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有关李贺诗的回答
* 如何评价诗是否高格
作者:湖畔悠悠心
怎样评判一位诗人及其诗作的优劣、高下、精粗、、文野。我们的古人从汉语丰富的词汇中拈出“气”、“神”、“韵”、“境”、“味”等词作为审美范畴。作为古代诗人的追求。
换言之。就是从这五个方面来标示衡量诗美的的极致。
我们都知道鉴赏诗歌一般有三个层面:
言语——意象——整体艺术世界。诗的层次结构是诗通过言语的组合以营构意象。通过意象和意象群的营构创造整体的艺术世界。中国古典诗学对每一个层面都提出高境界的追求。达到这些高境界是为高格。
二.下面我们结合李贺诗句略作分析。来回答为什么历来对这首诗评价很高。
李贺《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一)首先从言语层面:一首好的诗不应是词语的堆砌。在词语之间必须灌注一种“气”。
韩愈说:“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陆游说的更精确:
“文章最忌百家衣。火龙黼黻世不知。谁能养气塞天地。吐出自足成虹霓。”(《次韵和杨伯子主薄见赠》)做到“气盛”。“养气塞天地”便是言语层面的高格。
李贺的诗中言语所灌注的“气”不是“百家衣”而是有其独特的特点。
诗人的语言极力避免平淡而追求峭奇。
为了追求奇。他在事物的色彩和情态上着力。用浓辞丽藻大红大绿去表现紧张悲壮的战斗场面。构思新奇。形象丰富。
一般说来。写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不宜使用表现浓艳色彩的词语。而 李贺 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非但鲜明。而且浓艳。它们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诗人特别善于着色。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他写诗。运用的是形象思维。他展开想象的翅膀。绘画达意。给事物涂上各种各样新奇浓重的色彩。来表现他的思想情感。
首句“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这样的开头能提起全诗的精神。增加全诗的光彩。吸引读者的眼球。难怪原先想要睡觉的韩愈。看见诗的第一句。睡意全无。一口气看下去。看罢大呼其才“可敌白子”(白子即白居易)
连韩愈这样的大文豪都被李贺诗的言语层面的“气”势所震撼。以至忘记疲劳急忙邀见李贺。可见李贺言语的奇异魅力有多大。
(二)在诗的意象层面中国古典诗学强调“神”和“韵”的特质。清人王世桢指出诗中的意象不仅要揭示本质即“入神”。还要表现诗人个人的气度风格、情趣即“性韵”。李贺的诗善于把一个个意象组成新奇浓重色彩的意象群来感染读者。表达自己的情感。使诗达到美的极致。
“黑云压城城欲摧”写敌人的来势凶猛;“甲光向日金鳞开”写守城将士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意象“黑云”和“日光”相互对比映衬。达到情景相生。奇妙无比的效果。
三、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
诗人没有直接描写车毂交错、短兵相接的激烈场面。只对双方收兵后战场上的景象作了粗略的然而极富表现力的点染: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这恰似一个影视剧里常有的慢慢移动的长长的场景镜头。这个长镜头十分的有“包孕”。正所谓“诗贵含蓄”不特意说出。然而。已经暗示给读者。攻守双方都有大量伤亡。守城将士依然处于不利的地位。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铺垫。(关于选取“有包孕的片刻”的主张法国十八世纪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莱辛在他的名著《拉奥孔》中有很好的阐述。其实我们古典诗词以及绘画中也经常使用此法。只不过我们没用“包孕”一词罢了。你看。李贺这里就是极佳的诗例)
后四句写唐军将士夜袭敌营,以死报效朝廷。“半卷红旗临易水”。“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这些意象群都十分含蓄。做到“尽在不言中”
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这最后的两句不是空洞的表决心。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将士们提刀杀敌的特写镜头。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形象的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李贺诗的意象层面有他的特色。他从不特意出来议论表白而是用包含自己独特视角、独特情感的画面感染读者。
(三)就诗的整体艺术世界。我国古代诗学提出的高标准是——“意境”。
我觉得皎然在《诗式》中说的“取境”很重要:“夫诗人之思。初发取境偏高。则一首举体便高。取境偏逸。则一首举体偏逸。”这就是说。“取境”是诗的整体构思问题。构思中取境高或逸。那么所创造出的整体艺术世界也就髙或逸。
李贺的取境是“高格”的。
我们看:全诗情景交融。气势磅礴。雄浑悲壮。意境苍凉。诗人用浓艳的色彩。造成一种强烈气氛。描绘出守城战士浴血奋战的动人景象。读了这首诗我们如临其境。如见其情。在这幅浴血奋战图中。我们感受到了守城战士的凛然正气和慷慨殉国的英勇爱国精神。
(四)从诗歌鉴赏角度。我国古代诗学提出了诗的高格还应具备“味外之味”这一范畴。
在前面分析中我已经谈到了“诗贵含蓄”。
李贺的这首诗。全诗八句。句句用形象说话。创作这首诗完全运用地是形象思维。从不直接道出。司空图讲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东坡讲的“言有尽而意无穷。”沈德潜讲的“弦外音。味外味”李贺都做到了。这首诗歌不仅讲浴血奋战的故事。有场面有情节。而且还要表达诗中塑造的主人公——战士的情感。作者似乎亲临战场。把看到的一切讲述出来。但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寓于形象之中。做到了不游离于形象之外。做到了恩格斯所说的:“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这就是该诗的可贵之处。
总之。这首诗不仅每一个层面都技巧高超而且思想意义充满正能量。不像他的少数表现消极颓唐情绪的诗。这首诗做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的统一。所以历来评价很高。
其他观点:
黑云压城城欲摧。这是多少人耳熟能详的句子。反复出现在新闻报道。人物传记。春秋大梦的第一句。
《雁门太守行》这类诗。严格来说是乐府旧题。 除了李贺以外。唐朝不少诗人都做过同样题目的诗。
唐朝诗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也就是说。这类诗歌可以不受太多格律的限制。
说白了。就是唐朝诗人的“自由体诗”。这类诗的主题大多写战争场面。
比如唐朝另外一位诗人张祜的《雁门太守行》: 城头月没霜如水。趚趚蹋沙人似鬼。
灯前拭泪试香裘。长引一声残漏子。驼囊泻酒酒一杯。前头啑血心不回。寄语年少妻莫哀。鱼金虎竹天上来。雁门山边骨成灰。
李贺的语言极力避免平淡无奇。刻意为了追求奇。用浓辞丽藻大红大绿去表现紧张悲壮的战斗场面。构思新奇。形象丰富。
李贺写诗。绝少运用白描手法。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各样新奇浓重的色彩。有效地显示了它们的多层次性。
比如李贺的《李夫人歌》里面的:紫皇宫殿重重开。夫人飞入琼瑶台。绿香绣帐何时歇。 青云无光宫水咽。色彩斑斓。浓妆艳抹。也是同样的效果。
其他观点:
李贺(七九0一一八一六)字长吉。福昌人。家居昌谷故后世称李贺为李长吉。李昌谷。年少失意。郁郁而死。他的诗恢奇诡谲。璀璨多釆。新奇炫丽。如珍珠裴翠。艺术上有显著特色。
《雁门太守行》是描写危城守将面临大敌压境。誓死报国的决心。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零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这首诗之所以留传下来。就在于新与奇。描写的景物与人物互为影响。使人有亲临危城。仿佛就在战场一般。与第二第三人称不同。作者完全将自已置身为守城将士地位。看待当前事物。这就出现了非常值得称赞的新写法。为千古所称颂的其实就是“黑云压城城欲摧”这句诗。使人感到形式严峻。而且具有乌云密布。天地昏暗。好原将整个城压倒一般的紧张气氛。之所以他的诗新奇。就在于他的诗总使人有意外的感受和收获!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 在北京月入14k,这种情况下要不要离职呢?
- 27岁:考研还是考公?该如何做出选择?
- 如何平衡自己的时间与陪伴孩子的时间?有哪些实用方法?
- 大专女生学前教育毕业一年多,有两家园工作经验想转行该咋办?
- 普通人怎样做才能挣到钱?有哪些途径和方法?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62467.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李贺,意象,诗人,易水,黑云压城城欲摧,的诗,太守,这首诗,层面,将士
没想到大家都对“诗鬼”李贺《雁门太守行》峭奇难懂,但是评价高的原因是什么?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有关李贺诗的回答* 如何评价诗是否高格作者:湖畔悠悠心怎样评判一位诗人及其诗作的优劣、高下、精粗、、文野。我们的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