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八王之乱还得说到司马懿
司马懿共有九个儿子,其中最出名的是司马师和司马昭兄弟俩。司马师无子,以司马昭次子司马攸为子。司马师死,司马昭继兄执政。因为司马昭是继承了司马师的事业,司马攸是司马师过继去的儿子,所以司马昭虽已立长子司马炎为太子,而认为这个天下是司马师让给他的,他还得把它交给司马攸,因此特别宠爱司马攸。司马昭临死。执司马攸之手以授司马炎,意思是兄弟要友爱。
司马昭死后,司马炎做了皇帝。封司马攸为齐王。晋武帝司马炎立儿子衷做皇太子.他是个白痴。当时朝廷大臣都知道太子“不慧”,晋武帝的其他儿子又年幼,所以大家都希望司马攸能够继承武帝的皇位。晋武帝也担心太子司马衷担当不了治理国家的重任,有意废掉他。司马衷母杨皇后提出“立嫡以长不以贤”的古训,阻止废立。
晋武帝宠信的大臣荀勖、冯统党附太子衷,害怕司马攸嗣位后对自己不利。也竭力劝阻。而且怂恿武帝命令司马攸回到他的封国去。司马攸气得吐血,就在洛阳病死。公元290年。晋武帝死,太子衷继位,是为晋惠帝。糊涂的皇帝。自然无法掌管朝政。他即位之初。皇太后父杨骏为太傅辅政,独揽大权。皇后贾南风(贾充女)凶险多权诈。与楚王司马玮(司马炎第五子)合谋。于公元291年三月,杀杨骏、杨珧、杨济兄弟,杨骏亲族和党羽死者数千人。
贾后又废黜皇太后为庶人,迫使她绝食而死。大乱就从宫廷政变开始了。既而晋廷推汝南王司马亮(司马懿第四子)和元老卫瓘共执朝政,贾后仍不得专权。这年六月,贾后又叫惠帝下手诏给司马玮,令其率领北军(守卫京城北部的禁兵)杀司马亮、卫瓘。等到司马玮执行命令杀了司马亮等人之后,贾后又否认惠帝曾经下过这道诏书,乃借司马玮擅杀大臣的罪名,杀了司马玮。这样国家大权就完全落在贾后的手中。贾后除了依靠族兄贾模、内侄.贾谧、母舅郭彰这些亲党外,还起用当时的名士张华为司空,世族裴颌为尚书仆射,裴楷为中书令,王戎为司徒,令他们四人并管机要。
因为这几个人具有一定的统治经验,贾模和他们“同心辅政”,所以从公元291到299年这七八年间。朝政还能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局面。晋惠帝只有一个儿子—司马道,是晋惠帝后宫谢玖所生。太子和贾谧有矛盾,贾氏的亲党怕太子得政之后,也像贾后杀杨骏、逼死杨太后一样来对付他们,所以劝贾后废太子。
贾后于是诬陷太子適要杀害惠帝和她自己,废太子为庶人,接着又把太子杀害了。就在太子道死后一个月。公元300年四月,掌握宿卫禁兵的赵王司马伦(司马懿第九子),利用了禁兵对贾后杀害太子的不满情绪,起兵杀了贾后和张华、裴颁等人。次年正月,司马伦又废晋惠帝,自立为帝。宫廷政变转变为皇族争夺政权的斗争,演成“八王之乱”。
所谓八王是指汝南王亮、楚王玮、赵王伦、齐王同(司马攸子)、长沙王乂(司马炎第六子)、成都王颖(司马炎第十六子)、河间王颛(司马懿弟司马孚孙)、东海王越(司马懿弟司马馗孙),一共八个王而言。一般人认为八王之乱是因晋初武帝封建同姓诸王所致,这是不全面的。其实晋初的同姓诸王,虽都拥有军队,分润租调。但他们在封地上,并没有治民的实权。
而其召乱之速,主要是由于西晋承东汉末年以来州、郡积重之势,而使诸王出专方面重镇所致。如武帝末年,用秦王柬(司马炎子)都督关中,楚王玮都督荆州,淮南王允(司马炎子)都督江、扬二州,汝南王亮出镇许昌。惠帝即位。用梁王肜(司马懿子)、赵王伦、河间王颛等先后镇关中,成都王颖镇邺。赵王伦擅政,用齐王周镇许昌。出镇的亲王。既握军符。复综民事,州郡本已列置佐官,将军开府以后,复添设许多幕僚。他们的文武僚属。自然纵横捭阖,各求富贵,一切割据称雄与举兵向阙的事情,也均由此而起。
所以八王致乱,不是在于司马炎大封同姓诸王,而是在于司马氏任诸王以方面重镇之故。赵王司马伦篡夺了帝位。出镇许昌的齐王司马阎就起兵讨伦,得到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颛等的响应。三王联兵打败司马伦的军队。司马伦的亲信将领王舆也在京城举兵反伦,迎惠帝复位。司马伦旋即被杀。司马阿入京辅政。司马周辅政后,太子道的第三个儿子司马尚本来已被立为皇太孙的,也病死了。
成都王司马颖本来可以立为皇太弟,可是司马同想要久专大政,怕司马颖立为皇太弟之后,自己的权力被削弱.所以立惠帝弟清河王司马遐(司马炎第十四子)之子,年仅八岁的司马覃为皇太子。这一着,不但导致司马颖与司马阎的破裂,也使长沙王司马乂(司马炎第六子)不满于同,因为司马乂也是有可能立为皇太弟的。公元302年的十二月,西镇关中的司马颟出兵进攻洛阳,军抵新安。在洛阳的司马乂也举兵讨问。连战三日,同败,为又所杀。成都、河间二王都不肯离开他们的根据地邺城和长安,所以司马乂在洛阳执政,司马颖以大将军名乂在邺城遥加控制。
司马颥原欲废惠帝立司马颖,自己做宰相。可以专政。司马颖也嫌司马乂不完全受他摆布。于是二王又联合起来。借口司马乂“论功不平”,于公元303年八月同时发动对洛阳的攻势。这一次内战,司马颛命都督张方率领精兵七万,自函谷关(今河南新安东北)向洛阳推进;司马颖调动了大军二十多万,由前锋都督陆机率领,也渡河南向洛阳。司马乂所能指挥的洛阳军队也不下数万人,三方结集的军队,人数在三十万人以上。这是八王之乱以来军队人数最大的一次集结。
司马马的军队人数虽不多,但是曾在洛阳建春门外。击败司马颖的军队,使陆机溃不成军。不过由于双方兵力悬殊。司马颖和张方逐渐收缩对洛阳的包围圈。在这种困难环境下,洛阳城发生内部分裂。
公元304年正月,东海王司马越勾结部分禁军。拘禁司马乂,向外兵求和;并把司马乂交给司马颛部将张方,又被张方活活用火烤死。司马颖进人洛阳,做了丞相,但他仍然回到他的根据地邺城。这时惠帝子孙既死尽,颖又废太子覃而自兼皇太弟,一时政治中心移到邺城。成都王司马颖是武帝的儿子,惠帝的弟弟,按照当时局面。他来担任西晋的皇位继承人。是名正言顺的。但司马颖的为人。昏庸无道。又委任宦人孟玖等,政治搞得比以前司马周、司马乂执政时还坏。因此大失人心。
洛阳禁军在东海王司马越的统率之下,拥戴惠帝讨伐司马颖。荡阴(今河南汤阴西南)一役,讨伐军战败,皇帝被俘;司马越逃往自己封国(今山东郯城北)。河间王司马颟命部将张方乘机率兵占领洛阳。幽州刺史王浚、并州刺史东赢公司马腾(司马越弟)联兵攻破邺城,司马颖挟惠帝出奔洛阳。但洛阳已经落人司马颛手中,颖至京后不得复与政事。不久,张方又强迫惠帝和司马颖前往长安。
司马颖到长安后为司马颥所废黜。豫章王炽(司马炎第二十五子)被立为皇太弟。公元305年七月,东海王司马越在山东起兵,西向进攻关中。司马颥战败,次年六月。越迎惠帝还洛阳。颖、颐相继为越所杀。大权最后落人司马越手中。自公元291年贾后杀杨骏至公元306年惠帝回洛阳,前后十六年间的大混战,这就是所谓八王之乱。
而且诸王在混战中利用少数族的贵族参加内战,造成严重后果。如成都王司马颖引匈奴刘渊为外援,于是匈奴贵族遂借赴国难之美名,长驱入邺;东蠃公司马腾引乌桓羯朱袭司马颖。于是乌桓遂长驱入塞;幽州刺史王浚召辽西鲜卑攻邺,“鲜卑大掠妇女”。“沉于易水者八千人”。从此大河南北.就成为匈奴、鲜卑贵族统治的世界,由八王内乱引起了五胡乱华的惨剧。
其他观点:
西晋末年。中国发生了·一次前后历时16年之久的大动乱。之后。西晋帝国被摧毁。中国进入长达273年的大分裂时代。南方先后进入东晋、南朝。北方先后进入五胡十六国、北朝。直到进入隋朝。大分裂时代才宣告结束。
这次历时16年的大动乱。就是八王之乱。事实上。参与此次动乱的王多达十几个。只是主要人物有八个。所以史称八王之乱。这八个王分别为:司马亮、司马玮、司马伦、司马冏、司马乂、司马颖、司马颙、司马越。一般认为。八王之乱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公元291年3月到6月。第二个阶段是从公元299年到306年。一切皆因权利起。又因权利终!可谓利欲熏心。惶惶不可终日也...
公元 265年。司马炎(即晋武帝)称帝。随后大封同姓子弟为王。他改变汉魏以来虚封王侯的办法。给予诸王军政实权。诸王不仅在封国之内权力很大。有的还兼理一方军务。如汝南王司马亮都督豫州诸军事。楚王司马玮都督荆州诸军事······这样。诸王既有封土。又有军队。势力逐步扩充。野心也自然随之滋长。
公元290年。武帝死。惠帝继位。由皇太后的父亲杨骏辅政。惠帝是个白痴。当时天下荒乱。人民饿死的很多。而他却问:\"那些人为什么不吃肉粥?\"这个白痴做皇帝。大权旁落。野心勃勃的诸王于是就想趁机争夺政权。
战乱开始从官廷发动。惠帝的皇后贾南风与杨骏争权。公元291年。她使楚王司马玮带兵入朝。杀了杨骏。并请汝南王司马亮辅政。不久她又指使司马玮杀死司马亮。接着就用矫诏擅杀的罪名。杀死楚王玮。夺得全部政权。公元300年。赵王伦起兵杀死贾后。第二年废掉惠帝。自己称帝。大乱从此由宫廷内乱发展到诸王间的大混战。
这时齐王冏镇许昌。成都王颖镇邺。河间王颙(yong)镇关中。这三镇都是军事要地。力量最强。这年三月(阴历)。齐王冏联合成都王颖、河间王颙共同起兵反对赵王伦。经过六十多天的厮杀。战死者近十万人。最后赵王伦战败被杀。齐王冏入洛阳。惠帝复位。齐王冏专政。
公元304年。东海王越带领禁军奉惠帝讨伐成都王颖。在荡阴(今河南汤阴县西南)一役。被颖杀败。惠帝身中三箭。被俘入邺城。东海王越逃到自己封国(山东郯城县)。河间王颙令张方率兵占据洛阳。
幽州刺史王浚和成都王颖曾有仇隙。这时便联合并州都督司马腾反对司马颖。并勾结一部分鲜卑、乌桓人充当骑兵。司马颖也求匈奴左贤王刘渊助战。刘渊派骑兵五千助颖。司马颖被王浚打败。奉惠帝逃入洛阳。王浚军队进入邺城。大肆抢掠杀人。鲜卑兵还掠走许多妇女。由是诸王间的混战便扩展为各族统治者间的混战。
占据洛阳的张方看到洛阳已经劫掠一空。便强迫惠帝和成都王颖迁往长安。到长安后。成都王颖被废。司马颙独掌朝政。
公元305年。东海王越又在山东起兵。并联合王浚进攻关中。攻入长安。又大肆杀掠。司马越先奉惠帝还洛阳。公元306年。他先后杀死司马颖、司马颙和惠帝。立晋怀帝。大权最后完全落在他手里。战乱才告结束。
从公元291年贾后杀杨骏。到公元306年司马越立晋怀帝。战乱达十六年之久。参加战乱的除贾后外。共有八王。所以史称\"八王之乱\"。
其他观点:
反观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你会发现。那个时代真是历史上最黑暗。最混乱的时代。那个时代。不存在什么“正义”、“公正”。高层统治者也没有什么道德高尚的品质。
先来说一下“八王之乱”的背景。
晋武帝司马炎宅心仁厚。分封司马家族很多人成诸侯王
在三国末期。汉朝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去世。曹操的儿子曹丕自立为皇帝。废除了汉朝最后一个皇帝——汉献帝。
此后。魏国的大将军、太尉、太傅司马懿与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通过不断对外征战。掌握兵权。开始大权独揽。这为后来的西晋将曹魏取而代之埋下了伏笔。
这个时候。太子舍人。也就是陪伴曹髦身边的成济充当了这个契机。曹髦本来想废除司马昭的权位。亲自率领皇宫中的仆役攻打司马昭的宅第。没想到。曹髦身边的成济竟然是司马昭的人。在曹髦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将曹髦刺死。为司马家族夺取皇位铺平了道路。
遗憾的是。司马昭未曾登基便因病去世了。他的儿子司马炎。夺取了魏国的皇位。成为西晋历史的第一位皇帝 。也就是开国皇帝晋武帝。
蔡东藩在《两晋通俗演义》中说。晋武帝司马炎是本可以将晋朝巩固发展的。可他偏听偏信。立了脑子不太灵光的晋惠帝司马衷当继承人。此外。还给这个愚笨的儿子娶了一位精明的皇后贾南风。
都是晋武帝司马炎惹的祸。给自己的傻儿子找了一个丑陋却有野心的皇后
贾南风又矮又丑。但是他的父亲贾充却买通了晋武帝的一位皇后。让这位皇后给晋武帝吹枕边风。告诉晋武帝贾南风虽然丑陋。但品德高尚。
晋武帝死后。晋惠帝即位。贾南风成为了皇后。
贾南风喜欢揽权。怀有政治野心。并且手段毒辣。这直接导致了后来的八王之乱。
由于晋惠帝智商不高。无能力治理朝政。再加上皇后贾南风专权。引起分封诸侯王的不满。他们开始觊觎皇位。打算找机会。效仿曹操和自己的祖先司马懿“挟天子以令诸侯”。
为此。这些诸侯王不惜自相残杀。八王之乱就此展开。其中的结盟、反叛、拉拢等等。
这次动乱共历时十六年。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元康元年。也就是公元291年开始。持续了三个月。
在这个阶段里面。主要是皇后贾南风与辅政大臣杨骏的内部权力之争。
楚王司马玮当权之后。贾南风仍旧心存忌惮。就在楚王司马玮杀掉汝南王司马亮之后。贾南风又联合晋惠帝为楚王司马玮罗织了伪造皇帝手诏的罪名。将其杀害。至此。朝政大权被贾皇后掌控。她的亲戚党羽也都被委以重任。
八王之乱的第二个阶段。是从元康九年。也就是公元299年到光熙元年。即公元306年。历时七年。
贾南风掌握最高权力八年的时间。由于晋惠帝的太子司马遹不是自己亲生的。贾南风害怕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胁。于是。栽赃陷害太子。说太子在密谋让晋惠帝退位的计划。
赵王司马伦夺取政权后。废除了晋惠帝。自立为皇帝。但由于赵王司马伦缺乏治国能力。齐王司马冏又联合关中长安的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讨伐司马伦。最终把司马伦杀死。迎接晋惠帝司马衷复位。
最后。东海王司马越借助北方鲜卑人的力量平定了朝廷中的叛乱。八王之乱就此结束。
蔡东藩在评论八王之乱的时候说。八王之乱期间。司马家族这些人没有一点手足之情。八王之乱也直接导致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准备与好友合伙做生意,开什么店合适?
- 想开个店,开什么好呢?资金不多,刚刚创业。谢谢?
- 有什么行业适用于初创业?
- 刚入社会的人想开店,最好开一家什么店?
- 我是一个创业小白,想要开一家店铺,大家有什么好的推荐吗?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69798.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司马,洛阳,南风,公元,河间,太子,成都,之乱,关中,汝南
没想到大家都对八王之乱是怎么回事?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八王之乱还得说到司马懿司马懿共有九个儿子,其中最出名的是司马师和司马昭兄弟俩。司马师无子,以司马昭次子司马攸为子。司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