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水浒传》第六十七回。宋江拿下了大名府。谏议大夫赵鼎建议皇帝招安。“不若降敕赦罪招安。诏取赴阙。命作良臣。以防边境之害。此为上策”。此赵鼎的原型就是南宋初年的名相赵鼎。
蔡东藩的评价:得赵鼎、张浚为相。得岳飞、韩世忠为将。此正天子高宗以恢复之机。令其北向以图中原。不致终沦江左也。
赵鼎在临安写过很多词。抒发自己国破山河在的悲痛心情:
鹧鸪天·建康上元作 赵鼎
客路那知岁序移。忽惊春到小桃枝。天涯海角悲凉地。记得当年全盛时。 花弄影。月流辉。水精宫殿五云飞。分明一觉华胥梦。回首东风泪满衣。
赵鼎晚年受到秦桧迫害。临终时。赵鼎写了\"身骑箕尾归天上。气作山河壮本朝。\"
他的好友胡铨在赵鼎死后写了一首诗纪念他:
哭赵鼎
以身去国故求死。抗议犯颜公独难。
阁下大书三姓在。海南惟见两翁还。
一丘孤冢留穷岛。千古高名屹泰山。
天地只因悭一老。中原何日复三关。
赵鼎曾教导张浚怎样对付小人。说:“自古以来。想除去小人如果操之过急。小人一伙会团结起来。祸害就大了;如果缓慢渐进。可使他们自相排挤。目前以冯益的罪。虽处死也不足以大快天下人之心。然而宦官们怕陛下习惯用处死来处理这种事。一定极力为冯益开脱罪行;不如把他贬到远处去。既不抵触陛下的心意。宦官们看到贬谪的处分尚轻。一定不会极力营救。又庆幸出来一个空缺。一定一个个图谋进用。怎肯容纳被贬的人呢?如果现在就大力打压他们。这些人一定对我们起反感。那么他们的党羽组织将更坚固而不可破。”
赵鼎是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的进士。靖康之耻。金国想立张邦昌为汉地皇帝。要赵鼎等人写通告。赵鼎逃走了。
赵构南渡后。赵鼎要求撤掉王安石的配享。他对王安石的变法意义认识不清。认为靖康之耻是蔡京用王安石的变法造成的。说:“从熙宁年间王安石执政。改变祖宗法度以来。百姓开始贫困。借开辟国土之名。造成边患;兴起理财之政。使百姓穷困;设立虚无之学。败坏人才。到崇宁初年。蔡京假托绍述之名。尽行王安石之政。凡是现在的忧患均开始于王安石。而形成于蔡京。现在王安石还配享庙庭。而蔡京的朋党未除。时政的缺失莫大于此。”
绍兴四年。赵鼎任宰相。起初。李横从襄阳北伐。赵鼎不同意。说:“李横是乌合之众。恐怕会失去襄阳。”果然李横在开封失败。最终导致襄阳陷落。赵鼎建议起用岳飞统制中部防线。岳飞到了鄂州之后。果然收复了襄阳。
伪齐皇帝刘豫之子刘麟与金兵大举进攻南宋。赵鼎和张浚建议宋高宗到长江亲征督战。以提高士气。赵鼎说:“多年退让。让敌人越来越傲娇。现在圣上亲征。必定成功。”并派兵援助韩世忠。韩世忠在大仪镇大败金军。
后来赵鼎再次担任宰相。有人指责他碌碌无为。赵鼎听到后说:“今天的局势就像人患了重病。应当静养。如果再不断穷折腾。一定会伤了元气。”金国在中原时间久了。掌握了治理汉民的经验。就废除刘豫。刘豫的很多部下不愿意投降金国。赵鼎派人招抚刘豫的河南守将。得到精兵数万。马数千匹。 刘锜说:“淮北归正者不断。估计今年可得到四五万人。”
金人开始和南宋议和。赵鼎说:“陛下和金人有不共戴天之仇。现在屈己求和。不惜这样做。是因为二位先帝的灵柩及母后而已。群臣愤懑之辞。出于爱君。不可以成为罪过。陛下应当告诉他们说:‘讲和并非我本意。因亲人的缘故。不得已为之。只要得到二帝灵柩及母后回来。敌人即使背盟。我也没有遗憾。’”
我是沂蓝书院的赵月光。专注宋史与近现代史研究。
本文为原创回答。如果觉得有点意思。敬请点个赞。
其他观点:
南宋初年政治家、词人赵鼎是怎样的一个人?前言
南宋初年有四大名臣:李纲、赵鼎、李光、胡铨 。其中赵鼎两度拜相。
四大名臣都有诗词作品传世。也都先后被贬到了海南岛。不同的是赵鼎的结局比较悲怆。他为了保护家人免受秦桧的迫害。在海南绝食而死。
一、身骑箕尾归天上。气作山河壮本朝
赵鼎(1085年-1147年)字元镇。4岁时父亲去世。他在母亲的抚养教育下长大。并在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21岁时进士及第。在靖康之变后。金人立张邦昌为帝。并把徽宗与钦宗劫持北行。赵鼎、胡寅、张浚留了下来。但是没有接受伪职。
宋高宗在称帝以后。赵鼎马上追随而去。他在赵构面前把王安石痛批了一番。认为北宋的衰弱由王安石而起。形成于蔡京之时。搞得赵构罢去了王安石配享的资格。
绍兴年间。赵鼎曾经两度拜相。他和张浚同时为相的时期。政治清明有“小元祐”之称。 金人扶持的北齐政权几次南侵都被赵鼎、张浚、韩世忠、岳飞等人挫败。使得南宋政权渐渐稳固。
在赵鼎的坚持下。南宋最后定都临安。赵构终于也安定下来。过上几天“西湖歌舞”的日子。
秦桧掌权以后。主战派渐渐失势。赵鼎也受到了排挤。失去相位的赵鼎开始了不断被贬谪的过程。泉州、漳州、潮州。最后终于享受了最高待遇。被贬往了海南三亚(吉阳军)。赵鼎上谢表说:
“白首何归。怅余生之无几;丹心未泯。誓九死以不移。”
这几句被秦桧看到后。秦桧恨恨地说这个老头子还像以往那样顽固倔强。因此对赵鼎迫害得越发严重。 赵鼎自知不免。为了不连累家人受到迫害。竟然在绍兴十七年(1147年)绝食寻了短见。 他曾经自书墓铭说:
“身骑箕尾归天上。气作山河壮本朝。”
1156年。同被贬谪海南的胡铨终于熬出头遇赦北归。写了一首《哭赵鼎》 来怀念宰相赵鼎。诗曰:
以身去国故求死。抗议犯颜公独难。阁下大书三姓在。海南惟见两翁还。
一丘孤冢留穷岛。千古高名屹泰山。天地只因悭一老。中原何日复三关!
南宋四大名臣中。赵鼎、胡铨、李光、李纲4人都曾经被贬逐海南。李纲早去早回。赵鼎死后。只剩胡、李得还。所以诗中说“惟见两翁还”。
二、赵鼎《满江红》
赵鼎留下的作品中诗多词少。最为人称道的就是这首《满江红 丁未九月南渡泊舟仪真江口作》:
惨结秋阴。西风送、霏霏雨湿。凄望眼、征鸿几字。暮投沙碛。试问乡关何处是。水云浩荡迷南北。但一抹、寒青有无中。遥山色。
天涯路。江上客。肠欲断。头应白。空搔首兴叹。暮年离拆。须信道消忧除是酒。奈酒行有尽情无极。便挽取、长江入尊罍。浇胸臆。
丁未是建炎元年(1127)年。上一年就是靖康元年。靖康二年四月。金人掳掠徽、钦二帝北去。同年五月。赵构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即帝位。改元建炎。这年九月。金人再次南犯。宋政权准备南渡。
赵鼎先行渡江至建康。为赵构打前站。因此泊舟于仪真(今江苏仪征)江口。这首词可算是南宋爱国词的先声。
满江红大多押入声韵。因此激昂壮烈。适合抒发这类悲愤之情。这个词牌最有名的作品是是岳飞的满江红。赵鼎的词写的是自己的感受。也反映了当时危险的局势。
惨结秋阴。西风送、霏霏雨湿。开篇点出时令。秋雨中西风萧瑟。
征鸿几字。暮投沙碛。试问乡关何处是。水云浩荡迷南北。此处化用了崔颢黄鹤楼中”日暮乡关何处去。烟波江上使人愁“之意。赵鼎家在北方(今属山西闻喜礼元镇 。如今故土沦丧。唯有遥望感慨而已。
肠欲断。头应白。这一年赵鼎42岁。南宋正在危急存亡之秋。作为一个逃命政权中的一员。看不清未来的前途。难免会有”消忧除是酒“的消极情绪。
便挽取、长江入尊罍。浇胸臆。老街以前提过。创作豪迈之语。可以在结尾处试试写饮酒。
结束语
结束时。用赵鼎词韵。填一首《满江红·读赵鼎泊舟仪真有感》:
落木千山。澄江界、横分南北。天地间。哀鸣旅雁。飘零行客。回首乡关烽火杳。烟波收雨征衫湿。泛轻舸、愧击楫中流。愁无极。
黄昏月。临沙碛。空搔首。悲离拆。念铜驼巷陌。故宫春色 。北斗细斟沧海阔。一尊独酹宽胸臆 。 人未老。加饭笑廉颇。头先白。
@老街味道
其他观点:
赵鼎。字元镇。号得全居士。生于公元1085年。北宋末年解州闻喜县人。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家庭。四岁的时候老爸就去世了。母亲成了他唯一的依靠。所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在母亲的抚养和教导下。小赵鼎在读书上是非常用功的。因而年纪轻轻就已经将经史百家著作都通读了。
公元1106年。时年二十二岁的赵鼎考进士及第。为官时由于时常大胆进谏。批评权贵。因而逐渐在官场中小有名气。随后迁任洛阳县令一职。由于他在任职期间工作卖力。被时任宰相的吴敏看重后。升任开封府士曹一职。
公元1125年。北方的金国在成功灭辽之后。兵分东西两路。大举南下攻宋。他们的计划是:西路军向太原进发。东路军向燕京进发。在两军取得战争胜利后。迅速赶往开封会合。打算一举拿下宋朝首都。
由于宋徽宗赵佶平日里只顾着风花雪月了。再加上任用了蔡京等一批奸臣。导致国库空虚。武备松弛。次年。金国的东西两路军队竟然没遇到像样的抵抗就直指都城开封城下。开出的撤兵条件是割地赔款。
惊慌失措的赵佶赶紧召集文武百官商议对策。那些平日里和他一起嗨皮诗词歌赋书法绘画时花样频出的高管们到此时就像斜了气的皮球也不蹦达了。除了一味的附和着割地赔款的老一套高见之外也就没有新玩法了。
更有甚者竟哭着说道:“如果不求和。肯定会祸国殃民。”但这时的赵鼎却和这般贱骨头们有着完全不同的观点:“祖先留下来的国土。我们怎么能拱手送人?望陛下慎重考虑。不要求和!”
呵呵。赵鼎同志你说的和玩的一样呀。不求和。拿什么抵抗。我老赵钻个地道。找你师师姐姐嗨皮是在行的。可这金兵已经打到城下了。你让我舞枪弄棒这不是一回事呀。得了吧。还是割地赔款来的安稳。
可悲的是呀。在准备赔款时才知道国库空虚已经拿不出赔偿金啦。得知情况后的赵佶是气绝昏倒在地。在群臣的慌忙营救下才苏醒过来。有些掉架子的是。这个赵佶苏醒后的第一句话竟然是让皇太子赵桓立刻继位。
嘿嘿。老赵。你这是演的哪一出呀。撂挑子吧。如此这般。皇太子赵桓继位(史称宋钦宗)。于是乎这割地议和的屎盆子就扣到了新任皇帝赵桓的脑袋上。一个屎盆子换来的是提早多年登上皇位。赵桓在殿议后最终派出了以弟弟康王赵构为首的团队前往金营议和。
随后虽在主战派的组织下做了抵抗。但收效甚微。金国在得到太原、中山、河间三镇和一些赔款后。结合各种现实条件的权衡利弊后。也就答应撤兵了。
公元1127年。赵桓的皇帝位子也就才安稳的做了几个月。知道老赵家的功夫不咋地的老金。野心进一步的膨胀。再次派兵南下。先头部队年底前就抵达了开封城下。
金国再次提出了割地赔款的要求。而且这次必须要太上皇赵佶作为议和的首长。这个要求可把赵佶吓得差一点要over了。经双方沟通后。这个任务只能落到宋钦宗赵桓身上了。苦逼的是。在几番折腾后。虽然从百姓搜剐的财物屡次供奉给金国。但始终没能填满金人的胃口。
其实索要赔款根本就不是他们的目的啦。这次金兵南下的真实目的是要灭宋啦。还不满足的金兵竟在开封城大肆抢掠。金银珠宝是搜刮殆尽。稍作反抗的大臣便当场打死。
然后把宋钦宗、宋徽宗和部分大臣当作俘虏一起被带回了金国。这俘虏当中就有被后人誉为大宋第一奸臣的秦桧同志。北宋王朝就此灭亡。成为囚徒的赵桓曾对国家的软弱有过思考。对此我们从他的一首词中可见一斑。
西江月·历代恢文偃武
历代恢文偃武。四方晏粲无虞。奸臣招致北匈奴。边境年年侵侮。
一旦金汤失守。万邦不救銮舆。我今父子在穹庐。壮士忠臣何处。
金国为了便于统治。把原宋朝的一干大臣们都召集到殿上。立投降派首领张邦昌为傀儡皇帝。此时的赵鼎和主战派张浚等人自然是不愿参加的。为了避免正面冲突带来无谓的牺牲。便设法藏匿在太学之中。但这次的皇家被掠让赵鼎认识到赵宋在军事上的软弱。务实比口头上的一味强硬要更加重要。
不久。宋钦宗的弟弟康王赵构在南京应天府继位。建立了南宋王朝。史称宋高宗。高宗在位初期。为了能够保住宋家的半壁江山。提出了迎还二圣的策略以便达到鼓舞士气的目的。紧接着启用了李纲。宗泽、张浚等一批主战派大臣。
当初在金兵打到城下时提出祖宗土地不可丢的赵鼎同志自然也在赵构的红人团之中。被任命为右司谏。任职期间做出了非常多的务实之事。曾向高宗奏事多达四十件。其中。三十六件都被采用了。由此可见宋高宗是很欣赏赵鼎的。而后又下诏将他破格提升为殿中侍御史。后来又升他为御史中丞。
金国灭宋的目的始终没变。此时仍不断南下入侵。逼近长江流域时。宋高宗为形势所逼。撤到会稽。公元1130年。主战派将领韩世忠在黄天荡与金兵开战。大获全胜。
时任宰相吕颐浩奏请宋高宗下诏发动北伐战争。知道自家实力的赵鼎结合当下的境况后说道。我们一时的胜利和金兵一时的失败。不能说明各自双方的真实情况。我们还远没有达到北伐的实力。
此举让宰相吕颐浩非常生气。于是乎就经常在高宗面前说赵鼎的坏话。最终赵鼎被免去御史中丞一职。改任翰林学士。可这个赵鼎还真是有筋骨。愣是没有接受任命。采用了把自己关在家里不出门以退为进的策略。
正在吕颐浩得意目的即将达成时。不料被赵鼎杀了个回马枪。直接上书高宗。书中详细阐述了吕颐浩是因为私怨才排挤他的诸多原因和为什么不能发动北伐战争的具体事实。
赵构毕竟是经历过战争检验的政治高手啦。立刻明白了谁才是当下对他有用且务实的人选。于是乎。吕颐浩的结果就是免除一切职务。回家歇着去。因祸得福的赵鼎是官复原职。从此。赵构是对他信任有加。
公元1133年。军事重镇襄阳被金兵攻陷。此事震动了整个朝廷上下。时任参知政事的赵鼎向宋高宗建议。让岳飞收复襄阳。韩世忠屯兵泗上。刘光世北出陈、蔡。互相支援。这一战略部署被宋高宗采纳。次年夏天。岳飞果然不负众望。成功地收复了襄阳等六郡。将局势稳定住了。
后来赵鼎和同样是主战派的张浚被任命为左右二相。二人同朝为官多年。基本是同一战线的。可以说他们二人为相的几年间是南宋中兴事业最有希望的年份。所以才有文中开头诗里所说的“赵张二相筑皇基”的美誉。但人算不如天算呀。随着朝野政治格局的不断变化。因在刘光世、吴玠等军是否归岳飞节制的问题上二人开始有了隔阂。
于是乎。赵鼎为了能够彻底搬倒张浚。联合了前不久因结党营私被赵构撤销宰相一职的秦桧。在张浚因阻止刘光世军队建制造成了部下兵变的问题上大做文章。随后张浚引咎辞职。因职位空缺。不久后。即公元1138年。三月。阴险狡猾。诡计多端的秦桧被再次升任为相。
而此时北方金国的权利也发生了一些更迭。在公元1135年金太宗去世后。孙子完颜亶继位。史称金熙宗。随着南宋抗金的实力不断的增强。金兵原本彻底灭宋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此时他们的大臣中也和南宋一样。出现了主战与主和两派。随着战场的不断失力。主和派便占据了主导地位。为了能够和南宋达成议和。公元1137年金熙宗废除了依附于金国的刘齐伪政府。
紧接着在主和派完颜挞懒的建议下开始着手和南宋议和。而此时的赵鼎同志因为有涉足立嗣的事件而被赵构撤销了宰相一职。如此一来。这宋金议和的大事就落到了此时大全独揽的秦桧手上。
想当年。秦桧在金兵刚入侵时。那也是一个响当当的主战派。也许是作为战俘在金国的几年中经历了什么叫国破家亡。回到南宋朝廷后又经历了宦海沉浮。当年的主战派如今却成了政治上的老甲鱼。民族大义已经不重要了。在他的心中。怎么样讨好赵构以保全自己个人的权势成为了人生的终极目标。
读懂了高宗意图的秦桧知道赵构如今只想偏安江南。已不再是当初所表现的积极抗金的举动。而后在宋金议和上。秦桧便主动迎合。极力促成高宗的意愿。但宋金在双方议和的条件上存在相当大的分歧。再加上各方主战派的阻挠。尤其是南宋的主和派秦桧因为曾在金国做过俘虏。
而且在做俘虏期间又曾在金国的主和派完颜挞懒帐下做过参谋。受到过他的庇护。这就自然会受到南宋主战派的怀疑。因而议和受到朝廷上下的反对。没能够顺利议和搞得赵构是大发雷霆。为了能够使议和进行下去。宋高宗再次启用了赵鼎为相。
政治智慧满满又务实的赵鼎同志一上任就在主战派和以高宗为首的主和派之间寻找平衡点。对主战派的说辞就是:我们的陛下和金人那是有不共戴天之仇的。现在之所以屈己求和。那是为了先把二位先帝的灵柩及母后迎回。以后再做图谋。
对赵构等人的说辞是:群臣们之所以如此愤懑。那也是出于对陛下你的忠心啦。不能因为反对议和就治他们的罪啦。于是高宗接受了赵鼎的建议。群臣议论方平息。
狗血的是:宋金双方在议和的议题上有着非常大的悬殊啦。南宋的要求自然是要归还被占领的领土。而金国的要求是南宋称臣纳贡。归还部分领土。意思就是你南宋在地位上要降一级。我们不是平等的。你南宋是附属国。而且要每年给我打金国进贡。
对于跪拜称臣接受金国册封的要求赵构是有些不愿意的。赵鼎对于这次的议和条款更是提出了反对意见。进而再次引发了多数官员上书反对议和。各地的军民也是义愤填膺。
其实此时的赵鼎并不反对议和。他深知多年的战争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而且在当时的现实背景下南宋的是没有彻底掀翻金国能力的。对于南宋来讲以战促和是最务实的选择。对于这一观点我们可以从他前期的一首词中得到一些佐证。
满江红·丁未九月南渡泊舟仪真江口作
惨结秋阴。西风送、霏霏雨湿。凄望眼、征鸿几字。暮投沙碛。试问乡关何处是。水云浩荡迷南北。但一抹、寒青有无中。遥山色。
天涯路。江上客。肠欲断。头应白。空搔首兴叹。暮年离拆。须信道消忧除是酒。奈酒行有尽情无极。便挽取、长江入尊罍。浇胸臆。
公元1127年。北宋沦亡、中原丧乱、仓皇南渡和北雁南飞的去国离乡之情跃然纸上。回望淮水诸山。赵鼎告别中原时那无限依恋的情意溢于言表。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对亡国之恨和国难当前时的忧虑之情。同时也抒发了作者的爱国热情和满腔积郁的不平之气。
所以赵鼎所要的议和是两国平等的议和。不是对金称臣也不是一味的求和。但结果是。在秦桧等主和派的密谋下。高宗除了以“居丧期难行吉礼”为由。不行跪拜礼外。其他的条件几乎都同意了。最后让秦桧率朝臣去驿馆接收了国书。
至此秦桧成为了高宗最宠幸的人。因赵鼎在议和的问题上和赵构等投降式的主和派有了比较大的分歧。高宗对他开始进一步的疏远。后来又因和州防御使赵璩一事和高宗持有不同意见。秦桧便借机在高宗面前说了赵鼎的诸多坏话。最终因失去高宗的信任而被贬官外放。
据说在赵鼎被贬官外放离京时。秦桧曾假惺惺的带了一些大臣前来为他置酒饯行。令秦桧没想到的是这个赵鼎一点也没领情。只是用轻蔑的眼神瞧了他一眼后。拱拱手就走了。
赵鼎的这一举动可就让秦桧在众臣面前丢脸啦。这心里也就越发的嫉恨了。随后便利用手中的权利把赵鼎是越调越远。先后从泉州、漳州、潮州等地。一直贬到海南的崖州。期间。秦桧时常派线人来监察赵鼎的情况。
赵鼎是不屈的。他在由潮州移吉阳军的谢表中曾说:“白首何归。怅余生之无几;丹心未泯。誓九死以不移!”
公元1147年。由于长期的困苦生活。赵鼎患了重病。而后把儿子赵汾叫到床前嘱咐道:“秦桧非要置我于死地。如果我不死。他可能会对你们下毒手。只有我死了。才能让你们免受牵连。”
说罢。便叫儿子取来一面早已写好的铭旌。旌上写有两句话:“身骑箕尾归天上。气作山河壮本朝”。这两句话进一步的表达了自己忠于南宋王朝的思想感情。在之后的几天里。赵鼎不吃不喝。一代贤相绝食而终。时年六十二岁。
史上曾有人因他举荐过秦桧。为达成高宗的宋金议和出谋划策过而说他是一个首鼠两端的人。我的观点是:一个人在生活和工作中总会与人有交集。不可能预知未来。而且赵鼎的议和和秦桧等投降式的议和是有着本质上的不同。赵鼎所主张的议和不是为了他个人。我们更不能非黑即白的只在这两个维度中对一个人轻率的就做出论断。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想开个店,开什么好呢?资金不多,刚刚创业。谢谢?
- 有什么行业适用于初创业?
- 刚入社会的人想开店,最好开一家什么店?
- 我是一个创业小白,想要开一家店铺,大家有什么好的推荐吗?
- 初次创业,有什么好的建议,请高人指点下?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54904.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南宋,高宗,主战派,秦桧,金国,的是,襄阳,满江红,靖康,公元
没想到大家都对南宋初年政治家、词人赵鼎是怎样的一个人?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水浒传》第六十七回。宋江拿下了大名府。谏议大夫赵鼎建议皇帝招安。“不若降敕赦罪招安。诏取赴阙。命作良臣。以防边境之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