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世奇书《素书》说的是什么道理?
原创

传世奇书《素书》说的是什么道理?

好文

热门回答:

感谢邀请。

可能有些大不敬。《素书》应该算不上“传世奇书”吧?

因为。此书。很可能是自称“发现者”的宋代张商英的托伪之作。就是说。并非下邳圯上老人所送张良之书。

《史记.留侯世家》。说到张良闲步下邳圯上。遇一老者。对他几经考验。然后“出一编书”。“乃《太公兵法》也”。张良熟读此书。辅佐刘邦成就了大业。

《汉书.艺文志》。曾收录《太公》二百三十七篇。含《谋》八十一篇。《言》七十一篇。《兵》八十五篇。后人说。《兵》即《太公六韬》。

《隋书.经籍志》亦比较完整地收录了尚存古籍。司马迁的《太史公书》。在《经籍志》中。首次改称《史记》。里面也收录了《太公兵法》。大概是根据司马迁的《留侯世家》。把《太公六韬》改了名字。

南宋以后。《六韬》真伪一直被质疑。清代更甚。但上世纪70年代的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了《太公》竹简。学者们终于基本统一认识。《太公》成书应在战国时期。

宋代张商英。受王安石举荐。进入神宗朝为官。后来官至“尚书右丞”。又转“左丞”。官不小。他的哥哥张唐英。是个著名文人。张商英本人。也有不少著作。还是书法家。不过。好像学问不十分扎实深厚。据说。他善写草书。可是写完了自己也不认识。

《素书》。是他自称“发现”的。他写了《素书考》。其云:“按黄石公《三略》三卷。《兵书》三卷。《三奇法》一卷。《阴谋军秘》一卷。《五垒图》一卷。《内记敌法》一卷。《秘经》一卷。《张良经》一卷。《素书》六编。《前汉列传》黄石公圮上所授《素书》。以《三略》为是。盖传闻之误也。晋乱。盗发子房冢。于玉枕中获此《书》,凡一千三百言。上有秘戒云。”

他这是说。都以为黄石公授予张良的是《三略》。这是误传。其实授予的是《素书》。

关于黄石公授张良《三略》。这个说法又与司马迁不同。《三略》一书。亦称《太公三略》。与《太公六韬》相对应。但此书。成书不会早于汉中期。自然。把晚了百多年的书授与张良。是根本不可能了。

但问题是。这也无法证明授予的就是《素书》。

晋代。确实有个重要的“汲冢”事件。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古籍大发现。可上万片竹简。只整理出两部书——《竹书纪年》和《穆天子传》。并未听说还有《素书》。其他的盗墓发现古籍。也不见史籍记载。

这大约只能说。张商英是借着“汲冢竹简”说事了。难道。晋代发现的《素书》。中间间隔了八九百年。才被张商英“淘”到?这也太不可置信了。

其实。张商英声称他“发现”《素书》不久。南宋著名藏书家、目录学家陈振孙。就已经考证过《素书》。他在《直斋书录解题.十二》中。就得出结论说。《素书》原文与《注》出自一人之手。当为托伪。写《注》的。就是张商英。无非是说。《素书》是张商英的托伪之作。

后世的学者。基本赞成陈振孙的见解。所以。几乎从来没什么人把《素书》。当做一本先秦古籍。也不看作是“奇书”。

可以说。这部书。如果不是现在被一些商家炒的火热。大概没多少学界的人重视的。

自然。不能说《素书》所讲的。没有一些道理。

此书的六章。皆为“语录体”格言。从思想内涵讲。基本属道家。既有修身养性内容。又有辨证论述高度。确实可以一读。

只不过。似乎和兵家无关。不知道张良是怎么靠这部书辅佐刘邦得天下的。这倒很像“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有意思的是。此语亦出于宋儒。

另外。《素书》的语言风格。像极了宋儒。

儒学有两次大演变。一在西汉。二在宋朝。都是按照当时的需要来诠释“经典”。这种诠释。有时候还包含把自己的思想见解“混入”古人书中。再过分一点儿的。就是托伪了。

关于《素书》。所谓司马迁、苏轼等都给与了极高评价。其实是玩儿了“移花嫁木”的文字游戏。司马迁说。老头给张良赠书这件事很怪。很可能。司马迁寻访到这件事。如实记述。但他也感觉很怪。如此而已。

苏轼亦是。他顺着司马迁的话说。送书这件事很怪。如此而已。

只能说。这是现在商家的推销之术了。优劣不予置评。

《素书》是否神奇。是否比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孙子墨子还要神奇。也只能看每个人不同的阅读感受了。《素书》确实讲了一些道理。无非为人处世。有没有道理。也需个人去感受了。

当我们手捧书卷。领略古人风采的时候。也包括国外的一些“古人”。如叔本华尼采。可能需要多个心眼。别被某些商家的牟利之图带偏了。但愿这是杞人忧天。

其他观点:

《素书》。又名《玉钤经》。是一本流传了很久的神秘智典.是一部类似‘语录’体的书。共一千三百六十字。流传甚广。影响很大。

《素书》中国谋略第一书。作品介绍

素书相传为秦末黄石公作。民间视为奇书、天书。黄石公(约公元前292年-公元前195年)。秦汉时道家代表人物。思想家。军事家。别称圯上老人、下邳神人。后被道教纳入神谱。黄石公据传是秦末汉初“五大隐士”之一。

《素书》以道家思想为宗旨发挥道的作用及功能。同时以道、德、仁、义、礼为立身治国的根本、揆度宇宙万物自然运化的理数。以此认识事物。对应事物、处理事物的智能之作。传说黄石公三试张良。而后把此书授予张良。张良凭借此书。助刘邦定江山。“素”的本意是白色生绢。含有“质朴”、“根本”的意思。在这里指的是“简单的道理”。

北宋时期的大学者张商英曾经如是评价:“即便是尧、舜、禹、周文王、傅说、周公旦、孔子、老子这些古圣先贤的思想智慧也没有超出这本书的范围。功成名遂的张良也不过用了书中道理的十之一二。就如诸葛亮、王猛、房玄龄、裴度这样的名臣贤相。对此书的大道也未必足以领会清楚。”后世人称这本书是“以道家为宗。集儒、法、兵诸家思想于一体的智慧圣典。修身处世、统军治国的神策奇书。中国谋略第一书”。

第一部分是总。总讲道德仁义礼五维治国体系。这个体系适用于修身、治家、理业、治国。

第二至第六部分是分。第二到第六部分。分别对应道、德、仁、义、礼。这五个层面的原理和应用。

第二部分讲道。我们治国理业治家修身的三层管理体系。豪士、杰士、俊士。对应到国家是君、臣、民;对应到企业是领导层。管理层。执行层。对应到家庭是丈夫、妻子、孩子。对应到身体是心、五脏六腑、四肢骨骼肌肉。

当然可以对应任何层面的问题。譬如对应天地造化系统。太阳是君主是领导层。五大行星是大臣是管理层。地球上的万物相当于是执行层;整个宇宙。北极星是君主。北斗七星和三垣是臣。二十八星宿和全天的其他星星是民。

第三部分讲德。君子六守:守正、守慎、守位、守任、守权、守功。守正。说的君子要做大事。要经世济民。就要保持精神充足。正气充体;守慎。是有了正的条件。保持方向的正确。时刻纠正自己。小心翼翼。未雨绸缪;

守位。巩固秩序。防微杜渐。变得更优秀;守任。打造合理的人才机制。上线流动。杜绝腐化;守权。有了团队以后制定战略和战术。制定精确的计划。把握变化;守功。总结经验。拥抱变化。让组织持续发展。

第四部分讲仁。七步成功。八步失败。走哪七步成功:长、安、先、乐、神、明、吉;走哪八步失败:苦、悲、病、短、幽、孤、危、败。

第五部分讲义。分为三节。立公法、立公行、立军功。

第六部分讲礼。通过二十四步来建立组织伦理。同舟共济。患难与共。

一本建立汉朝历史的奇书

历史上有个著名的故事大家或许听说过;有位老先生趁张良走过来时。故意把鞋子弄到桥下几次。张良前后都很毕恭毕敬的为这老人再三的拾鞋穿鞋。后来老人又几次约张良见面。前后也考验了他几次。张良最终通过了考验。于是老先生后来就把自己的一本书。传授给了张良。这部书的名字叫《素书》。

得一此书后。张良认真熟读此书几年。后来用书中哲理来帮汉高祖刘邦打天下。刘邦在张良的协助下。最终建立了汉朝王国。汉朝建立后。张良应当年和老人的约定。回到桥头见面。但老人一直没出现。只有一颗大黄石立在桥头。所以就以那黄石为代称。名为黄石公。这是历史上此名的由来。但不知什么原因。张良后来却没有把这部书传给后人。而是将书带进了自己的坟墓陪葬。此书从此消失在人间。

张良死后大约五百年。一个盗墓人在张良棺墓的玉枕下。发现了这本书。书上当时写着秘诫:“不许传于不神不圣之人。若非其人。必受奇秧。得其人而不传者。亦受秧”。可见这书当时在张良的眼里是何等之分量!自此之后。才在民间流传开来。这段故事记载于宋朝人张商英在《素书》里写的序得知。张良用了这部书里的哲理知识。帮助刘邦取得了天下。或许可以这么说。汉朝的开始。始于《素书》也不为过。黄石公、张良、《素书》、汉武帝。加上当初的历史政局。在各种因缘的配合下。建立了汉朝天下。

得知有这么一个传奇的历史奇书。当时真好奇《素书》到底写了些什么内容。何以张良能用以帮刘邦平定天下。建立中华历史上的汉朝江山。读了《素书》的内容后才发现。里边所谈的竟离不开如何提高个人修为和修身养性。包括为人处事、趋吉避凶。也谈对机对时与对事之世理。内文解析世事人心的道理观察入微。精辟深刻。句句到位字字扣人心弦。读后真是受益良多。整篇《素书》内容深刻。文字结构优美。章句简约朴实。章节义理完整。从精湛的文字结构和深刻的哲理来看。此人的修为。应该属道家老子级别的人物了。

后来《神仙传》里也记载了黄石公此人。是谣传还是实人就不得而知了。黄石公这人在历史上始终是个谜。感觉上接近神话。是个“无所从来。亦无所去”的人物。其来如风。去也如空。让后人留下无穷的想象空间。看来此公真非一般人也!细细品味其原文内涵。你会不由自主的说?真美!

其他观点:

《素书》是一部旷世奇书。不敢妄谈与解读。在此只想说说自己看《素书》的感受。

1.《素书》天下韬略奇书之一。看懂《素书》。可以平天下。治天下。守天下。

2.《素书》文字简练。每一句都寓意极深。每个人认知不同。心境不同。得到的启示。解读出的体悟都不同。张良得之。可以帮刘邦一统天下;后来人读之。多少人都可以背诵《素书》。又有多少人受益?看懂了此书?

3.此书。在为人处世方面也有借鉴意义。此书从“道、德、仁、义、礼”五个方面都做了精辟的阐述。主张‘潜居抱道。以待其时’的处世哲学。与《守弱学》有相通之处。但也有明显的差别。

4.《素书》被称为韬略奇书。与鬼谷子的《捭阖策》相提并论。有雄心大略的人可以细读。细细体味;对普通人。特别是心底纯正善良。又与世无争的人来说。就不要看了。会把人带歪了。《素书》韬略太深。有时给人一种阴谋诡计的感觉。

5.读《素书》。要多读原文。多读。熟读。细细体味才能有所收获。不可提前看别人的解读。

一是。不见得正确。因为。自古以来。看懂的人没有几个。

二是。固化了自己的思维。入了定式。还不如不读。就是读了。也是鹦鹉学舌。不可能有什么好的收获。跟着糊涂师傅能学出什么好来?

6.我是凡夫一个。有一段时间读《素书》。觉得有所收获。又总是觉得虚无缥缈。抓不住精要。后来。放下一段时间。又重新读。还是收获不大。转念一想。我是凡夫一个。看不看得懂。理解多少。又能如何?快乐地活着才最重要。今生活着。就凭本性。来世再学吧。《素书》。暂时再见。

个人观点。没有品评《素书》好坏之意。《素书》是世人公认的韬略奇书。不是我能品头论足的。由于水平有限。所言不妥之处。敬请在下方留言互动。或者关注我。共同交流探讨学习。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2)

  • 初心未变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1:14:37

    黄石,奇书,此书,太公,刘邦,这是,汉朝,自己的,的人,这部

  • 写相思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1:14:37

    没想到大家都对传世奇书《素书》说的是什么道理?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孤飘的蒲公英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1:14:37

    感谢邀请。可能有些大不敬。《素书》应该算不上“传世奇书”吧?因为。此书。很可能是自称“发现者”的宋代张商英的托伪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