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对诸葛亮的评价会出现两种声音?
原创

为什么对诸葛亮的评价会出现两种声音?

好文

热门回答:

诸葛亮七次北伐中原。七次功败垂成。无功而返。甚至损失惨重。诸葛亮精神可嘉。勇气可嘉。值得敬佩和肯定的。诸葛亮北伐中原。准备不足。不充分。兵力弱小。不够强大。能用的大将。老将。名将太少了。不多。没几个。可以说。诸葛亮劳师亲征。连年征战。国力不堪重负。人才凋零。无可用之兵。无可用之将。已到了山穷水尽。国家危亡的时候。诸葛亮还执意孤行。搞得民怨民愤大。诸葛亮的军队不得人心。民心。军心。注定会失败的。天要亡蜀。不是诸葛亮救得了的。

其他观点:

在网上键盘侠和带历史学家的诋毁下以及一些好读书不求甚解的所谓专家的忽悠下。诸葛亮成了志大才疏之辈。连“郭嘉不死。卧龙不出”这种奇葩话语都出来了。拜托郭嘉吹不要看网文。对读点书。看一看三国志。别说诸葛亮。你那个官职低微的郭嘉连荀攸、满宠的贡献都不如。

言归正传。诸葛亮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也是整个三国时期唯二的军事家之一。另外一个是曹操。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诸葛亮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隆中隐居。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合东吴孙权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又夺占荆州。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政策。加强战备。前后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终因积劳成疾。于蜀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岐山境内)。享年54岁。刘禅追封其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诸葛亮。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关于诸葛亮的争议主要在北伐上。不少人说诸葛亮北伐劳民伤财。加速了蜀汉灭亡。但是当时天下十几州。蜀国不过益州益州之地。人力物力财力不过北方曹魏的七分之一。军队数量也只有曹魏的四分之一不到。而曹魏本身就是上升阶段的新兴王朝。要是不图进取困守益州。早晚死路一条。灭亡是迟早的。反倒是北伐还有一线生机。

陈寿的《三国志》曰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这被一些人如获至宝拿来作为诸葛亮打仗不行的证据。但是陈寿本人只是史官。对于行军打仗一窍不通。后人对陈寿的这个评价也大都不以为然。

唐朝的宰相岑文本与魏征都对诸葛亮推崇至极大唐第一名将李靖也对诸葛亮顶礼膜拜。李靖在《李卫公问对》当中。高度评价了诸葛亮的军事才能。


诸葛亮一生忠诚公正。勤俭自律。诸葛亮写得著名的诫子书。言“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⒅。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临终给后主刘禅上书言“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别无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也。”

  每每读之。让人不觉感慨。一代明相。心忧社稷。勤劳为国。难怪后世大诗人杜牧有诗云: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愿诸葛卧龙英名不朽!

我们多得是诋毁先贤的键盘侠带学者。少的是一心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英雄。

其他观点:

历史上对诸葛亮评价的声音有很多。而不是两种声音。

但不论是哪种声音。我们都应该客观的去看待。他的才学是我们公认的。他的政治头脑是我们公认的。

诸葛亮对于蜀汉政权的建立和发展是功不可没的。也是唯一的。刘备之所以成就帝业。诸葛亮居功至伟。

后世对于诸葛亮的评价无非就是好与不好。才与不才。这些都是历史学家根据历史书籍做出的判断。我们没有机会看到那么多的历史书籍。也没有资格对历史人物做出决定性的判断。可是我们会在我们能够接触到的有限的书籍和民间传说中了解到这位历史人物的一个侧面。我认为这就够了。我就自己眼中的诸葛亮来说一下对这位历史人物的评价。我的见解基于《三国演义》。

首先我了解到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诸葛多智近似妖。我觉得这句话说的很到位。我眼中的诸葛亮就是智慧的化身。他总是能料得先机。决胜于千里之外。哪怕在高卧隆中也早就已经胸怀天下了。对于当下局势乃至若干年以后的局势早已了然于胸。他的隆中对就是最好的证明。刘备三顾茅庐见到诸葛亮。隆中对横空出世。令刘备茅塞顿开如拨云见日。立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并为了他单独设立军师中郎将之职。

从此以后刘备如鱼得水。事业上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得荆州。取益州。占汉中。有人说汉中跟诸葛亮也没啥关系啊!我认为有关系。试想益州刚刚平复人心不稳。刘备亲征汉中。后方要是没有得力之人镇守。往来运输粮草。刘备哪能安心在前线打仗并且一战而定汉中呢?这里边诸葛亮的功劳是不逊于法正的。只是诸葛亮不是那种争风吃醋之人。他的眼界是放在大局之上的。

刘备死后托孤于诸葛亮李彦二人。可刘备还是倚重于诸葛亮的。诸葛亮也没有辜负刘备的重托。全心全意辅佐刘禅。没有一丝二心。反倒是李彦假传圣旨破坏北伐大计。可诸葛亮也没对李彦施以重刑。只是把他贬为庶民。还重用李彦的儿子。诸葛亮多次北伐都没能成功。并不是他能力不行。关键是蜀汉国力不行。人口稀少不说。还多是大山大川之地。后勤补给相当困难。再加上司马懿战术得当。终使北伐功败垂成。

但诸葛亮的个人智慧发挥的淋漓尽致。不论政治还是军事都是三国时期顶尖人才。能够辅佐刘备从一穷二白到三分天下有其一。这是何等经天纬地之才。

处处料敌先机。凡事事必躬亲。平衡上下内外之事。对待主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所说的智慧的化身。为人的楷模。我觉得非诸葛亮莫属没有之一。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桔子生活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回复 长空夕醉 取消回复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2)

  • 长空夕醉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0:30:39

    益州,刘备,蜀汉,汉中,卧龙,荆州,中原,诸葛,东吴,历史人物

  • 风流种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0:30:39

    没想到大家都对为什么对诸葛亮的评价会出现两种声音?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对不起是种借口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0:30:39

    诸葛亮七次北伐中原。七次功败垂成。无功而返。甚至损失惨重。诸葛亮精神可嘉。勇气可嘉。值得敬佩和肯定的。诸葛亮北伐中原。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