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最美的诗是哪一首?赏析《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原创

李白最美的诗是哪一首?赏析《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 〔唐代〕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此诗是李白二十岁以前的作品。风格清丽。充满着年轻人的朝气与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全诗八句。前六句写往“访”。重在写景。景色优美;末两句写“不遇”。重在抒情。情致婉转。“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首联是说。隐隐的犬吠声夹杂在淙淙的流水声中。桃花带着几点露珠。诗的开头两句展现出一派桃源景象。首句写所闻。泉水淙淙。犬吠隐隐;次句写所见。桃花带露。浓艳耀目。诗人正是缘溪而行。穿林进山的。这是入山的第一程。宜人景色。使人流连忘返。且让人想到道士居住此中。正如处世外桃源。超尘拔俗。第二句中“带露浓”三个字。除了为桃花增色外。还点出了入山的时间是早晨。与下一联中的“溪午”相映照。“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颔联是说。树林深处。常见到麋鹿出没。正午时来到溪边却听不到山寺的钟声。颔联写的是你是诗人进山的第二程。诗人在林间小道上行走。常常见到出没的麋鹿;林深路长。来到溪边时。已是正午。是道院该打钟的时候了。却听不到钟声。这两句极写山中之幽静。暗示道士已经外出。鹿性喜静。常在林木深处活动。既然时见鹿。可见其幽静。正午时分。钟声杳然。唯有溪声清晰可闻。这就更显出周围的宁静。环境清幽。原是方外本色。与首联所写的桃源景象正好相衔接。这两句景语又含蓄的叙事:以“时见鹿”反衬“不见人”;以“不闻钟”暗示道院无人。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颈联是说。绿色的野竹划破了青色的云气。白色的瀑布高挂在碧绿的山峰。颈联写的是诗人进山的第三程。从上一联“不闻钟”。可以想见诗人距离道院尚有一段距离。这一联写来到道院前所见的情景——道士不在。唯见融入清苍山色的绿竹与挂上碧峰的飞瀑而已。诗人用笔巧妙而细腻:“野竹分青霭”用了一个“分”字。用来描画野竹、青霭两种近似的色调汇成一片绿色;“飞泉挂碧峰”用一个“挂”字。显示白色飞泉与青碧山峰相映成趣。显然由于道士不在。诗人百无聊赖。才游目四顾。细细品味起眼前的景色来。所以。这两句写景。即可以看出道远的一片净土的淡泊与高洁。又可以体会到诗人造访不遇。怅然若失的心情。“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尾联是说。没有人知道道士的去向。我不由自主的靠着几株古松犯愁。结尾两句。诗人通过问询的方式。从侧面写出“不遇”的惆怅。用笔略带迂回。感情亦随势流转。久久不绝。此作的构思并不复杂。它写诗人的所闻所见。都是为了突出访道士不遇的主题。全诗辞句平易自然。纯用白描。景美情深。当然。并不是说李白这首诗已经写得尽善尽美了。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后期比较成熟的诗作。都写得十分洒脱、酣畅、飘逸、雄浑。字里行间。充满着一股豪气。而他这首诗。在这方面的特点还不够明显。还不够浓郁。这说明此作还带有他早期作品的痕迹。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陌上柳絮倾城雪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2:11:53

    诗人,道士,两句,道院,飞泉,是说,犬吠,桃源,李白,桃花

  • 滴蜡泪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2:11:53

    没想到大家都对李白最美的诗是哪一首?赏析《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意中人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2:11:53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李白 〔唐代〕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