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荣射雁为什么选第三只?在三国关兴射雁也选第三只,这是为何?
原创

花荣射雁为什么选第三只?在三国关兴射雁也选第三只,这是为何?

好文

热门回答:

因为英雄所见略同。不过。我指的是施耐庵和罗贯中。据考证。施耐庵也许是罗贯中的师傅。当然。这两个射雁的情节。都是小说家杜撰的。虽然花荣身在北宋。关兴活在三国。不过。《水浒传》和《三国演义》都是明代的小说。其情节略有雷同。实在是有情可原。 当然。这两位英雄好汉。不约而同地射了第三只大雁。是有缘由的。其实。这个情节安排。与我国的历史文化传承有关。

(空中飞翔的大雁)

可以肯定。射大雁是小说家杜撰的情节

能够弯弓射大雕。或者弯弓射大雁。都表明一个事实。这位英雄是如假包换的神箭手。

花荣的诨名叫小李广。可见。他的射术非同一般。因为。汉代名将李广。就是凭着箭不虚发。才令匈奴闻风丧胆的。同样。关兴是武圣关老爷之子。自然。也应该具备百步穿杨的准头了。

按照鸟类科学的研究结果。大雁的飞行高度一般在2000米。最低也不低于1000米吧。所以。用弓箭射飞行中的大雁。还指哪射哪。是不可能的。反而是。在大雕于低空抢食的时候。有可能被弓箭射中。

(汉代名将李广。是中国历史上的最有名的神箭手)

根据《北史·长孙晟传》记载。虎将长孙晟曾经一箭双雕。这个成语就是这么来的。原文如下:

尝有二雕飞而争肉。因以箭两只与晟。请射取之。晟驰往。遇雕相攫。遂一发双贯焉。

可见。射低空觅食的大雕。显然比射飞行中的大雁容易一些。所以说。花荣与关兴射大雁的赫赫战绩。是编出来的。那么。为什么要这么编呢?还要射第三只大雁?待我慢慢道来。

在历史上。有没有真正用弓箭射下大雁的人呢?

真实存在过的神箭手。历朝历代都有。不过。还真没有用弓箭射下过大雁的记载。李广之后。出现了一箭双雕的长孙晟;长孙晟之后。就要算是唐代三箭定天山的薛仁贵。最为有名了。

薛仁贵。名礼。字仁贵。唐河东道绛州龙门县修村(今山西河津市修村)人。他东征西讨。立下赫赫战功。特别是。他的神奇的箭术。几乎达到了出神入化的水准。

(薛仁贵箭术精湛。战功卓著)

正因为如此。从宋元以来。神箭手薛仁贵为蓝本的故事。就大量涌现了。比如。在元代。即有戏剧家张国宾撰写的《薛仁贵衣锦还乡》杂剧。到了清代。如莲居士又撰写了章回小说《薛仁贵征东》。

久而久之。在民间戏曲舞台上。陆续推出了许多有关薛仁贵的戏。因为他的箭术高超。所以。除了三箭定天山之外。在射箭的情节上又有了新的进展。他也开始射大雁了。

比如。京剧《汾河湾》(又名《打雁进窑》)。就是最有名的一出。可是。在《汾河湾》中。薛仁贵的箭术。却惹出了大麻烦。

(京剧《汾河湾》的老剧照)

不射头雁射二雁。是薛仁贵的未曾谋面的儿子薛丁山。秉持的基本原则。这一点很好理解。因为头雁一旦出事。雁群就群雁无主。乱套啦。另外。放过头雁。瞄准二雁。也较为稳妥一些。对吧?

这个薛丁山因家贫(父亲出外征战多年)而每日用弓箭打雁养亲。阔别家乡10几年之后。薛仁贵富贵还乡。行至汾河湾。正好遇到薛丁山在打雁。按照东北二人转的唱词是:

只见他让过头雁射二雁。一箭射在那雁的咽喉间。

不料此时。突然窜出一只猛虎。薛仁贵急发袖箭。竟然误伤了还未相认的儿子薛丁山。剧情就这样离奇地展开了。

待见到阔别已久的妻子柳迎春。薛仁贵才醒悟过来。自己刚才犯下了弥天大错。夫妻二人悲伤不已。哭着奔向了汾河湾。

你看。不射头雁射二雁。演出的是一场悲剧。所以。花荣和关兴。怎么可能射头、二雁呢?老话说。事不过三。射第三只大雁最合适不过。

其实。《汾河湾》是根据《桑园会》的情节改编的。《桑园会》的情节。则来自汉代刘向的《列女传》。原文如下:

鲁秋洁妇者。鲁秋胡子之妻也。既纳之五日。去而宦于陈。五年乃归。未至其家。见路旁有美妇人。方采桑。而悦之。......

从以上情节演变的轨迹看。可以肯定地说。中华文化是一脉相承的。

花荣与关兴。是如何射下第三只大雁的呢?

先说三国时期的关兴。在《三国演义》中。是这样写的:

兴挽弓在手曰:射中红心。何足为奇。正言间。忽值头上一行雁过。兴指之曰:吾射这飞雁第三只。言讫。那只雁应弦而落。文武官僚。齐声喝彩。

再看看北宋时期的花荣吧。在《水浒传》中。花荣射雁的情节是这样的:

远远的有一行雁来。花荣未敢夸口。小弟这枝箭。要射雁行内第三只雁的头上。射不中时。众头领休笑。......当下花荣一箭。果然正中雁行内第三只。直坠落山坡下。急叫军士取来看时。那枝箭正穿在雁头上。

(小李广花荣。令众头领见识了他的箭术)

小结

真厉害!怎么那么准呢?要我说。《三国演义》与《水浒传》。在此处的描写。怎么那么相似呢?也许是因为。两位小说作者。英雄所见略同。不过。我们不应该太奇怪。因为。他们都是明代的人。还可能存在师生之谊。另外。在那时的说书场上。大概。市井小民观众的欣赏口味。就是如此吧。

总而言之。中国古典小说中的许多桥段。有程式化的倾向。 所以说。英姿勃发的花荣和关兴。不可能像悲剧人物薛丁山以及父亲薛仁贵一样。不射头雁射二雁。他们只能射那第三只大雁。

其他观点:

《水浒传》里的花荣和《三国演义》里的关兴。射雁时为何都选择雁阵中的第三只?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很容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我的观点是:

一、《水浒传》和《三国演义》是有牵连的两部古典名著。与射雁也就有了相濡以沫的关联。

这两部名著都诞生于元末明初。作者分别为施耐庵和罗贯中。据相关学者研究。罗贯中是施耐庵的学生。施先生创作了《水浒传》之后。罗先生曾进行过修订加工。也就是说。目前我们读到的《水浒传》。里面是有罗先生笔迹的。

既然有这个过节。我们就完全可以推论。《三国演义》里关兴的射雁。有可能是罗贯中借鉴了《水浒传》里花荣射箭的情节。当然二者也可能都是罗先生的改编。总之二者都有可能。因为这样的历史迷团。作为今天的我们。已经无法准确考证了。

第一种解释:头雁是领头的。代表着领导者和领路人。于是若射头雁就蕴涵了两层含意。

其一。表面涵义:

射落了头雁。会搅乱雁阵的方向感和队伍的完整性。使队伍成为一盘散沙。变相地等于做了一件坏事。让人于心不忍。

其二。深层涵义:

头雁是一把手。你把头雁射落。现实中的一把手能高兴么?弄不好会戴上居心叵测用心不良的帽子。

第二只雁是二把手。是接班人。射落第二只雁等于是斩断了一把手的臂膀。自然也不妥当。

但如果射落最末尾的一只。又有些专挑软柿子捏欺负人的意味。会让人产生拍马屁势力眼儿的误解。所以就只好选择射第三只雁。

第二种解释:头雁和尾雁相对容易捕捉。而射第三只雁才是最难的。

雁阵不是固定的物体。而是在飞行的动态中。在这个流动的雁阵中。头雁和尾雁显然是最容易捕捉的目标。花荣和关兴既然要显示自己射箭的功夫。也就不可能选择容易射中的目标。

同样道理。如果选择雁阵中间的目标。难度自然就大了许多。所以他们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第三只雁作为显示神箭功夫的目标。

三、之所以射雁而不是其它飞鸟。是因为只有大雁才排成整齐的队列飞行。

在古代射箭功夫表演中。有射野鸡的。有射狼虫虎豹的。但那都是单独的物体。目标相对容易捕捉。而《三国演义》中吕布的辕门射戟虽然也很精彩。但那毕竟是固定目标。也就更加容易捕捉了。

而在天空中飞行的大雁。既是流动的目标。又是多个目标选择其一。这个难度就比单独目标和固定目标要大得多。也就更能显示出神箭的功夫。

所以。《水浒传》中的花荣和《三国演义》中的关兴。为了显示自己的箭术不同凡响。便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射雁。而且是飞行雁阵中的第三只。

其他观点:

大雁迁徙过程非常辛苦。飞在最前面的雁就是头雁。要在前面领飞。空气阻力最大。比其他的雁累多了。而且雁是仁义的鸟。让老弱病幼雁飞在队伍中间。省力又安全。所以人们都不忍心射头雁。我忘了是什么戏有句唱词也是:让过头雁射二雁。也是这个道理。另外。佛教中有戒食“五荤三厌”的说法。这三厌。据说就是指牛、狗、雁。这里的厌不是讨厌。而是不忍的意思。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桔子生活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回复 苏梦北 取消回复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2)

  • 北海茫月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1:24:53

    头雁,大雁,水浒传,花荣,第三只,雁阵,长孙,都是,演义,情节

  • 寄心梦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1:24:53

    没想到大家都对花荣射雁为什么选第三只?在三国关兴射雁也选第三只,这是为何?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苏梦北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1:24:53

    因为英雄所见略同。不过。我指的是施耐庵和罗贯中。据考证。施耐庵也许是罗贯中的师傅。当然。这两个射雁的情节。都是小说家杜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