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莱、方丈、瀛洲最早出自《山海经》嘛,是不是徐福虚构的?
原创

蓬莱、方丈、瀛洲最早出自《山海经》嘛,是不是徐福虚构的?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蓬莱、方丈、瀛洲最早应出自秦或更早些的山东半岛。是噫造的神山(现今的山东蓬莱。与之无关)。

山东半岛海上多出海市蜃楼。徐福寻长生药到过山东半岛。也许听人讲过海市蜃楼的影像。他也许并未亲眼见过。所以海上有仙山\"。当地民间也许早有传说。而名子也许是徐福自己编造的。秦始皇也就相信了。于是。才有了徐福东渡的大逃亡。其实。徐福也知道这″仙山\"根本寻不着。自知死罪难逃。所以才不得不编造谎言而为寻保命。

《山海经》中也提到过这″三座神山\"。所以《山海经》的成书不一定是出自″先秦\"。也许成书在许福东渡之后。″蓬莱、方丈、瀛洲\"也因此随之出了名。编书者就将这三山之名编入书中。所以个人怀疑。《山海经》成书应在秦始皇死后。如果《山海经》成书于前秦。秦始皇时期肯定有人知道。如此。徐福的″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之说就唬不了秦始皇。

所以。应该说″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是徐福虚构的。《山海经》成书也应在秦始皇死后。而并非出自前秦。

应该是:先有徐福编造的海上有三座仙山″蓬莱、方丈、瀛洲\"。秦始皇相信了。然后有了徐福东渡大逃亡。之后有人将这三座仙山之名写入《山海经》。

其他观点:

“忽闻海外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先上结论。只有“蓬莱”一山确凿无疑出自《山海经》。其余两山则可见于先秦典籍《列子》之中。蓬莱、方丈和瀛洲三神山的组合定名、以及随后的名声大噪。应当是在司马迁写《史记·封禅书》的时候。

(一)三神山溯源

如果检索关键词。会发现。我们熟知的三神山即“蓬莱、方丈、瀛洲”。其中只有“蓬莱”的的确确记载于《山海经》的《海内北经》之中:

“蓬莱山在海中”

寥寥几字之间。并无多少仙气环绕。而且也仅有“蓬莱”这孤零零的一座山。似乎并无特殊之处。而与此同时的先秦典籍中。另有《列子》记载了“五山”的组合:

“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舆。二曰员峤。三曰方壶。四曰瀛洲。五曰蓬莱。”

可以看到。这其中就包含了方壶(方丈)瀛洲、蓬莱这三个出现在《史记·封禅书》中的三神山原型。

到了汉代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他就挑选了《列子》中的三座神山拿来作为典型。并且在如椽巨笔之下。渲染了一个令人向往的虚幻世界:

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傅在勃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银为宫阙。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临之。风辄引去。终莫能至云。

三神山在渤海之中。这里生活的飞禽走兽皆为雪白。以黄金白银作为宫阙。最为主要的是。这里生活着诸位仙人。这里有不死之药!

在战国末年求仙问道的大背景下。作为大一统帝国的建立者秦始皇。不仅不能免俗。甚至执念更甚。于是。便有了文化史上。最为著名的“徐福东渡”之传说。

齐人徐市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市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

(二)徐福的宝典

天下这么大。我到底该去哪里找药?当时的的徐福。恐怕是提前认认真真做过一些功课的。毕竟这个“招商项目”的金主。可是史无前例的秦始皇。光靠忽悠可不行。

此时。一个战国时期的奇书就映入他的眼帘之中——《山海经》。徐福有没有可能是用其中的《海内经》来作为寻找三神山的地理书籍?

从以下几个小点来看。似乎是可能的。

1、时代背景

从历史上看。刘邦在攻入咸阳城之后。萧何曾经在秦国宫室内发现了古籍《山海经》。而萧何当时的确是将其看作和《禹贡》一样的地理图书的。

“汉初。萧何得秦图书。故知天下要害。后又得《山海经》。相传以为夏禹所记。”

所以。关于《山海经》是当时秦帝国的藏书这一点毋庸置疑。那么徐福有机会接触这本书吗?

实际上。《山海经》成书时间在战国。而徐福虽然生卒年不祥。但是也大致生活在战国末期至西汉初期。其年纪与刘邦、项羽等人略同。所以。至少从年代上来说。徐福是有可能接触到此书的。

2、身份地位

《山海经》在当时除了作为被当作地理书之外。还经常被看作是“巫书”(巫师所用之书)。而徐福在当时的身份应该是方士。实际上方士与巫师在某种程度上是有共通性的。所以以徐福的知识背景或者实际需求。他涉猎过这本书的概率应该不低。

3、海洋地理

我们知道。《山海经》的汇编和校注主要是汉代的刘向父子。但是山海经的内容应该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写就了。当时的内容包括《山经》、《海经》、《荒经》。那么如果要出海的话。徐福最需要了解的就是其中的《海经》部分。毕竟这其中就隐藏有关于海外仙山的一些线索。

《海内北经》记载:“蓬莱山在海中”

《海内东经》记载:“琅琊台在渤海间。琅琊之东。其北有山。一曰在海间。会稽山在大楚南。”

所以说。这些“蓬莱山”、“琅琊台”和“会稽山”等词汇都和徐福出海密切相关。

4、实践经验

徐福在《史记》中曾经两次渡海。一次是在秦始皇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既已。齐人徐市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于是遣徐市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

另一次则是在秦始皇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方士徐市等入海求神药。数岁不得。费多。恐谴。乃诈曰:至之罘。见巨鱼。射杀一鱼。遂并海西。”

这里的徐市和徐福是同一人。只不过徐市称“市”的时期是为秦始皇求仙药。而徐福称“福”时却是为秦二世胡亥求仙药。

秦始皇三十七年发病于平原津。次年七月就驾崩于沙丘。与徐福出海时间相隔很短。长不过一两月。短不过数十天。所以一种很大的可能是。当时秦皇发病。因而命令使者催促徐福加速寻找不死药。将其当作最后的救命稻草。

徐福是齐地琅琊人。而琅琊台则是我国古代五大港口之一。在战国初期。越被楚所灭。琅琊属于楚地。直到战国中后期。琅琊又归齐辖。而秦始皇就曾三次到过琅琊。可见秦始皇对于这个地方也很是在意。所以徐福前两次求仙入海的港口。或许正是琅琊台所在之处。

面对于即将到来的未知世界。徐福迫切需要一本记述了海外世界的图文地理书。而《山海经》可能正在此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综上。徐福去找蓬莱、方丈和瀛洲三座神山。并不是完完全全无中生有的虚构。

其他观点:

谢谢!关于徐福入海求药《史记》早有记载。并指出‘’徐福得平原广泽。止王不来。‘’据日本《古史记》等史籍记载。徐福36岁携3000童男女。入海求仙。到达日本。76岁崩。《史记》中所说‘’徐福得平原广泽‘’就是日本九洲。徐福。又作徐市(市即芾)字君房。秦方士。琅琊(今江苏省赣榆县金山乡徐福村)人。公元前210年受秦始皇派遣率3000童男女及百工和射手。渡海去蓬莱、方丈、瀛洲三山求不死之药。关于日本九洲界内是否有此三山。尚不知晓。谢谢!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几度无言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9:59:54

    蓬莱,徐福,山海经,方丈,神山,始皇,史记,瀛洲,成书,童男

  • 公主抱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9:59:54

    没想到大家都对蓬莱、方丈、瀛洲最早出自《山海经》嘛,是不是徐福虚构的?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苏梦北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9:59:54

    蓬莱、方丈、瀛洲最早应出自秦或更早些的山东半岛。是噫造的神山(现今的山东蓬莱。与之无关)。山东半岛海上多出海市蜃楼。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