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嫡长子制度很封建,皇太极去世后,为何会是九子顺治继位?
原创

古代嫡长子制度很封建,皇太极去世后,为何会是九子顺治继位?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也是满清统治者尝试对皇位继承人制度改革的一个标志。因为在清朝以前。中国的皇位继承人一直秉承嫡长子继承制度。就是说有嫡子嫡子继承。没嫡子长子继承。这一制度缺陷非常明显。历朝历代都有皇位继承人是天生弱智或有重大疾病。严重的影响了国家的统治。甚至导致国家灭亡。有鉴于明朝灭亡的教训。皇太极在临死前。确定第九子顺治继承皇位。除了有限制多尔衮等人的考虑。更看中顺治的出色的政治潜能。顺治以后。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等人在选择自己的 皇位继承人时。都秉承立贤不立长的祖宗家法。直到清朝灭亡。

其他观点:

嫡长子继承制是中原王朝长期实行的一项皇位、爵位乃至家产继承方面的制度。总结起来就是:有嫡立嫡、无嫡立长、长幼有序。以皇位为例。有嫡子存在。则立嫡子中最长者为继承人。也就是皇太子。如果嫡长子去世或者被废。则选择其他嫡子中年长者。无嫡子或者嫡子皆亡、皆被废。这才轮到庶出的儿子。同样是长者优先。这样做法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诸子争储、兄弟阋墙的局面出现?但是。嫡长子继承制有一个重大缺陷。那就是只凭出身。经常会出现庸才、甚至蠢材成为继承人。而堵死了贤才的进位之路。但无论怎么说。终究不失为一个有效避免兄弟阋墙、政局动荡的好方法。

清王朝第一次试水嫡长子继承制是在康熙十四年。清圣祖玄烨明立嫡长子、皇次子胤礽为皇太子。这是清朝唯一一次尝试。也是最后一次尝试。更是非常失败的一次尝试!经历了胤礽两次被废和“九子夺嫡”之后。清世宗胤禛最终提出了一个改良版。也就是所谓的秘密立储。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在康熙十四年之前。清王朝是不存在嫡长子继承制的。但是嫡子优先的大原则还是存在的。清太祖努尔哈赤时期所谓的“四大贝勒”。实际上除了其胞弟舒尔哈齐的儿子阿敏。都是清太祖的嫡子。代善是清太祖原配佟佳氏所生。莽古尔泰是其第一位继妻富察氏所生。清太宗皇太极其是第二位继妻叶赫那拉氏所生。包括后来叱咤风云的多尔衮三兄弟。同样也是嫡子。他们是清太祖第三位继妻乌拉那拉氏所生。而庶出的儿子。如康熙初年党附鳌拜的班布尔善。他的父亲塔拜就是清太祖庶出的儿子。就没有太高的待遇了……直到顺治年间。才被侄子清世祖福临追封了一个最低的入八分爵位——奉恩辅国公。

那么。清太宗去世后。为什么继承皇位的是第九子、也就是清世祖而不是其他儿子呢?抛开多尔衮和豪格争位的大背景不谈。只说清太宗皇子的出身。

清太宗于崇德元年改元称帝之后。虽然没有建立后来清朝后宫的那一套制度。但也进行了一个粗略的区分。设立了所谓“崇德五宫”。何为“崇德五宫”?即中宫清宁宫皇后(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东宫关雎宫宸妃(敏惠恭和元妃博尔济吉特氏)、西宫麟趾宫贵妃(懿靖大贵妃博尔济吉特氏)、次东宫衍庆宫淑妃(康惠淑妃博尔济吉特氏)、次西宫永福宫庄妃(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这五宫福晋中。孝端文皇后是正室(当然也是继妻)地位最高。其他四位的地位要低于孝端文皇后。但是要远高于其他侧室、也就是史籍中常出现的所谓“庶妃”(说直白些就是没有名分的小妾)。除此之外。还有已经作古的清太宗原配福晋钮祜禄氏、继室福临乌喇纳喇氏(豪格生母)。到清太宗去世时。他活着的儿子当中。只有豪格是嫡出。其他所有儿子都是庶出。这也是豪格和多尔衮争位的本钱之一和底气所在。但是。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这里就不铺开说了。

清太宗唯一的嫡子豪格退出之后。剩下的只有五宫福晋所生之子最为尊贵。那么。有谁呢?只有第九子清世祖和第十一子襄昭亲王博穆博果尔。清世祖是永福宫庄妃(孝庄文皇后)所生。博穆博果尔是麟趾宫贵妃(懿靖大贵妃)所生。按理说。博穆博果尔的生母地位彼时排在孝庄文皇后之上。应该博穆博果尔更有机会才对。但是。毕竟都是庶出。这个地位高低就和后来贵妃和妃的儿子一样。差别并不是非常大。

此外。还有几个比较重要的原因:一、博穆博果尔彼时只有虚三岁。实在太小了。二、清世祖的嫡母孝端文皇后实际上也是他姑姥姥、是孝庄文皇后的亲姑姑。选择清世祖即位对于孝端文皇后维护自身地位来说最为有利。因此。孝端文皇后坚决支持清世祖而不是博穆博果尔。三、博穆博果尔的生母麟趾宫贵妃(懿靖大贵妃)曾经是蒙古帝国末代大汗、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的嫡福晋。这一点多多少少是会给博穆博果尔造成一些负面影响的。因为她妈在外藩蒙古圈子里的影响力太大(当初清太宗纳她为妃主要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宗室王公们可不想找这么一个背景深厚的“傀儡”。相对而言。最早归附的满洲的蒙古科尔沁部(孝端、孝庄文皇后娘家)对于宗室王公们的压力要小很多。他们更能接受清世祖即位而不是博穆博果尔。

因此。在豪格退出之后。实际上有资格继承皇位的只有清世祖和博穆博果尔两位皇子。最终现实利益决定一切。宗室王公们选择了对自身更为有利的清世祖。当然。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多尔衮与豪格妥协。双双退出的前提之下。否则也就没清世祖什么事情了。说到底。清世祖就是捡漏而已。

其他观点:

谁出的这题?

嫡长子继承制度从来都是汉族的传统。

作为通古斯野人的满清政权。从来都试图学习先进文明。但大体遭遇失败。真正是嫡长子继承皇位的满清皇帝。只有道光。

在这里要说明。所谓嫡长子。是指继承皇位时的身份。皇帝继位后加封追封生母当然是无效的行为。就不能说他是嫡长子。

具体说。努尔哈赤死亡。嫡长子是代善。代善是努尔哈赤元配佟佳氏所出次子。长子祁英已经死亡。同时。嫡子还有大妃阿巴亥的三个儿子。阿济格、多尔衮、多铎。还有努尔哈赤继妻所出的莽古尔泰与德格类。

然而。四大贝勒通力合作。逼殉阿巴亥。共同领政。选择唯一有可能继承也是势力最小的皇太极当大汗。

说到底。满清初期是军事贵族共和制。各以实力说话。共同推举继承人。即便皇太极初期也是战战兢兢。被迫公开盟誓。宗亲贵族哪怕犯罪也不能由大汗吞并兵马。牛录得分给犯罪者的兄弟子侄。皇太极也竭力拉拢多尔衮三兄弟以维持平衡。到击败林丹汗。蒙古各部基本臣服之后。皇太极才有足够的资本收拾二贝勒阿敏(镶蓝旗交给了其弟济尔哈朗)。又在三贝勒莽古尔泰死后。继任者德格类也暴死。才借大逆案吞并其正蓝旗。

皇太极死亡时。由于原配钮钴禄氏与继妻哲哲无子。所以皇太极本人没有嫡子。

依旧还是以实力说话。两黄旗支持皇子。正蓝旗支持豪格。两白旗支持多尔衮。两红旗及镶蓝旗支持皇子。所以。多尔衮退让。以支持福临做继承人。自己与济尔哈朗辅政为条件换取自己不当继承人。

这个方案符合两黄旗利益。保住了皇帝亲军身份。对镶蓝旗与两白旗来说是得利。更是皇太极正妻哲哲与孝庄的利益最大化。八旗已囊括五旗。自然得到通过。

此后。顺治亲政早死。控制中央权力的孝庄以顺治遗诏方式确立康熙的继承人身份。由于康熙当皇帝时间长。逐步收紧权力。不仅大肆向议政王大臣会议派遣下级满官。还加入不少汉族官员。议政王大臣会议的等级大幅下降。失去了对皇帝的制约能力。同时。康熙安排亲信到各地任驻防将军控制下五旗军队。之后分封儿子到下五旗分领牛录。各宗亲已无力反抗康熙的抢劫行为。雍正时期。设置旗务大臣与诸王贝勒贝子国公共同主持各旗民政事务。下五旗宗亲被完全架空。所以。乾隆时期最终废除已毫无意义的议政王大臣会议。

也就是自康熙开始。皇位继承人的指定完全由皇帝做主。雍正进一步强化。以秘密建储制度防止太子结党威胁皇权。也令所有满清王公失去对皇帝继承人的监督权。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陌清茗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2:05:56

    长子,皇位,太极,继承人,贝勒,皇后,世祖,努尔哈赤,都是,贵妃

  • 眼角痣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2:05:56

    没想到大家都对古代嫡长子制度很封建,皇太极去世后,为何会是九子顺治继位?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擦掉眼泪我依然是王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2:05:56

    这个问题其实也是满清统治者尝试对皇位继承人制度改革的一个标志。因为在清朝以前。中国的皇位继承人一直秉承嫡长子继承制度。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