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为什么要将临终的老人搬到正厅?
原创

在农村为什么要将临终的老人搬到正厅?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在农村为什么要将临终的老人搬到正厅?不能不知的丧葬习俗!很多农村对于人死后的位置十分在意。比如民间的“招魂、还魂等”都与人寿终的场所有关。简而言之。就是农村人十分在意去世之人是否为“寿终正寝”。寿终意为寿命的终结。即死亡。正寝大多是指房屋中的正厅。也正是因为寿终正寝。所以很多农村老人在弥留之际神志尚且清醒之时。往往会要求子孙将自己搬到正厅。以便“寿终正寝”。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即便是不可一世的皇帝。也躲不过一死。不管你愿不愿意。早晚都得一死。在这样的前提下。如果可以选择死法。100%的人都会选择“寿终正寝”。离开人世。其实这种风俗在民间称为“搬铺”。也称为“打厅边、移水铺”。为什么将弥留之际的人搬到正厅呢?其实在农村。人们认为。正厅是房子中最神圣不可侵犯的地方。祖先、神灵都供奉在此。如果在这个位置寿终才死的其所。到了阴间才能与祖先、亲人团聚不至于孤单。在农村。如果子女不知道这些细节。让老人在偏房或者卧室离开人世。那么就很有可能遭受乡里和邻里的非议。认为对老人有照顾不周的嫌疑。在中国。“寿终正寝”不是什么恐惧的事情。相反是一种美好希望。是一件人生三大幸福之一(生得好。过得好。死得好)。形容人类颐养天年。在家中自然死亡。没有经过任何疾病的折磨。刘熙《释名·释丧制》:“老死曰寿终。寿。久也;终。尽也。生已久远。气终尽也。”人活到了生命尽头。油尽灯枯即谓“寿终”。在早期的风俗中。并非所有弥留之际的人都可以在正厅寿终。通常有两类人可在正厅寿终。一;年满50周岁以上的老人。也就是“知名之年”并且已有子女的老人。二;未满36岁便当祖父母。但是还没到知名之年就已去世的人;这两类人均有资格在正厅寿终正寝。其凶死之人、夭折的孩子以及父母健在等。均不能在正厅寿终。往往会安排在后厅或者偏房等其他地方。

其他观点:

在农村三间正房是南北朝向。有前南门。也有后北门。人死亡灵是走西北大道去阎王爷那去报道的过时不接收了。

其他观点:

这个是中国传统丧葬文化中一个环节——“搬铺”。

《封神演义》第11回:“纣王立身大呼曰:你道朕不能善终。你自夸寿终正寝。非侮君而何!

纣王因姬昌斗胆直言。暴政不得善终:“国家只此一传而绝。所延不过四七之年;又道陛下不能善终”而最终诛杀之。足可见。在中国千年文化传承里。无论是平民。抑或是君王。对于“寿终正寝”这个朴素的要求有多么强烈。

寿终正寝。这个成语很形象地总结了人一生的最终归处与愿望。寿终。而不是暴毙。这就是一个人从出生到成长到离世。干干净净。明明白白。是个好的结局;正寝。中国人讲究身份问题。既然一个人生前坦坦荡荡。那么。弘留之际。应该是家中最好的位置“正屋”。与亲、朋永辞。这样。一生便不留遗憾了。

再回到问题。临终前将老人搬到正厅。民间俗称“搬铺”。在农村。正厅一般是用来供奉神灵、祖先的位置。是神圣方位。家里有老人临近“老去”。需要在这个位置。到了阴间才能与祖先、亲人团聚。讲究孝道的传统文化影响。如果家中子女未能在老人弥留之际将其移至正厅而使老人“善终”。是会受邻里族人非议的。病人在咽下最后一口气前。亲属们要把他移到正屋明间的灵床上。守护他度过生命的最后时刻。这叫做\"挺丧\"。

如果一个家族中有两人同时处于弥留之际。都可以在正厅寿终。则按男性和女性区分。通常为男左女右。如果同为男性。则先到的放在左边。如果同为女性。则先到的放在右边。

在早期的风俗中。并非所有弥留之际的人都可以在正厅寿终。通常有两类人可以在正厅寿终。一是年满50周岁以上的老人。也就是“知命之年”并且已有子女的老人。二;未满36岁便当祖父母。但是还没到知命之年就已去世的人。而凶死之人、夭折的孩子以及父母健在等。均不能在正厅寿终。往往会安排在后厅或者偏房等其他地方。

云南彝族。父母病危时。如果是住在楼上。要将其搬迁下楼。必须在主房的正寝室内断气。 据说这样做一是怕亡者断气于楼上。亡灵难以下楼。二是怕日后楼上有鬼魂活动。惊扰后代子孙。

闽南一带搬铺时还必须把室内的神像、香炉等物转移到其他地方或遮盖起来。以免有所冲犯。

凡此种种。都因“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差异。但这个仪式中的关键“搬铺”都遵循着同样的原则。这不得不惊叹中华传统文化为什么会一脉传承了。因为它在演变的过程中。体现的是对于大自然(神)的敬畏。对于长者的“孝”。对于后世子孙的寄寓。这就是文化传承里的真、善、美。

另外。陆游的《老学庵笔记》卷十的这段描写:古所谓路寝。犹今言正厅也。故诸侯将薨。必迁于路寝。不死于妇人之手。非惟不渎。亦以绝妇寺矫命之祸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古时诸侯死后。不能停尸于小寝。因为这是休息的地方。诸侯的妃嫔和近侍们都在此地。很容易借此干涉朝政或继承人。因此一定要“迁于路寝”;议事的地方是士大夫们聚集之处。可以有效杜绝后宫之祸。此之谓“不死于妇人之手”。这恐怕是第一次公开记载“寿终于正寝”服务于政权的记录吧。

这个“搬铺”只是传统殡葬习俗中的一个环节。它演化成为民间一种习俗。本身也是出于对即将“老去”的亲人的一种特殊人文关怀。虽然是基于唯心主义的观点。但心理需求也是人性的需求。有这样的需求。就必然衍化出形式不一的习俗来。比如生者的房屋称\"阳宅\"。墓地则称\"阴宅\"。生者爱受人尊敬。因而人们也就百般地\"尊敬\"死者。给他们磕头、上香。生者要吃饭。因而也就给死者上祭品等。这些看似很唯心的做法。其实亦是生者对理想生活的一种神交吧。

不过。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流传于民间的习俗正一点点地消失。这些消失的。无论是精华。还是糟粕。都是一种传承。科技的发展。让我们越来越具备科学的观点。对于一些传统的习俗。自然就会分辨出各自喜好。所以。一些习俗走向消亡。是一个自然的法则吧。

当然。对于现在很容易在葬礼上看到的超长的“西乐队”。坦胸露背大跳艳舞。送葬沿途大喇叭播放最新流行歌曲……凡此种种。肯定是烟花散尽无风波。谈何传承而言。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初心未变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9:53:21

    正厅,寿终正寝,老人,弥留之际,的人,习俗,偏房,搬到,祖先,民间

  • 心太野╮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9:53:21

    没想到大家都对在农村为什么要将临终的老人搬到正厅?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意中人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9:53:21

    在农村为什么要将临终的老人搬到正厅?不能不知的丧葬习俗!很多农村对于人死后的位置十分在意。比如民间的“招魂、还魂等”都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