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明朝一哥王阳明。他在结婚喜宴上溜出去。找一片竹林。开始对着竹子静坐格竹。一格就是一天。格得头昏目眩。
爱深思入静的王阳明后来成了“心学”创始人。他因心直口快被奸臣追杀跑到偏远地区龙场避难。躺在棺材中看破生死得出了人生结论: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在王阳明看来。面对善与恶的选择上。要以格物方法来区别。当你知道了就获得了良知。王阳明思考过宏观和微观世界。也想保持内心的独立与自由。不想为外物凡尘所困。要正心体悟世界的真相。
从孔子为首的早期儒家。到后来宋朝的精英知识分子。再到后来的王阳明。在“格物”探索路上留下一串脚印。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 在北京月入14k,这种情况下要不要离职呢?
- 27岁:考研还是考公?该如何做出选择?
- 如何平衡自己的时间与陪伴孩子的时间?有哪些实用方法?
- 大专女生学前教育毕业一年多,有两家园工作经验想转行该咋办?
- 普通人怎样做才能挣到钱?有哪些途径和方法?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标题:格物究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一直有争议?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60447.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60447.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正心,良知,儒家,竹林,头昏目眩,孔子,明朝,微观世界,成了,出了
没想到大家都对格物究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一直有争议?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明朝一哥王阳明。他在结婚喜宴上溜出去。找一片竹林。开始对着竹子静坐格竹。一格就是一天。格得头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