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在哪一年开始用天干地支记年的?
原创

中国是在哪一年开始用天干地支记年的?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从黄帝即位日历元冬至这一天开始即公元前2697年的冬至日

一.上元——历法的开始时间

“上元”是历法授时的基准。又称为“历元”。古人制定历法。需要确定一个“历元”。也即一个历法的开始时间。这个开始要求很高。要求日月合璧、五星联珠。定为上元;于是还要推算七政的周期。使它同时发生于历元。作为出发的始点。起算的开端。后来治历的人。都沉溺在上元积年的推算。埋头于各种周期的测验;所以一部中国历法史。实际上可以说是上元的演算史。

二.现行干支历

现行干支历是与夏历。也称道历。关于道历的历元。合于上述的要求。史书有“上元混沌甲子之岁、日月合璧、五星联珠、七曜齐元。”据传黄帝即位日。正逢以上天象一起出现。那天恰逢冬至及朔旦日。所以黄帝制历以那天(即公元前2697年的冬至日)作为道历的起点。即将那天定为“历元”。也即将那年冬至日定为中华夏历的起源日。即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时。

当黄帝历元年冬至这一天。出现了日月合璧、五星联珠的神奇天象。中华民族近乎于神的先人。计算出了这天将是阴阳五行之炁流转的开始。所以定这一天为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时。而后的每一年。每一月。每一日。每一时阴阳五行之气都是按六十甲的顺序循行。

其他观点:

中国历史上使用过的“纪年法”。大约近20种。

“干支纪年法”。作为“全国通用”的纪年方法。是东汉元和二年。即公元85年。以政令的方式颁布的。

所以。以这个时间作为本题目的答案。应该比较准确。

咱们往远点儿说。

在中国历史上使用过的“纪年法”中。可分为三大类——“年号国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和“外来纪年法”。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非全国性”的“纪年法”——如“道教纪年法”、“藏历纪年法”、“蒙历纪年法”和“傣历纪年法”等等。

“年号国号纪年法”。又可以分为“帝王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和“国号纪年法”。

“帝王纪年法”。是以帝王在位的年次纪年。比如。《左传》说的“隐公元年”。就是鲁隐公元年。换算过来。就是公元前722年。“哀公十二年”。就是鲁哀公十二年。即公元前483年。

“年号纪年法”。始用于汉武帝。如“元封元年”、“太初三年”等等。皇帝高兴了。可以随意改“年号”。汉武帝在位就使用了十一个“年号”。“年号纪年法”的问题。一是“年号”内时间长短不一。且更换频繁。纪年难免混乱;二是当几个政权共存。使用谁的“年号”即表明谁为正统。争讼难断;三是“年号”也多有重复。需要另加说明。使用麻烦。

“国号纪年法”。只有中华民国使用过。以1912年为“民国元年”。同时废除以前一切“年号纪年”。现在台湾地区仍然使用这种纪年法。

“外来纪年法”。如西部一些地区曾经使用过“回历纪年法”;佛教活动中。使用“佛历纪年法”。其实。使用“公元纪年法”。也是使用“外来纪年法”。现在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使用这种纪年法。

说回到本题目。

商代。已经使用“干支”纪日。这有足够多的甲骨卜辞为证。

不过。还没有明确证据证明。当时使用“干支”纪年。

战国时期。随着人们对天文观测的进一步深入。形成了“岁星纪年法”和“太岁纪年法”。

先说“岁星纪年法”。

“岁星纪年法”。是根据“岁星”。也就是现在说的木星。运行一周天中每年所在的位置。确定“岁在某某”。

为什么选择“岁星(木星)”。一是因其运行的轨道。最接近从地面观测到的太阳运行的轨道“黄道”最接近;二是“岁星(木星)”运行一周天。耗时十二年(实际是11.8622年)。与太阳“运行(其实是地球围绕太阳运行)”十二年的时长最接近。

这样。人们就将“黄道”等分为十二份。分别名为“星纪”、“玄枵(xiao)”、“诹訾(zou zi)”等。称为“十二次”。这样。第一年就可以叫“岁在星纪”;第二年叫“岁在玄枵”;第三年叫“岁在诹訾”。依次类推。“十二次”周而复始。

因为“岁星(木星)”运行一周天实际用时11.8622年。它比太阳“走得快”。所以每到86年。“岁星(木星)”就会多走一个星次。这叫“超次”。第二年。人们就会让“岁星”在这一次再呆一年。

《左传》里。有不少“岁在某某”的记载。

再说“太岁纪年法”。

“岁星(木星)”在天空中的运行轨道。是由西向东。大概是因为使用不方便。于是。战国时期的人们有假设了一个“太岁星”。《史记.天官书》称为“岁阴”;《汉书.天文志》称为“太岁”;《淮南子.天文训》称为“太阴”。

当时的人们。让这颗“虚拟星”也按照“十二次”由东向西“运行”——当然是假运行。如果说“岁在某某”。对应的。就可以说“太岁在某”。

“太岁在某”的“某”。肯定不能和“岁在某某”一样。人们就另起了“十二辰”的名字。以“子丑寅卯……”的“地支”来表示“太岁”所在的位置——因为岁星在天。太岁在地。

例如。按照《汉书》的记载。“岁在星纪”。则“太岁在寅”;第二年“岁在玄枵”。则“太岁在卯”

对照表见下图——

这是“地支”最早进入纪年的“行列”。但是请注意。这个时候说的“太岁在寅”。并非代表寅年。而只是“太岁星”所在的位置。

至少在屈原的年代。也就是公元前300年前后。人们还给“太岁在某”的“太岁年”起了十二个专用名称。见下表——

后来。到了西汉。一些深谙历法的人。大概也包括司马迁。起了十个名字。叫做“岁阳”——因为“太岁年”是“岁阴”。岁阳与岁阴想配合。组成了六十个年名。周而复始。这应该是“干支纪年法”的雏形。

《史记.历书.历术甲子篇》。从武帝太初元年。即前104年。已经用这个方法纪年了。不过。不是官方历法。

岁阳、太岁年对应表如下——


《资治通鉴.汉纪三十九.章帝下》载:“元和二年。春。正月。乙酉。……《太初历》施行百余年。历稍后天。上命治历编䜣、李梵等综校其状。作《四分历》;二月甲寅。始施行之。

这个新历法。把元和二年。也就是公元85年。定为“乙酉”年。

从这一年开始。虽然帝王年号纪年仍然使用。但同时也开始使用“干支纪年法”。

其他观点:

从五帝开始(前2550~)。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北海茫月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9:43:51

    纪年,岁星,太岁,年号,甲子,干支,历法,上元,木星,太初

  • 风流种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9:43:51

    没想到大家都对中国是在哪一年开始用天干地支记年的?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意中人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9:43:51

    从黄帝即位日历元冬至这一天开始即公元前2697年的冬至日一.上元——历法的开始时间“上元”是历法授时的基准。又称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