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曰: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它是何意?有道理吗?
原创

《孟子》曰: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它是何意?有道理吗?

好文

热门回答:

孔孟之道。早有所闻。年轻时就读《论语》《孟子》。其中有许多名句。至今不忘。还启迪着我如何去做人。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这我就认为是孟子的一大至理名言。值得后人深思。也启迪极大。物生虫。必自腐。苍蝇不叮无缝蛋。事物的发展变化。内因才起关键作用。外因要通过内因才会起一些作用。做好自己。打铁先要自身硬。这才是硬道理。

一个人必定是自己先有了招致侮辱的言行。然后别人才会敢侮辱他;一个家庭一定是自己先出现了漏洞。有招致毁灭的原因。然后别人才会来毁灭它;一个国家一定是自己先给人以讨伐的借口。然后别人才会来讨伐它。这明明是物生虫先自腐之理。蛋无缝蝇不叮。外因不通过内因是起不到作用的。起关键作用的内因。是自己。不要总是找借口赖别人。要赖就先赖自己。先检点反省自己。先做好自己才是最好最有理的。

做人就要学会自尊自严自敬自爱自重自珍自怜自信自立自强。先修身。而后才齐家治国平天下。自身不修好。说及其他。似是多余。个人如此。家庭如此。国家亦如此。

人必须自尊自重。别人才不敢对你轻举妄动;家庭不和。夫妻。父子。兄弟不睦。外人才有可乘之机;祸起萧墙。国家不稳。敌人才会伺机而动。如此之例。数不胜数。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求人靠人不是最好办法。做好自己。强大自己于不败才只最好办法。



其他观点:

好玩的国学的回答。一定很好玩!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孟子中的这一段原文。因为正是孟子提出了一个原则。叫知人论世。你必须深入到他的文章中去。才能理解这段话的意思。

孟子曰:“不仁者可与言哉?安其危而利其菑(通灾)。乐其所以亡者。不仁而可与言。则何亡国败家之有?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孟子说:“不仁的人难道可以同他商量吗?他们眼见别人的危险而无动于衷;利用别人的灾难来取利;把荒淫暴虐这些足以导致国家灭亡的事情当作快乐去追求;这些不仁的人要是可以用言语劝说。哪还会有什么亡国败家的事发生呢?曾经有个孩子唱到:‘沧浪的水清啊。可以洗我的帽缨;沧浪的水浑啊。可以洗我的脚。’孔子说:‘学生们听着。水清就洗帽缨。水浑就洗脚。这都是水本身决定的。’所以人必先有自取其侮的行为。别人才侮辱他。家必先是有自取毁坏的因素。别人才毁坏它。国必先有自取讨伐的原因。别人才讨伐它。《尚书太甲》上说:‘天降灾祸。还可以躲避;自己作孽。逃也逃不了。’正是这个意思。”

这段话其实他的中心意思是。任何事情都是由自己的主观意识引起。无论是幸福。还是灾祸。

我们再来看看孟子的另外一段话。讲的就是反求诸己的精神:

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孟子说:“我爱别人。被人却不亲近我。就应该反思自己是否真正爱别人;我管理别人。却没有管理好。就应该反思自己是否有管理智慧;我待人以礼。但别人却不以礼待我。就应该反思自己恭敬程度够不够。任何行为如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都应该回过头来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自身端正了。天下的人才会归服他。《诗经》上说:‘长久地配合天命。幸福就要自己去寻求。’”

这是一个眼睛向外看的时代。这是一个怨天尤人的时代。人们往往以为自己无比正确。而别人都是“傻缺”。努力得不到回报。就抱怨世界不公平;热情得不到回应。就抱怨别人太冷漠。总之都是别人的错。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追求和价值。没有人能和你完全同频共振。你的频率还需要自己调节。所以。与其抱怨别人。不如提升自己。儒家讲“为己之学”。不是自私。而是要求人们多反思自己。更严格要求自己。从而“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最后孟子还引用《诗经》的话。提醒我们“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幸福是靠自己努力争取来的。不努力。别人给不了你幸福。如果要给的话。也许是鄙视的白眼而已。

“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则与禽兽奚择哉?于禽兽又何难焉?’”

“假设有个人。他对我粗暴蛮横。那么君子就要反躬自问:‘我一定不仁。一定无礼。要不他怎么会对我这种态度呢?’反省后做到了仁与礼。那人仍然是粗暴蛮横。君子又会反躬自问:‘我对他还没有尽心竭力。’自我反省而达到了尽心竭力。那人还是粗暴蛮横。君子就会说:‘这就是个狂妄之徒而已。这样的人。跟禽兽有什么区别呢?同禽兽又有什么可计较的呢?’”[2]

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孔子和孟子都提倡“忠恕之道”。忠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你想在社会上立足通达无碍。就要帮助别人也通达无碍。人与人之间只有相互支撑。人生才能行稳致远。恕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不想别人强加到你身上的。也不要强加到别人的身上。只有推己及人换位思考。社会才能美丽和谐。你对别人的态度。折射了你的修养程度。你“投之以木瓜”。别人才会“报之以琼瑶”。“忠恕之道”的核心是做好自己。当然。总有一些蛮横无理的“垃圾人”。当我们已经仁至义尽的时候。对方还粗暴无礼的话。就没有必要理会。因为我们是人。他是禽兽。你要是同他一样蛮横粗暴。那你就是禽兽不如了。

孟子认为。不仅在人际关系上要“反求诸己”。在挺立道德主体性上。更应该“反求诸己”。因为无论是事业还是道德。都只能自己去追求。靠不了别人。换句话说。祸福均由自取。

[1] 原文见《孟子.离娄章句上》。本书译文采用意译。与杨伯峻版《孟子译注》稍有不同。请读者明察参阅。

[2] 见《孟子.离娄章句下》。

其他观点:

至理!

凡事要从自身做起。修养自己。不断地提高自己。正心诚意地去修身方能不给他人可乘之机。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2)

  • 一路有晗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0:14:03

    孟子,的人,反求诸己,才会,禽兽,粗暴,君子,内因,都是,横逆

  • 心太野╮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0:14:03

    没想到大家都对《孟子》曰: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它是何意?有道理吗?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对不起是种借口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0:14:03

    孔孟之道。早有所闻。年轻时就读《论语》《孟子》。其中有许多名句。至今不忘。还启迪着我如何去做人。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