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影视作品的编剧们似乎都很喜欢武松。但施耐庵是怎么写的呢。我们回归一百二十回的小说。其中第一一九章【鲁智深浙江坐化 宋公明衣锦还乡】有这么一段文字:
方腊肚中饥饿。却待正要去茅庵内寻讨些饭吃。只见松树背后转出一个胖大和尚来。一禅杖打翻。便取条绳索绑了。那和尚不是别人。是“花和尚”鲁智深。拿了方腊。带到草庵中。取了些饭吃。正解出山来。却好迎着搜山的军健。一同绑住捉来见宋先锋。
遇林而起
遇山而富
遇水而兴
遇江而止
解释完了前四句。再来看鲁智深第二次见智真长老的情景。在小说第九十回【 五台山宋江参禅 双林镇燕青遇故】中智真长老再一次为鲁智深点拨:
长老说罢。唤过智深近前道:“吾弟子此去。与汝前程永别。正果将临也!与汝四句偈去。收取终身受用。”偈曰: 逢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圆。见信而寂。 鲁智深拜受偈语。读了数遍。藏在身边。拜谢本师。逢夏而擒
遇腊而执
听潮而圆。见信而寂
最后两句我就放在一起说啦。这两句上下对应共有三组词。“听见”、“潮信”、“圆寂”。英雄一世的鲁达也该在这里交代了。在听到潮水之声后。大彻大悟:
既然死唤作圆寂。洒家今必当圆寂。烦与俺烧桶热水来。洒家沐浴。
言毕沐浴更衣焚香写遗书。往事如胶片一样一幕幕在鲁达脑海中闪过。那么遗言写了什么?我想当时有不少读者读到这段时都已泪目:
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绳。这是断玉锁。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水浒传》中由鲁达拳打镇关西。各路好汉纷纷上梁山开始。到鲁智深擒方腊后遇潮而终。梁山幸存的好汉各奔东西结束。一首一尾颇有轮回的意思。
其他观点:
智真长老这个人物。出自《宋史·太祖本纪》、《明实录·太祖实录》。他给鲁智深的四句偈语。其实就是“水浒”的真正寓意。也就是“天道循环”所蕴含的五德终始说水德克火德。同是火德运的大宋大明王朝都将“遇江而止”。
“遇江而止”是这样的隐喻。那么。四句偈子中的前三句又是什么意思呢?
遇林而起。揭示明朝国运
本回答导语中。提到了《水浒传》开篇故事中的“天道循环”。书中诸多“火烧”的故事。都是这四个字所蕴含的“火德”。大明虽然没有再如赵匡胤那样。明确为火德王运。但从朱元璋给后辈确定的字辈来看。“朱洪武”的大明王朝也是火德运。赵匡胤出世描述中的“红光满室”。其实出自《明实录》。说的是朱元璋。
《水浒传》中有很多《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人物和情节。原来。汉朝号称“炎刘”。也是火德运。
既然国运是火德。那就得以“火字辈”的人来做皇帝。这大概是朱元璋立朱允炆做皇帝。废掉朱棣这代人的缘故。
木需要火来生。遇木而旺。这应当是《水浒传》“遇林而起”的最深刻的寓意。朱元璋的做法是。以朱橚、朱棡、朱棣等九大塞王拱卫火字辈的侄子。延续甚至循环大明王朝的国运。
那么。这些历史隐喻与鲁智深有何关系呢?
《水浒传》中所有的“林”都是鲁智深所要遇到的。比如林冲、赤松林、野猪林、枪棒、棍棒、杨柳、松树、大树十字坡。等等。都是“遇林而起”。尤其是鲁智深遇到林冲。然后在野猪林救了林教头、斩断松树吓唬董超薛霸。然后逃出大相国寺。途经大树十字坡。在二龙山下遇曹正、杨志。他便要“遇林而起”了。
“遇林而起”之后。是“遇山而富”。鲁智深夺了二龙山。占据宝珠寺。做了住持方丈。掌控佛门七宝。岂不是“遇山而富”吗?施耐庵写得很清楚。宝珠寺在“二龙”山上。其实就是一座皇家寺院。二龙指的是朱元璋、朱允炆爷孙。
话又说回头。鲁智深“遇林而起”、“遇山而富”。又与明朝的国运有什么关系呢?
明朝亡于木字辈
《水浒传》中的“林”非常多。木旺火塞。加上“遇江而止”。而且。第一代“木字辈”前面缺水。朱元璋的“金”当头克木。所以。梁山大聚义时。西北乾方(金)就出现了一只大金盘。“赶散残星与明月”——这是大明王朝灭亡的大预言。
林。就是朱元璋以“金木水火土”给朱家确定宗庙辈分中的“木”。也就是朱棣这一辈。施耐庵在书中隐藏的预言。是以帝王天命论来反唇相讥。意在揭露君权天授谎言。既然是“天道循环”。五行相生。那你朱洪武为何要越过“木”而直接以朱允炆为皇帝呢?五行缺失一环。火还能独旺吗?这个寓意。其实还在宋江的两个徒弟孔明、孔亮兄弟身上有更为明确的隐喻。
“遇江而止”。水来克火。木被金克而不能相救。大明王朝必然因为木的缺失而走向灭亡。实际上。明朝就是亡于朱由检之手。
施耐庵应当是这段历史的亲历者。他以朱元璋十分迷信的“五德终始说”。解析这个王朝的终极命运。而且。以五行反悔的哲学原理。透过朱棣赶走朱允炆。预示朱棣的“木”终究逃不过“大金盘”的克亡。
历史真实中。朱棣早就不满朱洪武“孙立”。恰好。有一个在朱洪武手上没有得到重用的独庵和尚。给燕王献了“投名状”。以一顶白帽怂恿朱棣待机而动。夺取皇位。
这个独庵和尚、独暗老人就是后来策划靖难之役。帮助朱棣夺位的黑衣宰相姚广孝。姚广孝遇到朱棣。才是真正的“遇林而起”。
鲁智深是天孤星。姚广孝是独庵和尚。再加上虎面行者武松。就是姚广孝的形象。而“林”的徒弟操刀鬼曹正。其实隐藏的是“曹操”。也就是炎刘的间接终结者曹丞相。这几个符码合起来。二龙山上就有遇朱棣而起的黑衣宰相姚广孝。
智真长老就是隐藏的朱元璋。他早就预料到大明王朝的灭亡。施耐庵戳穿伪天言。以这样的故事。讥讽皇帝自命不凡。假借天命。最终是自取灭亡。
续书无耻为皇帝翻案
施耐庵是明朝人。写的就是明朝皇帝那些丑事。当时。肯定是有人能读懂的。至少。编纂《明实录》的人能一眼看穿。因此。《水浒传》恐怕在那个时候就被腰斩了。然后。以续书来涂抹反转原著。掩盖真相。
续书与原著最大的区别。就是宣扬招安。为皇帝涂脂抹粉。为君权天授翻案。这是明朝早中期思想界的一次博弈。知识界反皇帝制度的真实写照。但是。这场引发明朝资本主义萌芽的思想界的突破并没有走多远。便被历史倒车所碾压。
施耐庵的原著被宣扬忠君主义的续书反转。五百年来确实就是以续书来解读《水浒传》的。包括制造一个假施耐庵。都是维护续书反动思想。颠覆《水浒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续书中还有续书。比如。破大辽就是续书中的续书。这段故事中。横生出第二个智真长老。以及第二个鲁智深和一则比江湖术士还要俗不可耐的四句偈子。然后。又插写鲁智深坐化的故事。以鲁智深无端死掉。掩盖明朝灭亡的惊天预言。
其他观点:
文|小河对岸
鲁智深的师父智真长老。是一位得道高僧。书中言其乃当世的活佛。能知过去未来之事。智真长老的偈言无有不灵验。当鲁智深辞别五台山时。智真长老赠送了四句偈言给鲁智深。以寓其前程之事。书中写道:..话说当日智真长老道:“智深。你此间决不可住了...我夜来看了。赠汝四句偈言。你可终身受用。记取今日之言。”智深跪下道:“洒家愿听偈言。”长老道:“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兴。遇江而止。”
林、山、水、江。可指物亦可指人。但从鲁智深后来的遭遇来看。显然是统一指物。
一、遇林而起。自鲁智深离开五台山到夺取二龙山。鲁智深共有三次遇“林”经历。第一次。赤松林遇史进。鲁智深途经瓦罐寺。遇上为非作歹的崔道成与丘小乙。鲁智深行侠仗义却不敌崔道成与丘小乙的围攻。败下阵来。其后。在赤松林遇上史进。得史进相助。最终杀了崔道成与丘小乙并火烧了瓦罐寺。第二次。乃是较为著名的野猪林救林冲。董超、薛霸欲於野猪林害死林冲。幸得鲁智深及时出现。才救了林冲一命。
第三次。乃是鲁智深单打二龙山而束手无策时。而躲进林中休息。却遇上了青面兽杨志。纵观鲁智深三次遇“林”经历。真正比较符合“遇林而起”的是这三次。正是得了杨志之助。鲁智深才得以夺取二龙山而开创了一番事业。
二、遇山而富。鲁智深下五台山之后。曾於桃花山遇打虎将李忠、小霸王周通。并趁其二人下山劫财的机会。而将桌上金银酒器。都踏匾了装进自己的包袱里。算是小富了一把。而与杨志夺取二龙山。有了自己的事业。可以称得上是大富了。
三、遇水而兴。遇水而兴。应在二龙山归附水泊梁山。二龙山虽险要难攻。可毕竟还是势单力孤。归附水泊梁山。才使鲁智深最终得以建立殊勋。
四、遇江而止。遇江而止。这是鲁智深的最终归宿之处。征完方腊之后。鲁智深於杭州六和寺之中。闻钱塘江的潮信响。才忽然大悟。于是。沐完浴焚了香。令人去报於宋江。待宋江到来之时。鲁智深已坐化於禅椅上。
参考资料:《水浒传》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初次创业,有什么好的建议,请高人指点下?
- 怎么和父母说自己有男朋友了?
- 你心中的炉石传说橙卡强度排行榜是怎么样的?
- 炉石传说理论上可以最快在多少费时完成斩杀?
- 小说《三国演义》中出现了哪些地名?你知道多少?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58534.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鲁智深,水浒传,明朝,而起,大明,王朝,长老,梁山,朱元璋,赤松
没想到大家都对鲁智深辞别五台山,智真长老赠送的四句偈言为何解?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影视作品的编剧们似乎都很喜欢武松。但施耐庵是怎么写的呢。我们回归一百二十回的小说。其中第一一九章【鲁智深浙江坐化 宋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