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唐国明考古复原曹雪芹百回本红楼梦》是如此考古复原的
曹雪芹原百回本《红楼梦》是如此考古复原的
一、版本来源
首先要说明的是。我们现在读到的《红楼梦》已经不再是曹雪芹写真正的《红楼梦》原版。我们读到的《红楼梦》就是说前80回。也是一代又一代学人用其民间发现的零零散散的抄录本汇校而成。就是程高本120回《红楼梦》前80回也是从民间搜罗到抄录本汇校而成的。而各个时期的抄录本中有漏字漏句。有的在这个本子上有半句。有的在那个本子上有半句。甚至把语句抄录颠倒的其他各种现象。所以学者们都按照自己的学问与修养造诣选取。使得各种汇校的本子。虽然整体内容上没有什么大的差别。但语句字词上却时有出错甚至有不妥之处。我在研读中发现这个问题之后。因此本书前八十回是以俞平伯先生校对的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5月出版的《红楼梦》前八十回作底本。以河南郑州2004年9月海燕出版社第1版周汝昌先生用所有脂批本汇校的八十回《红楼梦》与2003年4月作家出版社第1版郑庆山先生校订的《脂本汇校石头记》八十回为主校本校对的本子以考古复原的方式汇校而成。再与200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第3版《红楼梦》互校一次成文后。加上我在程高本后四十回基础上去伪存真考古修补复原的八十回后的二十回《红楼梦八十回后曹文考古复原:第81至100回》。而合成了这个前后语言风格统一、脉络贯通。回归于曹雪芹原意原笔的百回版本。
二、改动之处
值得一提的是:
1、此书“凡例”为甲戌本所独有。然被诸本所删。仅从“此书开卷第一回也” 到“此回中凡用‘梦’用‘幻’等字。是提醒阅者眼目。亦是此书立意之本旨”大段文字被并入第一回。陈毓罴最早提出:这是脂批。正文应是从:“列位看官”始。从这段文字内容和行文特点看。这个结论可信。但考虑到其内容主要是起着楔子的作用。再联系上下文。使其“凡例”意思通畅。故做特殊处理。因此特将其中一句:
此书开卷第一回也。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而借‘通灵’之说。故将真事隐去。而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改为:
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而借‘通灵’之说。故将真事隐去。而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此书开卷第一回故曰‘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而“此回中凡用‘梦’用‘幻’等字。是提醒阅者眼目。亦是此书立意之本旨”句中。特将“此回”改为“第一回”。至于我改动得妥不妥当。大家阅后就知。
2、此书对于“茗烟”与“焙茗”这两个本属于宝玉一个小童的名字问题上。程高本在二十四回中有这样一段交代——
只见茗烟在那里掏小雀儿呢。贾芸在他身后。把脚一跺。道:“茗烟小猴儿又淘气了!”茗烟回头。见是贾芸。便笑道:“何苦二爷唬我们这么一跳。”因又笑说:“我不叫‘茗烟’了。我们宝二爷嫌‘烟’字不好。改了叫‘焙茗’了。二爷明儿只叫我焙茗罢。”贾芸点头笑着同进书房。便坐下问:“宝二爷下来了没有?”
而脂本的一段却是——
只见焙茗、锄药两个小厮下象棋。为夺“车”正拌嘴。还有引泉、扫花、挑云、伴鹤四五个。又在房檐上掏小雀儿玩。贾芸进入院内。把脚一跺。说道:“猴头们淘气。我来了。”众小厮看见贾芸进来。都才散了。贾芸进入房内。便坐在椅子上问:“宝二爷没下来?”
脂本三十九回后又用“茗烟”。程高本则此后一直作“焙茗”。直至一百二十回。但蒙府本则一直用“茗烟”未改。本版本为了使“茗烟”过度到“焙茗”更为合理。结合程高本与脂本将此处改为:
只见茗烟。锄药两个小厮下象棋。为夺“车”正拌嘴。还有引泉、扫花、挑云、伴鹤四五个。又在房檐上掏小雀儿顽。贾芸进入院内。在他们身后。把脚一跺。说道:“茗烟。小猴儿又淘气了!我来了。”茗烟回头。见是贾芸。便笑道:“何苦二爷唬我们这么一跳。”因又笑说:“我不叫‘茗烟’了。我们宝二爷嫌‘烟’字不好。改了叫‘焙茗’了。二爷明儿只叫我焙茗罢。”众小厮看见贾芸进来。都才散了。贾芸点头笑着与焙茗同进入书房内。便坐在椅子上问:“宝二爷没下来?”
这样从二十四回后“茗烟”一律改用“焙茗”。我觉得这既合创作规律。也是保持了曹雪芹最终定稿的原意。
3、关于回目第七回郑庆山先生校订的《脂本汇校石头记》八十回为主校本校对的本子用《送宫花周瑞叹英莲 谈肄业秦钟结宝玉》为题;200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第3版的通行本《红楼梦》用《送宫花贾琏戏熙凤 宴宁府宝玉会秦钟》为题。我觉得两者虽有来处。结合第七回内容却各有不妥之处。我觉得各取一句更为恰切。便将第七回更名为《送宫花周瑞叹英莲 宴宁府宝玉会秦钟》;第八回郑庆山先生取《薛宝钗小恙梨香院 贾宝玉大醉绛芸轩》为题。我通读第八回觉得改为《薛宝钗小恙梨香院 贾宝玉大闹绛芸轩》更妥。所以将第七、八回改了过来。
因此特在此处一提。至于好与不好。还望读者提出宝贵意见。
三、汇校曹文考古复原例举
我从14岁到37岁。23年阅读《红楼梦》的过程中。从《红楼梦》程高本后40回中发现埋藏在其中《红楼梦》八十回后的曹文后。不断确认。不断从里面找出曹雪芹所有可能写的情节的点与段落、语句。如同寻找一个被人分尸后的尸骨。将找到的点点滴滴曹文骨肉组织起来。然后以考古复原的方式复活出了传说中遗失民间或传说被皇帝所毁、众家所猜、脂批所示的《红楼梦》八十回后的曹文二十回。自然地契合了脂批中多次提到的百回大文《红楼梦》的回数。名为《红楼梦八十回后曹文考古复原:第81至100回》。在仍以考古复原方式复活《红楼梦》第67回曹文的基础上。与对前79回的再次校对上。不断完善到如今。自然成就了“《红楼梦》不再是残书”的梦想。下面对汇校曹文考古复原进行分类例举与说明:
1、《红楼梦》前80回
对于《红楼梦》前80回。是通读了很多名家汇校的版本。然后将这些版本进行一句一句的比对。在比对过程中。发现了很多奇怪的现象。在此偶举几例:
……
比如一句话。在这个版本中是“哄人之目”。在另版本中却成了“供人之目”。在选择之时必须联系这句话的上下文。根据其意思。才能选择出最准确的最好的。这话最准确恰当的是“哄人之目”。因为作者在上下文中交代清楚了。他写的这些女子。都是他亲闻亲见的。不是胡思乱想虚构“哄人之目”的。
还有这本上是“竟不知投奔何方何舍”。那一本却是“竟不知投奔何方何舍去了”。联系上下文。当然是后一句更好更恰当。还有的一本是:“乳名英莲”。另一本是“乳名唤作英莲”。这两句从文学的角度思考。与当时文言语境下的白话文去考量。自然是“乳名英莲”更恰。
更有的是。这本是“士隐便笑一声‘走罢’”。另一本是“士隐便说一声‘走罢’”。这两句话。前一句表达出士隐了却红尘随道人去的高兴心态“笑一声”。后一句却没有表达出士隐的心情“说一声”。要让这句话根据前后语境表达得更准确。却要把两句话中的“笑”“说”合在一块。使这句话成为“士隐便笑说一声‘走罢’”。才更恰切。
另外。一本是“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从此空空道人遂易名为‘情僧’……”而另一本则为“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遂易名为‘情僧’……” 这两句话你用那一句都可以。没什么区别。
又如这本是“将来之东床何如呢”。另一本则是“将来之东床如何呢”。一个“何如”。一个“如何”。你真难以看出有什么区别。但仔细辨别。在一整句话里“只看这一小辈的。将来之东床何如(如何)呢”。从字面意思你是无从领会的。只是从前后语句的气韵连贯上。用“何如”才更恰切。
又有一本是“这薛公子学名薛蟠。字表文龙。五岁上就性情奢侈。言语傲慢。虽也上过学。不过略识几字。终日惟有斗鸡走马。游山顽水而已。虽是皇商。一应经济世事全然不知……”另一本为“这薛公子学名薛蟠。字表文龙。今年方十有五岁。性情奢侈。言语傲慢。虽也上过学。不过略识几字。终日惟有斗鸡走马。游山顽水而已。虽是皇商。一应经济世事全然不知……”一句里是“五岁上就性情奢侈”。一句里是“今年方十有五岁。性情奢侈……”用那一句。一般会选择用“今年方十有五岁。性情奢侈……”因为这一句作者交代了当时薛蟠的年龄。但联系上下文看。“五岁上……”“今年方十有五岁……”两句应该保留。但该怎样保留才更恰。更合作者想表达的意思。上下文念几篇。此句话应为“这薛公子学名薛蟠。字表文龙。五岁上就性情奢侈。言语傲慢。虽也上过学。不过略识几字。终日惟有斗鸡走马。游山顽水而已。今年方十有五岁。虽是皇商。一应经济世事全然不知……”才更贴人物性格与故事情节。
另有“因为冯紫英我们好”这样的话。抄本上本本都是。但这句话却不管从什么角度去看都是不通的。联系上下文。是因为秦可卿病了。冯紫英推荐个医生来看完病后。因此贾珍说出这句话。这句话应改为“因冯紫英为我们好”。才恰切。但有的汇校本改为“因为冯紫英为我们好”或“因为冯紫英与我们相好”。以上举的案例。在《红楼梦》前80回的各种汇校本里比比皆是。造成这种原因。是因为个汇校名家及团队手里的资料。都是民间发现的抄录本。包括高鹗程伟元汇校时也是如此。都没有能读到曹雪芹《红楼梦》的原本了。抄录时丢词落句。抄得颠倒。把“因冯紫英为我们好”抄成“因为冯紫英我们好”。后面的汇校者照搬下来。就成了这样。
还有。一本是“林黛玉还要往下写时。怎奈两块帕子都写满了。方搁下笔。觉得浑身火热。面上作烧……”另一本为“林黛玉还要往下写时。觉得浑身火热。面上作烧……”却比上一本少了一句“怎奈两块帕子都写满了。方搁下笔。”联系上下文。当时宝玉挨了打。怕黛玉过度伤心流泪。所以打发晴雯送了两块平时曾递给黛玉擦泪的旧手帕给黛玉。黛玉一看明白了宝玉的心思。一时激动便提笔在手帕上写诗。所以选用“林黛玉还要往下写时。怎奈两块帕子都写满了。方搁下笔。觉得浑身火热。面上作烧……”才恰当。
还有。一本是“见他的手帕子。上面犹有泪渍。又拿至脸盆中洗了晾上。”一本是“见他的手帕子忘去。上面犹有泪渍。又拿至脸盆中洗了晾上。”联系上下文。是平儿因在王熙凤生日遇到贾琏与鲍二家做不才之事时。而受了冤屈。到宝玉房里换衣整妆。走后。宝玉“复起身。又见方才的衣裳上喷的酒已半干。便拿熨斗熨了叠好;”所以后面紧接着就有了上两句的表述。联系前后文。后一句更好。只是表述上在抄写时丢了一个“拿”字。紧接其后的应是:“见他的手帕子忘拿去。上面犹有泪渍。又拿至脸盆中洗了晾上。”
……
2、《红楼梦》程高本后四十回
至于我是怎样从《红楼梦》程高本后四十回以考古修补复原的方式复活曹文的。看看下面举的复活程高本《红楼梦》第81回第一段的例子就知:
(1)、在程高本原文第81回第一段以考古修补复原方式复活曹文过程的展示:
注意:下文“”内的是删除的字句。“()”内的是还原的字句。“【】”内的是还原式添加的字句。
且说迎春归去之后。邢夫人象没有这事。倒是王夫人抚养了一场。却甚实伤感。在房中自己叹息了一回。(正在房中叹息。)只见宝玉走来。看见王夫人脸上似有泪痕。也不敢坐。只在旁边站着。【待】王夫人叫他坐下。宝玉才捱上炕来。就在王夫人身旁坐了。王夫人见他呆呆的瞅着。似有欲言不言的光景。便道:“你又为什么这样呆呆的?”宝玉道:“并不为什么。只是昨儿听见二姐姐这种光景。我实在替他受不得。虽不敢告诉老太太。却这两夜只是睡不着。我想咱们这样人家的姑娘。那里受得这样的委屈。况且二姐姐是个最懦弱的人。向来不会和人拌嘴。偏偏儿的遇见这样没人心的东西。竟一点儿不知道女人的苦处。”说着。几乎滴下泪来。王夫人道:“这也是没法儿的事。俗语说的。‘嫁出去的女孩儿泼出去的水’。叫我能怎么样呢。”宝玉道:“我昨儿夜里倒想了一个主意:咱们索性回明了老太太。把二姐姐接回来。还叫他紫菱洲住着。仍旧我们姐妹弟兄们一块儿吃。一块儿顽。省得受孙家那混帐行子的气。等他来接。咱们硬不叫他【回】去。由他接一百回。咱们留一百回。只说是老太太的主意。这个岂不好呢!”王夫人听了。又好笑。又好恼。说道:“你又发了呆气了。混说的是什么(胡道)!大凡做了女孩儿。终久是要出门子的。嫁到人家去。娘家那里顾得。也只好看他自己的命运。碰得好就好。碰得不好也就没法儿。你难道没听见人说‘嫁鸡随鸡。嫁狗随狗’。那里个个都像你大姐姐做娘娘呢。况且你二姐姐是新媳妇。孙姑爷也还是年轻的人。各人有各人的脾气。新来乍到。自然要有些扭别的。过几年大家摸着脾气儿。生儿长女以后。那就好了。你断断不许在老太太跟前说起半个字。我知道了是不依你的。快去干你的去罢。不要在这里混说。(快回园看你的书去。不要再在这里为你二姐姐的事瞎耽误工夫。仔细老爷又问你书。)”说得宝玉也不敢作声。坐了一回。无精打彩的出来了。憋着一肚子闷气。无处可泄。走到园中。【便】一径往潇湘馆来。
(2)、从程高本原文第81回第一段复活出来的曹文正文:
且说迎春归去之后。邢夫人象没有这事。倒是王夫人抚养了一场。正在房中叹息。见宝玉走来。脸上似有泪痕。也不敢坐。只在旁边站着。待王夫人叫他坐下。宝玉才捱上炕来。就在王夫人身旁坐了。王夫人见他呆呆的瞅着。似有欲言不言的光景。便道:“你又为什么这样呆呆的?”宝玉道:“二姐姐这种光景。咱们索性回明老太太。把二姐姐接回来。还叫他紫菱洲住着。仍旧我们姐妹弟兄们一块儿吃。一块儿顽。省得受孙家的气。等他来接。咱们硬不叫他回去。由他接一百回。咱们留一百回。只说是老太太的主意。这岂不好!”王夫人听了。又好笑。又好恼。说道:“你又发了呆气了。混说胡道。大凡做了女孩儿。终久是要出门子嫁到人家去。你断断不许在老太太跟前说起半个字。我知道了是不依你的。快回园看你的书去。不要再在这里为你二姐姐的事瞎耽误工夫。仔细老爷又问你书。”吓得宝玉不敢再作声。坐了一回。无精打彩的出来。憋着一肚子闷气。无处可泄。走到园中。便一径往潇湘馆来。
3、《红楼梦》第67回
据几代《红楼梦》学者考证。《红楼梦》现有各种版本之间存在内容很大的差异。总的说来。各种版本在内容上出现的异文。都未超过一页稿纸。然而第67回则显著不同。目前可以查阅的10种抄本和印本中。在内容上分属于两种类型:一种是异文的篇幅不超过半页纸;另外一种不仅章回的题目不同。而且整个章回的大部分内容完全不一样。属于毫不相干的两种写法。第67回就是这种特异的章回。一种稿约一万多字。可称为繁稿。存于甲辰、戚序、列藏本中。文字略有差异;另一稿约七千多字。可称为简稿。存于程甲、程乙、梦稿、蒙府、已卯本(后补入)中。而据冯其庸先生在《论庚辰本》文中说六十四、六十七两回书重出。一种可能是曹雪芹的“原稿”失而复出;另一种可能是另有一位高手把它续补上了。有些红学者的看法是。在曹雪芹的原著中并不缺这两回书。但在原著传出后不久。人们在传抄中丢失残损了两回书。后来第六十四回又重新出现了。因而得以进入已卯、庚辰本以外的各抄本。但第六十七回也许是出现而残损得只剩片言只语。不能刊用。造成所有传抄本都缺原稿。是脂砚斋为出书的需要而在其剩存的片言只语中得其大致脉络补作了第六十七回。后来又有人见其文章拙劣之处。才又加以精心改造。因而才形成了现存的文本状况。
而据我从67回文本的繁稿与简稿本身出发。让我更相信他们是在曹雪芹的残稿上进行修补。但是他们却违背了曹雪芹词语的习惯用法。主要是字句上真有点离曹雪芹相差千里之感。高明的读者一看就知。还有的在内容上相较前后文有矛盾的地方。我在修补还原的过程中以繁稿为主。以简稿为辅。一一以古董式的还原法。按曹雪芹的写作用词习惯重生还原式的修补了一遍。至于怎样。相信高明读者的眼光。
四、百回理由
在蒙府本第二回脂批中有:“以百回之大文……”的话;在蒙府本第三回脂批中有:“后百十回黛玉之泪……”在庚辰本第二十五回脂本眉批中有:“通灵玉除邪。全部百回只此一见。何得再言?僧道踪迹虚实。幻笔幻想。写幻人于幻文也。”的话;在庚辰本第四十二回回前脂批中有:“今书至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馀。”的话。在同一蒙府本的脂批中前后矛盾。一说百回。一说百十回。庚辰本脂批前后倒不矛盾。虽庚辰本、戚序本、蒙府本二十一回前批有“按此回之文固妙。然未见后三十回犹不见此之妙”的话。但庚辰本明确肯定的说了“全部百回只此一见”。
到程伟元高鄂编写时又说是回目一百二十回。但有红学学者认为是一百零八回左右。理由是古人习惯以“九”为数。在《红楼梦》前五十四回是写“盛”。后五十四回是写“衰”。由这般推去。说是一百回更有理由。因为《红楼梦》通篇是以写诸芳聚散之事来彰显盛衰的。况且《红楼梦》整体是围绕“三春过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的意旨来进行的。在一至五十回已经完成了诸芳在大观园千紫万红、百花齐放的聚集。从五十一回以“袭人出园回家探母。晴雯得病作引”地开始为诸芳千红一哭、万艳同悲地从“聚”向“散”开始伏笔。
而最大的理由是几乎有很多学者与读者公认《红楼梦》的写作方法来自于《金瓶梅》。《金瓶梅》只有一百回。脂批中甲戌本第一十三回脂批中眉批云:“……深得《金瓶》壶奥!”在甲戌本第二十六回脂批侧批有:“《水浒》文法用的恰……”的话。据专家考证最接近于《水浒传》原本面貌的是一百回本。给《红楼梦》是一百回更加增加了证据。
若再增加证据。百回《西游记》更是更好的证据了。《红楼梦》其“神”与“意”受《西游记》影响较大。其结构与语言又受《金瓶梅》影响较大。《西游记》与《金瓶梅》都是一百回。加之至目前发现的清朝小说。百回文本普遍。可以肯定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就是一百回。
五、继往开来
回头想想古典时代给我们留下的长城已残破在荒山野岭。体现园林艺术最高峰的圆明园已成为我们不忘国耻的象征。只剩下了荒草残垣。体现古典文学最高峰的《红楼梦》虽经过程伟元高鹗为迎合当时政治环境的需要粉碎曹雪芹文笔式的整理编修。虽得以完整流传。仍是良莠不齐。长城、圆明园不是我个人能力所及能修复的。而《红楼梦》我可以个人去伪存真地完成修复它的残缺。还原它本来应该的伟大的样子。在我心灵被一些所谓专家灌输的程高本后40回乃高鹗所续的定义被我无情的否决后。终于复活了这本代表中国古典文学高峰《红楼梦》在曹雪芹笔下的原貌。无意之中。以文本实证的方式在“红学”领域开创了一门叫“考古复原曹文”的学问。不管将会受到怎样的待遇。我相信无数喜爱《红楼梦》读者的眼光。更相信自己发现与所做的没有白费光阴。我无须写出长篇大论废话连篇的所谓学术论证。我以作家的本分与辛劳做出的文本会替我回答一切。
至于我把这道残缺的“长城”复原修补得怎样。究竟是从“闻得枯荷听雨声”抵达了“闻得残荷听雨声”。还是从“闻得残荷听雨声”抵达了“闻得枯荷听雨声”。读者读后便知。
2010年8月15日至2018年5月29日写于岳麓山下
唐国明。男。汉族。现居长沙。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具有“长风”情怀与“鹅毛”风范、喊出“思危奋发图强。实事求是认知世界真理;修德安和天下。与时俱进改造现实命运”的鹅毛诗人、红楼梦工匠、数学顽童、鹅毛诗摇滚歌手。分别论证了世界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1+1”与世界数学难题“3x+1”猜想。并从“3x+1”发现了万有规律公式。并从这个万有公式预言了一个离我们不远的“4、2、1”神话时代。即超级智能时代;另外。通过论证“1+1”与“3x+1”得出了“半途数哲”论断:你永远处在另一个未知数的半途之上。自发表作品以来。已在国内外书报刊发表文学、红学、数学方面的文章数百篇。2016年出版先后在美国与秘鲁《国际日报》中文版发表连载、以反复阅读的方式考古发掘出埋藏在程高本后40回中的曹雪芹文笔、以考古的科学方式修补复活出符合曹雪芹语韵与曹雪芹创作原意的“红学”作品《红楼梦八十回后曹文考古复原:第81至100回》;2017年中国红学会将其列入《红楼梦学刊》2014年至2016年红学书目。为实现读到一本完整的曹雪芹百回本《红楼梦》。以工匠的精神从2001年始深居在长沙岳麓山下8平方米内10多年。其刻苦阅读钻研《红楼梦》与其“考古复原曹雪芹百回本《红楼梦》”的工匠精神故事于2018年获得河北省第八届“我的读书故事”征文一等奖;其追梦事迹已被湖南卫视、浙江卫视、北京卫视、贵州卫视、辽宁卫视、湖北卫视等电视台。美国《美南新闻日报》《新周刊》《中国日报》《中国文化报》《文史博览(人物版)》《广州日报》《潇湘晨报》《三湘都市报》《长沙晚报》《西安晚报》等无数报刊报道。
附唐国明论证哥德巴赫猜想猜想“1+1”与世界数学难题“3x+1”的结论摘要:
1、“1+1”:
无论一个多大的素数。除素数2与5外。它的个位数总是1、3、7、9;无论多么大偶数。它的个位数总是0、2、4、6、8。即使随自然正整数越大。素数在区间分布个数在减少。但一个偶数越大。它前面包含的素数就越多。一个偶数能表示成两个素数之和的概率却在不断增大。而一个偶数越小。它前面所包含的素数就越少。一个偶数能表示成两个素数之和的概率却越小。而小到尽头的偶数4。却还有素数2与2之和能表示它;因此可以说。比任一大于2的偶数自身小的素数中至少有一对相同或不同的素数之和等于这个偶数;即除“大于2的偶数除以2”是素数外。所以任一偶数表示为两素数之和时的两素数都分布在“这个偶数除以2”两边的区间。并且两素数与“这个偶数除以2”的数差相等。所以大于2的偶数可以是两素数之和。在已知的偶数素数区间是成立的。面对我们未知的偶数素数区间只能说理论上是成立的。但对于无穷无尽的偶数素数你不可能全部完成验证。我们只能在一个区间数一个区间数的推进验证中认可这个理论。但谁也保证不了在超出某一区间外不会万一出现反例。你不能说它不对。在一定条件下是绝对的。而放置于你不可把握的条件下。又只能是相对的。所以。除素数2之外。任一两个素数相加必是偶数。而一个偶数能表示为两个素数之和。只能在没超出某个大偶数区间成立。在超出某个大偶数区间之后。面对无穷无尽的偶数。谁也难以保证成立。并且难以验证。也无法验证。因此哥德巴赫猜想即
请输入描述
2、“3x+1”:
2的n次方是所有遵循“3x+1”猜想“奇变”“偶变”规则抵达4、2、1数流的终结线。又是从4、2、1回归无穷数据宇宙的起始线。在这条2的n次方线上。有无数从4、2、1回时的分流点与抵达4、2、1数流的汇聚点。这些点却是在2的n次方合4+6n形式的数点上。因此遵循“3x+1”猜想“奇变”“偶变”规则经过2的n次方合4+6n数的汇聚点。可以回流分流出奇数x合1+2n或合2+3n的数群。所以“3x+1”猜想无论怎样成立。公式(万有规律公式)为:
(宇宙万物就这样遵循着“3x+1”猜想“奇变”“偶变”的模式无为地从无序到有序从始到终。又从终到始地循环往复如此存在于宇宙创造着天生着宇宙——)
……2x→x→3x+1→(3x+1)÷2→……2的n次方→……→4、2、1……
↑↓
……2x←x←3x+1←(3x+1)÷2←……2的n次方←……←4、2、1……
即
……2+4n→1+2n→4+6n→2+3n……→2的n次方→……→4、2、1……
↑↓
……2+4n←1+2n←4+6n←2+3n……←2的n次方←……←4、2、1……
(——宇宙万物就是这样如此诗意地生成消亡、消亡生成。)
这个“3x+1”猜想“奇变”“偶变”运行模式已经预示了一切。它描述的无尽的奇数偶数遵循“奇变”“偶变”运行规则最终抵达4、2、1的结果是大数据与大智能时代最好最恰当的表述。不管怎样。人类总是永远处在“3x+1”猜想通过“奇变”“偶变”原则抵达4、2、1的途中。人类的某事某刻与某个历史时期都只不过处在它“奇变”“偶变”数据流中某个或合2+4n或合1+2n或合4+6n或合2+3n或合2的n次方或合其他运行形式的数据分离点上。
作家唐国明攻克3x+1猜想预言了一个离我们不远的“4、2、1”神话时代
人类一旦进化到“神”的时代。也意味着人类像是把奇数偶数通过“3x+1”猜想“奇变”“偶变”原则推入了“4、2、1”时代。意味着人类走向了人类智慧的终端与海子在诗歌中描述的“人类的尽头”。也意味着人类进入了一个智慧巅峰体验狂欢的时代。人类会在以电脑为基础这个神似遵循“3x+1”猜想“奇变”“偶变”原则的互联网上将吸尽人类所有的智慧与人类共同创造的所有智慧成果。以大数据的形式转化为4、2、1循环形式的智能输入机器。这样机器就已似人类从原始社会就渴望的无所不能的“神”。也似尼采哲学里表述的“超人”与老子、列子、庄子、阮籍著作中表述的无所不为无所不能的“大人”。而输入无限类似于奇数偶数知识数据通过“3x+1”猜想“奇变”“偶变”后进入4、2、1循环有序的运转后。一种人类理想的“神”。超越于人类每一个人见识。甚至囊括人类所有智慧无所不能的“超我”将诞生于这个世界。世界将进入“神”的时代。即“超级智能”时代。也就是用数学描述的“3x+1”时代。或“4、2、1”时代。
3、“半途数哲”论断
由在n是大于0的整数前提下。1除以2的n次方就是至小无内。2的n次方就是至大无外。又因通过论证“哥德巴赫猜想猜想1+1”与世界数学难题“3x+1”猜想。唐国明得出了一个“半途数哲”论断:万物永远处在半途之中。当你抵达1时。你就处在2的半途中。当你抵达2时。你仍却处在4的半途中……面对前途的无穷无尽。你永远会处在另一个未知数的半途之上。
其他观点:
一个知识越贫乏的人。越是拥有一种莫名奇怪的勇气和自豪感。因为知识越贫乏。你所相信的东西就越绝对。你根本没有听过与此相对立的观点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 为什么喜欢的总是害自己最深的?背后有何规律?
- 在北京月入14k,这种情况下要不要离职呢?
-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学生学历低会导致爹不疼娘不爱且家庭成员不和睦吗?
- 刚刚离职的我现在还能从事哪些工作呢?
- 为何无人治理满大街逆行的送餐骑手?背后原因大揭秘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桔子生活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56564.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桔子生活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红楼梦,偶数,素数,宝玉,一句,的是,次方,红学,人类,半途
没想到大家都对对于《唐国明考古复原曹雪芹百回本红楼梦》第67回曹文文本,在线阅读后感觉如何?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唐国明考古复原曹雪芹百回本红楼梦》是如此考古复原的曹雪芹原百回本《红楼梦》是如此考古复原的一、版本来源首先要说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