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姜维都是顶级人才,为什么没有选择休养生息而是不停地北伐呢,最终耗尽蜀汉国力?
原创

诸葛亮、姜维都是顶级人才,为什么没有选择休养生息而是不停地北伐呢,最终耗尽蜀汉国力?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谁都想休养生息。问题是你得有那个休养生息的环境。诸葛亮对刘备忠心耿耿。一定会按照刘备的遗志去不断北上伐魏。试图统一天下。复兴汉室的。

首先刘备托孤时已给诸葛亮交待了一定要北上讨伐魏国。达到统一三国的目标;诸葛亮作为古代忠臣的杰出代表。他不会贪图安逸。荒废统一大业的。

其次三国中魏国土地广阔。人口众多;吴国具有长江天险。有地利优势。蜀国实力最为弱小。如不坚持北伐。势必会被魏国所灭。所以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主动进攻。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以图蜀国自保。

第三是蜀国建立初期三股势力交错。人心叵测。政局不稳;所以就得齐心协力一致对外。以缓和内部阶级矛盾。凝聚人心。

事实证明在主动北伐和不断进取中。蜀国国运得以延续了好几十年。诸葛亮死后姜维也是坚持北伐达十一次之多。这么做也是为了完成刘备和诸葛亮的战略意图。

其他观点:

对于这个问题。个人的看法是不能用今人的角度去看待古人。再者。光靠《三国演义》这本书能否还原历史真象。也很难说。如光从书本上看。正如三国开篇所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就(电)定了华夏一统的根基。说是三国(顶)立。实际上在还存在着即相互牵制。对相互依存还种微妙的关系。这一点从蜀对吴上的态度可见一斑。三权分制是不可能长久的。因此上不管是诸葛亮。还是姜维从某种成度上都存在赌一把的因素。

以上是个人观点。在大师面前班门弄斧了。愿倾听他人观点[捂脸][捂脸][捂脸]。

其他观点:

导语:

诸葛亮和姜维这一对师徒。几乎成了蜀汉帝国最闪亮的明星。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他们的坚持使得蜀汉一直充满战斗力。

可现在有人提出一个质疑。他们如此睿智的人。难道就没有考虑过穷兵黩武的后果?难道说他们不清楚蜀汉的根基。压根就支撑不住他们这么北伐?

01北伐绝对有足够的粮草和士兵。否则他们不会北伐。

为什么我这么说呢?试想一下。蜀汉的百姓如果都已经是饿殍遍地的话。那谁来种粮食?如果说是朝廷一直在压榨老百姓。那么这么多士兵是哪儿来的?

三年春。亮率众南征。秋悉平。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三国志》

要知道这些士兵可都是这些老百姓家里的孩子。他们被征召过去打仗。要是听说自己的父母被朝廷逼死了。他们会怎么想?

这个仗还能打下去吗?日子虽然是艰苦了一点。但是绝对达不到那种支撑不住的地步。吴国的使者说蜀汉的百姓面黄肌瘦。这只是一家之言而已。孙权自己不想着北伐。看到人家北伐他心里还不服气。

这种贬低邻国抬高自己的办法。也真的没谁了。孙权从关羽手里抢夺了荆州的控制权。这里是北伐的最好通道。当年关羽差点就北伐成功了。可是到了孙权手里荆州成了什么?成了一个防守严密。从无进攻的地盘。

三年春三月。丞相亮南征四郡。四郡皆平。改益州郡为建宁郡。分建宁、永昌郡为云南郡。又分建宁、牂牁为兴古郡。十二月。亮还成都。---《三国志》

如果诸葛亮或者姜维有这么好的地方北伐。至少可以占领一部分中原地盘了。可孙权他什么都不做。还告诉百姓们。蜀汉这么一直北伐。那是劳民伤财的事情。我不北伐。那是为了你们好。

从老百姓这个角度去考虑。当然是对的。谁不想要和平呢?可是从君王的角度去考虑。那问题就很严重了。这是偏安一隅的典型表现。也是分疆裂土的分裂行为。

02诸葛亮是养精蓄锐以后才发动的北伐。

其实我们细心去读一读诸葛亮的《出师表》。就能够发现。诸葛亮北伐之前。曾经做了一系列稳定国政的事情。

在刘备把那个烂摊子交给诸葛亮的时候。诸葛亮心里是没底的。因为南方到处是叛乱。周围的国家对蜀汉的地盘也是虎视眈眈。

这么一来诸葛亮首先要解决的。当然是内部问题。所以诸葛亮一边稳定手里地盘上的军事力量。一边带兵南下制服南蛮王孟获等造反力量。

这么一来蜀汉内部就已经被平定了。内部平定以后。诸葛亮还做了一个工作。那就是招兵买马。准备北伐。

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郃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三国志》

政局稳定了。那么百姓的生产力也就恢复了。能够过上安稳的日子。种田当然就有了力气。这个时候诸葛亮再招募一帮身强力壮者前去当兵。其实就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蜀汉当时的生产力是相当充足的。

蜀汉北伐的兵马也就在十万人左右。多了蜀汉的确承受不起。所以诸葛亮招兵的数目也就是达到这个数就差不多了。

这么一来就给蜀汉内部保留了充足的劳动力。不是每个年轻人都要上战场。他们在背后发展生产力。也是在帮助诸葛亮打仗。

03姜维北伐的时候。国力衰弱。可这是北伐的原因吗?

到了姜维北伐的时候。其实情况就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因为姜维北伐的时候。蜀汉的国力确实一天不如一天。能够供给的粮草也越来越不足。

可是这是北伐的原因吗?国家经历了几十年的经营。腐败的问题难道就没有?诸葛亮已经去世了这么多年。这个蜀汉帝国还是刚开始那个斗志昂扬的帝国吗?显然不是的。

我们在分析这个问题的时候。完美地把这些原因给忽略了。因为就是有人想要挑姜维的毛病。就是有人觉得北伐曹魏是一种错误。

五年。维率众出汉、侯和。为邓艾所破。还住沓中。维本羁旅讬国。累年攻战。功绩不立。而宦官黄皓等弄权於内。右大将军阎宇与皓协比。而皓阴欲废维树宇。维亦疑之。故自危惧。不复还成都。---《三国志》

除了朝廷的腐败。官员的无能其实也是一个原因。当时的蜀汉帝国实力已经比不上过去。而且曹魏和东吴人口是蜀汉的好几倍。生产力自然也要比蜀汉强大好几倍。这能比吗?

所以有人跳出来说。蜀汉就是自不量力。是分裂的罪魁祸首。就应该投降曹魏配合一统。这简直就是键盘大侠们的典型思维。要这么说的话。曹操才是分裂的罪魁祸首。因为曹操不带兵讨伐董卓。人家东汉本来就是完整的一体。董卓统治之下难道不是统一的吗?

努力奋斗被人冠上了这样的头衔。其实是对奋斗者的一种侮辱。你家里很穷。难道就甘心一辈子过着穷苦的日子。就不想着出去打工挣钱了?当然不是。人往高处走。哪怕只走了那么一点点。我也佩服你。

总结:诸葛亮和姜维都是审时度势之人。不会穷兵黩武。

为什么要北伐?难道是因为喜欢打仗所以北伐吗?当然不是。因为诸葛亮和姜维心目中都有一个非常美好的远景。那就是完成一统天下的大业。

诸葛亮这么想是因为答应了刘备。姜维这么想是为了完成诸葛亮的遗志。什么叫做传承?这就是传承的典型代表。

所谓传承不是把你的钱留给你的子孙。而是把你的思想。能够传递下去。愚公有一句话说的不错。子子孙孙无穷尽也。虽然说得有点绝对。可不能拿现在的道德标准去要求愚公。愚公的话显然是一种传承的代表。

刘备、诸葛亮、姜维这么一代代传承下去的思想。那就是渴望一统天下。恢复汉室江山的思想。而不是谋朝篡位。整日里就想着自己既得利益的司马懿、司马昭和司马炎祖孙三人。

参考资料:《三国志》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退到无路可退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1:31:06

    蜀汉,刘备,愚公,魏国,建宁,蜀国,帝国,这是,成了,孙权

  • 情多浓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1:31:06

    没想到大家都对诸葛亮、姜维都是顶级人才,为什么没有选择休养生息而是不停地北伐呢,最终耗尽蜀汉国力?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只求﹂份安宁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1:31:06

    谁都想休养生息。问题是你得有那个休养生息的环境。诸葛亮对刘备忠心耿耿。一定会按照刘备的遗志去不断北上伐魏。试图统一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