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4岁的孩子。就懂礼貌谦让。真得很让人敬佩。于是他被传颂为神童。甚至三字经里面也有“融四岁。能让梨”的佳句传扬。可见他在当时是多么的火。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孔融那长大以后。又有了哪些变化呢?看一看吧。
一、为保忠臣。争相赴死。
谭嗣同诗句中“望门投止思张俭”。那个张俭是个良臣。因得罪朝中权贵。遭遇陷害。被人密令追杀。张俭与孔融的哥哥孔褒是好朋友。于是投奔孔褒。
恰巧孔褒不在家。孔融当时16岁。见张俭很可怜又是哥哥的朋友。就收留了他。
谁知惹祸上身。郡县的捕快很快就查到了孔融家。张俭逃跑了。孔融、孔褒两兄弟双双入狱。
官吏问他俩谁是窝藏犯?孔融说:“收容张俭的是我。有罪归我。”孔褒说:“张俭来找我。与弟弟无关。罪在我。”
官吏问他们的母亲。母亲说:“年长的人承担家事。罪责在我。”郡县不能决断。于是向朝廷请示。诏书最后定了孔褒的罪。这好像是让梨的延续。更显示了孔融的大义。
孔融初次应召。成为司徒掾属。相当于现在的纪检委。他很认真。暗访官僚中的贪污之人。准备予以贬谪或罢免。
孔融检举的多为宦官的亲族。朝中尚书害怕得罪宦官。召孔融来当面对质。孔融不怕。毫不留情的陈述宦官子弟的罪恶。刚正不阿。
有一次。他得罪了权臣董卓。遭到报复。被调离朝廷。到黄巾军最为猖獗的北海国为国相。
孔融到北海后召集士民。聚兵讲武。与各州郡通声气。共同谋划。再设置城邑。建立学校。实施儒术。荐举贤良。
对待国人。就算只有一点微小的善行。也都大加褒扬。对于没有后代及居无定所的人有去世的。都帮助安葬他们。因此声名雀起。时人称为“孔北海”。
三。侮辱曹操。惨遭杀害。
后来。孔融又被汉献帝召回朝廷。任少府。董卓死了。曹操掌权。孔融看到曹操奸雄诡诈。渐渐显露。看不下去。所以言语偏激。常常冒犯了曹操。
因为孔融名重天下。曹表面上装着容忍。暗中却嫉忌他正确的议论。因此积满了一肚子的猜疑忌妒。于是指使奸臣诬陷孔融。
终于以“招合徒众”。“欲图不轨”、“谤讪朝廷”、“不遵超仪”等罪名。于208年9月26日将孔融处死。并株连全家。孔融时年五十六岁。
其他观点:
求仁
树义
字字观注古今事。
字字视角都不同。
欢迎关注字字之名。
其他观点:
孔融是一个家教失败的典范。他们家毫无亲情可言。
孔融他妈妈没有是非观。忽视孩子的需求。而以别人的标准追俗从众。
孔融乏善可陈。而让梨与救王俭常被人们津津乐道。而孔融让梨是因为争宠。拍脑门儿救王俭没救成。却搭上哥哥的命。
孔融主政渤海郡“奸民污吏。猾乱朝市。亦不能治”。
“租赋少稽。一朝杀五部督邮”(《九州春秋》)——空谈而不能富国。因找不来钱粮而一天杀五个督邮(督邮。始置于西汉中期。为各郡的重要属吏。一郡分数部。每部各有督邮一人。唐以后废。)。刘备鞭打督邮一次的代价是弃官、亡命(直入缚督邮。杖二百。解绶系其颈着马柳。弃官亡命。《三国志 先主传》)孔融竟然一天就杀五个。够狠!要知道自董卓之乱起。天下凋敝。无论生活还是征战。都亟需粮食。而粮食从哪里来?不是找来的。是屯垦而来。此所以曹操可以平定北方的原因所在。计不出此。仅凭督邮去找。实在是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而不得粮草即不能生存。此所以左丞祖提议择木而栖的原因所在。
孔融的名言是“父之于子。情欲发耳;母之于子。如物寄粲中。傾则离耳。”意思是:父子关系源于父亲的性欲发作。母子关系如同物品寄存在容器里。倒出来就没关系了——言为心声。以此可以洞察孔融的内心世界。也可以看清他的家庭。
孔融的追求是“樽中酒不空。坐上人恒满。吾愿足矣。”关键是喝多了就胡说八道。为此被满门抄斩。
郗虑评价孔融是“融昔宰北海。政散民流。其权安在也!”
曹操评价孔融是“浮华狡狯之徒。”
司马彪评价孔融:“高谈教令。盈溢官曹。辞气温雅。可玩而颂;论事考实。难可悉行。”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准备与好友合伙做生意,开什么店合适?
- 想开个店,开什么好呢?资金不多,刚刚创业。谢谢?
- 有什么行业适用于初创业?
- 刚入社会的人想开店,最好开一家什么店?
- 我是一个创业小白,想要开一家店铺,大家有什么好的推荐吗?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64245.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北海,郡县,朝廷,宦官,的人,在我,被人,官吏,城邑,哥哥
没想到大家都对孔融让梨,为什么不得善终?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4岁的孩子。就懂礼貌谦让。真得很让人敬佩。于是他被传颂为神童。甚至三字经里面也有“融四岁。能让梨”的佳句传扬。可见他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