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与《定风波》?
原创

如何理解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与《定风波》?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前面高手已答完。请细品。谢邀请。

其他观点:

苏轼的这两首诗可以充分说明他面对人生沉浮、仕途失意时的达观和智慧。

苏轼的一生经历了北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朝。官至正三品。是仅次于宰相的朝中大员。又被授翰林学士、端明殿侍读学士。还做过兵部和礼部尚书。可谓高官厚禄。风光无限。他的一生担任过30多个官职。辗转奔波于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黄州、登州、颖州、扬州、定州、惠州、儋州等地。足迹踏遍大半个中国。多地多岗位历练过。属于典型的\"复合型\"有基屋经验的人才。

北宋的这五朝。正是国力下滑之时。群臣间矛盾加剧。宫廷内部政局多变。党争此起彼伏。苏轼太有才华。又锋芒外露。总是遭受排挤、打击、陷害。苏轼用两句诗作出可能最短、最精练的个人述职报告:“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三个地方就是他人生三次重大的贬谪。劳其筋骨。饿其饥腹。苦其心志。但后来并没有降大任于他。

公元1079年7月。苏轼在湖州任上。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次年元月。被流放至黄州。在黄州留下了著名的书法神品《寒食帖》。也留下了他在黄州里饥寒交迫。穷困潦倒的悲苦形象。

但东坡毕竟是东坡。贫困不改其志。在贫苦的日子里依然自我放松。寻找平常日子的诗情画意。在被贬黄州的第三年即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的春天。东坡与朋友出游。春雨忽至。大家被雨水浇得狼狈不堪。东坡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且吟且行。呤出了千古名篇《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他还不忘在前面加个序言戏嬉一番:

“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三月七日。我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要害怕树林中风雨的声音。何妨放开喉咙且吟且行。拄着竹杖踏着草鞋郊游远胜过于骑马。这些有什么可怕的呢?披一蓑衣。纵横江湖中。聊度平生。\"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算了算了吧……

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意吹醒了。一经寒意袭来。看山头上斜阳已露出笑脸。回头看看来时路上的雨水潇潇。归去时不管它是风雨兼程。还是万里晴空了。

这首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东坡在雨中漫步。且呤且歌。何等潇洒!同时。也暗示了他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饱含人生哲理:自然界的风雨天晴既属自然现象。人生中的政治风雨、荣辱得失又算得什么?

这首词写后一个多月的清明节。他就留下了中国第二行书《寒食帖》。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也是苏轼在被贬黄州时所作。和《寒食帖》传达的困苦相比。多了些寂寞、孤独和冷静。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滴漏声断了。人群开始安静。谁能见幽居人独自往来徘徊?唯有那缥渺高飞的孤雁的身影。它突然惦起又回首匆匆。心里有恨却无人能懂。它拣遍了寒冷的树枝不肯栖息。却躲到沙州独享寂寞。

  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公元1083年(神宗元丰六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冈县东南。被贬黄州后。生活困难。但苏轼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但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这首词的境界。如黄庭坚所说:“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

(2018/11/30。本人微信公众号:悦读悦诗)

 

其他观点:

谢谢的邀请。

如何理解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与《定风波》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的原文: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进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诗词的大体意思:

寄居在黄州定慧院所作。词牌名卜算子。

缺月挂在稀疏梧桐树上。沙漏断了。人们都已经开始入睡。时而还有个别人孤独来回行走。飘渺中有孤雁的身影。

大雁被惊起来。它回过头看着。心里肯定有怨恨。可是没有人理解它。它在新的寒冷枝头寻找着。但不肯落下。沙州真寂寞。真冷啊!

这首诗词描写了作者他乡寄居凄凉寂寞的心情。他把自己想象成孤独的雁。被迫离开原有栖息树枝。充满无人理解的愤恨。表达了他对自己贬摘的不满。希望从新回到原有熟悉工作地方的想法。

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原文: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诗词的大体意思:

莫听雨水穿林打叶的声音。词牌名《定风波》

序:三月七日。在沙湖的道上遇见了下雨。雨具已经被人先拿回去了。一同行走的人都很狼狈。我却没有感觉。一会天便放晴了。遂创作了这首词。

不要惧怕雨点穿过树林击打树叶的声音。让我大声吟诵着诗词慢慢的向前行走吧。柱着拐杖穿着芒鞋轻快的胜过骑马。谁会害怕呢?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常过我的一生。

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醉吹醒。开始感觉有点冷。这时候山头斜斜照射的太阳却迎过来了。回过头看走过的地方一片萧瑟。回家去。既没有风雨也没有晴天。

这首诗词的意思是世上的事很多时候不是那么可怕。只要你勇敢面对。没有什么过不来的风雨。显示了作者的豪迈与决心。

苏轼的一生极其坎坷。他经历两次改革派和保守派的打压。他的耿直的性格既不见容于改革派。也不见容于保守派。这两首诗词总体看来。情景交合。风格别致。诗中有画。是苏轼比较优秀之作。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长空夕醉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9:15:31

    苏轼,东坡,风雨,神宗,寂寞,诗词,雨具,旷达,儋州,狼狈

  • 笑红眼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9:15:31

    没想到大家都对如何理解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与《定风波》?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孤飘的蒲公英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9:15:31

    前面高手已答完。请细品。谢邀请。其他观点: 苏轼的这两首诗可以充分说明他面对人生沉浮、仕途失意时的达观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