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中华文化--中国古代官品制度
中国古代官制中存在着两类官职:一类具有实际行政职能。另一类则代表官僚的品位高下。
明清官职分九品。每品有正、从之分。共十八级。
正一品——(文)太师、太傅、太保、大学士。(武)领侍卫内大臣。
正二品——(文)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省总督、各部院左、右侍郎。(武)副都统。总兵。
正三品——(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左副都御史、通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各省按察使。(武)参将。
正四品——(文)通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鸿胪寺卿、太仆寺少卿、各省道员。(武)都司。
正五品——(文)左右春坊左右庶子、光禄寺少卿、钦天监监正、六科给事中、各部院郎中、各府同知、直隶州知州。(武)守备。
正六品——(文)国子监司业、内阁侍读、左右春坊左右中允、各部院主事、各省通判、京府通判、京县知县。(武)门千总、营千总。
正七品——(文)翰林院编修、各部院七品笔帖式、顺天府学教授、训导。京县县丞、外县知县、各府学教授、外府推官、(武)把总。
正八品——(文)太医院御医、各部院八品笔帖式、外府经历、外县县丞、州学正、县教谕。(武)外委千总。
正九品——(文)各部院九品笔帖式、县主薄。(武)外委把总。
未入流——(文)京、外县典史、驿丞、河泊所所官(武官未入流)。
这里的太师、太傅、太保……只是对大臣的一种荣誉加衔。或死后所赠。右都御史是总督的加衔;右副都御史是巡抚的加衔;总督和巡抚是地方最高长官。兼了都御史的头衔。就可以有弹劾权。这些都是空衔而不是实职。
正一品:【正国级】
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荣誉官职。相当于人大、政协之类的】殿阁大学士【政治局常委】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北京军区司令】、掌銮仪卫事大臣【中央机关事物局、安全局长】
武职外官:无从一品:【正国级减】
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荣誉官职。相当于人大、政协之类的副职】协办大学士【政治局委员】、各部院尚书【副总理兼部长】、都察院左右都御史【中纪委书记兼最高监察长】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北京卫戍区司令兼北京市公安局长】、内大臣
武职外官:将军【八旗军大军区司令】、都统【八旗军首都及陪都军区司令】、提督【绿营军区司令】
正二品:【副国级】
文职京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荣誉称号。相当于总工会主席】、各部院左右侍郎【国务委员兼副部长】、内务府总管【中央办公厅主任】
文职外官:各省总督【大区书记。如以前的东北局、华北局等】
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领【中央警备团司令】、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中央仪仗队】
武职外官:副都统、总兵【绿营集团军司令】
从二品:【部级】
文职京官:内阁学士【国务委员】、翰林院掌院学士【社科院院长】
文职外官:巡抚【省委书记】、布政使【省长】
武职京官:散秩大臣
武职外官:副将
正三品:【正部级】
文职京官:都察院左右副都御史【中纪委副书记】、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信访办主任】、大理寺卿【最高法院院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
文职外官:顺天府府尹【北京市长】、奉天府府尹【直辖市长】、按察使司按察使【省纪委书记】
武职京官: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骁骑参领、王府长史【军级军队领导】
武职外官:城守尉、参将、指挥使
从三品:【副部级】
文职京官:光禄寺卿、太仆寺卿
文职外官:都转盐运使司运使
武职京官: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护卫
武职外官:游击、五旗参领、协领、宣慰使、指挥同知
正四品:【司局级加】
文职京官:通政使司副使【中央信访办副主任】、大理寺少卿【最高法院副院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外交部长】、都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
文职外官:顺天府丞【北京市副市长】、奉天府丞【直辖市副市长】、各省守巡道员
武职京官:二等侍卫、云麾使、副护军参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贝勒府司仪长、侍卫领班
武职外官: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
从四品:【司局级】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中央党校校长】
文职外官:知府【市委书记】、土知府【自治市市委书记】、盐运使司运同
武职京官:城门领、包衣副护军参领、包衣副骁骑参领、包衣佐领、四品典仪、二等护卫
武职外官: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
正五品:【厅级减】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给事中、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各部司长】、太医院院使【首长医院院长】
文职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隶州知州
武职京官:三等侍卫、治仪正、步军副尉、步军校、监守信礮官、分管佐领
武职外官:关口守御、防御、守备、宣慰使司佥事、宣抚使司同知、千户
从五品:【副厅级加】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鸿胪寺少卿、司经局洗马、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员外郎
文职外官:各州知州【直辖县书记】、土知州、盐运司副使、盐课提举司提举
武职京官:四等侍卫、委署前锋参领、委署护军参领、委署鸟枪护军参领、委署前锋侍卫、下五旗包衣参领、五品典仪、印物章京、三等护卫
武职外官:守御所千总、河营协办守备、安抚使、招讨使、宣抚使司副使、副千户
正六品:【副厅级减】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左右春坊中允、国子监司业、堂主事、主事、都察院都事、经历、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经历、太常寺满汉寺丞、钦天监监判、钦天监汉春夏中秋冬五官正、神乐署署正、僧录司左右善事、道录司左右正一
文职外官:京府通判、京县知县、通判、土通判
武职京官:兰翎侍卫、整仪尉、亲军校、前锋校、护军校、鸟枪护军校、骁骑校、委署步军校
武职外官:门千总、营千总、宣抚使司佥事、安抚使司同知、副招讨使、长官使、长官、百户
从六品:【县处级加】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钦天监满洲蒙古五官正、汉军秋官正、和声署正、僧录司左右阐教、道录司左右演法
文职外官:布政司经历、理问、允判、直隶州州同、州同、土州同
武职京官:内务府六品兰翎长、六品典仪
武职外官:卫千总、安抚使司副使
正七品:【县处级】
文职京官:翰林院编修、大理寺左右评事、太常寺博士、国子监监丞、内阁典籍、通政司经历、知事、太常寺典籍、太仆寺主薄、部寺司库、兵马司副指挥、太常寺满洲读祝官、赞礼郎、鸿胪寺满洲鸣赞
文职外官:京县县丞【首都县副县长】、顺天府满洲教授、训导、知县【县委书记】、按察司经历、教授
武职京官:城门史、太仆寺马厂协领
武职外官:把总、安抚使司佥事、长官司副长官
从七品:【副处级】
文职京官:翰林院检讨、銮仪卫经历、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詹事府主薄、光禄寺署丞、典薄、国子监博士、助教、钦天监灵台郎、祀祭署奉祀、和声署署丞
文职外官:京府经历、布政司都事、盐运司经历、直隶州州判、州判、土州判
武职京官:七品典仪
武职外官: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科级】
文职京官:司务、五经博士、国子监学正、学录、钦天监主薄、太医院御医、太常寺协律郎、僧录司左右讲经、道录寺左右至灵
文职外官:布政司库大使、盐运司库大使、盐道库大使、盐课司大使、盐引批验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经历、县丞、士县丞、四氏学录、州学正、教谕
武职京官:无
武职外官:外委千总
从八品:【副科级】
文职京官:翰林院典薄、国子监典薄、鸿胪寺主薄、钦天监挚壶正、祀祭署祀丞、神乐署署丞、僧录司左右觉义、道录司左右至义
文职外官:布政司照磨、盐运司知事、训导
武职京官:八品典仪、委署亲军校、委署前锋校、委署护军校、委署骁骑校
武职外官:无
正九品:【股级】
文职京官:礼部四译会同馆大使、钦天监监侯、司书、太常寺汉赞礼郎
文职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县主薄
武职京官:各营兰翎长
武职外官:外委把总
从九品:【副股级】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诏、满洲孔目、礼部四译会同官序班、国子监典籍、鸿胪寺汉鸣赞、序班、刑部司狱、钦天监司晨、博士、太医院吏目、太常寺司乐、工部司匠
文职外官;府厅照磨、州吏目、道库大使、宣课司大使、府税课司大使、司府厅司狱、司府厅仓大使、巡检、土巡检
武职京官:太仆寺马厂委署协领
武职外官:额外外委
未入流:【普通科员】
文职京官:翰林院孔目、都察院库使、礼部铸印局大使、兵马司吏目、崇文门副使
文职外官:典史、土典史、关大使、府检校、长官司吏目、茶引批验所大使、盐茶大使、驿丞、土驿丞、河泊所所官、牐官、道县仓大使
武职京官:无
武职外官:百长、土舍、土目
其他观点:
《中国古代官职一览》
中央官职:皇帝下有丞相或称宰相佐理国政。统领百官。中央一般设六部分管政务。即吏部。户部。
礼部、兵部、弄部、工部。部长官称尚书。副职为侍郎。
地方官职:大政区称郡、州或称省。长官分别称郡守、太守(或刺史)、巡抚。
基层政权称县。县官称县令或知县。间乎大政区和县之间高州(或府)。长官称知州(知府)。
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如五代有史弘肇为郑王、 南宋史浩为越 王 史弥远封为卫王。元朝史天泽为镇阳王。再如南北朝史文忻封英国公、唐朝史 懿 封沣国公、宋代史嵩之为鲁国公、西汉有史恭为杜陵侯、史高封乐陵侯、史玄封平台侯、史丹封武阳侯、东汉史崇为溧阳侯、晋朝有史楚封安吉伯 ;唐朝史宪忠封北海县子、唐朝史务滋封溧阳县男。
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
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参见“太师”条。古代“三公”之一。又指“东宫三师”之一。
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其二。古代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后也逐渐成为虚衔。
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没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如史可法曾任兵部尚书。
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明清时承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
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
【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
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框密副使合称“宰执”。实宰相之职。
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
参见“军机大臣”条。是军机处的办事人员。军机大臣的属官。被称为“小军机”。
本为史官。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御史前书曰”。“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子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明代史可法曾任右佥都御史。
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如史天泽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全国诸路军马。
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
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
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
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如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屈原列传》:“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上官大夫”。一般认为是指上官靳尚。“子非三阊大夫欤?”屈原担任的是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务的长官。《〈指南录〉后序》:“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指的便是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
《中国古代官职一览》
中央官职:皇帝下有丞相或称宰相佐理国政。统领百官。中央一般设六部分管政务。即吏部。户部。
礼部、兵部、弄部、工部。部长官称尚书。副职为侍郎。
地方官职:大政区称郡、州或称省。长官分别称郡守、太守(或刺史)、巡抚。
基层政权称县。县官称县令或知县。间乎大政区和县之间高州(或府)。长官称知州(知府)。
2 《中国古代官职一览》
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师说》:“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者。则群聚而笑之。”《石钟山记》:“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训俭示康》:“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五人墓碑记》:“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史佚任太史令。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其地位渐低。《张衡传》:“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问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文起为翰林院修撰。史官。故称太史。
秦时为丞相属官。如李斯曾任长史。相当于丞相的秘书长。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
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
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如《荆轲刺秦王》:“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此指宫廷侍卫。《张衡传》“公车特征拜郎中”。“郎中”是管理车骑门户的官名。
“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
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明清时指县长。
参见“令尹”条。战国时楚国令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如《鸿门宴》“楚左尹项伯者”。左尹地位略高于右尹。又为古代官的通称。如京兆尹、河南尹、州尹、县尹等。 •
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陈涉世家》:“陈涉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鸿门宴》:“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太仆寺卿的别称。掌管皇帝车马、牲畜之事。《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因之”是吴默的字。
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如《鸿门宴》:“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隋唐时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位在州郡别驾、长史之下。
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红楼梦》第四回:“雨村便疾忙修书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
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如范仲淹曾任陕西经略副使。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
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
参见“刺史”条。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
参见“经略使”条。军事长官或领兵将帅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长官亦称“都督”。相当于节度使或州郡刺史。
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
参见“巡抚”条。《促织》:“乃赏成。献诸抚军。”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又称作“抚臣”。如“诏赐抚臣名马衣缎”。
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如《赤壁之战》:“以鲁肃为赞军校尉。”鲁肃当时担任协助主帅周瑜规划军事的副将。唐以后地位渐低。
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
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
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赤壁之战》:“晶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即“太守”。又称“知州”。
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
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
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
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下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官职;门下省长官称侍中。下有门下侍郎、给事中等官职;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职。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狱。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下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职。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卿和公都是官职名称。据历史记载。西周时期周王朝及诸侯都有卿。分上中下三级。战国时期。不少国家沿用。上卿是当时最高的官职。
九卿之说始于秦汉。指的是太常、光禄勋、卫尉、廷尉、太仆、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九个官职。
具体一点来说。太常掌管宗庙祭祀与礼仪;光禄勋掌管宫廷的守卫和护从;卫尉负责宫门警卫工作;太仆掌管皇帝的车马;廷尉是最高司法之官。掌管刑狱、案件的审理等;大鸿胪又叫典客或大行令。负责外交及民族事务;宗正负责管理皇室、宗族的事务;大司农又名治粟内史或大农令。掌管谷货、租税、赋役、财政等;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以供养皇帝。到北魏时期。在正卿之下还设少卿。历代相沿。直到清末才废止。
三公之说也起始很早。周时以司马、司徒、司空为三公。西汉以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御使大夫(大司空)为三公。到东汉时。名称有所改变。指太尉、司徒、司马。三公又叫”三司”。共同负责军政事务。
2 《中国古代官职一览》
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师说》:“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者。则群聚而笑之。”《石钟山记》:“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训俭示康》:“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五人墓碑记》:“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史佚任太史令。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其地位渐低。《张衡传》:“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问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文起为翰林院修撰。史官。故称太史。
秦时为丞相属官。如李斯曾任长史。相当于丞相的秘书长。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
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
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如《荆轲刺秦王》:“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此指宫廷侍卫。《张衡传》“公车特征拜郎中”。“郎中”是管理车骑门户的官名。
“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
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明清时指县长。
参见“令尹”条。战国时楚国令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如《鸿门宴》“楚左尹项伯者”。左尹地位略高于右尹。又为古代官的通称。如京兆尹、河南尹、州尹、县尹等。 •
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陈涉世家》:“陈涉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鸿门宴》:“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太仆寺卿的别称。掌管皇帝车马、牲畜之事。《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因之”是吴默的字。
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如《鸿门宴》:“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隋唐时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位在州郡别驾、长史之下。
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红楼梦》第四回:“雨村便疾忙修书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
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如范仲淹曾任陕西经略副使。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
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
参见“刺史”条。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
参见“经略使”条。军事长官或领兵将帅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长官亦称“都督”。相当于节度使或州郡刺史。
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
参见“巡抚”条。《促织》:“乃赏成。献诸抚军。”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又称作“抚臣”。如“诏赐抚臣名马衣缎”。
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如《赤壁之战》:“以鲁肃为赞军校尉。”鲁肃当时担任协助主帅周瑜规划军事的副将。唐以后地位渐低。
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
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
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赤壁之战》:“晶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即“太守”。又称“知州”。
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
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
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
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下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官职;门下省长官称侍中。下有门下侍郎、给事中等官职;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职。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狱。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下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职。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卿和公都是官职名称。据历史记载。西周时期周王朝及诸侯都有卿。分上中下三级。战国时期。不少国家沿用。上卿是当时最高的官职。
九卿之说始于秦汉。指的是太常、光禄勋、卫尉、廷尉、太仆、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九个官职。
具体一点来说。太常掌管宗庙祭祀与礼仪;光禄勋掌管宫廷的守卫和护从;卫尉负责宫门警卫工作;太仆掌管皇帝的车马;廷尉是最高司法之官。掌管刑狱、案件的审理等;大鸿胪又叫典客或大行令。负责外交及民族事务;宗正负责管理皇室、宗族的事务;大司农又名治粟内史或大农令。掌管谷货、租税、赋役、财政等;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以供养皇帝。到北魏时期。在正卿之下还设少卿。历代相沿。直到清末才废止。
三公之说也起始很早。周时以司马、司徒、司空为三公。西汉以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御使大夫(大司空)为三公。到东汉时。名称有所改变。指太尉、司徒、司马。三公又叫”三司”。共同负责军政事务。
其他观点:
官爷也就是对古代的官员的尊称。
在古代。官员的等级划分在各个朝代各不一样。但基本上大同小异。有的可能只是在称呼上有区别。
官员的品级从魏晋时期就开始实行了。但那时是根据家世、才德来评论的。对每个官员作出从上至下的评定。称为“品”。共分为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和我们今天分辨事物的等级差不多。这也是后来官员品级的雏形。
现在我们耳熟能详的“七品芝麻官”。其实还不是最小的。在它下面还有八、九品的正、从品。七品县令也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县长。正处级的干部。八品相当于正科级干部。
官员的划分。如果按照等级算。最低的应该是从九品。正九品大概相当于我们今天的股段级干部。从九品就相当于副股段级干部。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 为什么喜欢的总是害自己最深的?背后有何规律?
- 在北京月入14k,这种情况下要不要离职呢?
-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学生学历低会导致爹不疼娘不爱且家庭成员不和睦吗?
- 刚刚离职的我现在还能从事哪些工作呢?
- 为何无人治理满大街逆行的送餐骑手?背后原因大揭秘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桔子生活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69808.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桔子生活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武职,京官,文职,官职,长官,翰林院,尚书,侍郎,国子监,丞相
没想到大家都对古代的官爷是什么级别?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中华文化--中国古代官品制度中国古代官制中存在着两类官职:一类具有实际行政职能。另一类则代表官僚的品位高下。明清官职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