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振铎先生翻译的泰戈尔的《新月集》适合小学生读还是中学生读?
原创

郑振铎先生翻译的泰戈尔的《新月集》适合小学生读还是中学生读?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这个问题很难回答。还是相信编写课本的专家吧。我选初中生。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选编了泰戈尔的《金色花》。它。正好出自《新月集》。

课文的选编。显然综合考虑了孩子们学习发展过程中主客观上的各种因素。

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共有4个学段。初中三年属于第四学段。学段目标和学段内容体现了语文的整体性和阶段性。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所以课文的设置都有它的良苦用心。并非随意和偶然的。

当然。作为《新月集》的读者有各自不同的认识抱不同的观点也是正常的。毕竟每个人的出发点都不一样。

其他观点:

感谢您的邀请。这个问题提的很好。说它好的原因有两个:

1.大众眼里的《新月集》是什么样的

《新月集》(英文名称:The Crescent Moon)是印度诗人泰戈尔创作的诗集。主要译自1903年出版的孟加拉文诗集《儿童集》。也有的是用英文直接创作的。诗集着力描绘了一个个真可爱的儿童形象。其中每个短诗的名称也都很生活化:家庭/海边/孩子的世界等等。单从题目上来看。似乎是为儿童专门创作的。所以自古至今。文学界大多支持的观点是:《新月集》是为儿童而作的。

泰戈尔写给孩子的诗

2.郑振铎先生自己对《新月集》的理解

郑振铎先生在译著《新月集》自序的部分有一段专门讨论过这个问题。原话是这样说的:《新月集》虽然未尝没有几首儿童可以看得懂的诗歌。而泰戈尔之写这些诗。却决非为儿童而作的。它并不是一部写给儿童读的诗歌集。乃是一部叙述儿童心理、儿童生活的做好的诗歌集。

以上两点看来。大众对《新月集》的受众和郑振铎先生自己的观点似乎又是互相矛盾的。所以说。您提的问题非常好。

下面虾米君来回答你的问题。我的答案是:

《新月集》既不适合小学生读。也不适合中学生读。

原因分析如下:

1.为什么说《新月集》不适合小学生读

01.我们拿《新月集》的开篇之作《家庭》来做范例。郑振铎先生的译文在我看来有以下几处值得商榷和探讨:关于诗的题目。原文翻译的题目是《家庭》。在我看来。翻译成《家园》或者《家》更合适一些。家庭两个字侧重的是人。但是全诗后半部门描写的有房子、椰子树等景物描写。所以译为《家园》或者《家》更合适一些。

文章标注

02.儿童读物的特点是简单明了。而郑振铎老师的《新月集》某些单词翻译的不是很准确。在某种程度上很可能造成小学生的阅读障碍。

例如第一句的原文翻译:我独自在横跨过田地的路上走着。夕阳像一个守财奴似的正藏起它的最后的金子。小学生看了很可能会问老师:什么是夕阳的最后的金子。其实。单词gold作为名词时。还有另外一个意思金黄色。所以虾米君下半句给出的翻译是:夕阳吝啬的藏起了它最后的一丝金黄色。这样的话。无论是从句子结构或者词语含义都更容易让孩子理解。

整本书。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可能是由于郑振铎先生所处的年代造成的。

所以。在培养读书习惯的小学阶段。无论是从题目的选取还是内容的翻译。我觉得郑振铎先生的《新月集》不太适合孩子们阅读。

2.为什么说《新月集》也不适合中学生读

目前国内的教育体系。中学阶段是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培养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关注的两个点是词汇量和句子结构的理解。郑振铎先生的《新月集》除了上面我们说的第一点某些单词翻译有所欠缺外。在英文长句的翻译上。也有待改进。严复先生提倡的信达雅的要求。在这部译著里体现的并不是很明显。所以。再虾米君看来。《新月集》也不适合中学生读。

那么。《新月集》到底该怎样发挥作用呢?

我认为。大人可以拿出其中的一部分。稍作理解后读给孩子听。也可以作为高校学生和上班族的课外读物。

这就是虾米君给出的答案了。

其他观点:

适合中学生。郑振铎翻译的文章更加细腻贴切。而这种细腻贴切不单单是用词的斟酌。更是对意境把握。这点来看小学生未必理解那么透。他们更需要语言的韵律。明析。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长空夕醉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1:29:44

    新月,泰戈尔,儿童,郑振铎,适合,小学生,也不,虾米,观点,这个问题

  • 公主抱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1:29:44

    没想到大家都对郑振铎先生翻译的泰戈尔的《新月集》适合小学生读还是中学生读?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擦掉眼泪我依然是王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1:29:44

    这个问题很难回答。还是相信编写课本的专家吧。我选初中生。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选编了泰戈尔的《金色花》。它。正好出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