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之际,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竹林七贤的领袖嵇康之死?
原创

魏晋之际,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竹林七贤的领袖嵇康之死?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谢邀。今天较忙。现在抽空说点个人看法。

导致嵇康被害的直接原因比较狗血。是因为一场令人不齿的强奸案。

吕安的老婆徐氏貌美。吕安的异母兄长吕巽十分垂涎。一天指使自己的老婆把徐氏灌醉(真是“贤妻”)。然后将其迷奸了。吕安十分羞恨。欲状告吕巽。就跟嵇康商量。嵇康跟吕巽、吕安兄弟俩玩得都不错。劝吕安说家丑不可外扬。以保全门第清誉。但吕巽害怕吕安报复。于是先发制人。反而诬告吕安不孝。魏晋以孝治国。这在当时可是重罪。吕安被官府收捕。嵇康非常愤怒。向吕巽递交了绝交书(嵇康还写了一篇比这个出名的绝交书——《与山巨源绝交书》)。并出面为吕安作证。因而触怒了司马昭。此时。与嵇康素有恩怨的钟会。趁机向司马昭进言。陷害嵇康。司马昭一怒之下。下令处死了嵇康与吕安。

这只不过是表面原因。

嵇康被杀的深层次的原因是因为他的不合作、不听话。是当政者对士人的示威和镇压。

先说一下魏晋时期的政治生态。大家都知道魏代汉统。晋代魏统。作为前朝的臣子。干掉老大自己当老大。这个多少有点不厚道(这也是曹操生前掂量再三而不敢称帝的原因)。有违纲常伦理。人家嘴上不敢说。难保不会腹诽。执掌来路不正的天下。自然比较心虚。尤其害怕和反感人家说三道四。所以魏晋的统治政策都比较严苛。魏篡汉是为不忠不义。没想到天道轮回。报应不爽。过了几十年。司马氏家族又把曹氏家族的手法复制了一遍。这让读书人很抓狂。好不容易接受了曹氏新主。这又冒出来个司马。饱读诗书。出仕为官有违内心。又担心被人骂没有骨气。不出仕政府又三番五次威逼利诱。学问越高。名气越大。压力自然越大。只好装疯卖傻了。于是。就有了魏晋风度。有了是真名士自风流。有了“清谈”(不问政事。只扯玄学。具体可以参见不才的上一个问答帖子)。

话再回到嵇康身上。

嵇康在诗、书、画、音乐。甚至养生(谈养生、打铁、佯狂旷达等均不过是无奈之举)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是名满天下的大名士。这样一个当世名士。能出山入仕辅佐朝廷。其影响力和说服力自然不言而喻。嵇康的身份比较特殊。是魏武帝曹操的曾孙女婿(长乐亭公主)。并因此曾经做过郎中、中散大夫等官职。后辞官归隐(当是司马氏专权把持朝政。篡魏之意已很明显)。是亲三分向。姑且不说其它因素。为此嵇康心中自然对司马氏家族比较反感。

因此。掌权的大将军司马昭欲礼聘他为幕府时。他跑到河东郡躲避征辟;司隶校尉钟会去拜访他时。他理也不理;同为竹林七贤的山涛改任时。举荐他代替自己的原来职位。嵇康干脆写了一封名扬天下的《与山巨源绝交书》。把山涛骂得不像个样子。连带也挖苦了当局(说句题外话。山涛跟司马氏有亲戚。因而出仕得到司马氏的重用。但这个人却绝对是个正人君子。人品钢钢的。嵇康虽然把山涛骂了个狗血喷头。却临刑托孤山涛。山涛不负重托。悉心教育栽培嵇康的儿子。并力荐其做了官)。嵇康两次三番拒绝朝廷征召。这让司马昭十分恼怒和忌恨。等到吕巽强奸案发牵涉到嵇康。再加上钟会在旁扇风点火、添油加醋。于是老账新账一起算。就要了嵇康的命。

嵇康行刑当日。三千名太学生集体请愿。请求朝廷赦免嵇康让他到太学教书。岂不知。这恰是火上浇油(情同逼宫。这让司马氏震惊、害怕和反感。如若上书请求速杀。说不定能挽救嵇康一条性命。这帮书呆子啊。还是缺少政治斗争经验)。临刑前。嵇康神色不变。如同平常一样。他看了看太阳的影子。知道离行刑还有一段时间。便向兄长嵇喜要来平时爱用的琴。在刑场上抚了一曲《广陵散》。曲毕。嵇康把琴放下。叹息道:“从前袁孝尼曾跟我学习《广陵散》。我每每吝惜而固守不教授他。现在《广陵散》要失传了。”

果然是真名士自风流。

据说。杀掉嵇康后司马昭又后悔了。太累了。胡乱说点。敬请方家批评指正。

其他观点:

竹林七贤的领袖嵇康为啥要挑衅司马昭?跟性格无关。搞清楚他跟曹操的关系就明白了。

从表面上看。“竹林七贤”的领袖人物嵇康之死。纯粹是由于他自己“作死”:

司马昭身前的大红人——身居司隶校尉要职的钟会慕名前来拜访。嵇康故意羞辱性地应对。无谓地给自己树了个大敌;

司马氏的另一位红人——“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向司马昭大力推荐嵇康。建议由其接替自己吏部郎的肥差;然而嵇康不仅不领情。反而回信声称自己不堪忍受这些俗人。甚至还公然羞辱所有读书人心中的偶像商汤和周武王。

这种大逆不道言论让司马昭非常生气。钟会则趁机添油加醋。冠上了“言论放荡。害时乱教”的罪名。司马昭于是下令处死了嵇康。《广陵散》从此成为千古绝音。

也许为了佐证嵇康“死得其所”。史书还引用了当时著名隐士孙登对他命运的预测:“你才多识寡。在当今之世难免被杀!”

嵇康真的是才气多见识少吗?只怕未必。

作为“竹林七贤”的领军人物。嵇康无疑是个魅力十足的成功男士:

他外形俊朗、气质独特。“萧萧肃肃。爽朗清举”、“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这些都是当时文人对他模样的评价。史书称他身高七尺八寸、欣长挺拔;五官俊秀出众却又不加修饰。不同于那些注重保养的权贵男子。自有一份天然而野性的气质。即所谓的“龙章凤姿。天质自然”;

但嵇康并不是个金玉其外的花瓶。在那个文人骚客层出不穷的时代。他也称得上是位佼佼者。他精通《老子》、《庄子》。“文辞壮丽”、诗文双绝。著作涵盖各个领域。且都有极深的造诣。认知领域的作品。有《难张辽叔自然好学论》、《难张辽叔宅无吉凶摄生论》、《答张辽叔释难宅无吉凶摄生论》、《明胆论》等;讨论精神、修养的。有《养生论》、《答向子期难养生论》;此外还有《释私论》、《管蔡论》、《声无哀乐论》等涉及到政治、艺术、伦理等题材的著作。而且无不具有独到的见解、深刻的认识。

在艺术领域。嵇康更是堪称全才。我们都知道他的《广陵散》弹得一流。但其实他的音乐才华远不止此。不仅有《琴赋》、《声无哀乐论》等音乐理论著作。相传他还作了多首琴曲。此外。他的书法、绘画也都具有极高的造诣。艺术素养之全面令人叹为观止。

更为难得的是。嵇康并不是那种沉迷于自我文学世界、对世事无动于衷(甚至冷血)的清高文人。他“尚奇任侠”。即喜欢行侠仗义、救人于危难。与同时期的大部分名士截然不同。

而对于嵇康的最大魅力。人们常总结为他的特立独行、不愿意参与政治的清高作风。就像前文所提。他不仅拒绝了山涛提供的肥差。甚至还写了《与山巨源绝交书》以示愤慨;当时很多人主动巴结的钟会。却在他这里受到了冷遇。

这些作为。跟当时的主流文人格格不入。毕竟“竹林七贤”中的大部分人当时都在当官。嵇康的这些表现。是他天性不愿意入仕?还是个性乖张?其实都不是。

首先。据记载。嵇康曾经在曹魏政权当过郎中、中散大夫等职务;

其次。绝大部分时期。嵇康都是个喜怒不形于色的人物。王戎称:“与嵇康居二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也就是说。认识嵇康20年。从未见他表露过喜怒的神情;

“康性含垢藏瑕。爱恶不争于怀。喜怒不寄于颜。所知王浚冲在襄城。面数百。未尝见其疾声朱颜。”王浚冲跟嵇康见过不下几百次面。但从未见过他有红脸、厉声的表现。一直斯斯文文、柔和雅致;

嵇康曾在《家诫》中写道:“所居长吏。但宜敬之而已矣......其立身当清远。若有烦辱。欲人之尽命。托人之请求。当谦辞言致谢”。他教育子女要尊敬各级官员。对人要言语客气有礼。态度要谦卑、礼让。

这完全是个城府极深、修养极高的士大夫形象啊。为啥他会干出写信辱骂山涛、故意鄙视钟会、贬低商汤周武王的行径呢?

他是故意的。而且是出于政治立场问题。

首先。嵇康是曹魏的亲戚。他的妻子是长乐亭主。也就是曹魏沛穆王曹纬的女儿。曹纬可能大家很陌生。他是曹林的儿子。而曹林则是曹操的第十个儿子。也就是说。长乐亭主是曹操的曾孙女。嵇康是曹操的曾孙女婿。

搞清楚这层关系。嵇康的所作所为就不难理解了。

钟会曾向司马昭告状:“康尝欲助丘俭”。即嵇康曾经计划帮助发动淮南叛乱的毌丘俭。这一点确实没有冤枉。当初毌丘俭在淮南起兵讨伐司马师时。嵇康甚至一度准备起兵响应。

而山涛虽然身居竹林七贤之列。但他跟司马氏的交情可非同一般:

他的祖姑母。正是司马懿的丈母娘。因此自他进入仕途后。就成了司马家族的铁杆亲信。钟会在四川叛乱时。司马昭曾准备亲自前去摆平。而镇守邺城、监视曹氏宗族的重任。他则交给了山涛。由此可见两人的亲密关系。

而钟会。则也是司马家族的死忠。在司马师时期。钟会就得到了重用。司马师曾经赞他是:“真王佐才也。”后来司马师东征毌丘俭。钟会作为随身参谋全程贴身跟随;而在司马师病死于许昌后。钟会使出全身解数帮助司马昭对付曹髦。

起初。在得知司马师猝死后。曹髦一度大喜过望。他下诏让司马昭留守许昌、尚书傅嘏率军回京。想以此剥夺司马家族的兵权。而钟会则积极出谋划策。他一边让傅嘏回复朝廷。一面簇拥着着司马昭回京。轻而易举的化解了曹髦的计谋。

在帮助司马昭夺权后。钟会被封东武亭侯。成了司马家族篡夺曹魏政权的得力干将。

由此可见。嵇康之所以与山涛交恶、得罪钟会。并且以贬低商汤、周武王的方式讽刺道貌岸然的司马昭。既不是由于孤傲、怪诞。更不是特立独行、沽名钓誉。而是出于身份、政治立场的考虑。最终因为这份执着为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

嵇康的遭遇。看起来仿佛有“不识时务”之嫌。但在那个“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荒诞年代。人们要么趋炎附势、见风使舵。要么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顾私利而无视大义。嵇康却敢毫不隐瞒自己对曹魏政权的支持。虽然有顾及姻亲关系的因素。但这份不同流合污、不畏强权、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风骨。仍然难能可贵。

毕竟。如果人人都“理智”、识时务。人类社会将会多么的冰冷!

其他观点:

现在有很多人。提到魏晋风度都十分向往。但是如果这种观点在放在魏晋时期。恐怕当时的这些文人墨客会鄙视这些人脑袋有问题。当时这些文人墨客嗑五石散。沉迷于研究玄学。生活过得飘逸。实际情况是当时的朝政十分黑暗腐败。政治迫害很严重。说不定哪天就到自己遭殃了。不然在朝中当个一官半职。干点实事谁不愿意呢?

魏晋时期的文人代表肯定当属竹林七贤。他们的影响力。不仅仅是在文化上。在政治上同样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公元262元。嵇康只身前往洛阳。他这次是去见老友吕安的。此时的吕安正蹲在大牢里。

吕安有个哥哥叫吕巽。吕巽和嵇康也有些交情。这个吕巽是个贪财好色的小人。他垂涎弟弟吕安的妻子徐氏。就想办法迷奸了徐氏。吕安经常在各地游历。回家后得知此事。非常生气。一时之间又不知道该怎么处理。嵇康是吕安最好的朋友。所以他最先就去找嵇康诉苦。并且告诉他自己想要告发哥哥吕巽。

嵇康

当时的社会环境十分重视门第声誉。嵇康建议吕安这种事情不易声张。如果搞得大家都知道了。那么吕氏的声誉必然遭到玷污。他希望两人都可以念及手足之情。这件事就让它这样过去吧。但是让嵇康没有想到的是。吕巽每天都提心吊胆。就怕哪一天吕安就揭发了自己的恶行。于是就决定先下手为强。到官府状告吕安不孝顺母亲。

吕巽在朝中为官。凭借着各种人际关系。把吕安送进了大牢。嵇康知道后后悔不已。连忙赶往洛阳想要搭救吕安。本来这件事情。吕安和嵇康完全是占理的一方。但可惜他们生在了一个非常政治非常黑暗的时代。

吕安

司马昭把持朝政大权。弄死了曹髦。他最心烦的就是听到有人说他谋权篡位。所以司马昭就想方设法拉拢一些文人来控制舆论。嵇康自然在他拉拢的对象内。而嵇康这个人性格耿直。他根本就不给司马昭面子。所以司马昭对他是恨之入骨。

嵇康这种耿直的性格和不少人也结了仇。其中有一个叫做钟会的。他也非常记恨嵇康。嵇康为吕安辩护这件事情搞得整个洛阳城人尽皆知。在一次会谈中。钟会对司马昭说道。“康上不臣之子。不下事王侯...今不诛康。无以清洁王道。”这一句话。让司马昭下定决心要弄死嵇康。

司马昭

所以在嵇康被行刑的时候。有数千人主动请求朝廷赦免嵇康。司马昭宁愿犯众怒。也一定要至嵇康于死地。对于司马昭而言。嵇康活下去这就是一颗思想毒瘤。不利于自己谋权篡位。甚至随时都会出现隐患。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嵇康的死看似被吕安所牵连。但背后的原因是嵇康与司马昭对抗。不愿意和当权者合作。在思想上对朝政造成了一定影响。最后导致当权者难以容下他。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处死嵇康。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长空夕醉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1:06:24

    司马,竹林,是个,魏晋,乐亭,名士,文人,他是,朝廷,家族

  • 心太野╮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1:06:24

    没想到大家都对魏晋之际,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竹林七贤的领袖嵇康之死?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长街听风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1:06:24

    谢邀。今天较忙。现在抽空说点个人看法。导致嵇康被害的直接原因比较狗血。是因为一场令人不齿的强奸案。吕安的老婆徐氏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