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是历史发展的普通规律。
北宋的灭亡。不但不是因为宋仁宗任用名臣所致。相反是因为宋仁宗的仁政。才使北宋得以中兴。推迟了北宋灭亡的时间。
北宋最终灭亡。可以说完全是历史发展规律所致。这里面既有内外。也有外因。
公元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取代后周。建立大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大分裂局面。公元1127年。经过靖康之难后的北宋最终灭国。共享国167年。传位9位皇帝。
其中宋仁宗在位时期。是北宋社会相对繁荣富强、安定祥和最长的时期。
仁政治国
宋仁宗12岁即位。在位时间长达41年。是北宋9位皇帝里面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宋仁宗时期。任用诸多名臣如:范仲淹、欧阳修、富弼、晏殊、文彦博等文臣。武将有如韩琦、狄青等著名将领。正是这些文臣武将的得力辅助。宋仁宗时期才能够有比较好的治国效果。
有人说宋仁宗在位时间在政治、军事方面均没有大的作为。但是。正是宋仁宗实施仁政、任用名臣。振兴国力。安稳天下。才使北宋在他的治理下度过了安定繁荣的41余年。
01 灭亡内因。
宋仁宗之后。北宋又有5位皇帝先后即位。但他们总共在位时间才64年。人平均在位时间不足13年。其中宋英宗在位4年即去世;宋钦宗在位时间2年即被灭国。宋神宗、宋哲宗在位期间为了振兴北宋前后实行的变法。均以失败告终。不但没有起到振兴北宋的目的。反而因为严重的内耗大大损伤了国家的元气。
宋徽宗在位期间。任用奸臣、腐败享乐、政治黑暗、欺压百姓。加剧百姓与统治阶级的矛盾。后来爆发先后了宋江、方腊农民起义。严重的打击了本就虚弱不堪的北宋政权。
北宋建国后。在军事上采用重文削武策略。虽然避免了藩镇割据的出现。但是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国家军力削弱。无法有效抵抗外来侵略。在政治上也采用中央集权、分化事权的策略。虽然也保证了政权的高度集中和国家的统一。但在另一方面却造成了国家实力虚弱的现实状况。
02 外部因素
北宋时期。毗邻的辽国、西夏、金国也都先后崛起。他们都对富饶的大宋虎视眈眈、不断发动战争。连年的战争。也都大大削弱着北宋的国力。特别是北宋后期。国家实力消弱、军力低迷的情况下。西夏、金国对北宋持续的战争。把本就摇摇欲坠的北宋推向灭亡边缘。1126年发生了靖康之难。次年便使北宋灭亡了。
【总结】我们应该以正确的历史发展观来看待历史问题。正如文首所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道理。政权的兴衰更迭。从根本上来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大势所趋。非个人力量使然。
宋仁宗任用贤臣、实施仁政。对国家进行综合、有效的治理。才带来北宋40余年的繁荣和稳定。让北宋中兴、国家得以更长久的延续存活。否则可能早就灭亡了。
一个政权之所以灭亡。在内来说因为是思想陈旧、政治腐败、社会黑暗造成的;在外是其他国家或部族文化兴盛、国力强大、有对外扩张的强烈需求造成的。内外因结合在一起就造成了一个政权的衰败、新的政权的兴起。
其他观点:
宋仁宗死于1063年。距靖康之役1127年北宋灭亡。足足有64年之久。相隔半个多世纪。我认为两者之间根本没有必然联系。八杆子打不着边的。
宋仁宗在位42年。被誉为“千古仁君”。开创一代“仁宗盛治”。他为政清明。善于纳谏。从善如流。性情温和。为人仁义。知人善任。边疆基本安定。百姓安居乐业。仁宗时代聚集着许多名臣。如韩琦、富弼、欧阳修、晏殊、范仲淹等。这些名臣不仅为政出色。诗文个个了得。仁宗朝可谓人材济济。名臣辈出。天下尽知。
可是。试问经过64年后。皇帝都换了好几任了。仁宗朝的名臣们早就驾鹤西去不知多少年了。他们在仁宗一朝基本圆满地完成了历史使命。政治清明。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又有谁能管得了身后事呀?所以说他们与靖康之役有关联有点扯远了!您说呢?
北宋自公元96O年。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到1127年靖康之役导致北宋灭亡。享国167年。经历了从强盛到衰弱的漫长历史进程。
靖康之役。也称靖康之难。靖康之耻。靖康之变。是北宋最后一个皇帝宋钦宗靖康二年。即1127年发生的灭国之耻。靖康之役的发生原因很多。后世的历朝历代都有评说。大抵有以下几个原因:
这个由王安石背锅的论调在南宋、明代很盛行。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是指宋神宗时的王安石变法打破了原有的秩序、法度。造成原来的朋党之争演变成新旧党先后执政。朝庭内耗不断。把好好的江山折腾坏了。这是其一。
其二则是王安石变法。本意是为国家变法图强。增加国库收入。初衷看似不错。也取得了一些效果。实则朝庭的政策落实到下面。早就变形了。亦可看出政策制定者轻率。没有充分调研。了解政策实效。因为当时的旧党都被贬谪。就剩王安石新党。他们一手遮天。反对声音都被扼制。最终政策到底层。出现了诸多现实问题。造成了与民争利。老百姓不堪税负、利息盘剥。大量弃地流亡现象。社会矛盾越来越明显。
北宋从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开始。“重文抑武”一直贯穿北宋朝。导致当权者全是文官。武官根本没有地位。对外武备松驰。虽说没有唐朝的藩镇割据之大患。似乎北宋内忧不存在。但造成外患频频。因为不重视武备。一旦外族侵扰。军队的战斗力不堪一击。一般只好以守城为主。最后几乎都是求和为上。上贡纳岁币是免不了的。长期下去。危机重重。眼看着周围几个邻邦一天天坐大。如狼似虎地盯着宋这块肥肉。
狄青为武将。有功。智谋双全。却屡屡被文臣参奏。不为皇帝重用。如欧阳修曾力主仁宗弃用狄青。说他身为武将知晓国家机密。对朝庭不利。这种高级有功的武将都不容于朝。可见北宋“重文抑武”政策深入骨髓。
跟宋仁宗重用一大批名臣完全不同的是。这位书画诗文一流的宋徽宗却重用蔡京、童贯等一些奸臣。导致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当时宋徽宗与权臣的目的是收复幽云十六州。这个十六州是被辽国吞了去的。是北宋朝上至皇帝下至百姓的心病。宋徽宗却在权臣的鼓动下。做出了联金攻打辽的决策。以图雪耻。一举收复幽云十六州。立个举世大功。
世间哪有这么便宜的事?不仅北宋这边如意算盘落了空。只讨得一半州回来。还竭力举国庆功。沉浸在末世的狂欢中。谁承想。在联金攻辽的战事中。被虎狼之心的金国瞧出了宋军的虚弱。萌生了攻宋的打算。金国便在1125年灭辽后。借口宋朝收留了一名辽逃亡的将领。分东、西两路进攻北宋。并很快直逼东京。
1、第一次东京保卫战以宋胜利结束。
北宋得知金国分兵两路向东京而来。满朝文武大臣吓得不知该怎么办。只有太常少卿(掌管礼乐和祭祀的官)李纲坚决主张抵抗金兵。
宋徽宗看到形势危险。便宣布退位。不久带着2万亲兵逃出东京避难去了。宋钦宗即位。起先把李纲提升为兵部侍郎。并且下诏亲自讨伐金兵。在李纲主持下的东京保卫战中。先到的东路金兵被击退。金兵退走了。
2、主和派得势。形势反转。
哪料西路的金兵却不肯罢休。加强攻打太原。宋钦宗在投降派大臣的怂恿下把李纲调到太原。兵败后又把他调往南方。最后。太原城在被西路金兵围困了8个月后。城破。
这时金太宗下令金兵进攻东京。东、西路军在攻下太原后继续南下。守卫黄河的13万宋军被金兵的虚张声势所吓倒。纷纷逃命。如此这般。金军不费一刀一枪顺利渡过黄河。没有多久便赶到东京城下。遂猛烈攻城。
3、东京城破。靖康之变。北宋亡。
形势急转直下。这时东京城里只剩下3万禁军。也是七零八落。差不多逃亡一大半。眼见各路勤王兵不至。宋钦宗只好求降。宋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押着被俘虏的宋徽宗、钦宗两个皇帝和皇族、官吏二三千人。满载着搜刮去的财物。回到北方去。北宋王朝宣告灭亡。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历史是浩浩荡荡向前进的。历代王朝的兴起、消亡等原因各有不同。但细细分析。总能找出几点原因来。不过后世人评价大抵众说纷纭。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本人查阅了北宋相关史料。金国灭宋的东、西路军首领的人物生平介绍等。如有不妥。敬请见谅。@长之安兮
图片来自网络
喜欢请点赞关注
其他观点:
古代人寿命不长。八十年差不多四代人的时间了。这些名臣都去世了。换句话说。名臣和能打仗是两码事!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 在北京月入14k,这种情况下要不要离职呢?
- 27岁:考研还是考公?该如何做出选择?
- 如何平衡自己的时间与陪伴孩子的时间?有哪些实用方法?
- 大专女生学前教育毕业一年多,有两家园工作经验想转行该咋办?
- 普通人怎样做才能挣到钱?有哪些途径和方法?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67917.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北宋,靖康,仁宗,东京,皇帝,仁政,武将,政权,国家,太原
没想到大家都对宋仁宗时有许多名臣,可为何仁宗去世不到80年就发生了靖康之役?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是历史发展的普通规律。北宋的灭亡。不但不是因为宋仁宗任用名臣所致。相反是因为宋仁宗的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