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自黄巢起义军攻破长安后。大唐帝国分崩离析。名存实亡。各地藩镇名义上遵从大唐。暗地里各行其是。俨然国中之国。
公元907年。朱温篡位。改国号为梁。史称后梁。曾经辉煌强盛的大唐帝国就此灭亡。此后。中国历史进入战火纷飞的“五代十国”时代。
古人云。“宁为太平犬。莫作乱离人”。乱世之中。天灾人祸不断。上至王侯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每个人都生活在朝不保夕的日子中。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过得还真不如太平盛世的狗快活。
然而。就在“五代十国”动乱时代短短70多年间。有一个人却混得风生水起。任凭改朝换代。江山易姓。这个人却始终身居高位。出任宰相。着实令人惊叹。
这个人就是冯道。
冯道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又是怎样做到屹立朝堂不倒的呢?
一、安贫乐道
冯道出身于耕读之家。像封建时代众多读书人一样。从小开始学习儒家经典。盼望着将来能够通过科举踏入仕途。成就个人的同时。顺便施展自己的才学报效国家。
但冯道很倒霉。他生于882年。恰逢唐朝覆亡前夕。国家动荡不安。各藩镇之间互相攻伐不断。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不是忙着打仗。便是逃荒避难。哪里还有什么心情读书写文章呢。
不过。牛人大都是怪胎。冯道也不例外。
冯道的祖先世代半耕半读。没有固定的职业。属于有文化的无业流民。家族基因遗传到冯道这后。产生了质变。导致冯道变成了嗜好读书。却又安于贫困的善良农家小伙子。
或许。孔老夫子欣赏的“安贫乐道”的颜回也不过如此吧。
冯道非常爱学习、爱读书。赡养父母之余。冯道唯一的乐趣就是读书。即使在大雪封门的寒冷天气里。或在布满灰尘的小破屋中。只要有书可读。冯道都会感到快活不已。
二、明珠暗投
皇天不负有心人。冯道的刻苦努力没有白费。天佑年间。20出头的冯道被刘守光看中。招聘为职工。
刘守光是当时的卢龙节度使刘仁恭的儿子。因为与庶母通奸和父亲断绝了父子关系。后来。宣武军节度使李思安攻打幽州。刘仁恭跑到大安山潇洒快活去了。不管幽州死活。危急时刻。刘守光率领军队击败了李思安。趁机占有了幽州。于是。刘守光自称卢龙节度使。囚禁了父亲刘仁恭。杀掉了哥哥义昌节度使刘守文。占有了两镇。
刘守光攻打中山的时候。询问幕僚的建议。年少的冯道总是陈述利害关系。劝诫刘守光。
刘守光什么人?他可是“杀兄囚父”的凶人。自然对冯道儒家式的说教厌恶非常。倒霉的冯道。忠心耿耿。直言相谏。却触怒刘守光。被刘守光扔进了大牢。幸运的是。没过多久。在朋友的帮助下。冯道获救。免于劫难。
从后来的人生际遇可知。冯道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可惜的是。少年冯道跟错了领导。摊上了刘守光这个莽夫夯货。跟着刘守光干了五六年。一直平平无奇。没什么特别的建树。
三、得遇伯乐
公元913年。晋王李存勖亲征河北。攻破了幽州。击败建立“大燕”政权的刘守光。仓皇之中。冯道逃到了太原。投奔宦者张承业。
张承业本是唐朝的宦官。后梁灭唐后。张承业便跟着晋王李克用。很受重用。李克用死后。张承业接受遗命辅佐李存勖。帮助年仅20多的李存勖除掉了叔叔、兄弟。坐稳了晋王之位。
刚开始。张承业安排冯道当小小的巡官。由于工作踏实。做人本分。文章又写得很好。冯道渐渐地得到了张承业的赏识。
当时有个人叫周元豹。善于看面相。和冯道尿不到一壶。向张承业诋毁冯道说:“冯道这小子。看面相是个没出息、没前途的人。您可不能重用啊!”
河东记室卢质知道后说道:“我曾见过杜黄裳司空的写真。冯道的面相和他酷似。将来肯定能受重用。周元豹的话不能信。”
由于冯道表现出色。张承业没有理会众人的说辞。举荐冯道当了霸府从事。不久升为太原掌书记。差不多相当于晋王李存勖的秘书长。
当时。李存勖兼并了河北。往来文件特别多。全部委托给了冯道。可见冯道能力还是挺强的。
四、辅佐唐庄宗李存勖
后梁篡唐后。晋一直是梁的劲敌。晋王李存勖灭掉刘守光。兼并河北后。解决了后顾之忧。开始专心对付梁。
李存勖率领晋军和梁隔着黄河对阵。一天。大将郭崇韬因为军中吃闲饭的将校太多。请求李存勖罢免减少。
郭崇韬本是好意。却没想到李存勖为此很是恼火。怒道:“我让效命的将校吃点儿饱饭的自由都没有了么?河北三镇让三军重新推举统帅。我要返回太原给贤能让路。”
当即命令冯道起草文告。向众人宣读。冯道提着笔迟迟不动。李存勖脸色凝重。不断催促。
想好了应对之词后。冯道劝道:“我掌管文书。不敢不敢履行职责。但是大王屡建大功。正在讨伐贼寇。郭崇韬说的不对。大王别理他就是了。如果把这事情弄得尽人皆知。那敌人说不定就听到风声了。到时候会笑话咱们君臣不合。对咱没有好处啊。”
李存勖知道这个理。只是说得气话。冯道正好给了个台阶。李存勖也就顺坡下驴了。郭崇韬赶紧来道歉。冯道在旁边帮忙说情。此事才算圆满解决。
因此。别人都很敬佩冯道的胆量。
公元923年。李存勖称帝建国。定国号为唐。冯道被授为省郎。充任翰林学士。唐灭梁后。冯道升为中书舍人、户部侍郎。逐渐走向权力中心。
五、历任后唐宰相
公元926年。魏州、博州士卒哗变。攻入邺都。李存勖命同为李克用养子的李嗣源前往平叛。
令李存勖没想到的是。李嗣源不但没有平定叛乱。反而稀里糊涂地被叛军劫持。拥立为主帅。李嗣源没办法。只能一条道走到黑。索性联合叛军真个反攻李存勖。
不久。李存勖部下突然发动叛乱。杀死了李存勖。李嗣源顺利攻入洛阳。继位称帝。
早在叛乱发生前3年。由于父亲去世。冯道便离职回家守孝去了。守孝期满后。唐庄宗李存勖召冯道为翰林学士。冯道才走到汴州。便发生了叛乱。
孔循劝冯道稍作停留。观望形势变化。冯道拒绝道:“皇帝召我入朝。我哪敢私自停留。”
冯道急忙赶往京师后。唐庄宗已被弑杀。唐明宗李嗣源继位称帝。
李嗣源向来敬重冯道。认为他有当宰相的材料。便任冯道为端明殿学士。一年后。冯道当上了宰相。升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公元933年。李嗣源崩逝。第三子李从厚继位。是为唐闵帝。冯道继续担任宰相之职。
可怜的唐闵帝李从厚。仅当了5个月的皇帝。龙椅还没捂热。就被老爸李嗣源的养子潞王李从珂干掉。
公元934年。潞王李从珂攻打洛阳。唐闵帝李从厚干不过。跑到卫州。面对来势汹汹的李从珂。冯道识时务地率领百官开城迎接李从珂。并拥立李从珂为帝。
唐末帝李从珂即位后不久。因为和冯道不是一伙儿。罢去了冯道的宰相之职。但冯道毕竟德高望重。常年身居高位。李从珂为了笼络人心也不好刁难冯道。
继位后的第二年。李从珂看冯道变现良好。便升他做了司空。位居三公。
六、归顺后晋
唐闵帝李从厚即位后。任命姐夫(或者妹夫)石敬瑭到河北重镇当了成德军节度使。任命父亲李嗣源的养子李从珂为河东节度使(辖区今山西北部地区)。
由于当时河北地区实力最大。李从珂心怀不满。才发动了叛乱。在石敬瑭的纵容、帮助下。李从珂顺利登上帝位。
李从珂即位后。对于手握重兵。占领重要地盘的石敬瑭心怀猜忌、忌惮。
石敬瑭害怕李从珂过河拆桥。在忧惧中起兵叛乱。但石敬瑭的实力远不如李从珂。为了对付李从珂。石敬瑭向契丹割让燕云十六州。并自称儿皇帝。请求契丹出兵帮自己对抗李从珂。在契丹的帮助下。石敬瑭实力大增。一路高歌猛进攻向洛阳。
李从珂见大势已去。绝望地自焚而死。后唐随之灭亡。
石敬瑭灭亡后唐。建立后晋。冯道再次被拜为宰相。
七、出使契丹
后晋的建立。可以说全靠契丹的帮助。后晋高祖石敬瑭也竭力讨好契丹。
后晋建立第二年。契丹遣使加徽号于石敬瑭。照例。后晋也应该派使者向契丹献上徽号。
派谁去呢?
当时谁都不想去北方那个可怕的异族国度。连自家皇帝都向契丹自称儿皇帝。使臣去了还不知道会受到怎样的侮辱呢。
当传命的官员胆战心惊地向冯道等中央大官汇报出使契丹的事情时。冯道一言不发。拿过一张纸来。大写两个字“道去”。
下属知道冯道要去。但心地流泪不止。冯道当即派人回家报信说。自己不回家了。就在冯道自请出使契丹当日。便住到了驿馆。没几天便出发北上。
早在唐庄宗李存勖时候。冯道的大名便传到了契丹国去。冯道回老家给父亲守孝的时候。契丹国正励精图治。逐渐强盛。契丹听闻冯道的贤名后。便想把冯道劫持过去。幸亏边境守将早有防备。才使冯道免遭劫难。
冯道快要到达契丹的西楼时。契丹国主仰慕冯道的贤名。准备去郊外迎接。被臣下力劝阻止才作罢。两年后。冯道安全返回后晋。晋高祖石敬瑭将政务全部交给冯道。
此时的冯道或许厌倦了政治。上表隐退。石敬瑭知道后。奏折都不看。赶紧派侄子石重贵去探视冯道。并传话道:“如果您不上朝。朕就亲自来请。”
冯道无奈。只能继续任职。
八、晋亡投汉
公元942年。晋高祖石敬瑭在病重之中。将幼子石重睿托付给冯道。让宦官将石重睿抱到冯道怀中。希望冯道能够像周公那般辅佐幼帝。
然而。晋高祖石敬瑭病逝不久。冯道却以“国家多难。宜立长君”为由。拥立石重贵为帝。晋出帝石重贵即位后不久。便在朝臣的挑拨离间下。疏远了冯道。
公元947年。契丹国主耶律德光攻入晋都汴梁。灭亡了后晋。晋亡后。冯道投降契丹。与后晋降臣跟随耶律德光返回契丹。
就在北上途中。耶律德光突然病逝。冯道等人留在了镇州。
公元947年八月。建立后汉政权的石敬瑭的旧将刘知远。派兵收复了镇州。冯道便归附了后汉。被汉高祖刘知远任命为太师。
九、终老后周
刘知远称帝后不久。钟爱的长子刘承训病逝。刘知远痛哭流涕。以致于自己身体得了病。没多久。病重的刘知远含恨离世。
刘知远死后。他与李皇后之子刘承佑继位称帝。
刘承佑继承皇位时。前朝大将各自拥兵自重。皇权不振。不久。各地强大的藩镇便相继发动叛乱。全靠大将郭威才平定了叛乱。
刘承佑不满大权旁落。对手握重兵的大将心怀猜忌。郭威平定叛乱后。刘承佑竟想派人去诛杀郭威等有实力的大臣。郭威等人知道后。果断起兵反抗。
公元950年。刘承佑兵败后。在出逃途中被杀。郭威带兵进入京师。假意拥立汉高祖刘知远的养子刘贽为帝。
随后。听说契丹南侵。郭威率军北上抵抗。经过澶州时。被部下“黄袍加身”。返回汴梁。干掉了刘贽。篡位称帝。建立后周。
郭威建立后周后。冯道被拜为太师、中书令。继续担任要职。
公元954年。周太祖郭威病逝。养子柴荣继位。柴荣继位不久。冯道病逝。享年73岁。
十一、名相还是无耻之徒
冯道是一个老实人。也是个老好人。由于他学问不错。文章写得好。得到了唐庄宗李存勖的重用。
在那个以军事武力为重的乱世中。冯道始终安分守己。做一个老实的读书人。
就像年少困窘时。安于贫穷。读书取乐。冯道在做官显贵以后。也没有野心膨胀。能够坚持初心。
由于他安分守己。文才出众。每次江山易主。冯道都能平安度过。且官越做越大。
冯道的一生不像那些个大将、开国之主般惊心动魄。充满传奇。但他历仕四朝十帝。始终身居高位。本身就是最传奇不过的啦!
在当时。人们纷纷传颂冯道美名。甚至比之为先贤诸圣。
但在后世。却有不少人对他破口大骂。因为他事君不忠。投降叛军。辜负幼主。还在出使契丹时媚侍异族。
司马光称他为奸臣。欧阳修在为冯道写传时。大费篇章写了一则女子为守贞洁。自断手臂的故事。以此嘲讽冯道厚颜无耻。
那么。冯道究竟是怎样的人呢?为什么有人骂他。有人又赞美他呢?
在我看来。冯道实在是个令人可敬可佩的。坚持真我的得道高人。
贫贱之时。不怨天。不尤人。孝敬父母。专心读书。
做官之后。忠于职守。关键时候敢于直言劝谏君主。
对同事。不贪权。和睦相处。秉公办事。
对年轻人。不分贵贱。着力举荐有真才实学的学子。
国家没人敢出使异族。他毅然决然。和家人不告而别。
叛乱迭起。他处变不惊。安抚臣民。
司马光、欧阳修等人囿于封建忠君观念。而对冯道所作所为深感不耻。
但抛开忠君思想。冯道并没做什么坏事。更何况。冯道为国为民确实是做了贡献了。
在那样的时代。一国之君尚且朝不保夕。还能指望冯道做得更好么?
有的人感叹李存勖等开国之主的雄才大略。却诋毁冯道。这难道不正是庄子所说的“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么”?
冯道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读书人。他有才华。却没有那么大的野心。他拥有权力。却不会一心只想为自己谋求私利。在那个动乱的年代。他只是做着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尽力保全自己。保全亲戚朋友。如果有能力。也尽力去保全更多的人。
圣人的理念是好的。但却不能否认最真实的人性。我们不能让忠君的思想蒙蔽自己的眼睛。抹杀个人最真实的情感。
生而为人。能够做到无愧于心。便足够了!
难道不是么?
其他观点:
五代名相冯道历仕四朝十帝。虽然身居高位。但对丧君亡国之事毫不关心。由是被司马光斥责为“奸臣之尤”。但平心而论。冯道固然节操有亏。但在事亲济民、提携贤良方面却做了不少善事。堪称良相。其实就当时而论。历事前蜀、后蜀两国的李昊。才是“无耻宰相”的典型代表。那么。李昊是何许人也?他都有哪些为人不齿的作为?
李昊生于关中。自称是中晚唐宰相、大诗人李绅的后裔。父亲李羔官至容、管二州从事。李昊年幼时。正赶上唐末大动乱时期。凤翔节度使、岐王李茂贞为了控制朝政。竟率军攻打长安。迫使唐昭宗逃往奉天(今陕西省乾县)。此时。已辞官归家的李羔为了避难。也携带着妻儿逃往奉天。然而没多久便遭遇灭门之灾。
原来。天复四年(904年)。宣武节度使朱温击败李茂贞。并将唐昭宗迎奉至洛阳。但却把奉天留给了对手。李茂贞攻陷奉天后。指挥乱军进行大肆劫掠、杀戮。在这场大变故中。除了李昊和母亲侥幸逃生外。父亲和弟弟妹妹们竟全部遇难。李昊虽然保住性命。但却与母亲失散。直到19年后才重逢。
李昊侥幸逃生后。寄居在新平十余年时间。后被李茂贞部将刘知俊看中。并被他召为女婿。刘知俊是军中悍将。为李茂贞出生入死多年。立下过赫赫战功。但也因此遭受同僚的忌恨。最终被迫投降前蜀高祖王建。被拜为武信军节度使。刘知俊投降后。任命女婿李昊为从事。后者由此跟前蜀建立起联系。
刘知俊投降前蜀后。又受到诸将的忌恨和王建的猜疑。没多久便被处死。刘知俊遇难后。李昊被罢官。好在他足够幸运。次年(918年)便赶上王建薨逝、太子王衍(前蜀后主)即位。仕途由此迎来转折。原来。王衍因为欣赏李昊的才华。便拔擢他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负责起草诏令、参决国事。对其甚是倚重。
同光三年(925年)。后唐名将郭崇韬、魏王李继岌奉命率军伐蜀。在两个月的时间里连战连捷。很快便兵临成都城下。此时。王衍已经被唐军的声威吓破胆。再加上城内投降主义论调盛行。在愁苦无计之余。决定向后唐投降。为此。王衍命翰林学士李昊起草降表。并亲率诸王、臣僚出城投降。
前蜀灭亡后。李昊一度北上进入洛阳任职。但不久便被明宗李嗣源重新派往蜀地。在剑南西川节度使孟知祥手下任职。孟知祥虽然名义上效忠后唐。但内心却图谋据蜀称帝。所以等到李嗣源驾崩后。他便在成都僭号称帝。史称后蜀。时在清泰元年(934年)。孟知祥僭号后。拜李昊为礼部侍郎、翰林学士。
孟知祥在位仅7个月便驾崩。太子孟昶继位为帝。孟昶在位期间。因为李昊极富才华、熟稔政事。便对他更加器重。最终竟提拔他为宰相(同平章事)。并兼管户部、盐铁和修史事务。端的是位高权重。不仅如此。自从担任孟知祥的掌书记开始。凡是蜀地对外的章表、奏疏、书信、檄文等等都出自李昊之手。可见孟知祥父子对他的倚重之深。
李昊虽然身为宰相。他并没有肩负起匡救时弊的职责。反而以奢侈享乐为本志。毫不将国家安危放在心上。据正史记载。李昊把持蜀中的财政大权。每年通过贪污纳贿。能获得数以亿万计的财物。由此得以享受极度奢靡的生活(“秉利权。资货岁入钜万。奢侈尤甚。后堂妓妾曳罗绮数百人。”见《宋史·卷四百七十九》)。
北宋乾德三年(965年)。宋太祖派大将王全斌等人率军伐蜀。宋军一路上连战连捷。仅用了60多天时间便进逼成都。此时。孟昶还有心抵抗。但李昊却夸大宋军的声势。并劝说后主早日投降。以免落得家族遭屠的下场。孟昶被李昊的一番话吓破胆。果然便命他起草降表。并率太子、诸王、群臣出城投降。
李昊深受前蜀、后蜀两国器重。在国家灭亡之际非但没有进行匡救。反而欣然接受起草降表的任务。以卖国求荣为喜事。做人实在是没底线。所以在后蜀投降后。有人出于激愤。便在李家大门上写道“世修降表李家”的字样。让看见的人无不讥笑(“初。王衍降庄宗。昊草其表;昶之降也。其表亦昊所为。蜀人潜署其门曰‘世修降表李家’。见者哂之。”引文同上)。
后蜀灭亡后。李昊跟随孟昶北上进入汴京。并被宋太祖任命为工部尚书。其子李孝逢、李孝连也分别被任命为官。然而李昊侍奉宋朝没多久。便听闻妻子在沿水路赶赴汴梁途中。因为突患重病而死在夷陵的消息。不禁悲痛至极。没多久便也撒手人寰。终年73岁。
史料来源:《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资治通鉴》、《十国春秋》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58616.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契丹,后晋,节度使,宰相,叛乱,公元,后唐,的人,奉天,河北
没想到大家都对五代十国最无耻的宰相是谁?他都有哪些为人不齿的举动?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自黄巢起义军攻破长安后。大唐帝国分崩离析。名存实亡。各地藩镇名义上遵从大唐。暗地里各行其是。俨然国中之国。公元9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