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小说到底在读什么?
原创

读小说到底在读什么?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从小到大。我们读过很多书。印象最深、对我们影响最大的应该是一些经典小说。书中的人物形象或者是我们崇拜的偶像。或者成为我们唾弃的败类。或者是我们同情的不幸者。总之。小说中的人或事在我们内心激起千涛万浪后。成为我们认识社会、探究人生的参照;深刻的体验和深入的思考逐渐融入我们的血液。成为我们精神气质的一部分。即便经年之后。那些人物和情节均已模糊。这些构成我们思想、影响我们性格的精华也都不会逝去。因为它们已化作我们身心的一部分。与我们同呼吸。共运动。密不可分。

那么。我们读小说要读些什么呢?

读人物

人物形象是小说三要素的核心。典型人物是小说的眼睛。通过一双双眼睛。我们可以看到整个社会。乃至整个世界。每一部经典作品。都有典型的人物形象。比如《故乡》中的闰土、杨二嫂。《金锁记》中的曹七巧。《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每一个人物形象代表着现实社会中的一类人。他们的命运遭际、人生选择。带给我们深沉的思考和启迪。如《故乡》中的闰土。原本是“我”亲密无间的儿时玩伴。中年再聚。他已苍老不堪。再见儿时挚友。已然不能无所顾忌地脱口而出“迅哥儿”。封建经济剥削摧残了他的身体。封建思想压迫摧残了他的精神。使他变成了一个“木偶人”。杨二嫂。我少年图景中的“豆腐西施”。“终日坐着的”安分守己的年轻妇人。再见“我”时已是尖酸刻薄、自私鄙俗。令人唯恐避之而不及。他们经历了什么。变成这个样子?我们就要去看看辛亥革命后的广大中国社会。农村经济凋敝。城镇生意惨淡。城市举步唯艰。这样的革命是不彻底的。广大爱国人士并未找到真正救国救民的道路。后来者尚须继续努力!

读生活

小说中人物的生活是现实生活的缩影。从纸页间可以看到古往今来。看到人生百态。比如从《金锁记》中曹七巧所过的没有尊重、没有关切、没有生机的婚姻生活中。我们看到买卖婚姻的可恶以及它对人性的毒害。曹七巧本是开麻油店人家的健康女孩。虽然泼辣、嘴碎。倒也不失为一个健康的女孩。嫁入姜家后。每日与先天患软骨病的二爷一处。没有夫妻间的关切、恩爱。没有他人的尊重、理解。连小丫头背地里都敢说三道四、鄙薄有加。娘家哥哥先是贪图姜家的彩礼将她送入这没有光亮的所在。后来登门又顺手牵羊做下不光彩的事。让妹妹在姜家抬不起头。重重苦难重重压迫下。曹七巧日渐刻薄、狭隘、变态。甚至到后来亲手毁了一双儿女的幸福。曹七巧的生活。任何一个人看了都会惊惧不已。唤起人长久的思考。并引以为戒。

小说中人物的生活或者为我们敲响警钟。或者唤起希望。或者激起斗志。无不成为指导我们人生的老师。所以说读小说。其实也就是读生活。读未来。

读内涵

一部优秀的小说。就是一部思想巨著。一部生活的百科全书。它所蕴含的知识、规律、哲理光彩熠熠。照耀千古。任何一部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必然经过时间的检验。万众的认可。“横看成岭侧成峰”。无论哪个人。从哪个角度去看。都能够欣赏到绝美的风光。如《红楼梦》。年轻人可以透过它品咂爱情的苦乐。成年人可以透过它解读婚姻的密码。诗词家可以通过它感受文化的魅力。收藏家可以通过它研究藏品的价值。变革家可以透过它探求社会发展的规律……几百年来这部著作长盛不衰。就因为它具有丰富的内涵。深刻的哲理。尚未探明的空白。等待一代又一代的红楼爱好者去解读。

总之。我们读小说。不是为了单纯的消遣。不是为了看看热闹。归根结底。是通过读过往而指导现在。以至未来;是通过读他人来认识社会。思考人生。至于写作者通过学习不同小说的写作技巧、感受不同语言文字的魅力来丰富自己。用于写作实践。就更需用心细细地体味、揣摩了。

其他观点:

读小说的最高审美境界应该是读出诗意美来

作者:湖畔悠悠心

谢谢邀请。我来谈一下我的看法。

一.重温朱光潜先生《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一文的重要观点很有必要

著名的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朱光潜先生在《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中说:“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据我的教书经验来说。一般青年都欢喜听故事而不欢喜读诗。记得从前在中学里教英文。讲一篇小说时常有别班的学生来旁听;但是遇着讲诗时。旁听者总是瞟着机会逃出去。从此一点。我们可以看出现在一般青年对于文学的趣味还是很低。

一个人不欢喜诗。何以文学趣味就低下呢?因为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一部好小说或是一部好戏剧都要当作一首诗看。

诗比别类文学较谨严。较纯粹。较精致。如果对于诗没有兴趣。对于小说戏剧散文学等等的佳妙处也终不免有些隔膜。不爱好诗而爱好小说戏剧的人们。大半在小说和戏剧中只能见到最粗浅的一部分。就是故事。

所以他们看小说和戏剧。不问他们的艺术技巧。只求它们里面有有趣的故事。他们最爱读的小说不是描写内心生活或者社会真相的作品。而是《福尔摩斯侦探案》之类的东西。

爱好故事本来不是一件坏事。但是如果要真能欣赏文学。我们一定要超过原始的童稚的好奇心。要超过对于《福尔摩斯侦探案》的爱好。去求艺术家对于人生的深刻的观照以及他们传达这种观照的技巧。

第一流小说家不尽是会讲故事的人。第一流小说中的故事大半只像枯树搭成的花架。用处只在撑扶住一园锦绣灿烂生气蓬勃的葛藤花卉。这些故事以外的东西就是小说中的诗。读小说只见到故事而没有见到它的诗。就像看到花架而忘记架上的花。”

二.举例分析读小说的最高审美境界应该是读出诗意来。从而关照人生。关照作者的技巧得到美的享受。

朱光潜先生告诉我们:看小说。能品味出诗意来。才是审美的最高境界。

好吧!我们就从大家公认的“一流作家”的著作中去品味一下他们不仅会讲故事。又是如何看出:“这些故事以外的东西就是小说中的诗”来的。

让我们我们一起来品味一番巴金的名著《家》中诗意吧!

我们从小说的三要素。全面品味从小说中体味诗意美。

(一)从《家》中的环境描写看出诗意美

翻开《家》的第一页那开头的一段“风雪”的景物描写。你看出诗意来了吗?

“风刮得很紧。雪片像扯破了的棉絮一样在空中飞舞……

街上有行人和两人抬的轿子。他们斗不过风雪。显出了畏缩的样子……

风玩弄着伞。把它吹得向四面偏倒。有一两次甚至吹得它离开了行人的手。风在空中怒吼。声音凄厉。跟雪地上的脚步声混合在一起。成了一种古怪的音乐。这音乐刺痛行人的耳朵。好像在警告他们:风雪会长久地管治着世界。明媚的春天不会回来了。”

《家》这场戏开幕了。这“家”中的各色人物。就是在这样的冰冷无情的世界中挣扎。抗争!而风雪在“怒吼”。声音“凄厉”。是“古怪的音乐”。“刺痛 行人的耳朵。好像在警告他们:风雪会长久地管治着世界。明媚的春天不会回来了。”巴金哪里是在写风雪?实在是在这里介绍《家》中的人物生活的大背景。在这个大世界里。封建的家族统治。依然顽固地存在着。“明媚的春天在哪里?”巴金在呐喊 。在追寻。这是一首愤愤不平。追求自由解放的诗。

我们再看下面巴金对街道的描写

:

街灯已经燃起来了。方形的玻璃罩子里。清油灯的光在寒风中显得更孤寂。灯柱的影子淡淡地躺在雪地上。街中寥寥的几个行人匆忙地走着:留了一些脚印在雪上。就默默地消失了。深深的脚迹疲倦地睡在那里。也不想动一动。直到新的脚来压在它们的身上。它们才发出一阵低微的叹声。被压碎成了奇怪的形状。于是在这一白无际的长街上。不再有清清楚楚的脚印了。在那里只有大的和小的黑洞。”

你能体味这“雪夜的街景”图的意境内涵吗?这段街景描写。多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那“孤寂”的在寒风中的灯光;那灯柱的影子“淡淡地躺在雪地上”;那

深深的脚迹“疲倦地睡在那里。也不想动一动。直到新的脚来压在它们的身上。它们才发出一阵低微的叹声”。由这些拟人的句子所展现的一个个意象。构成一个完整的意境。在这个意境中我们应该体察到巴金对旧思想。旧势力对旧制度的思考:这些旧的东西。不会轻易地离开历史舞台。只有“新的脚来压在它们的身上”他们“才发出一阵低微的叹声”。或许这“低微的叹息”是在影射觉新这个深受封建思想毒害。不能从旧的思想观念挣脱出来而害了自己也害了“梅表姐”的悲剧人物吧。

总之这段文字所蕴含的意味大家可以讨论。各抒己见。但这段文字所具有的诗意美是毫无疑义的。

我们再看下面巴金对“家”的住宅外观的细节描写更是有着象征意义:

“有着黑漆大门的公馆静寂地并排立在寒风里。两个永远沉默的石狮子蹲在门口。门开着。好像一只怪兽的大口。里面是一个黑洞。这里面有什么东西。谁也望不见。每个公馆都经过了相当长的年代。或是更换了几个姓。每一个公馆都有它自己的秘密。大门上的黑漆脱落了。又涂上新的。虽然经过了这些改变。可是它们的秘密依旧不让外面的人知道。走到了这条街的中段。在一所更大的公馆的门前。弟兄两个站住了。他们把皮鞋在石阶上擦了几下。抖了抖身上的雪水。便提着伞大步走了进去。他们的脚步声很快地消失在黑洞里面。门前又恢复了先前的静寂。这所公馆和别的公馆一样。门口也有一对石狮子。屋檐下也挂着一对大的红纸灯笼。只是门前台阶下多一对长方形大石缸。门墙上挂着一副木对联。红漆底子上现出八个隶书黑字:‘国恩家庆。人寿年丰。’两扇大门开在里面。门上各站了一位手执大刀的顶天立地的彩色门神。”

这段住宅的外观细节描写都隐含着深意。他和前面我们列举的那些段落一样都融入了作者强烈的感情色彩:

那“漆黑的大门”;那“个永远沉默的石狮子蹲在门口”;那“门开着。好像一只怪兽的大口。里面是一个黑洞。这里面有什么东西。谁也望不见。”;那“大门上的黑漆脱落了。又涂上新的。虽然经过了这些改变。可是它们的秘密依旧不让外面的人知道”;还有那“两扇大门开在里面。门上各站了一位手执大刀的顶天立地的彩色门神。”

这哪里是追求自由的人们所生活的地方?简直是牢笼。地狱!这正是巴金提笔写出这些细节的真正用意。

刘勰谈品读诗文说:“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隐以复意为工。秀以卓绝为巧。” (《文心雕龙·隐秀》)

范文澜 注:“重旨者。辞约而义富。含味无穷。”

我觉得读巴金的《家》中环境描写应品味出具有深含诗意的“文外重旨”来——这就是看小说应该看到的地方。

(二)从故事情节方面品味出诗意来

我以为《家》中有许多精彩之笔。最精彩的是对于梅表姐与觉新的故事情节发展安排上。巴金有意让梅表姐长时间不出场。对这一人物采用侧面描写的方法。通过别人的对话。介绍了梅表姐的人生经历以及性格特点。又通过觉新对她的思念之情烘托出梅表姐的美丽可爱。惋惜她的不幸命运。我们为她的命运担忧。梅表姐这一人物像是拿在巴金手中的一根线一直牵动着读者的心。

不仅侧面描写在我国诗歌中是经常运用的手法。觉新的“月夜吹箫”这一侧面描写的意境更具有我国古典的诗意美。请大家和我一起品读在一个月夜。觉慧与觉民的对话吧:

觉慧并没有看哥哥的脸。但是他觉得哥哥那只抓住他的右臂的手在颤抖。连声音也跟寻常不同。他知道哥哥激动得厉害。便用左手把哥哥的手背轻轻拍了两下。微笑地说:“你应当勇敢点。我希望你成功。……我爱琴姐。好像她是我的亲姐姐一样。我更愿意她做我的嫂嫂。……”

觉民不做声了。他抬头把月亮望了半晌。才低下头对觉慧说:“你真是我的好弟弟!……你会笑我吗?”

“不。二哥。我不笑你。”觉慧诚恳地说。“我是真心同情你……”说到这里他忽然改变了语调说。“你听。什么声音?”不知道从什么地方送来一丝一丝的哭泣。声音很低。似乎被什么东西压住了。却弥漫在空气里。到处都是。甚至渗透了整个月夜。这不是人的声音。也不是虫鸟的哀鸣。它们比较那些都更轻得多。清得多。有时候几声比较高亢一点。似乎是直接从心灵深处发出来的婉转的哀诉。接着又慢慢地低下去。差不多低到没有了。就好像一阵微风吹过一样。但是人确实觉得有什么东西在空中震荡。把空气也搅动了。使得空气里也充满了悲哀。(这段箫的描写何其传神。把我们带入觉新及其他的弟弟们所生活的境遇中去。让我们关照人生。这就是“月夜吹箫”的诗意美的内涵所在)

“什么声音?”觉慧惊疑地问。

“大哥在吹箫。他这几晚上都是这样晏地吹着。这几晚上我都听见的。”觉民解释说。

“他有什么心事?他以前并不是这样!箫声多凄惨!”觉慧的惊疑增加了。

如果你再一次读《家》时。按着我的品读思路。再仔细体味一下梅表姐如何一步步出场。你就不得不佩服巴金这位文学大师的故事情节的安排是何等的高超。同时你会体会巴金深受我国古典诗歌的熏陶。他灵活地运用我国传统的诗歌艺术手法而将其移植到小说创作中来。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三)从场景中的诗情画意中。从人物的塑造中。看出诗意美来

《家》中有许多场景是富于诗意美的。我们选一段和大家一起品味:

“觉新跟长辈们谈了几句话。看见大家都在注意地打牌。便走了出去。

觉新走出水阁。一个人在玉兰树下立了一会儿。觉得无聊。他好像渴望着一件东西。这件东西就在他的眼前。但是他知道他不会得到它。他感到空虚。感到人生的缺陷。他痴痴地靠着树干。望着眼前的一片新绿出神。树上起了鸟的叫声。两只画眉在枝上相扑。雪白的玉兰花片直往他的身上落。但是过了片刻又停止了。他看见两只鸟向右边飞去。他的心里充满了强烈的渴望。他恨不得自己也变作小鸟跟它们飞到广阔的天空中去。他俯下头看他的身上。几片花瓣从他的头上、肩上落下来。胸前还贴了一片。他使用两个指头拈起它。轻轻地放下去。让它无力地飘落在地上。

前面假山背后转出来一个人影。是一个女子。她低着头慢慢地走着。手里拿了一枝柳条。她猛然抬起头。看见觉新立在树下。站住了。嘴唇微微动一下。像要说话。但是她并不说什么。就转过身默默地走了。淡青湖绉的夹衫上罩了一件玄青缎子的背心。她分明是梅。”

从觉新“他痴痴地靠着树干。望着眼前的一片新绿出神。”到“几片花瓣从他的头上、肩上落下来。胸前还贴了一片。他使用两个指头拈起它。轻轻地放下去。让它无力地飘落在地上。”

亲爱的读者。你难道不应仔细地好好品味这一段场景描写吗?你能从中看出什么来呢?

鄙人认为这是一幅画。画中有失意之人。他屈服于专横封建的家长制。断送了自己青梅竹马的真挚爱情。害了自己。也害了梅表姐。他愧疚。他自责。常年处于痛苦当中。画中有景。他看到那两只画眉相扑。这是他的梦想。他恨不得也变成一只小鸟“跟它们飞到广阔的天空中去”这说明他渴望自由。然而“只是当时已惘然”。他认为和梅表姐已经不可能

。那“几片花瓣从他的头上、肩上落下来。胸前还贴了一片。他使用两个指头拈起它。轻轻地放下去。让它无力地飘落在地上。”

这绝妙的的细节描写反映了他的凄苦、无奈、懦弱。

这是一幅画。又是一首诗。一首凄美的爱情诗。

鲁迅说:“悲剧是将美好的事物撕碎了给人看”。

凄美的爱情故事最感人。这是我从小说中看到的诗意美。并从中关照人生。

(四)怎样才能做到从小说中品味出诗意美来呢?

朱光潜先生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文学。”

那么我们又怎样鉴赏诗歌呢?

1.我以为诗歌分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在现代诗歌找一些有意境的去欣赏。我倾向于多多鉴赏古典诗歌。这是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2.鉴赏古典诗歌需要掌握必备的我国诗学理论知识。

我以为鉴赏我国古典诗歌一是要熟读多读;二是边读边结合所读的每一首诗积累一些诗学知识。

比如大多数诗中都有景物描写。那么这些景物描写有何用意?诗学中有“一切景语皆情语。”其实这一条是鉴赏一切文学作品中“景语”的一把钥匙。

3.体验生活。深刻理解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

(五)从文学作品中读出诗意美的意义是什么?

美学家、教育家朱光潜说:“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读诗的功用在于使人到处都可以觉到人生世相新鲜有趣。到处可以吸收维持生命和推展生命的活力。因此能欣赏诗的人不但对于其他种种文学可有真确的了解。而且也决不会觉得人生是一件干枯的东西。”

我以为如果我们仔细揣摩这位教育家的这段话。应该震惊!何以见得?他在这里实际上在讲对“人的重塑”问题。我国古代是十分重视“诗教”的:

《论语·季氏篇第十六》中有这样的观点: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朱光潜先生说如果能品出文学作品的诗意美来。当你关照人生时。你会:“到处都可以觉到人生世相新鲜有趣。到处可以吸收维持生命和推展生命的活力”你

“决不会觉得人生是一件干枯的东西。”

所以我说:读诗对于“人的重塑”

是何等重要。

于是我在头条号连载中发的长篇小说《情海遗书》里我借主人公娇娜的嘴说了这样一番话。下面就是第三卷一百一十八章娇娜与她妈妈的一段对话:妈妈说:“我觉得董奇石还可以。人诚实、聪明。长的相貌也很好。关键他十分地喜欢你。女孩子找一个钟情你的人最关键!”

“和他在一起。我会感到没有生活情趣。”

“这生活情趣可以相互培养嘛”。

“妈妈。培养?谈何容易!人们常说婚姻之后的生活。夫妻俩。情投意合。夫唱妇随。想那情投与意合是相辅相成的。

情不投。则难以意相合;

只有意相合。才能情更投。

夫妻的唱和。要有心灵的沟通。

最初:

是西厢房的琴声。才萌生了张生与崔莺莺的春心;

是司马相如的一曲凤求凰。便迎来了卓文君投奔司马相如的脚步。

是萧郎的一曲动人的箫乐。引来凤凰。于是秦穆公之女。弄玉愛而嫁之。

更有那。汉宫之流叶。蜀女之飘梧。崔护之咏花。

都是将情诗写在树叶和门扉上。

就成全了一桩好姻缘。

倘若没有一副欣赏音乐的耳朵。

没有品读诗意的鉴赏能力:

不识相思字。便成天下负心人。

男女婚后的生活情趣。岂止欣赏音乐。吟咏诗赋。

夫妻仰头共赏秋月。应欣喜夫妻团圆厮守一生的幸福来之不易;

夫妻静听蛩声泣露。应同感时间荏苒。时不再来。更应十分珍惜当前的恩恩爱爱。

夫妻同饮美酒。同品香茶。在这酒茶中感到的是夫妻的生活的美满。

然而有些人。他不具备这些审美的能力。没有这种感知生活情景意蕴的体味。

那么。这样一个人。就如同没有了听觉、味觉和触觉一样的麻木无知。

和这样的人朝夕相处。同床共枕。

该是何等的苦恼。

妈妈。找一个如意郎君。岂可只是人诚实。聪明。相貌可以。他也喜欢你。就可草草迁就了事的。”

妈妈笑道:“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好男儿各有千秋。你不要总是和沛然相比较。这样你怎会再翻开你人生新的篇章呢?”

我默默无语。

从我的长篇小说《情海遗书》中主人公娇娜的这番话里。说明具有鉴赏诗美在人生中是多么的重要。

我这里想多说几句:当今我们全社会爱读书读好书。已经蔚然成风。而提高读书者的素养也迫在眉睫。任重而道远。美学家朱光潜的《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一文很值得一读。应该推荐给自己的子女。亲朋好友及一切爱读书的人。而且我还认为提高这种素养。应尽量从孩子小时候抓起。这是个慢工夫。有些人之所以“长大未成人”——我说是一个完美的人。就是在培养高标准的审美能力方面欠缺。而使他(她)的人生少了应有的快乐。这和人少了听觉、视觉、味觉、触觉一样痛苦。只是我们没有重视到这一点。所以未感到痛苦是麻木使然——如此而已。岂有它哉!

人的“全面发展”需要高品味的审美境界和审美能力。

我们呼吁纯文学。因为她会带给我们美的愉悦和美的人生。

我们呼吁纯文学。因为她会改变人的情商乃至心智。

从这种角度讲:各位家长乃至全社会。应高度重视高境界的审美能力的培养。这需要从孩子抓起。

谢谢!就谈到这里吧。


其他观点:

如果说小时候读小说是读一个故事。那么成熟了在读读的是自己。我们寻找小说里的自己。寻找人生里的道理。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陌上柳絮倾城雪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1:23:24

    诗意,小说,的人,人生,巴金,表姐,东西,人物,这是,诗歌

  • 情多浓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1:23:24

    没想到大家都对读小说到底在读什么?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意中人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1:23:24

    从小到大。我们读过很多书。印象最深、对我们影响最大的应该是一些经典小说。书中的人物形象或者是我们崇拜的偶像。或者成为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