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历史上的孔融在家里让个梨,就闻名遐迩了呢?
原创

为什么历史上的孔融在家里让个梨,就闻名遐迩了呢?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一。

其实就是扯淡。因为孔子的后人好不容易出一件好人好事。必须努力宣传一下。

四岁让梨。让哥哥和弟弟吃大的。自己吃小的。这个小孔融。不过就是这种相法:

1。不爱吃梨。让他们吃就行。

2。小梨好吃。大梨不好吃。

3。吃梨哪有获得夸奖爽。

话说这个称号水分很大!

骆宾王小时候写《咏鹅》。司马光小时候砸缸。这都是高难度动作。一旦完成。都是名垂史册的神童。唯独这个孔融。能克制自己吃梨的食欲就行。太不公平了!

我儿子四周岁。十分厌食。家里要是分梨。他一定会全给别人。自己闻都不闻一下!

仔细深究。你会发现。孔融事迹流传开。主要原因是因为他是孔家人!

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孔融的那个时代已经是200年了。可是孔家作为圣人家庭。居然一个贤才都没有。你说急人不急人?

幸好孔融这孩子。厌食症发作。正好可以作为圣人之家“孝悌”的典范。

别小看孝行这件小事。汉朝以孝治天下。有孝行和有才华一样可以被选中做官!有孝行的叫孝廉。有才华的秀才(茂才)。而孝廉的选拔名额远超过秀才。

二。

有孝行的孔融。当孝廉。当大官。孔家复兴的时刻不久到来了吗?

幸好是孔家人。要是路边的乞儿。别说让梨。就是卖身葬父。卖身葬母。卖身葬丈母娘都不行!

这个“孝行”起家的大儒。最后被曹操以“不忠不孝”罪名处死。真是讽刺。

孔融说“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瓶中。出则离矣!”

翻译过来就是。孩子是父亲寻欢作乐的副产品。有什么父爱?孩子是母亲身体里出来的寄存物。有什么母爱?

孔融这么混账的话都说得出。让梨的故事。能是真的吗?

其他观点:

答:提这样的问题比较扯。

孔融的名气。并不是让梨得来的。

而是孔融的名气太大。人们后来在谈论他的时候。捎带说了一件他童年让梨的小事。仅此而已。

类似的例子有很多很多。

牛顿小时候到姑妈家玩。和表姐妹们捉迷藏。不小心打碎了一个玻璃杯。后来却能勇敢承认错误。

列宁同志去理发。理发师认为他日理万机。工作太忙。建议其他顾客通融通融。让他先理。他却婉言谢绝了。

……

我想请提问问题的网友用脑子想一想。牛顿、列宁是因为勇敢承认了错误、礼让他人先理发而成名的吗?

所以。你根本用不着感到委屈:我在家里让梨、让苹果、让西瓜。都让了成千上百回了。为啥也没能像孔融一样。标榜史册。成为人们崇拜的偶像?!

首先。他是孔圣人二十世孙。来头就不小。

其次。父亲是太山都尉孔宙。他本人属官二代。富二代。

最主要的是。孔融的智商很高。小小年纪。举止就如同成年人。

这里说两件他小时候的趣事。足知他不是寻常之辈。

东汉大名士李膺海内知名。任河南尹时。严肃门禁。除当代名士。或者通家世好外。一律谢绝接见。

年方十岁的孔融跟随父亲到京师。在父亲要拜见李膺而不得的情形下。他一个人瞒着父亲。径直到李膺府门前。大喇喇地对门吏说:“我是你家主人的世交子弟。特来求见。敢烦通报!”

门吏见他少大老成。说话有模有样。不像是说谎。便通禀给李膺。

李膺真以为是世交子弟来了。让门吏引入。

一见面。就有些愣神儿:“小朋友。你会不会搞错。我好像不认识你。请问。你祖父、父亲是谁呢。真的和我是世交旧友?”

孔融不慌不忙地说:“我先祖孔子与先生的先祖老子李老君同德类义、互为师友。可不是世交?!”

孔融回答虽然近于狡辩。却也合情合理——孔子的确有向老子请教过关于周礼的问题。而孔融既是孔子之后。李膺又是老子之后。能说不是世交吗?

李膺和在座的宾客都情不自禁。纷纷鼓掌喝彩。

中大夫陈韪不以为然地插了一句。说:“小时聪明。大未必佳!”

孔融应声答道:“您老人家小时候一定很聪明吧?”

这……

陈韪尴尬得脸色青一阵红一阵。李膺和周围的宾客放声大笑。

近代伟大的维新志士、“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在变法败后。不是写了一首很有名的题壁诗吗?

诗中有这么两句:“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张俭是东汉“党锢之祸”中遭到逼害的名士。名列“八极”之一。到处逃难。

孔融兄长的孔褒是张俭的好友。张俭逃来逃去。逃到孔家。

不巧。孔褒不在。

年仅十六岁的孔融出面接待张俭。

张俭认为孔融年纪太小。担不起干系。准备改投他处。

孔融大笑着说:“我哥哥虽然不在家。我同样可以以主人的身份待客的啊。”热情地留下张俭。住了好几天。

郡吏得到消息前来抓捕。张俭已经脱逃。于是将孔褒、孔融抓回审讯。

孔融率先认罪说:“张俭是来过我家。但已经走了。我哥哥并不在家。接待张俭的是我。要问罪。就由我一人承担好了。跟我哥哥无关。”

孔褒赶紧说:“张俭来找的是我。我弟弟并不知他的来历。罪在孔褒一人。”

郡吏听他兄弟两人抢着揽罪上身。一时不知如何是好。于是传讯孔母。

孔母竟然是这样回答的:“我的丈夫已死。我是一家之长。家里出的所有罪责。都应该由家长担任。我甘心认罪!”

一门争死。彻底将郡吏难住了。于是将供词申奏朝廷。最后将孔褒诛杀抵罪。

孔褒虽死。孔融由此名声大振。

看看。孔融的人生。仅仅是让了一个梨那么简单吗?

孔融在汉献帝朝任北军中侯、虎贲中郎将、北海相。时称孔北海。在任六年。修城邑。立学校。举贤才。表儒术。后兼领青州刺史。

最后补一笔。孔融触怒了曹操。惨遭杀害。他的女儿七岁。男孩九岁。当时寄在别人家中。正在下棋。知道父亲被捕。不为之动。旁边的人问他们:“父执而不起。何也?”这两个小屁孩淡定从容地答:“安有巢毁而卵不破乎!”果然。不久曹操就派人来斩草除根了。小女儿对哥哥说:“若死者有知。得见父母。岂非至愿!”兄妹俩携手延颈就刑。颜色不变。观者莫不伤之。

其他观点:

孔融的梨。牛顿的苹果。都很扯的故事呀。

过去很少有童话故事。于是一个个的历史人物当仁不让地成了童话故事中的主角。这不仅增加了故事的可信度。而且久而久之这些编排的故事就真的成了历史史实。被人们驾轻就熟地拿来教育下一代。

很显然。假设孔融真的让了一个梨。其结果也不过是当时的大人表扬一番而已。比如我们小时候过马路捡一分钱交给警察叔叔一样。说说就了了而已。

但不同的是。孔融姓的好。孔子的孔。圣人之后。而且后来又成了名士。这样的一个叠加效应于是赋予了这个梨一种神奇的光环。再加上当时主流道德的加持。于是这个故事就堂而皇之的在历史深处散发着道德的光泽。穿过幽暗的深处被人们所记起。

其实。真要较真考证起来。这是一个很值得怀疑的说辞。但《三字经》中一句“融四岁。能让梨”硬生生地把这个故事铆固在传统文化的教科书中。特别是在古代更是自然不容置喙。于是就这样一代代流传下来了。

就这个故事本身。类似的情况屡见不鲜。但只要其价值取向是正向的是符合公序良俗的。又何必刨根问底找一个所以然来。在我看来。不必深信故事本身。而是要在这个故事中找到其中积极而有价值的因子。那就足矣。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长空夕醉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1:16:07

    孝行,的是,孔子,世交,父亲,名士,孝廉,我是,小时候,成了

  • 情多浓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1:16:07

    没想到大家都对为什么历史上的孔融在家里让个梨,就闻名遐迩了呢?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一桥孤寂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1:16:07

    一。其实就是扯淡。因为孔子的后人好不容易出一件好人好事。必须努力宣传一下。四岁让梨。让哥哥和弟弟吃大的。自己吃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