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学术界甚至为研究《红楼梦》一书。独立开创了一门红学。用以研究这本奇书。只因《红楼梦》一书的知识维度相当开阔。
书中的知识内容包罗万象。覆盖文学、哲学、史学、经济学、心理学、医学等各个学科领域。被称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红楼梦》是以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展开的一部章回小说。但是事实上这又不是一部情爱小说。它看似在讲述小儿女之间的情爱。宏观上又真实地还原了一个古代封建大家族由盛转衰的全过程。
那么。这样一部鸿篇巨著想要传达的是什么?作者其实在开篇就已经表明了自己的立场。作者自云:
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
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我实愧则有馀。悔又无益。大无可如何之日也。当此日。欲将已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之时。饫甘餍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训之德。以致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知我之负罪固多。然闺阁中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也。
作者在自序中介绍了自己潦倒半生。已然一事无成。然而回首往事时。他发现自己的生命中竟曾出现了不少出色璀璨的女性。
自己作为堂堂男儿。却只是仰仗祖德。举止见识与天下纨绔膏粱子弟无异。这一切都与自己生命中那些出众的女性相去甚远。作者念此愧怍惶恐。故编成此书。用以告诫世人。纵然自己的罪恶已经无可赦免。但他不愿为护己之短而湮没了这些女子的风华
《红楼梦》写的虽是闺阁之事。却无处不渗透着深刻的历史观和哲学观。蕴含着作者对个人生活价值的终极领悟。
从宏观上看。宁荣二府的命运走向就演绎了一个历史发展的阶段。
贾家作为一个世袭的封建大家族。从一开始给我们展现出来的穷奢极欲的贵族生活作风。到慢慢暴露出来的外强中干。再到最后被抄家。繁华富贵走向彻底的幻灭。其中体现出来的就是事物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全过程。
如探春所言:“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贾府的没落不是偶然。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人们常说“富不过三代”。也是同样的历史规律。贾家已经富贵了三代。到了贾宝玉这一辈的儿女。他们距离祖上创业的年代很远。披荆斩棘的开创精神已经逐渐被奢侈富足的生活方式所湮灭。
因此。加诸在这一代小儿女身上的称号往往是“纨绔子弟”。贾珍。贾蓉。贾琏都是典型的代表人物。寻欢作乐。斗鸡走狗是他们生活的常态。也有像宝玉这种稍微志趣高雅一点的。但也无非是吟诗作对。蹉跎时光。
如此看来。贾府中的男性要么骄奢淫逸。要么无所作为。贾家。实质上只是一个仰赖祖德荫庇的家族。能在这个家族里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男性已经寥寥无几。因此。这个封建家族衰败的伏笔早早地就埋下了。
贾宝玉是全书性格最鲜明叛逆的人物。他离经叛道。鄙视仕途。在他身上。我看到的是对生命之美的纯粹追求。他喜欢在大观园内和众姊妹们吟诗作对。喜欢亲近大自然的春花秋月。喜欢向世界上的一切美好靠拢。
可是最后。贾家破败了。众姊妹死的死。走的走。一切繁华归于寂灭。
贾宝玉这才领会到生命中的人离开的方式只有两种。要么生离。要么死别。他无法承受这种破灭。只是对美好有一种近乎倔强的执念。
这种执念每个人都有。贾雨村有对官场的执念。王熙凤有对权利的执念。宝黛二人有对各自的执念。同时。每个人多少又有对繁华的执念。
《红楼梦》中跛足道人曾吟唱一首《好了歌》以度化执迷不悟的世人。歌云: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这是《红楼梦》一直在向世人暗示的道理。所谓否极泰来。乐极生悲。世事莫不如此。
事实上。只有当一个人真正理解本质上的生命是一个流淌的过程。残缺即是走向圆满的一个过程时。放下执念他才能走出自我设置的囚笼。
文/小北
END.
我是博书君。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博书。看完文章。记得点赞~
其他观点:
曹雪芹写《红楼梦》。目的是什么?别人说了都不算。真正的目的。要从书中去找。
因为《红楼梦》实在太伟大。所以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可以有不同的解读。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
“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鲁迅先生是这样认为的:
“在我的眼下的宝玉。却看见他看见许多死亡;证成多所爱者。当大苦恼。因为世上。不幸人多。惟憎人者。幸灾乐祸。于一生中。得小欢喜。少有障碍。然而憎人却不过是爱人者的败亡的逃路。与宝玉之终于出家。同一小器......”
没错。鲁迅先生看见的是生与死、爱与恨。也即繁华与寥落、开始与结局。
这与《红楼梦》中所述“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同义。
不得不说。如果所谓的经学家、道学家、才子等人都是盲人的话。他们都看到的是大象的一个部分。
《红楼梦》之浩瀚如星河大海。岂能以区区《易》、淫、缠绵、排满、宫闱秘事......而概之?观《红楼》者。必须有大襟怀、大格局。岂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鲁迅先生即是如此。
说完了这些。我们从《红楼梦》的角度来分析一下。《红楼梦》的作者究竟想通过《红楼梦》告诉我们什么。
一、《红楼梦》的开头故事
《红楼梦》开头就是一个故事。
一僧一道遇到一块女娲补天剩下的石头。石头要求把他带入凡间去经历了一下。顺便有一位绛珠仙子为了报恩也跟着下凡了。然后就有了“木石前盟”。
事情结束后许多年。(又不知过了几世几劫)。因有个空空道人访道求仙。无意间看到了石头上刻的字:
“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这首诗交代了两点:
1.《红楼梦》记录的是作者身前身后事;
2.《红楼梦》的作者痛惜无材“补天”。白白浪费了人生。
其间空空道人曾问过石头。你这石头上故事。既没有朝代可考。又没有“大贤大忠理朝廷治风俗的善政”(说《红楼梦》寓意什么忠臣良将的可以歇歇了)。里面只不过有几个有才有情的一般女子(亦无班姑蔡女之德能)的故事。换句话说没什么噱头。我给你抄了世人(喜欢看噱头的人)也不爱看。那我为什么要帮你把你的故事传下来?
我们看看石头怎么说?
石头的意志。也就是作者的意志(不管《红楼梦》的作者是不是曹雪芹)。
石头回答了很长一段话。大意是:
1.年代不重要。重要的是内容;
2.我这个既不是野史那样的胡说八道(说《红楼梦》是宫闱秘事的可以歇歇了)。也不是艳史那样的坏人子弟(说《红楼梦》淫的可以歇歇了);
3.我这段故事不愿让世人称妙。也不要世人检读(埋首于故纸堆研究)。只不过是让大家在酒足饭饱之后解解闷。强如看那些什么才子佳人小说的俗套呢!
如果不相信笔者的概括的。可以自己检视原文进行理解。
二、《红楼梦》的名目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
从《红楼梦》曾经的这几个名字来看。《红楼梦》无疑与“情”有关。与女子有关。与作者个人经历有关。
说完了《红楼梦》的原名。我们再来看看《红楼梦》的回目名。
我们再回到《红楼梦》的开头。
先来看《红楼梦》第一回的回目名: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甄士隐”者。何也?真事隐也。
“贾雨村”者。何也?假语村言。
这说明。作者写这本书的目的。就是为了将真事隐去(故而年代无考)。这也说明作者用意不是让读者去寻根究底探索哪朝哪代的宫闱秘事之类的。而是为了借着“假语村言”来怀念“闺秀”。
闺秀者。谁人也?
频频回顾贾雨村的娇杏(侥幸)算得上吗?
当然不算。
娇杏不过是甄士隐家里的一个丫鬟而已。算不得大家闺秀身份;见了陌生男子便频繁回顾。更算不得大家闺秀作为。
那么。这里的“闺秀”。自然说的应该是真正的闺秀。
作者写就这“假语村言”。究竟为的是怀哪位闺秀呢?
三、《红楼梦》曲的引子
我们都知道。《红楼梦》的第五回在整部书中具有非同寻常的作用。原因即在于它揭示了《红楼梦》中最重要的十二位女子——“金陵十二钗”的一生命运。
但这里面。最最关键并且代表作者整体态度的。恐怕就是这首《红楼梦·引子》了。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甲戌侧批: 非作者为谁? 余又曰:“亦非作者。乃石头耳。”】都只为风月情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甲戌侧批:“愚”字自谦得妙!】衷。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甲戌双行夹批:读此几句。翻厌近之传奇中必用开场副末等套。累赘太甚。甲戌眉批:“怀金悼玉”。大有深意。】
列位看清楚了。《红楼梦》的主旨是什么?
简简单单四个字——怀金悼玉!
金者为谁?薛宝钗是也。金锁与宝玉结成“金玉良缘”。
玉者为谁?林黛玉是也。宝黛二人早于青埂峰下结成“木石姻缘”。
现在我们明白了。第一回回目中的“贾雨村风尘怀闺秀”。“怀”的不是“娇杏”(侥幸)。而是金玉(薛宝钗和林黛玉)!
因为第一回下面还有这样一段话:
自己又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我之上。......然闺阁中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也。
所以说。二位女主都是作者非常在意欣赏的人。
任意贬低一个抬高另一个都是不够客观的。
如果薛宝钗真的那么差劲。曹公想必也没必要去“怀念”她了。
如果林黛玉最后没有死而是嫁给了北静王。宝玉也没必要“悼念”她了。
四、警幻仙子之言
《红楼梦》中作者处处含情。以情眼观人。以情眼观事。无怪乎警幻仙子要称宝玉为“天下古今第一淫人”了。
但是。此“淫”非彼“淫”。彼“淫”乃淫色。此淫乃淫情也。
淫色与淫情。有何区别?
警幻仙子给出了答案。
淫虽一理。意则有别。如世之好淫者。不过悦容貌。喜歌舞。调笑无厌。云雨无时。恨不能尽天下之美女供我片时之趣兴。【甲戌侧批:说得恳切恰当之至!】此皆皮肤淫滥之蠢物耳。如尔则天分中生成一段痴情。吾辈推之为‘意淫’。【甲戌侧批:二字新雅。】‘意淫’二字。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而不可语达。【甲戌侧批:按宝玉一生心性。只不过是体贴二字。故曰“意淫”。】
换句话说。一个是贪欢。一个是真爱。
贪欢容易。真爱难。
接下来。警幻仙子又指出了宝玉此心性之“难处”。
汝今独得此二字。在闺阁中。固可为良友。然于世道中未免迂阔怪诡。百口嘲谤。万目睚眦。今既遇令祖宁荣二公剖腹深嘱。吾不忍君独为我闺阁增光。见弃于世道。......不过令汝领略此仙闺幻境之风光尚如此。何况尘境之情景哉?而今后万万解释。改悟前情。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
请看。独为我闺阁增光!
也即宝玉常说的。“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这么说。宝玉(也即)作者写作《红楼梦》的目的也就再次昭然若揭了:独为我闺阁增光!
在中华五千年来以男性为主体的文学体系中。何曾有过如此之作?
何人曾带着欣赏、带着怜惜。带着无处不情的“情眼”看待女子?
没有。
有的只是像《金瓶梅》一样纯以器具纯以玩物看待女子的作品。
《金瓶梅》《如意君传》《隋炀帝艳史》之类的猎艳小说且不说。梁陈之际的宫体诗。唐宋词。哪个不是把女性当作他们把玩的宠物?
他们在写作时。何曾对于女性有过真正的尊重?
他们笔下的女性。有几个能有独立的人格?
而这些具有独立人格的女子。在《红楼梦》中比比皆是。
综上所述。《红楼梦》记录的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真实的故事。主要目的是为了写这些美好的女子——空空道人所说“其中只不过几个异样女子。或情或痴。或小才微善。亦无班姑蔡女之德能。”而真正哀叹的却是。自己沉溺于情爱之中。无材补天。最终导致的矛盾与失落。也即警幻仙子所说的“吾不忍君独为我闺阁增光。见弃于世道”“改悟前情。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
固然。情爱都是虚幻的。故而“情可情。非常情”。
可是。功名利禄就是永恒的吗?
也许是。也许不是。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说了这么多。你还想要问。它想告诉世人什么吗?
别费脑子了。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正如鲁迅所说。你能看见啥。就说明你是什么样的人。
欲知更多《红楼梦》详情。欢迎关注头条号:半瓣花上阅乾坤。
其他观点:
《红楼梦》开篇有一大段交代写作目的的文字。作者自云“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又道“用假语村言。敷衍出一段故事来”。自愧堂堂须眉未能克绍祖业。要为“闺阁昭传”。继而以“列位看官”四字导入全知视角。讲述《石头记》一书的来历。其中叙及补天石(通灵玉)、一僧一道、太虚幻境等。加上衔玉而诞的贾宝玉、天上人间诸景备的大观园等等。都可视为小说写作目的策略性设置。
曹雪芹的遭遇。使他不可能对他的家庭、他生活的社会唱赞歌。但他也不愿意为他的家庭、他生活的社会唱葬歌。他在揭露鞭挞。捶胸痛恨的同时。又是伤悼追怀的。恨铁不成钢的。
《红楼梦》记录的是诗礼簪缨之百年贾府由盛而衰的“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作者开篇即云:
“自欲将已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祷之时。饫甘餍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训之德。以至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人。”
这段话明显带有作为男儿未能克绍祖业的自责与愧疚。并宣布意欲以“立言”来赎罪。作者对祖德的崇敬与缅怀之情更是溢于言表。书中第五回。又特借警幻之口说出宁荣二公之灵为子孙中无一可以继业者、难免家族“运终数尽”的担忧。为了强化读者对宁荣二公之功德的认知。小说还设置了焦大这样一个打小跟随祖宗出生入死的忠仆做见证。小说中。以军功封爵的贾府赫赫扬扬的百年与国朝问鼎百年是同步的。
再看现实中。曹氏家族从龙入关。从曹振彦起家到被抄败落。大约也是历时百年。曹玺任职江宁织造。特别是继任的曹寅。创造了曹家在江南的辉煌。然而。曹家祖孙三代四人在金陵近一个甲子的荣华富贵“究竟是到头一梦”。金陵、江南。成为曹家一个家族无法开解的心结。《红楼梦》是曹雪芹的“发愤之作”。从“锦衣玉食”“饫甘餍肥”到“茅椽蓬牖。瓦灶绳床”却未妨其“襟怀笔墨”。
曹雪芹既选择了撰写小说述祖德。用《红楼梦》以追忆曹家的“秦淮旧梦”。巧妙地采用了“以南写北”将真事隐去的写作策略。创建了“北”实“南”虚两个中心。《红楼梦》在第一回中特别强调本书的两个特点。一是“无朝代年纪可考”。二是并无大贤大忠、理朝廷、治风俗的善政。但是。人毕竟生活在特定的历史时代。创作的故事自然难免带有时代的痕迹。曹雪芹要创作一部以公侯贵族家庭生活为背景的写实小说。其“朝代”的影子是无论如何都无法彻底抹掉的。
由以下叙事线索不难看出。《红楼梦》完成了“明盛衰”的写作目的。具体如下:
故事开讲时。衔玉而诞的贾宝玉七八岁。贾府尚在盛时。“虽说不及先年那样兴盛。较之平常仕宦之家。到底气像不同”。其与别家之不同。竞至于令巡盐御史家的小姐林黛玉警惕到“步步留心。时时在意”“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的程度。到红楼故事的第十二三个年头时。秦可卿惊动京都的超豪华葬礼及贾贵妃的受封、省亲。尽写贾府盛极。
接下来。故事的叙事空间主要移到大观园内。表面上。美景、美食。作诗、游园。亲情、友情、爱情。实际上却是美好乃败亡的渲染。快乐是悲伤的衬托。用“除夕祭宗祠”“效戏彩斑衣”(第五十三、五十四回)写了孝。随即便用“欺幼主”(第五十五回)写到不忠。接下来。探春“除宿弊”无果。宝钗“全大体”无效。大观园里。奴才辈各种矛盾冲突不断。再后来整个贾府主子与主子。主子与奴才。奴才与奴才。各种矛盾大爆发。而第七十四回到第八十回。“抄检大观园”“异兆发悲音”“感凄清”“夭风流”“误嫁”“屈受”。满眼的败落与悲哀。后四十回则是对家破人亡过程的经纬细密的描摹。连全书收结处“沐皇恩”“延世泽”的美好尾巴。也被贾宝玉的“却尘缘”给掩埋了。
小说极写贾府之盛。却处处散发着衰败的气息。因为作者此著是一种反思。作为不肖子对无力拯救家族的追悔。一般人觉得《红楼梦》写贾府盛衰。写封建家族必然灭亡的规律。换个角度看。曹雪芹是在唱挽歌。写盛极而衰。效果上却是盛为主。衰是衬托盛时之可宝贵的。小说的教训意义和谴责力度。针对的是不肖子孙和不知守成者。作者的主要感情还是以祖上为荣。不忘当年繁华。是惋惜。不是幸灾乐祸。今天的我们。大可不必将曹雪芹的自悔其罪。解读成他对自己所在阶级的揭露;贾府结局的“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也不是什么对封建制度必然灭亡的预示。
大观园为元妃省亲而建。元妃又为了“不使佳人落魄。花柳无颜”命姊妹们进园居住。显见的。这大观园是作家为小说人物活动而精心设计的背景和场地。曹雪芹把他见过的、听过的、书本上看过的。加上他天才的想象。或模拟山水画。或取意田园诗文。或借鉴自然景物。虚实糅合。为我们描绘出了“天上人间诸景备”的园林奇观。他如此设计。可以分析的用意至少有四:
1.为贾宝玉和诸钗建造一个人间天堂。把女儿们与外面的污浊世界隔绝开来。保护起来;
2.以大观园来寄托文人关于中国园林文化和园居生活的审美理想;
3.园里院、馆的设计服务于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怡红院——红绿相映。重心是女儿棠。潇湘馆——潇湘妃子——“还泪”神话。蘅芜苑——不种花只有草——牵藤引蔓——依附攀援;
4.大观园的荣枯折射着贾府的兴衰。
我们在小说里逛园、赏园。而真正让我们爱上大观园的。却还是那里的人和发生在那里的事。因为这些人和事才能触动我们的心灵。换个说法。作者正是通过对大观园住客的“事迹原委…‘离合悲欢”的那番“追踪蹑迹”。才使得“或情或痴。或小才微善”的“几个异样女儿”不至“使其泯灭”的。为闺阁昭传的写作策略正在于设置了大观园。
作为生活场院的大观园。是住客们理想的人间天堂。
《红楼梦》楔子中编述的两个神话故事——补天顽石幻化成通灵宝玉下凡历世;绛珠仙子随神瑛侍者下世为人造历还泪幻缘。在结构小说和揭示小说主题上都功能强大。前一个故事用以交代此书之由来。而绛珠还泪的故事预演了“木石前盟”。预示着《红楼梦》男女主角的爱情悲剧。这两个故事。作者安排由一僧一道在交谈中讲述。他们还说。神瑛侍者和绛珠仙子下凡是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的。通灵宝玉也需带到警幻仙子宫中“交割清楚”。僧道口中的这位警幻仙子。显见得就是某一方的神圣。有着掌控什么的权力。小说很快给出了答案。她就是“司人间之风情月债。掌尘世之女怨男痴”的女神。掌管着“离恨天之上、灌愁海之中、放春山遣香洞中”的太虚幻境。
太虚幻境是曹雪芹创造的与俗世人问对应的上界仙境。“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是其存在的真谛。小说主人公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前生就生活在那里。贾宝玉由神瑛侍者托生。补天顽石幻化的通灵宝玉是他的灵魂一样的伴生物。林黛玉则与绛珠草、绛珠仙子同体。这太虚幻境既带有对应小说现实描写层面的预示功能。又体现出曹雪芹审美层面的抒情功能。更重要的是。《红楼梦》的哲学思想亦由太虚幻境重点担当。
人们爱说“梦是个人的神话”。太虚幻境具有深远的象征意蕴。于作者而言。既寄托其哲学方面的报负。又富含其深刻的心理真实。
太虚是“神仙家形式。杂家内容”。例如“警幻”是佛家用语。“仙姑”乃道家称谓。幻境中有“金女”有“菩提”。此是一道一佛。警幻仙姑受宁荣二公之托对贾宝玉进行的是人世教育。可她分明实施的又是儒家之志取。体现出了所谓的三教合一。
古人推崇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孔颖达疏:“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红楼梦》开篇。作者自云的那一大段话。表明自己“立德”“立功”已然无望。愧对家国。只能不得已而求其次。以“立言”即“使闺阁昭传”来实现自己的抱负与价值。从“编述一集。以告天下人”的决心中。即可见出作者之雄心壮志。欲以文鸣世;又能见作者的自信。坚信此书必能传世。这是曹雪芹的“不朽”观。也是其志向。
补天顽石幻化成通灵宝玉下凡历世的“石头”神话。为的是交代本书之由来。旨在告诉读者《红楼梦》的成书过程。那块未得补天的顽石亦是曹雪芹的自喻。女娲炼石补天只单单剩下一块未用。弃于大荒山无稽崖青梗峰下。补天是顽石材尽其用的最大愿望。也是其价值实现的最高目的。“学会文武艺。卖与帝王家”是封建时代人才的普遍思想观念。既经神仙锻炼。灵性已通。却无端被弃。顽石日夜悲号。可知它有一展其才的愿望与怀才不遇的愤懑。
小说第一回。设计了太虚幻境、一僧一道及补天顽石和绛珠还泪构成的两个神话故事。用以交代“此书由来”和本书主旨。根据《甲戌本》(第一回中较其他抄本独出一段429字)楔子最清楚不过的描写。神瑛侍者、通灵宝玉与贾宝玉三者的关系是:神瑛侍者下凡托生为贾宝玉。贾宝玉降生时口里含着由顽石幻化成的五彩晶莹的美玉(通灵宝玉)。
《红楼梦》具有鲜明的第一人称叙述的色彩:
1.开卷第一回。“作者”自云:“因曾经历过一番梦幻之后。”也就是下文的从“锦衣纨绔”“饫甘魇肥”。到“茅椽蓬牖、瓦灶绳床”。即作者经历的从繁华到衰落的家族境况。
2.一般的章回小说都是第三人称。作者以说书人的口气讲述故事。仅就“作者”自云。石头开口。应该可以说。确确实实有个某人曾经有着此类所历、所知、所见、所想、所创的“故事”。
3.不仅“作者”、石头用了第一人称口吻。就是主人公贾宝玉。从结构作用来看。也是一个穿线式的联结性人物。他把读者带进贾府。熟悉环境。认识人物。经历生活。感受离合。
《红楼梦》表现的是一种纯粹的私人叙事。是真实可信的声音。绝无宏大叙事的造作与声张。这是一种历史文化的记录。虽然依托的是家族史、社会史。但却也是作者个人的心灵史。
曹雪芹眼见家族衰败而无力挽回。只能行诸笔墨。将自责自悔化作立言的动力——顽石因无材不堪入选而自怨自艾。当符合石头的原生意志。也是合于儒家匡时救世的使命意识的。
(图片均来自网络)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想开个店,开什么好呢?资金不多,刚刚创业。谢谢?
- 有什么行业适用于初创业?
- 刚入社会的人想开店,最好开一家什么店?
- 我是一个创业小白,想要开一家店铺,大家有什么好的推荐吗?
- 刚创业,投资新项目有什么选择?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55072.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红楼梦,宝玉,作者,的是,大观园,闺阁,故事,目的,顽石,仙子
没想到大家都对曹雪芹写《红楼梦》,他真正的目的是想告诉世人什么?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学术界甚至为研究《红楼梦》一书。独立开创了一门红学。用以研究这本奇书。只因《红楼梦》一书的知识维度相当开阔。书中的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