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菜市口观斩,雍正是真的粗心张廷玉的存在了吗?张廷玉当时是什么感受?
原创

《雍正王朝》菜市口观斩,雍正是真的粗心张廷玉的存在了吗?张廷玉当时是什么感受?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不是雍正帝粗心。是他要试探一下张廷玉知道多少事。张廷玉当时只感到了恐惧。从此之后一心辅助雍正帝了。因为他知道自己不是雍正帝的对手!

要解释清楚这件事。就得解释清楚整个科场舞弊案。究竟谁才是幕后凶手?

一、

这场剧情表面上看是这样的:

即位后的雍正帝发现。朝中人才挺多。但是真正为己所用的几乎没有。所以决定临时加开一场恩科考试。以便吸收人才。

但在此期间。雍正帝的试题却泄露了。试题泄露之后。就接连发生了几件怪事:

第一件怪事是雍正帝跟老十三胤祥的谈话。其中老十三胤祥针对目前没有人才可用的问题讲了这么一句话:

“可见国士难遇、人才难得啊!如果在这个时候。要是邬先生在的话……”

结果雍正帝就斜眼瞪了老十三胤祥一眼。吓得老十三赶紧为自己辩解。希望皇上着手发现一批人才。

雍正帝为什么在老十三胤祥的面前表现的很反感邬思道。老十三胤祥又为何偏偏提起了邬思道呢?

再有。雍正帝都已经任命了恩科主考张廷璐。副主考李绂了。这摆明了是要科举取士了。老十三胤祥干嘛还多此一举。劝他:

“皇上似乎应该着手发现培养一批才俊之士。人才才是治国之本呐!”

再就是伯伦不归酒楼出现了一个神秘道士。算出了科举一甲前三名。究竟这个道士是真有本事。还是另有隐情。他怎么就成功算出了前三名?

除了这两个疑点外。还有更大的一个疑点。那就是李绂在伯伦不归酒楼跟卖试题人的一段对话!

二、

雍正帝的试题密封得严严实实的。还是他亲自用钥匙打开盒子。拿出密封的试卷。并亲手交到了张廷璐和李绂手上。

可是镜头一转。李绂就跑到了伯伦不归酒楼上买试题去了。也就是说李绂刚拿到考卷。就跑进了伯伦不归酒楼。关键是跟卖题人的对话也充满疑点:

李绂在二楼喝酒。卖题人直接就上了楼。两只眼睛就没离开李绂的身影。一看就是奔着他来的。来了二话不说直接就问:

“想买功名吗?”

而李绂更淡定。好歹得看一下是谁在说话吧。可惜他连眼皮子都没抬。也没正眼看一下来人。直接问:

“什么价?”

卖题人也不废话直接一句:

“一百两一位!”

然后诡异的回答出现了。李绂匪夷所思的说了一句:

“我怎么听说是七十两呢?”

卖题人说那是三个人同时买的价。于是李绂直接喊价七十两。多一两也不买。随后卖题人就真卖了。

这时候。另一件诡异的事情发生了。李绂从袖子里掏出了七十两银子。很大的一包。直接就付钱买了考题。

那么第三个疑问就来了。李绂是清流。一年的俸禄银子才多少。怎么就正好带了七十两银子巨款来这里了?而且卖题人好像跟他商量好似的。直接就奔他而来了。连价格李绂都一清二楚。他究竟还知道什么?

既然他知道这里卖试题。为什么不提前布好差役抓住卖题人呢。干嘛还费劲巴拉去求三王爷呢。他葫芦里究竟卖的啥药?

三、

下面由我杨角风来给大家解开谜题。全网也只有我明察秋毫。查出了问题的真相:

首先。要从雍正帝和老十三胤祥的那段对话入手。查出整件事情的动机!

整场对话的前提就是山西诺敏案。雍正帝苦恼的是满朝这么多大臣。怎么就没有一个人给自己提个醒呢?

这时候老十三胤祥提到了邬思道。他提邬思道。其实有两个目的:

其一。邬思道是军师。雍正帝即位之前。一直是他给出谋划策。且算无失策。这时候的雍正帝身边确实缺这样的人才。希望皇上能找一个这样的人才来。

这是明面上的话。而暗地里的话则是。雍正帝你虽然即位为皇帝了。要行光明正大之事。但是现在的朝政。不允许你明着来。不然算计你的大臣们太多了。需要玩点阴招。

而邬思道之前策划的计谋。大都是阴招。这也是雍正帝即位后要抛弃他的原因所在。也是雍正帝反感老十三胤祥提邬思道的根本点。

更重要的是邬思道当年可是因“考官受贿导致录取不公”才上的《士子揭世文》。现在雍正帝反感他。就是在犹豫要不要自己也作弊?

而老十三胤祥的第二条建议。明明皇上已经开恩科了。但是还建议皇上去发现一批才俊之士。其实就是让雍正帝暗中把有利于自己的学子。提前布置到位。

正因如此。才有了伯伦不归酒楼。雍正帝和老十三胤祥派出的神秘道士。这个道士可不仅仅出现过一次哦。后来老十三胤祥府上。五皇子弘昼嘴中。乔引娣提到的道士仙丹。都有这个神秘道士的身影。

四、

这说明。这个神秘道士就是雍正帝派出来的。王文昭、尹继善、刘墨林三人就是他提前内定的人才:

王文昭是贵州人。汉族。尹继善是满洲镶黄旗。满族。刘墨林是顺天府的人。汉族。

两个汉族一个满族。搭配挺合适。除了王文昭外。其余两个都是雍正帝绝对控制的区域。而云贵。正好是老八胤禩等人不愿意插手的地区。正好被雍正帝揽到手。但作为江南地区往年的科举大省。也就是老八胤禩控制的区域。竟然一个都没有。这是不是很奇怪?

没啥好奇怪的。这就是雍正帝跟老十三胤祥玩的那个阴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科举能取到自己的人。

但是。雍正帝在把考卷给张廷璐和李绂时。又说了这么一句话:

“康熙四十二年以后。科场考题屡屡泄露。真是不可思议啊!”

也就是说。近二十年来。科举考试试题每次都在泄露。雍正帝怎么能保证自己的这次就不泄露呢?

难道他能想到的保密方法。当年睿智的康熙帝会想不到?

所以。试题已经泄露的事实。雍正帝早就知道了。甚至我(杨角风)一度怀疑。雍正帝是故意留了破绽。故意让弘时钻了空子。把试题泄露了出去。

所以。雍正帝才不让李德全接试卷。非要亲手把试卷交到张廷璐和李绂手中。还特意强调这个试卷是:

“是朕亲自书写。亲自密封!”

五、

之前我们也讲过的。诺敏案和科场舞弊案。这本就是一个案子。且全都是雍正帝策划的:

目的就是为了拿掉这两个人。原因就是要剥夺隆科多和老八胤禩的任免权。毕竟这俩人就是他们俩推举的。

好。继续回答疑问。再讲李绂去买试题的事。究竟是咋回事?

雍正帝或者是自己。或者是通过老十三胤祥。总之把试题透露给了王文昭、尹继善、刘墨林三人。当然。这三个人也不是他们随便选的。必然也是考察了一番的。能力也肯定是超众的。

但试题已经泄露。也就是说。现在考试成了开卷考试了。但阅卷还是闭卷在阅啊。雍正帝如何保证这三个人的试卷能拔得头筹呢?

没错。他再次利用了李绂!

在把试卷交给李绂之前。雍正帝就评价李绂。说他官做得清。百姓爱戴。说他是清苑名士。自然会秉公无私。

于是。雍正帝或者是老十三胤祥。派人。而且派的这个人并没有让李绂起疑。告知了他伯伦不归酒楼卖试题的事。

于是。李绂带着半信半疑的心情去了酒楼。这时候雍正帝或老十三胤祥派出的卖题人就到了。记住。这个卖题人可不是张廷璐或者是弘时派的。如果是这俩人派的。无论如何也得教他怎么避开便衣吧?哪有直接迎上去的。更何况。面前的人还是恩科副考官?

这才是。李绂为什么知道三个人合买试题只需要七十两一份。就是因为王文昭、尹继善、刘墨林三个人刚“买了”啊!

六、

而且。李绂得知考题对上之后。去找的三王爷胤祉。这恐怕也是雍正帝的主意。目的也是为了让这个清流派领袖跟老八胤禩的人对立起来。以防两派合作。

但是三王爷是何等聪明之人。得知此事之后。自然不会往枪口上撞。于是把李绂引到了李卫那里。于是科场舞弊案就此破获。

后来雍正帝执意要杀李绂。恐怕也有这层意思在里面。最终逼得三王爷胤祉不得不出马求情。连御前免跪的特权都不要了。恐怕也是为这次科场舞弊案的不配合买单。

而张廷玉为什么迟迟不上弹劾张廷璐的折子。恐怕并非仅仅因为他知道幕后主使是弘时那么简单。更有可能。他推断出了这本来就是雍正帝的一场阴谋。而案件尚未找出幕后主谋下。雍正帝就急于结案。原因绝不是仅仅保弘时那么简单。更是为了防止自己的计谋泄露。

同时。雍正帝为了避免心虚。刻意勒令张廷玉前来监斩。等于是明着逼张廷玉表态了。

显然。这一步险棋。雍正帝下对了!

所以。科场舞弊案。真正的幕后主使是雍正帝。并不是那个傻啦吧唧被拉出来顶罪的弘时。

这也解释了。刘墨林都逛妓院了。明明违反了顺治帝就定下的规矩。雍正帝还这么保。明明王文昭都超了时间。雍正帝还亲自掌灯给他照明。说到底。自己好不容易选出来这么三个人选。不能轻易废了啊。

而张廷玉。明知道自己的弟弟张廷璐是冤枉的。可惜无能为力。也只能把委屈往肚子里咽了。

所以。连雍正帝都这么玩了。你我要是进了剧中。你觉得能活几集?

其他观点:

首先我们要揭露一个秘密。科场舞弊这件事。张廷玉一开始就被八爷集团套路了。

第22集。雍正即位。头几件事之一就是开恩科。

上书房几个大臣和雍正一起商议主考官人选。在场的分别是隆科多。张廷玉两个中堂。八爷。十三爷两个王爷。而八爷推荐张廷玉的弟弟张廷璐——

按理说自己亲人被举贤。应该高兴。至少也应该是个马屁精样子。比如在旁边趋炎附势的隆科多——

然而。张廷玉是这个表情——

没有学过戏剧的观众可能不会去解读一个表情的内涵。但是就算是普通人。也应该看得出来。这表情绝对不是酸爽的意思。而是——惊讶。谨慎。甚至带有一点点焦虑。

此时张相爷内心的台词是:

1. 黄鼠狼给鸡拜年。你们几个小样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2. 我这个不省心的弟娃儿什么时候和黄鼠狼混到一起了。药丸!

3. 我现在该怎么应变?

果然。张廷玉看到大家都同意自己弟弟出任主考。自己反对已经不可能。于是马上做出了应变措施——

推荐了清流领袖李紱出任副主考。

张廷玉这个时候推荐李紱作为副主考。其实想的就是找个靠谱点的人监督提醒着自己的弟弟。怕他翻车。而后来李紱确实也提醒了张廷璐。无奈张廷璐实在是太笨。反应不过来。做了替罪羊。

张廷璐本人并不是八爷党。他的哥哥张廷玉贵为中堂。本人举贤要避亲。不能提携弟弟。而八爷这么提携一下。张廷璐必然感恩戴德。

提携对方手下这套路是八爷经常用的——追缴户部欠款。雍正失利被罚。八爷就赶紧举荐年羹尧。年羹尧后来感谢得屁颠屁颠的。也就是一句话。就把对方阵营瓦解。把人拉拢了。

在刚刚举荐张廷璐这件事上。八爷可能也没想那么多。就是搞搞关系。但是弘时利用科考卖题赚钱。那么被牵连的必然就是主考官张廷璐。就算查出来是弘时犯案。雍正也不可能杀弘时。也只能找替罪羊张廷璐背锅。

所以就这样。八爷表面上是在巴结张廷玉。拉拢张廷璐。实际上最后既成事实是挖了一个巨大的坑。等着张廷玉灭一门亲人血脉。断一条骨肉胳膊。

当然如果遇到雍正杀弘时那就更有好戏看了——你皇帝自己的孩子都教育不好。自己都无情无义。还有什么脸统治天下人?这个时候八爷只要出来帮雍正擦屁股。就算是抓着了他的把柄。有了要挟的条件。

内心如此毒辣。表面如此温柔。道理还如此高大——举贤不避亲。

事发以后。先说张廷玉的感受。

肯定是千万匹草泥马奔腾而过啊——

我老张家几代清明。千辛万苦。如履薄冰。小心翼翼。就坏到你几爷子手上了。

作为几代为相的桐城望族。名节比什么都重要。因为贪腐。死在了科举这种大事上。而且更何况是人都知道张廷璐只夹带了几个学生。并没有贪腐。做的是替罪羊。

这属于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对于张廷玉更大的麻烦就是陷入了矛盾——忠孝不能两全。

杀弟弟。那么就是不孝。不杀。就是不忠。

这时候人们会觉得张廷玉肯定是重亲情。陷入了矛盾。舍不得杀自己弟弟。但是要知道政治人物是不会用感情来衡量利益。左右自己的选择的——他不是不忍心杀。而是不能亲自表态。

如果他自己说出来杀。那么有人会说他不孝。他说不杀。那么舆论就评价他不忠。总之不能两全。

所以这时候孙家诚出来了。

25集。张廷玉说。我也想大义灭亲。无奈心乱如麻。

于是孙家诚——

等的就是这个代笔——反正不是我写的。我没表态。以后别bb我!

孙家诚这折子一写。张廷玉立马就给雍正交差了。这样他就两全了。

再来说监斩。雍正和张廷玉是互相需要。

雍正拉张廷玉去。就是要昭告天下——你们张相爷是秉公执法。大义灭亲的一等一的忠臣。他就代表我。我就代表他!当然同时也有两个目的。第一个。结盟——张兄以后你除了我。跟不了别人了。第二个。支持——人家杀弟弟都愿意支持我。其他人还有比这个更大的理由吗?

反过来。张廷玉被雍正拉去。自然就是让雍正欠他一个巨大的人情——为了你。我弟弟也死了。我也成了不孝冷血之人。你可要对我好呀。

然后果然雍正就表白了——

还顺道牵了个手——

人头落地鲜血飞溅之间。基情四射。就这样完成了一次政治结盟。从此张廷玉扶摇青云。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以上都是根据电视剧剧情和表演的分析。其实真实历史上张廷璐属于为娱乐背锅了。从清初大学士张英开始。老张家的后代个打个都是猛人。这个张廷璐也是历任康雍乾三朝。乾隆九年(1745年)。顺利退休。第二年病逝。谥文端。赠太子太傅。

坚持优质原创。感谢各位大佬支持!

其他观点:

这时候。作为张廷璐的兄长张廷玉。因为是上书房首席大臣。他的态度就尤为重要了。这不仅仅是一个夹带的问题。同时还是一个政治问题。老八集团意图通过保张廷璐来陷雍正于不义之境地。而朝中以孙嘉诚为代表的清流集团则想以此为契机大张风气纲纪。

按照常理。张廷玉只需回避就可。但是雍正却有自己的打算。在群臣都以不同的声音要求处置张廷璐的时候。他要等待张廷玉的态度。以此来考验张廷玉的忠心。

对于张廷玉来说。这无疑是残酷的。如果上表大义灭亲。自己将陷入无情无义之境地。如果上表力保。则陷入无君无父之境地。无论他怎么决策。都难以两全。孙嘉诚此时则帮张廷玉写了一份奏折上呈了雍正。这是孙嘉诚的聪明之处。因为他知道。这份奏折。张廷玉虽贵为宰相。也难书写。

但是孙嘉诚摸清了张廷玉的秉性。就因为古往今来的一句话:先有君父。然后才有自我和兄弟。

跟皇帝君父永远站在一起。这才是张廷玉屹立三朝不倒的根本所在。这一次。概莫能外。

张廷璐被押往菜市口了。就要砍头了。可是雍正还要叫上这位大义灭亲的兄长张廷玉。他真的是粗心。忘记了张廷玉是张廷璐的亲哥哥了吗?

从等待张廷玉奏折一个晚上就说明雍正根本就没有忘。而且记得比谁都真切。可是他为什么非要将张廷玉带过来呢?

因为雍正要树立皇帝天子的权威。因为诺敏和张廷璐案子。雍正登基之初的两件事情都办砸了。这正好给那些发对雍正的人以借口。比如老八集团。隆科多等大做文章。来陷雍正于无能不义之境地。

迫于政局还不够稳固。雍正还需要时日来树立他的绝对权威。而这是需要有人来配合的。恰逢张廷玉的弟弟张廷璐犯了法。对于雍正来说。这也是一个绝好的机会。既可以考验张廷玉的态度。也可以为自己树立起威信。如果张廷玉此时不配合他的举动。那么雍正也会收拾张廷玉。这也就是雍正为什么要等待张廷玉的奏折的原因。而到菜市口观斩。少了张廷玉这个主要配合对象。也就少了那种浩浩皇威的气氛。

所以。不是雍正粗心。根本就是别有用心。故意的。

所以。可想而知。他的内心是痛苦万分的。我想。张廷玉当时的内心是这样的:

一是悔恨。悔恨当初看见他与弘时在一起的时候没有多关心多提醒张廷璐。不要再科举的事情上栽跟头。要树立正气。因为无论是谁舞弊。他张廷璐这个主考都逃脱不了责任。

二是自恨。张廷玉作为上书房首席大臣。万人之上。一人之下。却要大义灭亲。而束手无策。莫说是拯救张廷璐。就是为自己亲亲的兄长说一句话。都会陷入无穷无尽的政治漩涡中去。他张廷玉这个宰相。当得何其悲哀。何其痛苦。

只是张廷玉能混迹于三代王朝。早就练就了一身泰山崩于前而我自岿然不动的不露声色的本领。就算是痛恨万分。也要保存忠君之思想。既难两全。也就只能保全一边。毕竟。未来的日子还要过。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北海茫月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2:30:23

    雍正,张廷,雍正帝,自己的,的人,试题,科举,都是,主考,弟弟

  • 夜深时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2:30:23

    没想到大家都对《雍正王朝》菜市口观斩,雍正是真的粗心张廷玉的存在了吗?张廷玉当时是什么感受?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眼泪、说拜拜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2:30:23

    不是雍正帝粗心。是他要试探一下张廷玉知道多少事。张廷玉当时只感到了恐惧。从此之后一心辅助雍正帝了。因为他知道自己不是雍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