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的历史是汉人勉强写的吗?
原创

元朝的历史是汉人勉强写的吗?

好文

热门回答:

《元史》是研究元朝最基本的史料。它是明朝官修的记载元朝兴亡过程的封建史书。是二十四史之一。关于这部书的基本资料。网上可以搜到。我就不再赘述了。《元史》相对于其他正史有两个鲜明的特点:第一、编修时间特别早。就在元朝灭亡的当年。即洪武元年下令编修《元史》。立项时间之早也算是二十四史之最。第二、编修速度特别快。用时特别短。前后两次开局。一年不到。第一次开局计188天。修完成吉思汗到元宁宗时期的史事。第二次开局补完元顺帝一朝史事。计143天。前后共331天。用这么短的时间修成一代大一统王朝的历史。可谓是“神速”。

要注意。尤其是第二点。这种“神速”某种意义上是编修仓促的意思。时间实在是不够。修史人员毕竟不是闪电侠。所以编修《元史》时大多只是对元代旧有史料的剪裁拼接。根本就来不及推敲、修订、校对史实。所谓“盖史为传信之书。时日促迫。则考订必不审。有草创而无讨论”。导致低级的技术性失误一个又一个。历史上对《元史》的吐槽声不断。

比如顾炎武。他在自己的著作《日知录》的评论中还算客气。客观的指出了《元史》的编修错误。如下文“《元史》列传八卷“速不台”。九卷“雪不台”。一人作两传;十八卷“完者都”。十九卷“完者拔都”。亦一人作两传。盖其成书不出于一人之手”。他在《日知录》的评论中还算是客气。但写给自己亲戚书信里则毫不留情的痛批《元史》。文如下。这说的挺火爆的。

《顾亭林诗文集·卷三》:而诸公多引洪武初修《元史》故事。不知诸史之中。《元史》最劣。以其旬日而就。故舛谬特多。



清代学者钱大昕于元代历史用力很勤。付注了极大的心血。他认为《元史》是历代正史中最差的一部。和顾炎武的观点一样。而在他写的《二十二史考异》中列举了大量《元史》中的技术性失误。比如一人两传者。粗粗一统计就有9处。译地名、人名不一致处。更是难以枚举。

《十驾斋养新录·卷九》:古今史成之速。未有如《元史》者。而文之陋劣。亦无如《元史》者。


还有清代学者赵翼在《二十二史札记》中写道:“明初修《元史》。两次设局。不过一年。毋怪乎草率荒谬。为史家最劣也。”

而魏源在《拟进呈〈元史新编〉表》中引用《钦定四库全书提要》亦云《元史》“在诸史中最为荒芜”。

《元史》不仅是明末清初以后的人对其评价不高。在明代就已经是争议不断。比如万历年间的南京礼部尚书黄凤翔为《元史》做辩解。称其书为“所撰著皆质实易晓。组织雕镂之词。屏而不用。所为将顺德意。启沃圣心。一开卷而其意弘矣”。但也不得不承认在当时有相当的知识分子称《元史》为“烂朝报”(内容陈腐。杂乱无章的文字资料)。写这篇文章前。看了一下《日知录》的相关桥段。明太祖曾经让大才子解缙修订《元史》的错误。相必朱元璋也知道《元史》匆匆修成。槽点很多。故有此举。


至于《元史》缺陷之所以如此之大。个人认为主要责任还是在明太祖朱元璋身上。在洪武元年还有北元势力与明廷做对。大明尚未完全形成统一格局。朱元璋宣告正统。为元朝盖棺定论的政治意图是非常迫切的。因为在历朝历代兴朝为故国修史是种传统。朱元璋借修《元史》之机。就是想借此向天下人宣告。元朝已经过去。大明才是正统王朝。并以此来获得知识分子在内的广大群众认可。政治任务如此迫切。《元史》的进度必须飞快。技术性槽点多真是没办法的事。

除了上述一人两传之外。还有传主及其子孙之事详略失当。就比如《博尔忽传》。做为蒙古四杰、开国功臣之一的博尔忽的本传居然只有18个字。其文曰“博尔忽。许兀慎氏。事太祖为第一千户。殁于敌”。反而他的儿子月赤察儿篇幅不少。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在其孙塔察儿的传记上。又出现了60多字来描述博尔忽的生平。这很显然就是没有经过一点校对。各写各的嘛!

《二十二史考异·卷九十三》:博尔忽为四杰之子。本传叙其事甚略。乃于从孙塔察儿传内载博尔忽事凡六十余言。详略可为失当矣。


《元史》博尔忽本传

《元史》塔察儿传中对博尔忽经历的叙述。

而这种修订不细。站在明朝官方的角度看。还有够得上“诛九族”的政治错误。就比如说至正十四年。元军在丞相脱脱的率领下兵围高邮。分兵四出。攻打六合。《元史》载:分遣兵平六合。贼势大蹙。

而当时在六合的是谁?《明太祖实录》载曰:于是(朱元璋)率师东之六合。与耿再成守瓦梁垒。元兵攻之急。每日暮攻垒。垂陷。复去之。明旦。复完垒。与战如是数四。

明太祖:“小宋啊!你这段究竟说谁是贼啊?”

当然。的编纂者对避讳、舆论引导这方面已经尽力了。在《元史》中称红巾军为“妖寇”。完全隐晦了朱元璋打天下时和龙凤政权的关系。只是时间太仓促。留下了这么一个漏洞。

除此之外还有脱漏者。尤其是前四汗时期相当多。成吉思汗的儿子察合台“不知去向”、术赤有传形同无传(稍后提到)。蒙古四杰之一的赤老温不见有传。博尔忽有传形同于无。至于哲别、者勒蔑亦无传。于开国人物大量脱漏。这个情况是很严重的。

当然。造成《元史》编修质量低劣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时间紧迫。赶工期。还有如下因素:

首先。《元史》的修订质量之所以不高。是有一定的历史遗留问题存在的。就比如说叙述前四汗时期。最大的问题就是汉语史料确实稀缺。据清代学者钱大昕估计。本纪部分的史源《元十三朝实录》也对前四汗时期的情况比较茫然。编订水平不高。史源不行就造成了《元史》对于前四汗的本纪过于简略。错误过多。这个情况《元史》编修者就委婉的表达过。说成吉思汗“奇勋伟迹甚众。惜乎当时史官不备。或多失于记载云”。

《二十二史考异·卷八十六》:元初不立史官。后来修实录者。大约道听途说。十不存一。故太祖四朝纪大率疏舛。无可征信。

而前四汗时期。之所以史料如此荒芜。元廷真得负一定责任的。本来前四汗时期的史料就少。结果元廷还把部分史料当作“事关秘禁。非可令外人传写”的秘籍。就比如说元朝宫廷有本叫《脱卜赤颜》的书。汉名《圣武开天记》。“纪太祖以来事迹”。史官修《太祖实录》的时候请而不出。修《经世大典》的时候又请而不出。直到元末兵祸。这书就失踪了。当然也有清代学者怀疑《圣武开天记》就是《圣武亲征录》。当然也仅仅是怀疑而已。史无定论。

除此之外。像《经世大典》、《元一统志》这样做为《元史》史源的史料。本身就存在的很大问题。由于元朝的统治范围有限。根本不可能插手处于西面三大汗国的事务。所以对这些封国的历史极其茫然。《经世大典》“于西北藩封之疆域、录籍、兵马仅虚列篇名而已”。《元一统志》“仅载内地各行省。而藩封及漠北、辽东、西域皆不详”。这就让术赤、察合台这种元朝疆域外的汗国的奠基者很尴尬。他们完整的生平事迹注定不能出现在《元史》上了。

术赤还有聊胜于无的传记。察合台就直接失踪了。附《元史》术赤传。当初我还激动了一把。我一看原文简直惊呆。

以上都是元朝的锅。确实不该让明朝来背。

其次、就是修史者的问题。说实话。参与编修《元史》诸公除了王祎具备史才之外。其他不是临时起征山林隐逸之人。就是“词华之士”。这就导致了“涉猎前史。茫无头绪。随手挦扯。不无差谬”。而且没有对蒙语的读写能力。意味着像《蒙古秘史》这样的史书没用上。这就会导致史料来源狭窄。而真正对元朝典章制度熟悉的故元文臣如危素等反而被排除在列。这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元史》的史源之一《元实录》就是危素力保下来的。“宋景濂尝仕元代。讵无闻见。乃不能稽考。以成一代之信史。良可愧矣。使以危太仆领其事。当不至疏舛乃尔”。

综上所述。《元史》质量不行是由三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朱元璋急于求成的政治压力。二、元代史料内容本身缺陷颇大。三、修史团队确实不行。就是因为《元史》未尽完善。才出现像《元史新编》、《新元史》这样的补完作品。这些后出史书参考了外文史料。从内容的广度上来说比《元史》更胜一筹。但从史料的原始性来说。《元史》的作用根本无法替代的。

引用文献:《明太祖实录》、《元史》、《十驾斋养新录》、《日知录》、《二十二史考异》、《二十二史札记》、《元史新编》、《顾亭林诗文集》、《田亭草》

其他观点:

元朝给人的印象就是一个穷兵黩武的野蛮朝代。别说普通的历史爱好者。就是专业的历史学者喜欢研究元朝历史的也不多。

相比其他朝代。元朝的史官制度和机构设置也比较简单。主要有三。起居注、时政科和翰林国史院。而且其制度疏阔。弊端甚多。很难保证其国史的真实、公正、客观。元代史官以汉人居多。所以给人的感觉是不是这些汉臣史官不愿意真正给元朝统治者卖力。勉强写的史书。

但其实元代统治者还是比较重视对中原先进文化的学习的。尤其是在元世祖忽必烈时期。元朝史官不仅编撰了《宋史》。还编撰了《辽史》、《金史》。为后世的史学研究提供了许多珍贵的史料。其历史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元代史官中同样出现了不少杰出的人物。如危素、黄溍、王思诚等。在这里我想重点说一下危素这个人。危素的文学和史学造诣都很高。他一人同时参与了《宋史》、《辽史》、《金史》、《元史》的编撰。这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是非常罕见的。

危素在元朝为官三十载。历任翰林编修、太常博士、兵部员外郎、监察御史、工部侍郎、大司农丞、参知政事、岭北行省左丞等要职。后弃官隐居。潜心史学著作。

元大都被朱元璋攻破之时。元朝大臣纷纷四散而逃。唯危素欲投井殉国。幸得好友以“国史非公莫知。公死。是国史死”为由劝阻。

后来朱元樟让当时的文学泰斗宋濂主持为元朝编撰《元史》。宋濂向朱元璋推荐了危素。危素以其渊博的学识很快得到了朱元璋的赏识。不仅封他为翰林侍讲。与宋濂一起编撰《元史》。还经常召见他。与他谈史论今。最后更是让他给自己当起了私人顾问。

危素作为元朝遗老却如此受朱元樟的赏识。引起了御史们的嫉妒。纷纷上书弹劾他。众口铄金。朱元樟想到危素曾欲投井自尽为元朝殉国的过往心里也不舒服。把他贬去守余阙庙(余阙是元朝的一个大忠臣)。此时危素年事已高。又被朱元璋如此羞辱。很快就病死了。

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我觉得我们在研究历史时应该尽量不要带有个人好恶和主观情绪。这样才能更清楚地去发现历史真相。欢迎喜欢历史的朋友关注我的评论号。我们一起聊历史。



其他观点:

萧文昌来回复您的问题。手机打字哈!多多包涵!

元朝统治中原时间差不多百年左右!这段历史是明太祖朱元璋堂堂正正的采用我们中原地区传统记载前朝历史的方式记录的。是完全自愿并且乐意的行为!

关于对元朝存在的认识和把握。是不断变化的一个过程。

一开始作为异族踏足中原地区。民族矛盾很严重的。但随着元朝在中原地区统治的深入。阶层的发展。民族的融合。

元朝中后期历史。普通所谓一等人的蒙古人日子过得也是很惨的。而四等人汉族大地主却过的很舒服。

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地主阶级同农民阶级的矛盾逐渐替代了民族矛盾。

所以红巾军的起义背景是元朝统治末年政治败坏、税赋沉重。加上天灾不断。最初起于淮河流域。以北方首领及其教友等便决定抓住这一时机。发动起义。义军头裹红巾。称红巾军。宣传“弥勒降生”、“明王出世”。并结识了安徽人刘福通。(山童倡言:“天下乱。弥勒佛下生。明王出世。河南江淮之人翕然信之”。见明 陈建《皇明通纪法传全録》卷一)[1]

以上历史记载说明这是一种阶级压迫。以邪教组织的方式壮大并且发动起义。

随着起义军的发展。起义军内部权力的集中。 1367年也就是至正二十七年朱元璋命徐达常遇春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 为号召。举兵北伐。以推翻统治。在这里起义的口号已经变了。从推翻一个封建王朝转变成驱逐胡虏。 此时元朝又变成蒙古人!

明洪武元年(1368)。即元亡的当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编修《元史》。第二年。以左丞相李善长为监修。宋濂、王祎为总裁。赵埙等十六人为纂修。于南京天界寺开局编写。仅用了一百八十八天。便修成了一百五十九卷。接着又派欧阳佑等往北平搜集元顺帝一朝的史料。于洪武三年重开史局。纂修除赵埙外。另召朱右等十四人参加。用了一百四十三天续修成五十三卷。然后合前后两书。按本纪、志、表、列传厘分后。共成二百一十卷。全部编撰工作历时只三百三十一天。

可见朱元璋对于修元史的迫切性!为什么呢?

朱元璋之所以修元史就是证明元朝是入主中原的朝代。是接替宋朝正统的皇朝。换句话说。就是朱元璋认为元朝灭宋朝是宋朝气数已尽。元朝是正统的皇朝。而不是短暂存在的地方政权。是曾经得到全天下承认的皇朝。是有法理性依据的皇朝所以明朝灭了元朝。是开创一个新的皇朝。

如果不修元史。就是不承认元朝的正统地位。那么就要承认宋朝还没灭亡。皇帝这个位置应该是为赵家子孙打天下!

朱元璋当时已经基本统一全国。他想把这个位置留给自己的后代。当然就需要替前朝修史书。宣告一个王朝的终结和新的王朝建立。

当然元史修的比较粗糙。耗时较短 但不可否认这是一部正史。

所以元史并不是勉强写的。而是乐意去写。符合历史潮流。

和元末经历一样。就是清末!

开始喊的口号就是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后来改变了!如果不改变口号。今天的中国只有关内十八省了。那样我们绝对成不了世界性大国!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回复 浮生三叹 取消回复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2)

  • 退到无路可退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2:17:34

    元朝,元史,朱元璋,史料,历史,史官,元代,一人,二十,博尔

  • 写相思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2:17:34

    没想到大家都对元朝的历史是汉人勉强写的吗?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浮生三叹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2:17:34

    《元史》是研究元朝最基本的史料。它是明朝官修的记载元朝兴亡过程的封建史书。是二十四史之一。关于这部书的基本资料。网上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