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提出的“致良知”到底什么意思呢?怎么才能做到?
原创

王守仁提出的“致良知”到底什么意思呢?怎么才能做到?

好文

热门回答:

王守仁的致良知什么意思?怎么做?这实际上是“陆王学派”理论体系的问题。

首先我们先梳理一下“陆王学派”的由来。众所周知。北宋有两位理学家兄弟。哥哥叫程颢。弟弟叫程颐。他们同时拜周敦颐为师。程颢继承了周敦颐的学说。后经陆九渊的发扬。到王守仁完善。形成了“陆王学派”;而程颐则受到邵雍和张载的影响较深。后经朱熹的完善。形成了“程朱学派。”

这两个学说是对立的。“程朱学派”认为:“性即是理”。也就是规律在事物出现前就已经存在。人应该按理来做事。(这个学派不涉及问题。下面不展开);而“陆王学派”认为:“心即是理”。事物是在人心里的反映。这两种学说实际上是“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区别。

其次我们梳理一下“陆王学派”的理论脉络:

一、程颢阶段。程颢认为“万物一体”。人与万物之间的联系就是“心”。但私心或私欲会使人失去这种联系。只有用“恻隐”、“不忍人”之心`用真诚一心去做。才能体现这种联系。

二、陆九渊阶段。陆九渊在程颢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他认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心即是理”。在陆九渊看来。现实、现象只包含心的世界。

三、王守仁阶段。王守仁坚持心即是理。他进一步阐述说:“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又说“心之体。性也。性即理也。”王守仁的思想更加旗帜鲜明。他认为没有心。就没有理。心为宇宙立法。理是由心立的。人对事物的第一反应。也就是本能、本性的反应表明。人的内心里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这种直觉的认识就称之为“良知。”所谓“良知”。就是对良善的认知。所以人应当遵从良知去做。而那些找借口不去遵从良知的人。其实就是出于私心、私欲。只要人人遵从良知。那么“满街都是圣人。”

“致良知”就是王守仁哲学的中心思想。



其他观点:

心学归于致良知!

王阳明心学三大核心理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三种理论是阳明先生自龙场悟道后逐一发展形成的。致良知是在前两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何谓良知? 这里的良知不是狭义范围内的内心善良等。它是广义的。是对事物的一种优越认识。它是“心即理”的升华。心即理认为。心是本源。有了心事物才能产生事物的理。而“良知”则是心对事物的优越认知。

致。对应的是“知行合一”。致。是一个过程。即“知行”的过程。“知行”不断交替循环。会不断产生新的“良知”。致无止境。良知亦永无止境。

如何才能做到“致良知”? 其实答案已经给出。就是不断的去“知行”。让知行合而为一。方可致良知!

其他观点:

王守仁“致良知。”看使简单。要回答得好也不易。自立自强这个词十分好。自己靠自己的劳动、我以为是最体面的生活!我曾经写过观后感;乒乓球世界冠军王楠(女)年轻时全国老百姓的女英雄…打个比方她很少钱捐30元。我都认为她真心爱国!在国家人民有危难的时候站出来了。简直是女汉子!王楠姑娘我很爱你。所以说良知、有一颗真诚的心比什么都重要!知足而不骄纵。爱国爱同胞。也属于良知范筹。道德品行是第一位的。欺骗就是道德问题。以上是我的想法。平时我就是善事可作。想小善为积大善的追求者。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回复 长街听风 取消回复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2)

  • 长空夕醉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1:37:38

    良知,周敦颐,事物,即是,学派,王学,爱国,它是,私欲,形成了

  • 听闻你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1:37:38

    没想到大家都对王守仁提出的“致良知”到底什么意思呢?怎么才能做到?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长街听风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1:37:38

    王守仁的致良知什么意思?怎么做?这实际上是“陆王学派”理论体系的问题。首先我们先梳理一下“陆王学派”的由来。众所周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