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世经典《诗经》要怎样读?
原创

传世经典《诗经》要怎样读?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谢谢邀请。这个问题颇有意思。下面说说我的看法。仅供诗经爱好者参考。也欢迎大家在留言区谈谈您对学习《诗经》的方法和经验。

首先。了解诗经产生的时代背景。我们都知道。《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作品产生的年代从西周初年(约公元前11世纪)到春秋中叶(约公元前7世纪)。时间跨度长达4百年。收录的305首诗歌堪称经典之作。几千年不衰。可以说。它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经典之作。阅读诗经。应当了解其作者、产生的时代、内容以及它的来源、背景。这是非常必要的。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其次。阅读《诗经》必须要注意方式方法。我们通常说的“诗言志”。我个人理解是。古代人所谓的“言志”。其实就是政治或教化的体现。“诗”就是“言”和“志”的综合体。从这个层面理解。我认为“诗言志”就好比今天的点歌。完全可以“断章取义”。比如。用歌颂邂逅爱情之歌来表达对远道而来的国宾的欢迎之情。

第三。掌握《诗经》的核心要义。极其重点非常重要。比如。《诗经》的“六艺”(风雅颂赋比兴)。所谓风。就是要知道它共有15国风160首诗。这些诗都属于民间歌谣。歌唱男女恋情和各地风土人情的。再比如雅。诗经中分为大雅和小雅。共有15个乐章。都是适用于宴会和寺庙的乐章。颂。主要包括《周颂》和《商颂》、《鲁颂》。主要是用于敬天祭祖的乐章。“赋”:就是叙述和描写。用直接叙述或描写某一件事。“比”:就是比喻。《诗经》当中运用非常广泛。主要包括明喻、暗喻、隐喻和借喻等等。再说“兴”。就是启发的意思。也叫做起兴。就是说诗人见到某一事物触动了它的心事和感情而发出的歌唱。此外。我们还必须正确掌握《诗经》的价值等等。比如。有人把《诗经》概括为“四家诗”。包括“鲁诗”、“齐诗”、“韩诗”、和“毛“”。

总之。只要我们能够持之以恒。正确掌握学习的方式方法。做到触类旁通。就一定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他观点:

读诗经的时候会看到很多花草瓜果的名字虽然很多字不认识但看起来都是很好吃的样子啊那个乱世饥荒的时代看到漫山遍野的野花野草先辈们第一时间想到的肯定跟我们一样的就是:哪种比较好吃?所以诗经里提到的植物几乎都是很好吃的~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国风·周南·桃夭》

三月。桃花开时。鳜鱼正值肥美。

经过漫长冬季的蛰伏。开春气温回升。水族们摄食旺盛。又到了繁殖的季节。这时正是体硕膘肥的之时。鲥鱼、刀鱼、鮰鱼、鲫鱼都是当令。我们家乡的谚语:“正月沙螺二月蟹”。无论淡水海水。春天都是吃鱼季。

因为有了诗。桃花季的鳜鱼当然更为著名。鳜鱼性情凶猛。肉质爽脆鲜嫩无骨刺。方最常见的的做法是清蒸。由于肉比较紧致结实的缘故。淮扬菜里显刀工的松鼠鱼。常用的也是鳜鱼。此外红烧、水煮也相当不错。

当然最奇葩的吃法是徽州的臭鳜鱼。去徽州时几乎是每顿必点。但臭鳜鱼也有很多不同风格的臭法。每家做起来口味都不一样。上佳的是闻起来气味浓烈。吃起来肉质鲜嫩而浓香。毫无臭味的为上品。

思乐泮水。薄采其茆

《鲁颂·泮水》

莼菜是一种娇嫩的植物。诗经的时代。长江黄河流域的大江小湖里很常见。但随着后世水质的日渐污染。莼菜已经很难在自然水域见到了。

莼菜最著名的做法是莼菜羹。

杭州在我的个人经历里。不是一个普通的城市。从打算筹划去杭州。到第一次真正去到杭州。中间隔了十年之久。到杭州的第一顿饭。是在武林路的一家小馆子里。点了一个莼菜羹。可能当时是很饿的缘故。感觉鲜美好喝得几乎掉眼泪。

莼菜羹的圆融滑嫩。在唇齿间缠绵悱恻。如此性感。让人好想谈恋爱的感觉。瞬间就和同行争抢着把一大盘争喝光了。同行是一个热爱摄影的妇产科医生。

不过很可惜。他是男的。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卫风·木瓜》

诗经里的木瓜。并不是我们今天常见的据说有奇异功效的那种大木瓜。春秋时期。这种树形高耸。个大肉甜的番木瓜还没传入中国。

而正宗的中国木瓜。是属于蔷薇科。开着美丽的小花。结出来的小瓜光滑爽脆。香气浓郁。

最喜欢的中国木瓜吃法。是云南的酸木瓜。一大碗热腾腾油腻的过桥米线。配上一叠酸爽的腌木瓜。无论是酷暑。还是严寒。都能让人胃口大开。

到了云南的乡下。酸辣鲫鱼里。也要必配腌渍得金黄的酸木瓜。想起来就会满口生津。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周南·关雎》

荇菜是中国大多数水域常见的水草。开着漂亮的密密麻麻的黄花。诗经里这首最有名的诗里。说帅哥路过河边的时候。遇到采荇菜的美女。那荇菜又高又密。美女躲起来一会就看不到了。于是思念到失眠。

可见当时是把这种水生植物当菜吃的。但可能口感不太好的缘故。现在不怎么有人吃了。

中药里偶尔还会用到。据说可以发汗利尿。清热解毒。如此说来。相思病也是可以治的。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

愿言思伯。便我心痗

《卫风·伯兮》

谖草就是萱草。也就是我们日常的黄花菜。

黄花菜在江浙一带种植得很常见。去楠溪江的时候。经常看到乡村人家的墙头后院。用一个老旧的搪瓷脸盆装着土。很旺盛的长着一丛萱草。花开得如火如荼。

黄花菜既好看也好吃。北方的做法最喜欢凉拌。个人觉得加点芥末酱凉拌的。最为惹味。

在南粤。黄花菜一般很少新鲜的。都是晒得干干的深黄色。用来炖汤之用。小时候穷。吃个鸡不容易。每次有老鸡炖黄花菜都是过节。因为热爱吃鸡。顺便热爱上了黄花菜的味道。至今不渝。

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

《召南·甘棠》

甘棠在北方叫棠梨。果实将熟时。颜色红红黄黄的很好看。棠梨树在北方到处都有。果子有些酸涩。但做冰糖葫芦刚刚好。

如果说山楂是冰糖葫芦里的天王。棠梨无疑是天后。山楂的肉质还是有些紧实。棠梨就爽脆很多。逢之必需来一串。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吁嗟鸠兮。无食桑葚

《卫风·氓》

小时候有段时间很沉迷于园艺。整天研究各种播种、扦插、嫁接技术。连促进染色体增倍的秋水仙碱都研究上了。好在后来迷途知返。不然大家现在看到的就是园艺师小林。

那时后院里。有一棵桑树。一直被我当做扦插嫁接的试验品。把整个院子插得长满了小桑树。对这种中国最有传统的植物。实在是再熟悉不过了。

初夏时节。桑树就会挂满红的发黑的桑葚果。每次吃桑葚。都是开始很快乐。最后很痛苦。不光把牙齿染得红黑。吃完后牙齿会彻底酸倒。吃块豆腐都会牙疼。好痛苦。

匏有苦叶。济有深涉

深则厉。浅则揭

《邶风.匏有苦叶》

匏就是今天常见的葫芦。

葫芦可以算是瓜果界里。多才多艺的奇葩。嫩时可以清炒。可以炖肉。可以剁末包饺子。老了可以做舀水的瓢。可以做酒壶。还可以做成工艺品。战国时的庄子还想象过用来做个独木舟。

瓜果界能唯一与之才华匹敌的。恐怕只剩下黄瓜了。可以生拍。可以爆炒。可以腌成酸黄瓜。还可做补水面膜。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

之子于归。言秣其驹

《周南·汉广》

蒌就是芦蒿。在长江中下游是喜闻乐见的野菜。

芦蒿的气味极重。有股桀骜不驯的野性。要配菜的话。清淡的鸡鸭鱼根本驾驭不住。须得被秋风吹得咸硬透亮的老腊肉。才能与之相爱相杀。

切成薄片的去冬腊肉。配以春末新生的芦蒿。细火慢煸。让油脂在腊肉与芦蒿之间水火交融。把野性埋进肥腴。方可达到宇宙的大和谐。

一道芦蒿炒腊肉。湖北湖南的朋友是逢见必点的。可见这就是一味舌尖上的乡愁。

荏菽旆旆。禾役穟穟

《大雅·生民》

扁豆是蔬菜界一大江湖势力。种类繁多。称呼也各地大有差异。比如荷兰豆。其实并不是产自荷兰。而是中国南方的土产。所以。荷兰豆在荷兰的名字叫中国豆。

扁豆要炒得熟透。方能褪去青味。但又不能过熟。此间分寸。确实比较考验厨师。我的经验。是炒到青色变化呈现半透明之际就差不多了。

扁豆我的搭配始终是粤式腊肠。广东的腊肠与北方(广东以北为北方)大不相同。会加入糖和酒腊制。味道让很多非广东人很不习惯。

不过小时候。拿一根腊肠放在将熟的饭锅里焖熟。开盖时整个家里会弥漫着腊味的香气。是我幼时魂牵梦绕的气味。

葛生蒙楚。蔹蔓于野

《诗经·唐风·葛生》

在红薯和马铃薯传入中国之时。古人吃的都是粉葛。粉葛产量远远没有两位过江龙的高。口感也嫌粗糙苦涩。慢慢的就不怎么受欢迎了。

日常吃法的话。粉葛至今最常用来煲汤。黄梅时节湿气重。广东人会煲一道粉葛鲮鱼赤小豆汤。用来祛湿清热下火。这三种材料。其实都不算口感好的上品。粉葛粗苦。鲮鱼多刺味腥。赤小豆淡而无味。但三者混在一起炖汤。味道却也浑厚清甜回味。可见团队的力量是强大的。

苕之华。其叶青青

知我如此。不如无生

《小雅·苕之华》

苕这个花的名字。很好听。可惜后来被改成了高调张扬的凌霄。虽然名字霸气。这种花在农村确实常常可见。老窗土墙。常有怒放的一支攀蜒而上。开得肆无忌惮没心没肺。

小时候不认得这种花。经常叫它炮仗花。因为一大串一大串的很像鞭炮。这么土的名字实在委屈它了。

凌霄一身都是药。花可以做药。根可以做药。枝叶也可以做药。分治不同的疾病。对此。我只能说。中医实在太神奇了。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河水清且涟漪

《魏风·伐檀》

老檀木的树林。以前曾经是每个村庄的标配。无数滥伐之后。如今已经日渐稀少。

小时候喜欢爬歪歪扭扭的老树。盛夏时节。有时还能看到知了从树下破洞而出。慢慢爬到大树干上。破壳飞去。

小时候经常饿。饿到连知了都不放过。费劲逮住几只。扔到还有火星的炉灶里。知了的手脚翅膀都被烧掉。硬硬的壳里。还剩一点白膏的蛋白质。小时也觉好吃。

好多年没吃。后来去云南。在烧烤摊上见到。一口气吃了五串。

谁谓荼苦?其甘如荠

宴尔新昏。如兄如弟

《邶风·谷风》

荼是古时对很苦的野菜的统称。包括蒲公英、车前草、苦艾菜之类。总之是可以吃。但味道不太好的那些。有些地方的饥荒岁月。会吃蒲公英充饥。

后来饭店里为了满足怀旧。也开始炒起蒲公英。如果油腻吃多了。吃个苦菜清下肠胃。还是很不错的。

蒲公英没怎么吃过。但车前草和灯芯草。还有半边莲。小时每次感冒发热的时候。母亲经常会煮出这样一碗生凉茶。还好不甚苦。远比不上后来在广西梧州吃的那一碗龟苓膏苦的那么刻骨铭心。

  

湛湛露斯。在彼枸杞

显允君子。莫不令德

《小雅·湛露》

说起诗经里的食物。最让我有乡愁的是这一味——枸杞。

在粤西人。我们的家乡人。有些会达到没有老火汤吃不下饭的地步。我虽没那么严重。但一碗好汤也可以让自己内心安定。说到底。胃是人身上最顽固的脏器。

现在喝汤。都是喝汤不吃渣。小时则是连渣都不放过。一碗清补凉炖排骨汤。会把排骨先捞出来吃掉。再把漂浮在汤上的枸杞捞出来吃掉。再把剩下的玉竹沙参吃掉。这一碗汤才是算喝完。

喝完之后。总结就是。枸杞最好吃。

现在喝汤。遇到枸杞。还是不会放过。有时很难捞。就像是在碗里捉迷藏。

这碗有枸杞的清补凉排骨汤。大概就算我最深的乡愁吧。

马来西亚著名的肉骨茶。也是的类似材料。不过汤会浓一些。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彼童而角。实虹小子

《大雅·抑》

酸甜的李子。十分常见。但能吃到很甜的不太容易。不过有些人就喜欢吃酸的。自当别论。

在广东。以粤西的三华李最为有名。清甜爽脆不酸。李花开的时节。满山如雪。如梦如幻。弥补了南方看不到雪的遗憾。

有女同车。颜如舜华

将翱将翔。佩玉琼琚

《郑风·有女同车》

木槿旧时的名字很好听。叫做舜华。很有瞬间朝华的意念。

木槿在乡间里很常见。一朵花开得白里透红。娇艳无比。难怪诗经里写道“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就是碰到一个和我一起挤公交的女孩。小脸粉嫩得跟木槿花似的。好想求结识。

木槿花不光颜色漂亮。也是可以吃的!尤其粉黄的花心。清脆爽口。是人间美味。

木槿还是韩国和马来西亚的国花。

山有榛。隰有苓

云谁之思?西方美人

《邶风·简兮》

茯苓叶片肥厚。攀爬能力非常厉害。会长出大大的块根。就是著名的土茯苓。广东人喜欢熬的汤是土茯苓炖乌龟。据说美容养颜。女士们都爱喝。

但每次在菜市场看到杀乌龟。总是觉得十分血腥残忍。和乌龟同类的甲鱼。壳是软绵绵的。所以杀起来还好。乌龟甲壳坚硬。长起来也比甲鱼缓慢得多。活了几十年的老乌龟。被杀鱼档的老板以大刀硬砍。血肉横飞。场面让人十分不忍。

所以淮山枸杞炖甲鱼经常会做。但从来没买过乌龟炖汤。实在太残忍了。

顺便说下。上面提到的梧州龟苓膏。原料也是土茯苓和老龟。那真是我这辈子喝过的最苦的龟苓膏。倒了半碗蜜糖下去还是无济于事。

《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句是我在诗经里最喜欢的诗。

柳树可以说是传统中国最重要的文化意象之一。告别要折柳。春天要咏柳。

柳树虽然没什么好吃的。但对于古人吃饭来说。柳树非常重要!因为古代还没有发明牙刷。所以要刷牙的时候。就会顺手折下一根柳枝塞进嘴里刷刷刷……当然柳枝还有其他用途。但鉴于这是篇美食文章。这个就不提了……

芄兰之叶。童子佩韘

《卫风.芄兰》

萝藦又叫婆婆针落线包(好独特的名字)。常见于北方乡村。可以做药。野果听说也很好吃。

在南方见得不多。这个植物的故事欢迎大家补充。

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郑风·溱洧》

芍药是中国古代表达爱情的花。跟今天的玫瑰地位差不多。如果喜欢一个姑娘。就送她一朵芍药花。所以在唐朝以前。这就是古人觉得最美丽的花朵。

古人吃芍药。也跟今天的人吃玫瑰花差不多。可以泡茶。做成芍药花饼。还可以用来熬粥。估计都是视觉效果大于味道的做法。

话说。如果有个土豪送你九百九十九朵芍药。你会不会嫁给他?

冽彼下泉。浸彼苞蓍

忾我寤叹。念彼京师

《曹风·下泉》

蓍草在古代有神奇的功用。就是用《易经》占卜的时候。就会拿蓍草往地上一撒。随机形成的排布。可以推算出八卦。然后预测吉凶。

蓍草因为其神圣的用法。是少数不能吃而写入诗经的植物。

山有乔松。隰有游龙

不见子充。乃见狡童

《郑风·山有扶苏》

荭草经常可以在水边田埂看到。一长串的小红花。相貌很平淡。一般人也不会多加留意。可以入药。清热止痛。(为毛这么多植物都可以清热解毒)

视尔如荍。贻我握椒

《陈风·东门之枌》

锦葵也是常见的野花。常常可以在路边看到。用锦葵做的香茶。是淡蓝色的。然后扔一片柠檬进去。茶会瞬间变成粉红色。十分神奇。把妹必备。

锦葵也可以入药。功效是清热利湿。(…………)

市面上诗经那么多。

推荐一本最美的诗经~

《诗经选:张大千插图珍藏版》

其他观点:

《诗经》是先秦的五经之一。传《诗》的到了汉代。剩下齐鲁韩三家。齐人辕固传《齐诗》。鲁人申培公传《鲁诗》。燕人韩婴传《韩诗》。称之为三家诗。西汉的时候。三家诗立于学官。成为显学。这三家都是今文经。同时。毛亨、毛苌也传《毛诗》。属于古文经一派。到了后来。古文经的地位不断上升。齐鲁韩三家诗的地位被《毛诗》所取代。东汉末的郑玄为《毛诗》做笺注。称为“毛诗郑氏笺”。唐代孔颖达做《五经正义》。用的就是毛诗的本子。传注则是毛传和郑笺。这样毛诗的地位就完全确立起来了。

所以我们现在读《诗经》。一般就是读《毛诗》这个系统的传、笺和注疏。怎么读呢?我们以下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其次是后人的注疏类著作。朱熹的《诗集传》当然是必读。同时。清人经学大盛。关于《诗经》的研究。可以研读马瑞辰的《毛诗传笺通释》、王先谦的《诗三家义集疏》、胡承拱的《毛诗后笺》等等。今人的著作。也有一些。程俊英先生做过《毛诗译注》。堪称典范。亦可以作参考。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陌上柳絮倾城雪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9:37:17

    诗经,都是,木瓜,莼菜,鳜鱼,芦蒿,黄花菜,枸杞,中国,棠梨

  • 渭城曲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9:37:17

    没想到大家都对传世经典《诗经》要怎样读?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苏梦北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9:37:17

    谢谢邀请。这个问题颇有意思。下面说说我的看法。仅供诗经爱好者参考。也欢迎大家在留言区谈谈您对学习《诗经》的方法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