀松平常的那种。
他之所以跻身于名将行列。完全是靠熬资历。有些人业务能力不怎么样。但是对老板一片忠诚。兢兢业业。时间长了。也可以得到老板的器重。陈式就是这样的人。
演义里。让他做了魏延的替死鬼。完全是作者为了拔高魏延这个人的个人形象而已。因为相比较而言。魏延比陈式重要多了。
参考资料:《三国演义》、《三国志》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 为什么喜欢的总是害自己最深的?背后有何规律?
- 在北京月入14k,这种情况下要不要离职呢?
-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学生学历低会导致爹不疼娘不爱且家庭成员不和睦吗?
- 刚刚离职的我现在还能从事哪些工作呢?
- 为何无人治理满大街逆行的送餐骑手?背后原因大揭秘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桔子生活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54902.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桔子生活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陈式,阴平,刘备,汉中,演义,将领,蜀汉,带着,丞相,的是
没想到大家都对被诸葛亮当作替罪羊杀死的陈式,正史上也被杀了吗?陈式的结局如何?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演义中。魏延、张嶷、陈式、杜琼四将。带领两万大军从箕谷行军。北伐中原。诸葛亮派参谋邓芝传达自己的军令。出了箕谷之后。要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