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摩诃婆罗多》
1.名称:书名的意思是“伟大的婆罗多族的故事”。又译作《玛哈帕腊达》。
2.性质:与《罗摩衍那》并称古印度两大著名梵文史诗。篇幅很长。有“二十万行长诗”之称。在《格萨尔王》被发现之前。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
3.作者:传说是毗耶娑(广博仙人)。是渔家女贞信婚前的私生子。贞信后来嫁给福身王。生下儿子奇武。奇武婚后不久死去。留下两个遗孀。福身王面临断绝后嗣的危险。于是。贞信找来在森林中修炼苦行的毗耶娑。让他代替奇武传宗接代。生下了儿子持国、般度和维杜罗。持国是个瞎子。但他有以难敌为首的100个儿子。般度有以坚战为首的5个儿子。但个个武功出众。此后。毗耶娑仍然隐居森林。目睹和参与了持国百子和般度五子两族(即书中所说的俱卢族和般度族)斗争的全过程。在般度族五兄弟升天后。创作了这部史诗。但对毗耶娑的传说已无可考证。当然。这是一部不可能由一人写就的作品。在漫长的800年中。历代游吟诗人的传播与增益。为其加入诸多睿智的观察。使其逐渐成为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作品。
4.成书年代:约为公元前四世纪至公元四世纪。历时八百年。它长期以口头方式创作和传诵。不断扩充内容。层层累积而成。它的成书年代处在印度从原始部落社会转化为国家社会的时代。也是从吠陀时期的婆罗门教转化为史诗时期的新婆罗门教(即印度教)的时代。
5.主要内容:这部史诗主要以印度列国纷争时代为背景。描写婆罗多族的两支后裔为争夺王位继承权而展开种种斗争。最终导致大战。大战的结果虽然有胜败。但双方将士几乎全部捐躯疆场。是一个历史悲剧。以上是史诗的中心故事。约只占全诗篇幅一半。围绕中心故事。穿插进大量神话传统和寓言故事。如插话《那罗传》写古代国王那罗受恶神捉弄。输掉国土。又在流亡中与妻子离散。最后历尽艰险。夫妻团圆。收回国土;《莎维德丽传》写古代妇女莎维德丽凭自己的忠贞和智慧。赢得阎摩王的恩惠。使丈夫死而复生。除这类文学性插话。史诗还包含大量宗教、哲学、政治和伦理等理论性插入成分。最有名的是宗教哲学长诗《薄伽梵歌》。长期被印度教奉为圣典。正是由于这种包罗万象的特点。《摩诃婆罗多》可以说是一部以英雄史诗为核心的、百科全书式的作品。
6.现行版本:《摩诃婆罗多》是经过很长时间逐渐积累成书的。成书后。以口传和抄本的形式传承。抄本使用的材料主要是桦树皮和贝叶。最早的抄本可能追溯到公元200年。最早的证据显示在公元533年的抄本中已经收集了10万对对句。有20卷。目前存在的是18卷本。19世纪开始出现《摩诃婆罗多》的印刷文本。20世纪初。西方学者认识到《摩诃婆罗多》对于研究印度文化的重大学术价值。曾经计划编订《摩诃婆罗多》精校本。后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而中断工作。从1919年开始。印度本国一批梵文学者重新启动这项工作。历时近半个世纪。于1966年出齐《摩诃婆罗多》全书精校本。该版即浦那版。系根据所有手写本整理校勘。此外还有南印度传本的校刊本。
这部作品很早就以各种形式传到了东南亚。对当地文学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它已被译成印度现代一些主要语言和英、法、德、俄语乃至爪哇语。
汉语全译本共六卷。约有五百万字。由金克木、赵国华、黄宝生等翻译。乃迄今为止。除梵、英以外世界上第三个全译本。其依据的就是浦那版精校本。这项翻译工作开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最终于2003年完成。该书的翻译注重学术规范。全诗的篇、章和颂都标明序号。译文中添加了必要的注释。全诗十八篇。每篇前面都撰写导言。介绍每篇的主要内容。进行简要的评析。也提供必要的文化背景资料或对值得研究的问题做些提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也将《摩诃婆罗多》列为重点图书。精心编辑和印制。于2005年正式出版。
7.写作特点:史诗用梵文写成。采用对话体。共有10万颂(每颂为1节双行诗体)。现代精校本则为8万多颂。全诗分作18篇:《初篇》、《大会篇》、《森林篇》、《毗罗篇》、《备战篇》、《毗湿摩篇》、《德罗纳篇》、《迦尔纳篇》、《沙利耶篇》、《夜袭篇》、《妇女篇》、《和平篇》、《教诫篇》、《马祭篇》、《林居篇》、《杵战篇》、《远行篇》、《升天篇》。最后附有一部《诃利世系》。有时作为第19篇。其实是另一部独立著作。
它的叙事结构。像一组巨大的建筑群。殿堂相接。院落相叠。回廊环绕。路径互通。那些难以计数的“插话”。既各自独立。又彼此关联。而且还往往有各自的讲述者、对话者乃至各自的听众;单说里面出现的故事讲述者就有300到400个之多。这样一来。不仅故事中套着故事。而且对话中套着对话。起承转合之间使得故事线索盘根错节。情节发展引人入胜。
8.后世评价:这部史诗的成书过程是印度古人汇集和保存民族思想文化遗产的一种特殊方式。这部史诗本身就宣称:“正法、利益、爱欲和解脱。这里有。别处有。这里无。别处无。”也就是说。这部史诗的内容囊括了人世间的一切。因此。这部史诗成书后。在印度古代被奉为“第五吠陀”。也就是被奉为“圣典”。印度现存最古老的四部吠陀(《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和《阿闼婆吠陀》)是吠陀时代的“圣典”。而《摩诃婆罗多》则是史诗时代和古典时代的“圣典”。即“第五吠陀”。了解了《摩诃婆罗多》这部史诗也就基本了解了印度教传统文化。所以。印度现代学者认为《摩诃婆罗多》是印度的民族史诗。内含印度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堪称是“印度的灵魂”。
其他观点:
记录了几场核战争
其他观点:
在古印度史诗《摩诃波罗多》。写成于公元前1500年。距今有3400多年了。而书中记载的史实则要比成书时间早2000年。就是说书中的事情是发生在5000多年前的事了。 此书记载了居住在印度恒河上游的科拉瓦人和潘达瓦人、弗里希尼人和安哈卡人两次激烈的战争。令人不解和惊讶的是从这两次战争的描写来看。他们是在打核战争!书中的第一次战争是这样描述的英勇的阿特瓦坦。稳坐在维马纳(类似飞机的飞行器)内降落在水中。发射了阿格尼亚(可能类似火箭武器)。它喷着火。但无烟。威力无穷。刹那间。潘达瓦人的上空黑了下来。接着。狂风大作。乌云滚滚。向上翻腾。沙石不断从空中打来\"。\"太阳似乎在空中摇曳。这种武器发出可怕的灼热。使地动山摇。大片的地段内。动物倒毙。河水沸腾。鱼虾等全部烫死。火箭爆发时声如雷鸣。敌兵烧得如焚焦的树干\"。 第二次战争描写更令人毛骨悚然、胆颤心惊:\"古尔卡乘着快速的维马纳。向敌方三个城市发射了一枚火箭。此火箭似有整个宇宙力。其亮度犹如万个太阳。烟火柱滚滚升入天空。壮观无比\"。\"尸体被烧得无可辨认。毛发和指甲脱落了。陶瓷器碎裂。盘旋的鸟在天空中被灼死\"。 看到此惨状。现代人会立刻联想到原子弹爆炸后产生的威力。在原子弹还没有产生的年代。许多学者一直认为此书中的那些悲惨的描写是\"带诗意的夸张\"。可是到了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之后。他们才恍然大悟。这些描写就似原子弹爆炸目击记一样准确。 后来考古学家在发生上述战争的恒河上游发现了众多的已成焦土的废墟。这些废墟中大块大块的岩石被粘合在一起。表面凸凹不平。要知道。能使岩石溶化。最低需要1800度。一般的大火都达不到这个温度。只有原子弹的核爆炸才能达到。 在德肯原始森林里。人们也发现了更多的焦地废墟。废墟的城墙被晶化。光滑似玻璃。建筑物内的石制家具表层也被玻璃化了。除了在印度外。古巴比伦、撒哈拉沙漠、蒙古的戈壁上都发现了史前核战的废墟。废墟中的\"玻璃石\"都与今天的核试验场的“玻璃石”一模一样。 由此而论。国外物理学家弗里德里克·索迪认为“我相信人类曾有过若干次文明。那时的人类已熟悉原子能。但由于滥用。使他们自己遭到了毁灭”。我们的地球已存在50多亿年了。而人类文明难道仅仅有5000多年的历史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准备与好友合伙做生意,开什么店合适?
- 想开个店,开什么好呢?资金不多,刚刚创业。谢谢?
- 有什么行业适用于初创业?
- 刚入社会的人想开店,最好开一家什么店?
- 我是一个创业小白,想要开一家店铺,大家有什么好的推荐吗?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69889.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史诗,印度,这部,摩诃,成书,印度教,梵文,废墟,书中,抄本
没想到大家都对印度两大史诗之一的《摩诃婆罗多》叙述了怎样的故事?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摩诃婆罗多》1.名称:书名的意思是“伟大的婆罗多族的故事”。又译作《玛哈帕腊达》。2.性质:与《罗摩衍那》并称古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