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感谢题主提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这个问题抓住了众多《诗经》爱好者的痛点。“兴观群怨”出自《论语·阳货篇》。它原指读《诗经》可以培养人的四种能力。后引申为读《诗经》具有广泛的社会功能。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莉莉分这样来理解这段话:怎能不学习《诗经》呢?《诗》可以打开心智 、提升修养;可以观察万物、了解盛衰;可以加强交流。达成共识;可以惩恶扬善。匡正时弊。这于人于己、于家于国都是好事儿。更何况。还可以从中认识诸如鸟兽草木之类的大千世界。
这不是片面地夸大《诗经》的作用。而是与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终极追求相联系的。具体可以结合《诗经》里的篇目。理解其中深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虚实相生的意境。写实方面。广袤而洁白的蒹葭丛里。伊人可望而不可即。虚的一面。理想很难达成。需要经历千百般的努力。
用苇草比喻理想。托物言志。透过具体的和想象的空间。激发读者的意志。要不畏险阻。不断追求啊。就像诗人汪国真说的。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观”强调诗能对人的精神世界能有所感发。诗能“修身”。
溱(zhēn)与(wěi)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jiān)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cú。同徂)。且往观乎?洧之外。洵(xún)訏(xū)于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溱与洧。是郑国的两条河流;涣涣。是河水流动的样子;士与女。是本诗的男女主角;他们女唱士随。互赠芍药。享受相聚的欢愉。
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了解春秋时期。郑国上巳节的习俗风情。这一天。年轻的朋友们。手持兰草来到河边相会。洗衣濯足、游乐祈福。
“观”的主要作用是“观风俗之盛衰”和“考见得失”。是人们认识世界进而改造世界的基础。往上走。便可以与“治国”联系起来。
瞻彼淇奥(yù)。绿竹猗猗(yī)。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xiàn)兮。赫兮咺(xuān)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xuān)兮。
淇水旁。河岸弯弯、绿竹修拔。一个学问与品德俱佳的男子穿行其间。从他的神态、风度可以看出他的胸怀和修养。真是一见倾心难忘记呀。
表面上是一首夸赞诗。但《淇奥》更开创了以竹貌喻人品的先河。这个流传和切磋琢磨的过程。是“诗可以群”的体现。
我们今天。也依然在干这件事。写诗喜欢用“与君共勉”的题跋。热衷于参加“诗歌朗诵会”。这是一次次“群居相切磋”(《论语集解》孔安国)的过程。
“群”是沟通。它以诗为媒。把一个个零散的、个人化的观点。聚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个约定俗成的认识。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jià)不穑(sè)。胡取禾三百廛(chán)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xuán。同悬)貆(huán)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是砍树的声音。砍倒的树放在河边。等着搬运回家。看了轻轻打着漩儿的河水。想起那些不劳动的统治者们。粮食和猎物都被他们夺去了。那些老少爷们儿。确定不是在吃闲饭?
“苛政猛于虎”。这首诗塑造的正是统治者和劳动者的对立。体现了被剥削者面对不公待遇的愤懑。他们辛辛苦苦的劳动成果。白白被统治阶级夺去享受。于是发出灵魂拷问。
但是由于古时倡导“怨而不怒”仁政的思想。他们只能把自己心里的不满诉诸于诗。让读到诗的统治者们有所醒悟。诗在默默地助力“平天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不仅具有不朽的文学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社交价值以及社会功用。具体用“兴观群怨”可以加以总结。但是“兴观群怨”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体现出一种认知的过程。丛内省到外化。从个人到集体。是“知——情——意”的进阶过程。它与古人的人生追求步调一致。到了今天。仍在沿用。成为文学创作或文艺理论研究的一种自觉。
我是@莉莉分 。以上的回答您还满意吗?如有不同意见。欢迎评论区探讨。喜欢的加关注!
其他观点:
古人对于《诗经》的作用有四个字的评价。叫做“兴观群怨”。
那么。什么是“兴观群怨”呢?《诗经》作为一部诗歌总集。它的现实意义又在哪里呢?
“兴”:引譬连类。感发意志
“兴”是一种创作手法。叫做“起兴”。用于表达《诗经》的现实意义的时候。多是从其对观诗者内心情志的引动来说的。
古人作诗。无论是后来的古风还是近体诗。抑或者是之前的杂言诗。都讲求一个“诗言志”的传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评论者提出的“诗缘情”其实就是“诗言志”的另一种提法。
那么。既然在作诗之处就蕴含着作者的“情志”。那么作者自然是希望能被人了解的。这就是“兴”的作用。
比如说《桃夭》一诗。在开篇就言: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这一句其实和全诗的主旨“宜室宜家”并没有太大的关联。但是这种描写的方式确实会给人带入一种烂漫的意境之中。
试想。桃花繁盛。烂漫绚丽的场景。和“宜室宜家”的喜悦。在精神层面上是否有着相通之处?
气氛的营造和情感的共鸣。在开卷之后会更容易地将人带入某一种氛围之中。
在桃花盛开的场景里言成家之喜悦。自然是让人更为舒适。而像《蒹葭》这种“寒露霜天”的境况中。言说“求而不得”的心伤就更为合理了。
“观”:观风俗之盛衰。考证得失
《诗经》中的诗歌并不是一时一地所作。而是各个时代的采诗人游走各地。采集到的民间诗歌。对之进行整理和改写。后世又有孔子等人对其进行编纂和修订。所以在不同的诗歌中就会反映不同的时代和风俗。
比如争议很大的“郑卫”之风。
季札观诗的时候。曾经说过“郑卫多君子”。而经过孔子编纂的《诗经》。在后世人眼中“郑卫”之风是“淫”的代表。
比如《溱洧》一诗。它所描述的场景就让人有不同的解释。
它讲了在溱洧河畔。男女之间的私自约会场景。
有人认为这是有违“礼教”的。是一首“诲淫”之诗。孔子选取这样的诗歌进入《诗经》。是为了让人警醒。要“思无邪”。
而也有人认为。这首诗歌讲述的是“上巳节”男女欢会水滨。表达倾慕的习俗。虽然男女之间的公然约会是不符合礼制的。但在这“上巳节”这一天是合理的。
这种争端其实很有可能就是风俗流变所造成的。历来研究《诗经》的学者可以根据这样的争论来考证当时历史环境的变化。
“群”:互相切磋。和而不流
“群”。顾名思义。就是不同学者之间对于《诗经》的理解有所不同。所以互相交流。共同进步。
这些学者不局限于一个学派甚至一个时代。不同时期的学者都有发言权。
比如《诗经》中的第一篇《关雎》。对于这一篇的争议就很大。有很多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精彩见解。
比如在《小序》中认为是“美后妃之德”。《集传》里更是直接点明是“宫人之咏大姒、文王”。这也是一贯以来的“诗教”观。将《诗经》中的很多诗歌与政治取得关联。
这种说法有道理。因为采诗人的任务就是和政治有直接关联的。
而在如方玉润等学者的眼中。《关雎》一诗的内涵就是其字面含义。“乐得淑女以配君子”。
这种不同时代、不同学派的争端。使得诗歌的研究更为深入。学者之间的互相辩论也使得自身的学术素养不断提高。
不局限于诗歌。对于与《诗经》相关的一些内容同样也有讨论的价值。
比如“风雅颂”中。有“变风”和“变雅”之说。主流观点认为这些诗歌的出现是因为政治混乱的原因。比如《大序》中说:
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
而也有一些学者。像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认为。“风雅颂”是不同诗歌的体裁。而“变风”和“变雅”是“风”和“雅”这种音乐的变体而已。就像词牌当中有《摊破浣溪沙》、《减字木兰花》等等。
“怨”:怨刺上政
“怨”是《诗经》非常重要的一个现实意义。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怨”不是“怨恨”。而是一种“美刺”精神。
即。《诗经》中的“怨”不是为了表达对于统治阶级的不满。而是希望统治阶级能改正自己的不足。以达到更好的统治。
表达这种思想一般会用古今对比的手法来实现。
比如《汉广》一诗。通过对文王之时的“德化”之怀念。来讽刺当时世风日下的现状。其目的不在于贬低当时的统治者。也不止于怀古的思绪。而是想通过这样的言辞来使得当时的统治者认识到自己治理国家时的不足。进而向文王这等圣贤学习。
这也是所谓的“怨而不怒”、“哀而不伤”。
“怨”这一作用是《诗经》中收录诗歌最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其所由来。采诗人通过对于民间诉求的了解而创作。使得上层统治者听到下层人民的呼声。进而改正自身。
这种手法被后来很多文学作品所继承。比如汉乐府的“美刺”精神。以及怀古作品等等。其功用都是从《诗经》中的“怨”而衍生出来的。
中国传统文学当中。“务实”一直是一种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精神。诸如“魏晋玄学”等空谈这是短短几十年便销声匿迹。彻底没落。其他时代里的文学多多少少都带有现实意义。
所以。《诗经》等作品并不仅仅是诗歌那么简单。它所寄寓着无数代人对于现实的关怀。通过研读这些作品。可以研究不同的时代与社会。并且对于现实有所启迪。
这也就是“兴观群怨”所表达的真正内涵。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
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其他观点:
我是木子小又又。很高兴能与你讨论这个问题。
《论语·阳货》篇记载道:“子日: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草木鸟善之名。”孔子对文学作品的美学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等乃至知识学习方面。都作了充分的肯定。他的“兴观群怨”说对后来的诗学理论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下面我将以《国风·卫风·淇奥》为例具体而言:
《诗经》原文
《国风·卫风·淇奥》
瞻彼淇奥(yù)。绿竹猗(yī)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cuō)。如琢如磨。瑟兮僩(xiàn)兮。赫兮咺(xuān)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xuān)兮。
瞻彼淇奥。绿竹如箦(zé)。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bì)。宽兮绰兮。猗(yǐ)重(chóng)较兮。善戏谑(xuè)兮。不为虐兮。
“兴观群怨”说——“兴”
子贡就曾由“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二句联想到了一个人在道德品质修养中。要反复推敲不断深入。《论语·学而》篇记载:“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兴观群怨”说——“观”
“观” 。是就文学作品的认识作用而言的。 而孔子所说“观”比较侧重在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感情心态。孔子讲的“观”。不仅是观诗的客观内容。也观诗人的主观意图。针对当时盛行的“赋诗言志”。也可以观赋诗人之志。
从诗“可以观”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孔子对文艺与现实关系的理解。他要求文艺能比较具体、比较确切地反映现实的真实状况,体现了孔子文艺思想中的现实主义特征。
“兴观群怨”说——“群”
“群”。是就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而言的。《论语集解》引孔安国云:“群居相切磋。”朱熹在《四书集注》中说是“和而不流”。孔子认为文学作品可以使人们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交流感情。加强团结。
孔子所说的“群”。是在“仁者爱人”与“泛爱众”的基础上的群。而不是少数人以某种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小宗派之“群” 。故《论语·卫灵公》云:“子日:'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而《国风·卫风·淇奥》这首诗统一了对人和礼的关系以及加强道德修养的认识。便是“群”的最好例子。
“兴观群怨”说——“怨”
不过。“怨”的主体是指对现实不良政治的批判。孔子对“怨”的肯定。也是和他提倡的“仁”相联系的。他允许百姓对“不仁”的现象直接通过诗歌来加以揭发。这正是孔子思想中的民主和进步因素的集中表现。它也是孔子对古代献诗讽谏传统的一个理论上的概括与总结。并成为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上的重要传统。
据《毛诗序》说:“《淇奥》。美武公之德也。有文章。又能听其规谏。以礼自防。故能入相于周。美而作是诗也。”人们作这首诗赞美武公的同时。对其他非武公一类的人也有一种劝谏作用。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文学的社会作用作了相当全面的分析。它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准备与好友合伙做生意,开什么店合适?
- 想开个店,开什么好呢?资金不多,刚刚创业。谢谢?
- 有什么行业适用于初创业?
- 刚入社会的人想开店,最好开一家什么店?
- 我是一个创业小白,想要开一家店铺,大家有什么好的推荐吗?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68284.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诗经,孔子,诗歌,论语,作用,君子,这一,如切如磋,统治者,学者
没想到大家都对请以《诗经》具体作品为例,解释兴观群怨的意义?有什么意义呢?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感谢题主提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这个问题抓住了众多《诗经》爱好者的痛点。“兴观群怨”出自《论语·阳货篇》。它原指读《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