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欧阳修为什么被称为千古伯乐?因为这哥们实在是太牛了。一口气举荐了一票厉害的牛人。这些人全都是北宋时期的风云人物。
从宰相之才的王安石、司马光。到文学大才苏轼、苏辙、曾巩。全都是他举荐的。唐宋八大家一共八个人。其中北宋的6个中有5个。都是他举荐的。还有一个就是他自己。
这实在是太让人叹为观止了。一个人眼光准。可能是一时的。但是欧阳修接二连三地选中人才。这绝对不是什么偶然的事情了。
三苏都是欧阳修推荐给朝廷的。
三苏指的就是苏洵和他的俩儿子苏轼与苏辙。这三个人在中国文坛上的地位。实在是高得不像话了。尤其是苏轼。在文化界。几乎是登峰造极的人物。
唐朝因为李白而自豪。那么宋朝便是因为有苏轼而骄傲。欧阳修主持科举的那一年。苏轼和苏辙两兄弟恰好就考上了进士。因此都成为了欧阳修的门生。
其中苏轼的文章写得特别好。欧阳修本打算将他的文章选为第一名。可是他又担心这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写。所以故意将他放在了第二名。两人为此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欧阳修的力荐之下。苏轼和苏辙得到了宋仁宗的赏识。宋仁宗甚至认为。自己一场科举就为后世子孙选拔了两位宰相之才。
既然苏轼和苏辙都是欧阳修的门生。那么他们的父亲苏洵。至少应该跟欧阳修平辈了吧?怎么也是他推荐的呢?
要是没有欧阳修。这位苏洵老夫子的文章。还真的未必就能名震天下。苏洵被称之为苏老泉。他打小就很贪玩。27岁的时候才开始发奋读书。可惜科举考试一再不中。文章写得再好。考不上进士。那也是白搭。
结果苏洵就放弃了自己的科举考试之路。带着俩儿子去考进士。俩儿子一举高中。苏洵就更加不可能走科考这条路了。毕竟儿子们在他前面高中。这也是闹笑话的事情。
为此在张方平的推荐下。苏洵的文章落在了欧阳修的手里。欧阳修看了文章以后。那叫一个高兴。立刻向宋仁宗举荐了苏洵。苏洵这才在士大夫之间名噪一时。
王安石和司马光。这对冤家也是欧阳修推荐的。
王安石和司马光原来关系是很好的。只是后来政见不同。所以才会彼此疏远。这跟私交没什么太大关系。纯粹是政见问题。
欧阳修举荐王安石。的确费了一番功夫。因为王安石这个人的个性。跟他的名字非常相似。那就是一块石头。
当初欧阳修曾经举荐王安石为谏官。结果王安石却不屑担任谏官。说自己的奶奶岁数大了。要回去照顾老人。这个时候欧阳修不死心。是人才他就不能放过。所以欧阳希又举荐王安石为群牧判官。
其实王安石自己心里明白。自己的终极目标那就是做宰相。搞变法。为了变法。他必须要在地方上好好观察才行。如果到朝中做了谏官。那体察民情的事情可就做不成了。
司马光和王安石一样。是个比较耿直的人。而且很有担当。愿意为朋友承担责任。有自己的主见。不愿意随大流。因此这种人在官场很难混下去。
这个时候担任参知政事的欧阳修。发现了司马光这块金子。他向宋神宗推荐了司马光。说他是:德性淳正,学术通明。
有了这么一个评价。宋神宗立刻将司马光任命为翰林学士。可以说司马光以后的光辉前程。跟这句话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推荐之人。几乎都是文学大家。
欧阳修被当时称之为北宋文宗。也就是北宋时期最有学问的人。可是他在推荐别人的时候。却时常表示自己要退居二线了。
比如说欧阳修在看到苏洵的文章以后。说了一句:后来文章当在此。也就是说欧阳修认为。以后能够在文坛上有所成就的人。是写这篇文章的作者。
在欧阳修读到苏轼的文章以后。不禁汗流浃背。表示自己应该退休了。把前程让给写这篇文章的年轻人了。
欧阳修以为苏轼的文章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写。所以把苏轼的文章列为第二。在这以后一开榜他就后悔了。为什么?因为自己的弟子曾巩名列榜首。
这件事轰动不小。要不是欧阳修解释了一遍。谁都会认为欧阳修有徇私的可能。但是欧阳修做不出这种事情。而曾巩也确实有大才。
曾巩家族世代都是读书人。他被称之为南丰先生。有很深厚的文学功底。跟随欧阳修学习多年。文章自成一体。所以也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实包括王安石、司马光在内。欧阳修所举荐的人。大多都是文学大家。这些人有些偏向文学。有些则偏向政治。不过在文学上都是有建树的。
欧阳修毕竟是文人。被称之为千古伯乐。其实也就是因为他在自己专长的那个方向上。挑出了不少人才来。
总结:欧阳修选人可以。自己却不适合做官。
欧阳修不会趋炎附势。这在官场是很要命的一件事。因此他就算独具慧眼。也只是一时保住自己的官位。因为他正直的作风。使得自己总是有被贬谪的风险。在政坛上。欧阳修的建树。其实也不多。大多数情况下。欧阳修是以诗文著称。
参考资料:《宋史》
其他观点:
唐宋八大家分别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这八位中间。除了韩愈和柳宗元生于唐朝以外。其余的六位都生于宋朝。而且他们六人当中有一位。可以称得上是千古伯乐。凭借一双慧眼。发掘了其余五大家。
这位老大哥就是大名鼎鼎的欧阳修。欧阳修不光自己才学了得。写出《醉翁亭记》这样的千古名篇。更是别具慧眼。在识人方面颇有造诣。下面笔者就来给大家聊聊。欧阳修到底举荐了哪些人。才被称为千古伯乐。
曾巩
曾巩出生于公元1019年。江西南丰人。出身于书香门第。祖父与父亲皆有官职在身。所以曾巩自幼就饱读诗书。而且他比较聪慧。这也为他日后成名奠定了基础。
公元1037年。18岁的曾巩跟随父亲来到京城。在这里他结识了生命中的贵人欧阳修。四年以后。曾巩给当时早已名扬天下的文坛泰斗欧阳修写了一封信。并且附上了《时务策》。目的就是毛遂自荐。向欧阳修展示自己的才气。以便得到这位文坛大家的推荐。
曾巩主要擅长古文策论。却不擅长科举考试。所以屡试不第。一直没能考取功名。估计也是按耐不住。这才向欧阳修求助。欧阳修看了他的文章以后。对他的才华非常赏识。觉得这是一个被科举埋没的人才。所以他特意写了一封《送曾巩秀才序》。 既是为了鼓励他。也是为了帮助他扩大名气。这就像今天某位有名的大作家。专门撰文夸一位文坛小辈。可想而知会给这位小辈带来多大的名气。
之后欧阳修又特意把曾巩招入门下。自己亲自教导他。在欧阳修的悉心教导之下。再加上曾巩的努力。公元1057年。曾巩终于考中进士。实现了自己的仕途之梦。苏氏父子
苏洵、苏轼、苏辙这父子三人。注定是中国文学史上绕不开的人物。他们凭借自己的才学。造就了一门三进士的神话。但是他们的这个神话。如果少了欧阳修。注定会黯淡几分。
苏洵早年间数次参加科举考试。却如同曾巩一样接连落榜。后来他发奋学习。经过数年的闭关求学。终于有所精进。
公元1056年。48岁的苏洵带着苏轼、苏辙兄弟二人。带着自己精心写好的文章。去拜访当时的益州知州张方平。希望得到他的推荐。但是张方平觉得自己文学水平谈不上高超。但是又不好拒绝这父子三人的请求。所以他就写了一封书信。让父子三人带着这封信去找文坛宿将欧阳修。
苏洵三人本以为得到张方平的推荐就很满足了。哪知竟然有机会结识欧阳修。如果能够得到他的赏识。那效果自然比张方平好多了。
果不其然。欧阳修看了苏洵的文章以后。说了一句:“后来文章当在 此!”这句评价不可谓不高!接着欧阳修就向宋仁宗上《荐布衣苏洵状》。向皇帝举荐苏洵。有了欧阳修的举荐。苏洵马上名扬京师。
公元1057年。也就是曾巩参加科举考试的那样。苏轼、苏辙同样也参加了这次的科举考试。这一年的主考官由欧阳修担当。随后他却闹出了一场乌龙。而这场乌龙却被传为了文坛佳话。
欧阳修为策论出了一道题目。后来批阅试卷的时候发现了一篇文章写得特别精彩。很有“孟轲之风”。欧阳修读完以后。觉得十分惊艳。绝对是这场考试最佳的一篇文章。但是由于宋朝科举考试会把考生的姓名糊上。所以并不知道这是谁的文章。
因为欧阳修的弟子曾巩也参加了考试。所以他想当然地以为这是曾巩的文章。所以他担心如果把这篇文章评为第一的话。难免会遭人议论科举不公。所以与众人商量以后。他就把这篇文章评为第二。
复试的时候。欧阳修又读到了一篇十分精彩的文章。这次欧阳修直接把其评为了第一。到了最后公布成绩的时候。欧阳修这才发觉。两场考试自己最欣赏的文章竟然都出自苏轼之手。这让欧阳修惊叹不已。
作为文坛大佬。欧阳修非常高兴文坛出现了这样的天才。他当时这样给别人说:“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就这样。帮助苏轼打出了名气!
王安石
公元1044年。曾巩给欧阳修举荐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他的好友王安石。在举荐信中。曾巩把王安石称为一位“古今不常有”的人物。又把王安石的文章带给欧阳修一篇。但是很不巧。当这封信送到的时候。欧阳修已经离开京师了。
三年之后。欧阳修被贬滁州。曾巩前来探望恩师的时候。再次推荐了王安石。这一次欧阳修终于看到了王安石的文章。看完之后欧阳修大加赞赏。主动提出要和王安石见一面。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却未能见到。不过这却不影响欧阳修对他才气的认可。在之后的几年。欧阳修数次向皇帝举荐王安石。
公元1056年。欧阳修出使契丹回师。王安石也刚好任满回京。这一次他们终于见了一面。随后两人互相写信赠诗。就像多年的知己一样。
不过之后他们在学术观点上却产生了一些分歧。但是却丝毫没有影响到二人的私交。欧阳修不遗余力的举荐王安石。王安石对欧阳修的知遇之恩则终身感激。
除了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五人以外。欧阳修还举荐了很多人才。像张载、程颢、吕大钧这些大儒。甚至包拯、韩琦、文彦博、司马光这样对宋朝政局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都在自己不起眼的时候。被欧阳修这个伯乐发现。欧阳修也因此。间接的对宋朝的政治、文化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宋史》这样评价欧阳修:“奖引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欧阳修也凭借自己好贤的特点。被誉为“千古伯乐”。
其他观点:
欧阳修我们很熟悉。北宋文学家。政治家。宋仁宗时期的朝廷大臣。然而他有一个伯乐的称号。为什么呢?因为唐宋八大家中有五位是他推举的。这是怎么回事呢?
欧阳修在晚年时做了礼部贡举的主考官。以翰林学士身份主持进士的考试。他提倡平实文风。反对太学体(既不平实。也不华丽)的文风。在这次考试中也有欧阳修的学生曾巩。欧阳修在阅卷时。看到一份非常好的答卷。他以为是他的学生曾巩的。于是为了避嫌。他把这份试卷取为第二名。拆封后。发现这个试卷是苏轼的。与苏轼一起被录取的还有他的弟弟苏辙。以及一批北宋文坛的重要人物。这样欧阳修就给北宋文学做出了巨大贡献。
后来苏轼还给欧阳修写了一封感谢信。欧阳修还经常把他自己以前写的文章拿出来修改。他夫人说他。都这把年纪了。还操这个心。难道怕先生骂?欧阳修却说。不怕先生骂。怕后生骂。欧阳修一生推荐的人很多。比如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而且包拯。韩琦。文彦博。司马光也得过他的推荐。
唐宋八大家六位在宋仁宗时期出现。欧阳修推荐了五位。可见欧阳修眼力相当强劲。慧眼识珠。他推荐的人最后都成为了北宋的文学家。政治家。对北宋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乃至影响到了后世。可见欧阳修不仅是文学家。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伯乐。欧阳修这样的人不仅是民族之幸。也是国家之幸。值得我们现代人认真研究。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59287.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自己的,曾巩,文章,伯乐,科举,文坛,的人
没想到大家都对欧阳修都举荐了哪些人,才被称为千古伯乐?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欧阳修为什么被称为千古伯乐?因为这哥们实在是太牛了。一口气举荐了一票厉害的牛人。这些人全都是北宋时期的风云人物。从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