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土地”和“城隍”都是人们虛拟的神灵。因为根本不存在。只能通过民间传说和演义小说去了解。各种版本差异很大。因为誰也没见过。基本都是靠想象力。摸拟人间政权结构去虚拟组织。
“土地庙”“城隍庙”都是管理鬼魂的庙堂。城隍是土地的上级。权力和职责都比土地大的多。管理范围也比土地大的多。有城的地方才有城隍庙。就象现在只有城市才有市政府和市長一样。人间在那里建设了城池。同时也在城里建设了城隍庙。现在很多古城还都有城隍庙遗址。城市管理下的村社都建土地庙。城隍不仅管轄土地。还管辖辖区内的山神河神等杂神。
“土地庙”是保障村社村民安全。不受邪魔歪道。孤魂野鬼侵害。村民死亡首先要向土地庙报道。然后才走上漫漫黄泉路。
“城隍庙”还要考察当地民众善恶。把人生前善行恶行记录在案。人死后进行初审。上报闫王。进行奖励或惩罚。
“土地庙”“城隍庙”都是封建时代愚弄人民的无稽之谈。现在我们只把它们看作是当时的历史现象。
其他观点:
我国的许多庙宇神灵。都是依人的实际虚拟虚构而立的。反映了人的崇拜与敬仰及有所畏惧的心里。人离不土地。离不开天空。所以先有对天地的敬仰崇拜。土地社庙的产生出现是比城隍要早许多。无论天神还是土地庙。又还是城隍庙等等。都是基于人的现实想象。模拟人间的政权政体、结构、组织形式等而虚设岀来的。
仿照管理架构模式。土地社庙、城隍都是管理阴魂鬼域的部门。先是设有土地社庙。再依人类发展。建了城池。才再虚拟出城隍。土地社庙。是最基本。最低层的部门管理组织。如硬要类比。就相当于村级。是负责当地平安的。论权力。当然是城隍大。城隍也分多级的。有省州城隍。有市县镇城隍。城隍有大小之分。土地社庙权力小于城隍。有村寨就有土地社庙。有城镇。就有城隍。
土地社庙保村寨平安。不受邪魔歪道。孤魂野鬼的侵害。城隍还要考察民众善恶好坏。要向上级回报。要向阎王负责。有审判奖罚功能。这都是人自造的。虚拟出来的 。有点迷信愚弄人的味道。土地社庙管乡村。城隍管市镇。山神管山。龙王管水。各有分工。也各司有责。更有大小之分。城隍是土地社庙的上级。城隍权力当然大于土地社庙。
其他观点:
(社稷坛)
旧时。“土地庙”和“城隍庙”供奉的。分别是“土地”和“城隍”。
这两个。原来都是天子诸侯祭祀的“大神”。后来。大约从汉代开始“平民化”了。
先说“土地”。
《礼记》。是儒生学习周礼的笔记。西汉初戴德撰。
其《特郊牲》云:“社祭土而主阴气也。君南乡于北墉下。答阴之义也。日用甲。用日之始也。天子大社。必受霜露风雨。以达天地之气也。是故丧国之社屋之。不受天阳也。薄社北牖。使阴明也。社。所以神地之道也。地载万物。天垂象。取材于地。取法于天。是以尊天而亲地也。故教民美报焉。家主中霤(liu)而国主社。示本也。”
这段话大意是说。社祭是祭祀“土地神”。土是阴气之主。行祭时国君面朝南立于社坛的北墙下。表示面对着“阴”。社祭总是用甲日。甲是纪日的初始日。这是表示对社祭的重视。天子为天下百姓所立的“大社”。一定要承受霜露风雨的浸润。以贯通天地之气。所以。亡国之社要盖上屋顶屏蔽起来。不让它接受天上的阳气。殷国被灭。其亳社。三面封闭。唯在北墙上开个小窗。使它绝阳。只通阴明。祭社。是尊崇“土地神”。大地承载万物。上天垂示星象。世间的财物都取之于地。伦理规范都效法于天。所以要尊敬上天而亲爱大地。教育人们很好地报答大地。家里的“土地神”是中霤。祭土地就是祭中霤;国家的土地神是“社”。祭土地就是祭“社”。这都表示土地是立家、立国的根本。
概括地说。古人祭祀土地神。体现的是“天阳地阴”的哲学观和“天神地祇”的宗.教观。
甲骨文里。“社”字就是“土”字。二位一体。到了周代。篆体“土”字。才被加上表示祭祀的“示”旁。变为“社”字。
“社神”。即“土地神”。具体是谁?
《说文.示部》:“社。地主也。从示。土声。《春秋传》曰:共工之子句龙为社神。”
不过。“社”。分为天子“大社”、诸侯“国社”。这都是“公社”。还有“家社”。即“私社”。
《说文》云:“周礼二十五家为社。”
这里说的“家”。一是士大夫之“家”。所谓“诸侯称国。大夫称家”;二是“社区”。即“乡邻”。
天子“大社”。代表天下。发展到后来就是“社稷坛”。古时。战胜国对战败国。要毁其“社”。如前引《特郊牲》所云。
诸侯“国社”。表示自己是天子的代理人和一方土地的管理者。这就是“敷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家社”。祭祀的“中霤”。也是“土地神”。但是个小神。只负责“家”这一范围。
后来。这个“中霤”。就成为“宅神”了。
这个变化。从汉代开始。
王充《论衡.解除》云:“世间缮治宅舍。凿地掘土。功成事毕。解谢土神。名曰解土。”
至此。“土地神” 两极分化——一是帝王的“社稷神”。兼有“五行”金木水火土之“土神”;二是民间的“土地神”。只“管”当地风调雨顺、庄稼收成、家宅葺建等事宜。
民间所奉之“土地神”亦不统一。
清代学者赵翼著有《陔余丛考》。其第三十五卷载——
“韩昌黎为土地神。今翰林院及吏部所祀土地神。相传为唐之韩昌黎。不知其所始。按《夷坚志》:湖州乌镇普静寺。本沈约父墓。约官于朝。尝每岁一归祭扫。其反也。梁武帝辄遣昭明太子远迎之。约不自安。遂迁葬其父于金陵。而舍墓为普静寺。故寺僧祀约为土地神。又《宋史.徐应镳传》:临安太学本岳飞故第。故飞为太学土地神。今翰林院吏部之祀昌黎盖亦仿此。”
韩昌黎。即韩愈。赵翼说。南朝时候。普净寺祀沈约为土地神;宋太学奉岳飞为土地神。当朝翰林院和吏部祀韩愈为土地神。可能是受上述影响所致。
此可为上说一证。
说“城隍”也是“大神”。因为其也是周天子祭祀之神。
《礼记.特郊牲》云:“天子大蜡八。伊耆氏始为蜡。蜡者也。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蜡之祭也。主先啬而祭司啬也。祭百种以报啬也。飨农及邮表畷(zhui)、禽兽。仁之至。义之尽也。古之君子。使之必报之。迎猫。为其食田鼠也;迎虎。为其食田豕也。迎而祭之也。祭坊与水庸。事也。曰:‘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插上一句。这是现在“腊八”的源头。
上面这段话。译成白话大意是。天子“大蜡祭”。祭八尊神。从伊耆氏开始有了蜡祭。所谓“蜡”。是索求的含义。周历每年十二月。要聚集万物。以索求八位神灵祭飨。蜡祭所祭祀神灵。主要祭“先啬”;再祭主管农事的“司啬”;然后祭“百种”。以报答神灵福佑稼穑收获之功。还要祭飨田官之神“农”、田舍之神“邮表畷”和禽兽之神。这就做到了仁至义尽。古代君子。只要使用了就必定要报答。迎来猫神。因为猫吃掉危害作物的田鼠;迎来虎神。因为虎吃掉危害农田的野猪。所以要把它们迎接来加以祭祀。再要祭堤防之神“坊”和沟渠围城之神“水庸”。也是因为它们有功于农事和民事。蜡祭的祝辞说:“土壤回到大地上。流水回到壑谷中。昆虫不再危害庄稼。草木回到薮泽生长。”
据称。“水庸”。即后来的“城隍”。
“庸”。即“鄘”或“墉”。本字是甲骨文中的“郭”。
“城郭”之“廓”。由“郭”字扩展而来。周原甲骨文已有“城”字。亦为“郭”字之孳乳。
“隍”。是无外围水渠的“城墙”。“水庸”。则是环有水沟的城垣。
可知。“城隍”。当为保佑城郭之神。
《北齐书.慕容俨传》载。俨被梁大都督侯王真水陆军围于郢城。消息中断。城池孤悬。于是。慕容俨率众到“城隍庙”祈求神灵保佑。果然立时狂风骤起。江涛拍岸。冲毁了王真设置的围障。保住了郢城。
北宋欧阳修有《祭城隍神文》。其云——
“雨之害物多矣。而城者神之所职。不敢及他。请言城役。用民之力六万九千工。食民之米一千三百石。众力方作。雨则止之;城功既成。雨又坏之。敢问雨者。于神谁尸?吏能知人。不能知雨。唯神有灵。可与雨语。吏竭其力。神祐以灵。各供厥职。无愧斯民。”
名为祭神。但文中多有苛责之意。
欧阳修说。废了这么多人力。吃了这么多民粮。可雨说下就下。先前下雨施不了工。后来终于完工又被雨水冲毁。“敢问雨者。于神谁尸”——下雨这事。归哪个神灵管呀?其实是责怪“城隍”尸位素餐——“吏竭其力。神佑以灵。各供厥职。无愧斯民”。官员需尽全力。神灵也该辅祐。各负其责。都要对得起百姓。
斯言善哉!
赵翼《陔余丛考》三十五卷中。亦探究了“城隍神”之沿革。不再赘引。
但“城隍”。是祐城之神当无疑。
“土地”“城隍”。“各供厥职”。这是一段文化史。不妨了解。“哪个权力大”倒是没必要细究了。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56647.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城隍,土地,城隍庙,都是,土地庙,神灵,祭祀,之神,天子,翰林院
没想到大家都对“土地庙”和“城隍庙”有什么不同,哪个权力更大?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土地”和“城隍”都是人们虛拟的神灵。因为根本不存在。只能通过民间传说和演义小说去了解。各种版本差异很大。因为誰也没见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