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看蒲松龄的《偷桃》这篇小说?
原创

你怎么看蒲松龄的《偷桃》这篇小说?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我当年还是小孩子。有一次去参加郡试。正好赶上了立春。按照我们当地的习俗。立春的前一天。商人们都会用彩带扎成棚架。一路抬着吹吹打打的到官府门前。这叫做“演春”。

我去的那一天正好赶上演春。于是便和朋友去看热闹。大老远就看到官府门口人头攒动。被围得密不透风。根本看不到里面。我和朋友好不容易钻到前面。抬头便看到公堂上坐着四位官员。他们身穿着绯红色的衣服。沿着东西两面对坐。我当时年纪还小。根本认不出他们是什么官。

就在这时。忽然从人群中走出一个卖艺的人。他领着一个披头散发的小孩。挑着副担子走上了公堂。嘴里还念念有词。四周声音嘈杂。再加上鼓乐声响成一片。我也没听清楚他到底说了些什么。

那卖艺的人在堂下说着。堂上的官员便被逗得哈哈大笑。随后。有个青色衣服的衙役。对着那卖艺的人高声吆喝。让他赶紧变戏法。

那卖艺之人点头哈腰。连忙答应。问堂上的诸位官员:“大人们想看什么戏法?”

堂上的官员们相互看了看。随后低声交谈了几句。说道:“你最擅长什么呢?”那艺人回答:“我擅长转换季节。”官员们点了点头说:“那就变一个桃子吧。”

艺人作揖。说了声遵命便站起身来。不慌不忙地将衣服脱下盖在箱子上。装出一副很苦恼的样子。说:“大人真是糊涂。现在冰雪还没化。我从哪里去弄来桃子啊?但我若拿不来。那大人们会发怒。真是叫人左右为难。”

他旁边披头散发的小孩说道:“爹爹既然答应了又怎能推辞呢?”那艺人在大堂上来回踱步。皱眉想了好一阵子说道:“这时节。人间可没有桃子。也就只有王母娘娘的蟠桃园四季如春才有桃子。看来必须在天上偷一个桃子才行。”

儿子歪着头说道:“天那么高。没有梯子该如何爬上去呢?”那艺人拍了拍胸脯。胸有成竹:“我有法术。想偷个桃自然是手到擒来。”

随后他打开箱子取出一捆绳子。这绳子大概有几十丈长。只见他拿着一端。向天空抛上去。说来也奇怪。那绳子被抛了上去之后却并不落地。竟然青云直上。很快地消失在了云里。

等到手中的绳子全部上了天。那艺人便招呼儿子过来。说:“孩子。为父年老体衰也不中用。你替我上天走一趟吧。”

他的儿子接过绳子。一脸的不情愿说道:“您老也太糊涂了。让我凭借这么细的绳子爬上万丈高空。万一绳子断了。那孩儿可就摔得粉身碎骨了。”

那艺人摸着儿子头说道:“我已经失口答应了。后悔也来不及了。只有麻烦你去一趟了。孩子你千万别怕苦。只要能够偷来桃子。大人一定会赏很多钱。到时候给你娶个漂亮媳妇。她不香吗?”

儿子无奈。只好点头答应。随即攀着绳子盘旋而上。不一会儿便消失在了云霄。下面的人抬头望。却怎么也看不到。大堂之上只剩下那艺人和一绳子。而观众和官员们则都眼巴巴地望着云顶。生怕错过了好戏。

过了很长时间。突然看到一个碗口大的桃子掉了下来。艺人手忙脚乱地接住。扬声道:“大人桃来了。”说着高兴地将桃捧到公堂上。

官员们拿着桃子左看右看也无法分辨真假。皆啧啧称奇。正在这时。那绳子忽然坠到地上。艺人一看顿时面如土色。大叫一声不好。慌忙说:“上面有人砍断了我的绳子。我儿子怎么下得来啊。”

官员们何曾见过如此情景。也吓得没了主意。正不知如何是好。突然天上又掉下了东西。大家一看。竟是艺人儿子的头。艺人捧着头大哭道:“我的儿子偷桃子时被看园的人发现了。被砍了头。”

过了一会儿。那艺人儿子的手脚四肢也纷纷掉了下来。没有一块完整的。艺人悲痛万分。含着泪把残骸收拾起来放入箱子中。

艺人走上堂前对诸位大人说:“老汉只有这一个儿子。他跟着我走南闯北。没过一天好日子。我本想靠卖艺赚些银两。回乡为他娶一房媳妇儿。可竟命苦到如此地步。今天他是奉大人的命令到天上偷桃的。谁曾想死得如此凄惨。事到如今我也只能埋了我这可怜的孩子了。”

随后那艺人又跪在地上爬到堂前。神色凄惨的说道:“求求大人可怜可怜我吧。我的儿子是为了偷桃才断送了性命。希望大人帮我安葬他。小人来世做牛做马。也会报答各位大人的恩情的。”

那四位大人又惊又怕。赶忙吩咐手下赏赐些银两。想打发艺人走。艺人接过银两。放在腰袋里。走回箱子旁咚咚地敲了两下。说道:“孩子啊。还不快出来叩谢大人们的赏钱。”

话音刚落。一个头发蓬乱的小孩。用头抵开箱子跳了出来。笑嘻嘻地向堂上的大人们磕头。官员吓得倒吸了一口凉气。围观的群众也伸长脖子去看。那小孩儿不正是艺人的儿子吗?此时再看他。手足完好。毫发无伤。与原来一般无二。

暮有话说

蒲松龄的这篇《偷桃》运用生动的叙事手法。为我们呈现出了一个古代戏法。如今再看。也不禁啧啧称奇。不明其中的奥妙。

其实在印度也有一种名叫通天绳的类似魔术。据说街头卖艺的人能将绳子直立起来。让小孩在上攀爬而不倒。后来有人揭穿了这个魔术。说绳子中心是空心的。有一根木头。艺人在表演前。会率先将木头抽掉。在表演时。棍随着绳越来越长。而下方的人也会将中心的木棍插入空心的绳子中。如此便给人一种假象。那绳子能够支撑人攀爬。

蒲松龄这篇《偷桃》倘若真是一个魔术。那么其本身的原理要比现如今的通天绳更具有震撼性。我们都知道。在场的观众都看到了那小孩的尸体。可小孩的尸体被收殓之后竟然活了过来。从箱子中钻了出来。这一奇怪的表演形式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就好像那艺人本身是有仙术一样。

对于本文。你是怎么看的?欢迎评论区留言!

我是北暮。喜欢我的文章。就点赞关注吧!

其他观点:

一提起《聊斋志异》。你就会想起那些狐妖鬼故事。可《偷桃》却风格迥异。但照样能让你看得着迷。为什么呢?先看小说。再听我分析。

下面就开始精釆分享。相信你定会一气看完。

我童年的时候。一次到济南府参加考试。正巧遇到过春节。按旧风俗。春节的前一天。城里的各行各业做生意的。要抬着彩楼。吹吹打打地到布政司衙门去祝贺春节。这叫做“演春”。我也跟着朋友到那里去看热闹。

那天。游人很多。人们把四面围得像堵墙。水泄不通。大堂上坐着四位官员。身上都穿着红袍。东西面对坐着。那时我年纪还小。也不懂得堂上是什么官。只听得人声嘈杂。鼓乐喧天。震耳欲聋。

忽然有一个人。领着一个披头散发的童子。挑着一副担子。走上堂来。好像说了一些话。只是人声鼎沸。也听不见他说了些什么。只见大堂上的人在笑。接着。就有个穿黑色衣服的衙役传话说。让他们演戏。

那人答应了。刚要表演。又问道:“耍什么戏法?”堂上的人相互商量了几句。就见有个衙役走下堂来。问他有什么拿手的好戏法。那人回答道:“我能颠倒生物的时令。生长出各种各样的东西。”衙役回到堂上禀报后。又走下来。说叫他表演取桃子。

耍戏法的点头答应了。脱下衣服盖在竹箱上。故意装出一副埋怨的样子说:“官长们委实不明白事理。眼下冰还没有化。叫我哪里去取桃子呢?不去取吧。怕惹得官长生气。这可叫我怎么办?”他的儿子说:“父亲已经答应了。又怎么好推辞呢?”

耍戏法的人为难了一阵子。说道:“我认真想过了。眼下还是初春天气。冰雪还未融化。在人间哪里能找到桃子啊?只有王母娘娘那蟠桃园里。四季如春。兴许会有桃子。可是。必须到天上去偷。才能得到桃子。”儿子说:“嘻!天可以像有台阶似地走上去吗?”

耍戏法的说:“我自有办法。”说完。就打开竹箱子。从里面取出一团绳子。大约有几十丈长。他理出一个绳头。向空中一抛。绳子竟然挂在半空。好像有什么东西牵着似的。眼看着绳子不断上升。愈升愈高。隐隐约约地升到云端。手中的绳子也用完了。

这时。他把儿子叫到身边。说:“孩子你来。我老了。身体疲乏、笨拙。上不去。你替我走一趟吧。”接着就把绳子头交给儿子。说:“抓着这根绳子就可登上去。”

儿子接过绳子。脸上显出很为难的样子。埋怨说:“爹爹真是老糊涂了。这样一条细细的绳子。就叫我顺着它爬上万丈高天。假若中途绳子断了。掉下来也是粉身碎骨。”父亲哄着而又严肃地说:“我已经出口答应人家。后悔也来不及了。还是麻烦儿子去走一趟。不要怕苦。万一能偷得来桃子。一定能得到百金的赏赐。那时我一定给你娶个漂亮的媳妇。”儿子无奈。用手拉住绳子。盘旋着向上攀去;脚随着手向上移动。活像蜘蛛走丝网那样。渐渐没入云端。看不见了。过了一会。从天上掉下一个桃子。像碗口那么大。

耍戏法的很高兴。用双手捧着桃子。献到堂上。堂上的官员看了老半天。也说不清是真是假。这时。绳子忽然从天上落下来。耍戏法的惊惶失色地喊道:“糟了!天上有人把绳子砍断了。我儿子可怎么下来啊?”又过了一会儿。又掉下个东西来。一看。原来是他儿子的头。

他捧着儿子的头哭着说:“这一定是偷桃时。被那看守人发现了。我的儿子算完了。”正哭得伤心时。从天上又掉下一只脚来;不一会。肢体、躯干都纷纷落下来。

耍戏法的人很是伤心。一件一件地都捡起来装进箱子。然后加上盖说:“老汉只有这么个儿子。每天跟我走南闯北。如今遵照官长的严命。没有料到遭到这样的惨祸。只好把他背回去安葬。”

于是。他走到堂上。跪下哀求说:“为了去偷桃子。我儿子被杀害了!大人们可怜小人。请赏给几个钱。也好收拾儿子尸骨。日后。我死了也当报答各位官长的恩情。”

堂上的官员很惊骇。各自拿出许多银钱赏他。他接过钱缠到腰上。从堂上走下来。用手拍打着箱子。招呼说:“八八儿啊。不赶快出来谢谢各位大人的赏钱。还等到什么时候!”忽然。一个披头散发的小孩用头顶开箱盖。从箱子里走出来。朝堂上叩头。一看。原来就是他的儿子。

因为这个戏法耍得太神奇了。直到如今我还记得很深刻。后来听人说。白莲教能表演这个法术。我想。这可能就是他们的后人吧?

看完了小说。听我来分析。

首先。第一人称行文。让人感觉很真实。

《聊斋志异》的小说多为第三人称。而且主人公也多为狐仙鬼妖。让人一眼便看出是虚构的故事。

而《偷桃》却是釆用了第一人称。以参加郡试少年的视角。演绎了一个父子俩变戏法的故事。让人读来有亲切感。感觉真实自然。

其次。小说中的语言描写非常成功。充分体现了人物的身份、年龄、性格特点。让人感觉更加真实可信。

这篇小说以人物的语言描写为主。通过语言描写刻画出鲜明的人物性格。而且人物主次分明。以父为主。以子为次。

小说的前半部分。是父子俩的对话。一唱一和。十分默契。官员让变桃子。刚开始父亲发愁。儿子主张言而有信。继尔父亲想到了到天宫偷桃。儿子又想到了台阶。爰到儿子提醒。父亲拿出了绳子……这一来一往。体现了父亲的老实。儿子的机灵。

后半部分则为父亲一人的语言。随着戏法的不断推进。父亲的语言描凸显了情绪变化。起初高共。然后害怕。继而哭泣。接着讨要。最后喜悦。把一个江湖艺人巧舌如簧。机智过人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另外。小说故事情节波澜起伏。尺水兴波。一波三折。让人读来兴趣盎然。欲罢不能。

小说的故事情节是通过人物语言描写和动描写不断推进的。

刚开始官员让变桃子。父亲发愁。给人的感觉是官员故意为难人。变桃子难以实现。通过父子俩的一番对话。让人们有所期待。桃子从天上掉下来。让人感叹魔术的高超。

而接下来的绳子、孩子的头和肢体不断掉下。再辅以父亲的语言描写。让人感到惊恐。最后。儿子从箱子里出来。又让人感到惊喜。

整个故事情节紧凑曲折。环环相扣。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始终吊着读者的胃口。读来让人有一种酣畅淋漓。快意江湖之感。

《偷桃》是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一朵奇葩。是一篇可读性强。不可多得的小说。

其他观点:

《偷桃》是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一篇。但不同于书中的其他故事。《偷桃》似乎是蒲松龄对往事的回忆。记录自己早年见过的一件奇事。

蒲松龄写自己少时去考试。恰逢春节。在城里的官府门口看了一场戏法。

表演戏法的是一对父子。父亲自称能颠倒草木的节令。长出反季节的果实。于是看戏的官员就要他取桃子。

这对父子假装很为难的样子。父亲说这大冬天的。上哪里取桃子?不去取。又怕官人发怒。孩子说你都已经答应了。怎么能推辞呢?

父亲假惺惺的惆怅了很久。说只有到天上王母娘娘的花园里去偷了。孩子问有台阶能上天庭吗?

于是父亲把一根长绳扔向天空。让孩子顺着绳子爬上云端。过了一会。绳子断了。然后儿子的身躯、头颅纷纷掉下来。父亲伤心欲绝。把孩子的遗骸装进一个箱子。看戏的官员们纷纷出钱抚慰这个卖艺人。卖艺人收够了钱。敲敲箱子。孩子就完好如初的从里面出来了。

故事写的一波三折。很有趣味。

更有意思的是。后世有不少人认为《偷桃》中卖艺人表演的魔术是真实存在的。名称叫“通天绳”。也有叫“神仙索”的。或者就叫“绳技”。甚至有人认为其本质上是集体催眠。一般认为这种魔术的发源地是印度。

不过。现在已经无人知晓这种魔术的表演技术了。可靠一点的说法是这种魔术确实存在过。但《偷桃》中的记载是明显夸张过的。比如那个小孩。很可能只是个木偶人。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长空夕醉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1:23:34

    绳子,桃子,堂上,儿子,的人,艺人,戏法,官员,让人,父亲

  • 情多浓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1:23:34

    没想到大家都对你怎么看蒲松龄的《偷桃》这篇小说?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意中人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1:23:34

    我当年还是小孩子。有一次去参加郡试。正好赶上了立春。按照我们当地的习俗。立春的前一天。商人们都会用彩带扎成棚架。一路抬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