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死后82年,随着一封密信的现世,为何时人感慨诸葛亮终于可以瞑目了?
原创

姜维死后82年,随着一封密信的现世,为何时人感慨诸葛亮终于可以瞑目了?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蜀汉自诸葛亮去世后。以蒋琬辅政。蒋琬是随刘备从荆州入蜀的旧部。也算蜀汉勋臣。是诸葛亮临终时指定的接班人。蒋琬任费袆为尚书令。以为副手。蒋琬和费袆执政后。力撑危局。一改诸葛亮在时穷兵黩武、倾国伐魏的做法。采取对内轻徭薄赋。与民生息。保国安民。对外结好东吴、防备曹魏的政策。基本上维持了诸葛亮身后蜀汉的稳定局面。在军事上再也没有进行过声势浩大的北伐战争。

蒋琬并未忘记恢复汉室的使命 。他曾计划训练水军。再顺汉水东进共伐曹魏。这本是值得一试的新思路。但因为朝议时遭众臣反对。没有得以出军。蒋琬本是颇有才干之人。可惜身体羸弱。执政仅几年便身患重病。遂由费袆担任大将军。执掌军政。而当时蜀汉直接统军的大将是姜维。

公元246年。蒋琬病殁。由费袆接替其职。执掌朝政。费袆继续执行蒋琬罢兵息战、保国安民的政策。姜维自以为文武兼具、才略过人。又熟谙陇西地理民情。总想继承恩师诸葛亮的衣钵。继续大举出兵北伐。但每每受到费袆的掣肘。并严格限制他的兵力。使其麾下所统之兵从未超过万人。姜维饱受裁抑。总有壮志难酬的憋屈感。

253年。在一次欢宴中。费袆被曹魏降人郭循刺杀。军权遂全部落到姜维手中。郭循因何刺死费袆?因史料记载含混闪烁。且语焉不详。遂成三国蜀史上的一大谜团。

姜维独掌军权后。便开始出兵向曹魏发动频繁的进攻。诸葛亮六伐中原的故事脍炙人口。其“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也令人感佩;姜维独揽蜀汉军政大权后比恩师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九伐中原。虽取得过局部胜利。但总体是胜少负多。丝毫改变不了魏强蜀弱的被动局面。为了谋求军事上的胜利。改变久战无功的尴尬态势。姜维绞尽脑汁。加紧了对战略、战术的创新研究。随后搞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新军事变革”——撤掉前汉中守将魏延在(汉中)外围精心部署的军事据点。全面收缩防线。企图通过诱敌深入。快速反击。实现一次性大量歼灭魏军有生力量的战略目标。

后来。魏国司马昭命钟会、邓艾率军灭蜀。蜀军按姜维的战前部署。全面收缩防线。退守汉、乐二城。而钟会则对二城视而不见。只命偏将分别率军围困。自己率大军绕过二城继续前进。直接西出阳安关。魏军对汉、乐二城不理不睬。而是分兵围困并绕城而前。一旦越过这两座据点。姜维精心设下的防线也就名存实亡、不攻自破了。

随着汉、乐二城这两道互为犄角的防线被魏军撕破。钟会屯兵剑阁与姜维对峙。邓艾就可以从容地率奇兵寻找入川的捷径了。如果不是姜维擅改魏延将兵力集中在汉中外围、且早已被证明行之有效的守御法。汉中就不会失守。邓艾也绝不可能那么顺利地偷渡阴平。假如没有邓艾偷渡阴平直捣成都平原。蜀汉凭借山川之险。也就不会迅速房倒屋塌了。

见邓艾率军突然兵临成都城下。蜀二世刘禅方寸大乱。意志崩溃。在投降派譙周的劝说下。刘禅献城投降。这年是公元263年。建国43年的蜀汉名实俱亡。

姜维骗取了钟会的信任。又劝说钟会起兵谋反。他试图利用钟会的力量反戈一击。推翻曹魏。然后再杀掉钟会。帮助后主刘禅复国。

依据是:蜀后主刘禅都已经放弃抵抗。举国投降了。姜维早知大势已去。且失去了效忠的对象。他还会死脑筋般心怀前朝、并忍辱负重、煞费苦心地策反钟会、迎回后主吗?这等曲折离奇且令人感动的情节。只会出现在演义小说中。在真实历史中是根本不存在的。因此。他是真心归降曹魏的。后来钟会之所以铤而走险。意欲谋反。实属手握重兵被司马昭猜忌而百口莫辩。只得举兵造反。但最终被司马昭的政治攻势和内外夹击之策给彻底击灭了。司马昭为了彻底消灭蜀汉残余力量。就把降将姜维也给罗织进去了。于是诬陷他伙同钟会造反。再将其一网打尽。

事实果真如此吗?在姜维被杀83年(一说82年)后 。真相终于浮出水面。

公元346年。东晋名将桓温再次率大军伐蜀。目标是消灭盘踞西蜀的成汉政权。晋军入蜀后。一路攻城拔寨。势如破竹。不到一年时间就攻陷了成都。灭掉了成汉。桓温的部将孙盛进成都后。在宫殿内存放档案的密室中发现一封尘封已久的密信。打开一开。发现竟是前蜀汉大将姜维写给后主刘禅亲笔信。只有寥寥23个字。孙盛将信交给桓温。桓温看罢很是感慨 。喟叹道:“诸葛亮可以瞑目矣”!

姜维的军事能力如何暂且不论。 他对蜀汉的忠诚却毋庸置疑。他一直没有忘却诸葛亮的遗愿。以恢复蜀汉为己任。虽然最终功败垂成。和钟会双双殒命。他的道德操守似乎并不比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名动古今的诸葛亮差许多。在这一点上。诸葛亮看的很准。他确实可以瞑目了。









【写作不易 严禁搬运】

其他观点:

我是老威。我来回答。

姜维是蜀汉后期蜀国的大将。也是当时人才凋敝的蜀国唯一能够与魏国相抗衡的大将。在诸葛亮死后。姜维继承了其继续北伐的遗志。在他一生中“九伐中原”。但结果也基本如诸葛亮一样。都是无功而返。

从客观来说。蜀国是当时国力最弱的一国。在灭亡之时人口也就94万多人。同时期的魏国有500多万人。吴国也有200多万人。以这样少的人口还维持着大约10万左右规模的军队。基本上已经是穷兵黩武的境地了。

蜀汉的灭亡还要从公元262年说起。当年姜维进行了他一生中最后一次北伐。在遭遇邓艾之后大败而归。实际上到了后期。邓艾就成了姜维的克星。基本每次遇到邓艾。姜维都会失败。

262年的那次失败之后。很快成都就流言四起。认为姜维无能。这个时候的姜维也知道不能回到成都了。一旦他回去。很可能会被朝中的反对势力给弄死。所以他上书刘禅。在沓中吞并。刘禅也接受了。

我们从地图中可以看到。沓中临近魏国。远离蜀国政治中心成都。一来可以避祸。二来也是一个屯兵的好地方。可以很好地防御来自魏国的进攻。

当姜维在沓中屯兵的时候。他也不忘国事。上书刘禅要注意几处险要的地段。要刘禅在那些地段分兵把守。但沉迷于声色之中的刘禅根本没当回事。

公元263年。魏国出动三路大军16万人进攻蜀国。一路是邓艾部。从临洮出发进攻沓中方向的姜维部;一路是诸葛绪。从临渭出发策应邓艾。从背后进攻姜维;一路由钟会领军。是进攻蜀国大军的统帅。从长安出发。进攻汉中。

很快魏军就拿下了汉中。而姜维此时正在沓中方向和邓艾对峙。发现情况不妙的姜维很快就调转部队。与汉中撤下来的部队集结在了剑阁。与钟会对峙。

而邓艾则带领一支奇兵。绕过了剑阁险道。翻山越岭直接出现在了成都平原。此时的刘禅才如梦初醒。连忙打来姜维的上书。发现只要按照姜维所说在险道上分兵把守。邓艾也是不可能会出现在成都平原上的。但为时已晚。不得已由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领军在绵竹大战邓艾大军。结果绵竹大战蜀军战败。诸葛瞻和诸葛尚父子双双战死。在大势已去的情况下。刘禅选择了投降。至此蜀汉灭亡。

在剑阁收到投降消息的姜维仰天长叹。但他并没有放弃。当时的姜维已经59岁。看人看的非常地准。他根据自己的了解。认为魏军统帅钟会实际上是个野心极大的人。不会甘于人下。于是他选择向钟会投降。

姜维的计划就是诈降钟会。怂恿钟会反叛。然后乘乱恢复蜀国。那么这个计划可行么?可行。在姜维投降钟会之机。他写了封秘信给刘禅。内容如下:

“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这也证明了他的真实想法。诈降钟会。扰乱魏国。乘乱复国。这封密信是在姜维死后82年。公元347年恒温平定巴蜀在成都偶然发现的。

姜维刚投降钟会。就向钟会献策:除掉邓艾。控制住蜀国境内的全部魏军。然后和他率领的蜀军一同进攻长安。如果成功可以夺得天下。即便失败也可以退回成都封疆裂土。做个土皇帝。

姜维果然没有看错。钟会确实是个野心极大的人。他不会甘心居于人下。他是个一心只想当老大的人物。这个计划钟会会接受么?肯定会!为何?因为钟会这一生如果想当老大。也只有这次机会了。统帅了16万大军的兵团。但是还差一个因素。就是蜀中势力的支持。现在有姜维的大力支持。所以这个因素也成立了。

钟会当然会掂量这个计划的可行性了。蜀中的16万魏军再加上姜维带领的至少5万蜀军。一起有21万人之多。是当时三国最大的兵团。而且没有之一!

魏国500万左右的人口。军队人数最多50万人。除去他带的16万人。还剩下34万人左右。而这些部队中。有20万人要防守东吴。10万人左右要在全国各地驻防。还要防范北方游牧民族。在长安地区的魏军也就5万人左右。顶多能凑上10万人。而他一旦实行了这个计划。能够进攻长安的部队可以达到20万人。当然是胜算极大的事情!

钟会和姜维可以说一拍即合。姜维很快又献出了一策。除掉邓艾这个眼中钉。肉中刺。他们截下了邓艾回复朝廷的信件。把给朝廷的上书改的极为傲慢。尤其是对司马昭。充满了鄙视之情。同时他们又上报魏国朝廷。说邓艾有反叛之心。魏国朝廷很快就下旨捉拿邓艾。于是他们拿着圣旨来到成都。拿下了邓艾。当然还没等邓艾被送到长安。在路上就除掉了邓艾。

此时钟会和姜维要做的就是准备谋反了。但是这需要时间。尤其是在蜀中的魏国将领。要逐步地换上钟会自己的亲信。把不服从钟会的一个一个地除掉。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司马昭察觉出了钟会的想法。就表示要到成都慰问钟会。钟会和姜维收到信函之后也知道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于是就组织了成都的军官召开宴席。打算在宴席上宣布反叛的事情。由于计划仓促。当时成都的很多军官都对钟会的这个想法表示了反感。从而引发了兵变。在兵变中。钟会和姜维双双遇难。

虽然说姜维的复国计划没能成功。但是他在临死之前除掉了钟会和邓艾。也算是为蜀国报了仇了吧。

其他观点:

诸葛亮对姜维的培养

姜维原本是魏国将领。但他在魏国不受重用。身怀绝技的姜维。一心建功立业。却没有用武之地。甚至被怀疑有异心。于是他干脆选择跳槽。投靠了当世奇才诸葛亮麾下。

诸葛亮是识人用人的大师。他一直在为缺乏接班人而烦恼——蜀汉虽不乏优秀人才。但能替代自己。充当中流砥柱的人才。经过短暂接触。诸葛亮认定姜维就是理想人选。

姜维遭遇的困境

诸葛亮死后。以姜维之才。本应成为蜀国梁柱。但费祎、诸葛瞻等人对姜维并不完全信任。反而处处制约。让姜维不得尽情施展才华。尽管姜维继承诸葛亮遗志。数次率军北伐。但由于蜀汉内部的争权夺利。姜维作为外来户和魏国降将。北伐未能取得更大成功。

魏国的钟会、邓艾率军对蜀汉采取攻势。姜维是唯一能堪舆匹敌的对手。但刘禅宠信宦官黄皓。对带兵在外的姜维不予信任。黄皓甚至谋划废掉姜维。夺取兵权。愤怒的姜维向刘禅上书。请求砍了黄皓这个奸臣的脑袋。糊涂的刘禅非但不听。反而听信黄皓谗言。对魏军的全面进攻不以为然。依然醉生梦死。

关键时刻。刘禅置姜维固守成都或东面投吴的意见于不顾。露出逃生怕死的本姓。亲自开城投降。还亲自下令并让姜维投降。

姜维原本要率军拼命抵抗。全体将士闻讯愤愤不平。拔刀砍石。发泄不满。但皇帝的话不得不听。无奈之下。姜维只好向钟会投降。

姜维的忍辱负重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姜维是一个反复无常的小人。他本是魏将。却叛魏归蜀。后来又叛蜀降魏。投降之后却又唆使他人叛魏。如此反复无常。最后身败名裂而死。不仅引起蜀国方面对他的鄙视。也招致百姓的痛恨。

但到姜维之死80年后。一本密信的发现改变了姜维的命运。为他彻底正了名。

由此可见。姜维奉刘禅之命不得已投降魏国后。发现魏国高层争权夺利。矛盾重重。便想要来一“反间计”。自己忍辱负重。跟钟会混到一起。然后利用钟会的野心和与邓艾的矛盾。挑拨钟会谋反。再浑水摸鱼。

可以说。这封密信的发现彻底洗脱了姜维朝秦暮楚的叛将之名。见证了他忍辱负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面。也证明了诸葛亮的识人水平。足以让他瞑目。可惜姜维摊上了刘禅这个平庸之主。“事不捷。遂至泯灭。蜀人於今伤之。”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一路有晗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1:31:09

    魏国,蜀汉,蜀国,万人,成都,汉中,司马,剑阁,也就,长安

  • 迎客心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1:31:09

    没想到大家都对姜维死后82年,随着一封密信的现世,为何时人感慨诸葛亮终于可以瞑目了?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孤飘的蒲公英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1:31:09

    蜀汉自诸葛亮去世后。以蒋琬辅政。蒋琬是随刘备从荆州入蜀的旧部。也算蜀汉勋臣。是诸葛亮临终时指定的接班人。蒋琬任费袆为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