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韩信交出兵权,并且故意贪腐,刘邦还会杀他吗?
原创

如果韩信交出兵权,并且故意贪腐,刘邦还会杀他吗?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交兵权就是笑话。事实上韩信被刘邦改封为楚王时。就已经丧失了兵权。此后多年。直到被杀。韩信都是光杆司令。

自污也没有用。萧何可以靠自污自保。是因为他当时是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有必要通过作践自己。向刘邦证明。自己这个丞相对汉室没有威胁。也绝无二心。

而韩信被刘邦降为淮阴侯后。就丧失了人身自由。此后多年。韩信一直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很少与外人有联络。

作为“笼中鸟”。韩信根本就不需要通过自污向谁表明自己对皇帝没有威胁。

大家都知道他的处境。如果他自污。反而是画蛇添足之举。让别人浮想联翩。

当然。这也不是说韩信就必死无疑。

如果韩信能放下身段。老老实实。安心于就只做一个侯爷。和大家打成一片。刘邦倒是真有可能考虑放他一条生路。

因为韩信不是丰沛系出身。也不是功勋系。

他入圈较晚。正式加入刘邦集团。并成为核心成员时。已经是在刘邦被封汉王之后了。

所以韩信从一开始。就不是刘邦嫡系。他的人设本就不是模范忠臣。

而且。韩信自己也没想过成为谁的嫡系。更没想过当谁的模范忠臣。

很多人常说。韩信忠于刘邦。可刘邦却辜负了韩信。刘邦是小人。白瞎了韩信的忠诚。

我觉得这种话有道理。但又不全对。

因为世人对韩信的评价是「国士无双」。

韩信也一直以春秋士人的标准要求自己。

他对刘邦的忠诚。夹杂了太多东西。

这其中。也许有愚忠。但占比肯定不大。

也有肯定知遇之恩。但占比肯定也不大。

真正让韩信能够在关键时刻不背叛。站台刘邦的原因。我觉得是韩信身为没落贵族。希望自己能从一而终。成全自己一世名节的心理在影响他的决断。

他早年在项羽军中待过一段时间。不受项羽重用。然后。他就跑路了。投奔了自认为会重用他的刘邦。

但在刘邦军中。他起初也不受重用。见自己还是混不出头。他又走了。是萧何苦头婆心才把他劝回来。

由此不难看出。从某种意义上说。韩信的人生追求就是靠自己本事。辅佐赏识自己的老板打天下。自己按劳分配。当个小股东。然后关起门来玩自己的。定期向大老板上贡。

他当然不会背叛大老板。但是他也不想成为谁的附庸。

他打心眼里就觉得。天下应该分封。认为刘邦就应该把天下分封给有功之臣。而自己作为军功第一人。在汉军之中威信仅次于刘邦的第二人。理应当王!

他自认为这个要求。并不算过分。春秋战国时代。大家不是一直就这样的吗?

而韩信的理念。刘邦清楚吗?

刘邦当然知道了。他在汉中与韩信讨论天下形势时。韩信就已经清楚表达了自己想法。

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何所不散!——《史记·淮阴侯列传》

这种理想。明显与刘邦是背道而驰的。

在刘邦心里。所有人都是给自己打工的。韩信业务能力很突出。战功很大。自己可以多赏点钱。但韩信要搞小圈子。这就让刘邦感到很过分了。

不过。虽然有理念冲突。可刘邦依然愿意用韩信。还设坛拜将。不拘一格的直接提拔韩信为大将军。

萧何曾对刘邦说过。“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

你刘邦要想坐天下。非得用韩信。

刘邦记住了这句话。所以。尽管韩信的理念与自己不一样。他也愿意用韩信。并且还准许韩信分兵。独立出去。自成一派。不用受自己节制。

估计刘邦起初并没有想太多。也没有想到韩信那么快就跟自己摊牌。

公元前206年。汉军兵出陈仓。正式打响楚汉战争。短短三年后的公元前203年。当韩信打下齐地后。立即派人找刘邦请封。表示自己想当假齐王。

这让刘邦很意外。甚至可以说是猝不及防。

前面说了。在韩信自己看来。封王要求并不过分。所以他提了。而由于理念冲突。刘邦一听封王要求。当即就瞬间暴怒。差点要坏事。幸亏张良在一旁提醒。让刘邦愤怒的情绪被理智战胜。表示要当就当真齐王嘛。假齐王算什么回事。韩信这才得到想要的。

一场风波。总算被平抑。

然而从这时候开始。刘邦和韩信。原本就存在的理念冲突。开始摆上了台面。两人在这个问题上。矛盾已经到了无法避免的地步。

后来刘邦在固陵被项羽击败。派人约韩信和彭越助战。两人都不来。刘邦很生气。但受形势所迫。刘邦也意识到。不封王。是不行了。不封王。手底下的悍将都不卖命。

于是在固陵被项羽一顿爆锤后。刘邦狠下心来也封彭越为王。还帮英布恢复了地盘。有了这个基础。垓下之战。汉朝才终于定鼎。

天下平定之后。刘邦立即翻脸不认人。他做了皇帝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剥夺韩信兵权。然后改封为楚王。

他此举的意图很明显。异姓王就不该存在。

其实这本来就是刘邦一直的理念。

只是当时的异姓王。都没有意识到刘邦消灭异姓王的决心有多强烈。

在韩信看来。楚地远比齐地要穷。而且齐地经营已久。刘邦把他改封到楚国。他肯定很不高兴。不过。他并没有意识到刘邦的决心。当楚王。他心理也能接受。毕竟自己还是王。他也就忍了。

然而没过多久。韩信又被降为淮阴侯。此时的刘邦很满意。目的达到了。韩信则终于无法接受了。

韩信死前。曾说“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韩信不甘心。感叹“早知道这样。不如当时就造了拉倒”。

在韩信哀叹期间。彭越造反被刘邦拿下。

一些汉廷官员上书。请求刘邦处死彭越。

刘邦想了想。还是赦免了彭越。只将其废为平民百姓。流放到蜀地青衣县。

我觉得。这时候的刘邦应该是真心希望韩信和彭越能接受现实。不要想着当王了。就像同为汉初三杰的萧何、张良一样。安安稳稳当个侯爷。偶尔入宫。回忆峥嵘岁月。把酒言欢。一起感慨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也挺好的。

只是韩信和彭越无法接受。

彭越在流放的路上。正好碰到吕后。彭越对着吕后哭泣。希望吕后能帮自己说好话。吕后表明面答应下来。回去就骂刘邦犯傻。彭越那种豪壮而勇敢的人。也不杀。你老糊涂了吗?留着这种祸患?

结果。彭越最终被吕后设计。又以谋反罪名抓了起来。廷尉王恬在吕后授意下。呈报请诛灭彭越家族。刘邦批准了。于是彭越全家被杀。

彭越死后一年。韩信的埋怨被人检举揭发给吕后。然后。他就死在了吕后手上。

刘邦听说韩信死后。史料记载“且喜且怜”。

吕后杀韩信。没有刘邦首肯。是不可能的。

但听说韩信死了。刘邦心里也很不好受。

他不杀彭越。架空韩信。就是希望他们能接受现实。只是无奈。大家理念不合。被拿下的韩信、彭越不愿接受现实。刘邦再想到自己垂垂老矣。太子年幼暗弱。而韩信才三十多岁。身强体壮。还能活很久。种种现实与不确定性交织在一起。

那位兵仙。无双国士。大将军。

那位游击战术创始人。梁王爷。

都不能留!杀了吧。都杀了吧。

回到问题本身来说。

以韩信晚年的处境而言。主动交出兵权。且故意贪腐。没有任何意义。刘邦会默许吕后杀韩信。是因为韩信的存在就是威胁。

大将军不是丞相。后者如果清誉不好。是不会有人心的。而大将军不需要清誉。能打胜仗即可。将士们还在乎大将军的清誉?

而且。韩信还总是心有不甘。不愿意面对已经是事实的现实。周勃、灌婴与他同列。他闷闷不乐。觉得自己被羞辱了。他去拜访樊哙。后者行跪拜礼。恭迎恭送。他却自嘲这辈子居然同樊哙为伍。

他不愿意自降身份。不愿意与他瞧不起的莽夫们打成一片。这就很尴尬了。这等于是向世人表态。他仍然心有不甘。心里有委屈。

刘邦不是多愁善感的人。但他也不是屠夫。

后人常把刘邦和朱元璋划为一类人。这明显就冤枉了刘邦。

韩信死后。刘邦派人抓来蒯通。质问他当年为什么唆使韩信反叛?蒯通说确有此事。但那时候自己只认识韩信。不认识陛下。故而才有此一事。

刘邦知道后。就放了蒯通。

这说明刘邦还是个讲道理的人。

韩信的凭恃。是他的军事才能。这是藏在他脑子深处的玩意。毁不掉。除非把他杀了。

刘邦本不想杀韩信。他希望韩信能按照自己给他的剧本活着。可韩信又不愿意。他不愿意自己就这样活着。

那没办法了。刘邦只好默认吕后毁掉韩信。

其他观点:

很明显不会。如果韩信能够故意贪腐。学王翦、学萧何。刘邦不会杀他。哪有人开国之后。愿意整日忙着平叛呢?如果功臣们都能学萧何故意贪腐。过纸醉金迷的生活。刘邦也不至于开国就开始平叛。直至生命最后时刻。

俗话说。不作死就不会死。韩信的死不能怨刘邦。也不能怨吕雉。是韩信自己作死。

实际上不是刘邦真正要杀他。也不是吕雉要杀他。而是韩信已反。

“垓下之战”韩信的功劳最大。刘邦四十万大军。韩信一人领导30万。项羽乌江自刎后。楚汉争霸结束。刘邦获胜。韩信本以为刘邦应该大加封赏与他。可刘邦怕啊。韩信这时指挥的兵马是他自己领导的兵马的两倍。换成任何人都要忌惮的。所以刘邦就以讨伐鲁国为名。引兵北上。在定陶剥夺了韩信部分军权。并且以韩信熟悉楚国为名。改封为楚王。

公元前201年十月。有人告韩信谋反。刘邦曾想发兵征讨。陈平建议借游云梦、会诸侯之际。一举拿下韩信。当韩信得知刘邦要来云梦。这本是韩信造反的好机会。可他不敢。为求自保。韩信献上了叛将钟离昧的头颅。但仍未逃脱被擒命运。刘邦一到韩信驻地。就以“人告公反”的理由。把他捆绑押解至洛阳。降封为淮阴侯。刘邦这时候是可以杀掉韩信的。可他没有。危险对于刘邦来说好似解除了。他也不想落下杀功臣的罪名。

可韩信一再被削地夺爵。对刘邦越来越不满。常常称病不上朝。并不愿与自己曾经的下属同朝为官。韩信一直自视甚高。他认为汉家天下是他打下来的。如果没有他。刘邦哪有能力得到天下?韩信对刘邦的不满和轻视也时有表露。如在一次议论各人的统兵能力时。韩信竟当面说刘邦“陛下不过能将兵十万”。而说自己则“多多益善耳”。

韩信的不满情绪。不久就发展到真正的谋反活动。他与阳夏侯陈豨暗中约定。陈稀代地起兵造反。韩信从中央响应配合。高祖十年九月。陈豨公开宣布反汉。自立为代王。刘邦亲自领兵平叛。韩信称自己生病不能随军。等到刘邦走后。韩信一边做准备、一边观望战局。实际上这时候韩信已经准备的很充分了。可韩信磨磨叽叽就是不敢。他在等前方战况。如果陈豨获胜。他就立即控制中央朝廷。如果输了。那就再做打算。

当韩信犹豫不决时。他谋反之事被自家下人告发。这吓坏了吕雉。吕雉找来萧何商议除韩信。萧何谎称说陈豨已被俘获处死。列侯群臣都来祝贺。朝臣入宫庆贺。韩信也不得不入宫。哪里想到。他一入长乐宫。就被吕后、萧何拿下。斩于长乐钟室。

刘邦“闻信死。且喜且哀”。刘邦听到韩信被杀。是既高兴又悲哀的。喜的是心腹大患除了。哀的是一代名将就这样自己作死了。太可惜了。

性格决定命运。韩信是有很多造反机会的。可他都不敢。临死前他说“悔恨没有采纳蒯通的计谋。”意思说。他应该在封齐王的时候就造反。那时造反最差的结果是三分天下啊!可韩信不敢啊!“胯下之辱”的典故太能说明韩信的性格了。他是不敢独自出头的。也就是说他不具备领袖的性格。

对韩信来讲。最好结局应该是早早学王翦。才能得善终。

其他观点:

以当时汉初的局面。韩信就是个必死的局。无解。

首先韩信对于汉朝统治者。无论是汉高祖刘邦还是吕后。都已经没有了啥利用价值。反而成了捧在手里的烫手山芋。这明显就不是刘邦搞个什么赏赐、收买人心就能解决的……再说了。拿什么赏?赏无可赏了好吗……已经是个亲王级别的王爵了。位极人臣。再进一步。那就是皇帝宝座了……

其次。从韩信的角度来说。就算是交出兵权、或者故意贪腐。基本上没啥用了……因为战神的形象深入人心。所谓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就算韩信真的没造反的心思。那万一别人利用他的名头来造反呢?以韩信战无不胜的战神形象。再加上那个时代资讯并不发达。信息传递基本靠吼和以讹传讹的现状。忽悠一些愚民起来造反。不是件很难的事儿……那对皇帝来说。是绝对不能容忍的。秦桧收拾岳飞那句“莫须有”。倒也并不是全无道理。

那么好了。对于皇帝来说。真正把威胁消灭的唯一和最好办法。那就是从肉体上消灭。。。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一路有晗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1:40:56

    刘邦,韩信,项羽,吕后,淮阴,天下,兵权,楚王,理念,的人

  • 夜深时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1:40:56

    没想到大家都对如果韩信交出兵权,并且故意贪腐,刘邦还会杀他吗?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小新卖蜡笔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1:40:56

    交兵权就是笑话。事实上韩信被刘邦改封为楚王时。就已经丧失了兵权。此后多年。直到被杀。韩信都是光杆司令。自污也没有用。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