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①本文为《鬼魅浮生》观后的一些感受。非电影推荐类。内容涉及重度剧透。故适合已经认真看过此片的观众。
我爱看电影。我是个影迷。而且我喜爱几乎所有类型的电影。各种类型的电影也会给我各种的感受。而众多感受中最爽的感觉我私下称为“暗爽”。能让自己“暗爽”的影片自然也是可遇不可求。今天要讲的《鬼魅浮生》(《A Ghost Story》)正是其中之一。
《鬼魅浮生》是一部风格化极强的意识流电影。一般这种类型的电影。影片的所有内容和特点大都是为了导演想要表达的主题而服务的。那接下来我们就从各个方面简单讲讲影片的主要特点。
影片采用了独特的环形结构:
“男主女主的生活—男主去世成为鬼魂陪伴女主—女主留下纸条离去—鬼魂感受房子的变化————最初的房子————男主女主的生活—女主留下纸条离去—鬼魂拿到了纸条”
本片只由大概27场戏构成。每场戏2min-5min不等。而且在篇幅上有很精确的把控。甚至很多场戏的长度都是整数分钟。虽然长度都差不多。但借由非常巧妙的蒙太奇表现的时间却有几分钟到几年甚至到几世纪。导演在时间线的设计上水平很高。尤其是影片尾声(也就是和开头时间线重叠之处)揭开的几个伏笔让我不禁怒拍大腿。
(上图各部分的面积代表了篇幅。“女主听歌”和“钢琴突响”是大致位置。便于理解。)
另一方面电影的台词也很讲究。全程极简且信息量很大。比如开头女主的台词说了自己留纸条的事情。纸条是女主的回忆。是她的一部分。但男主问:“你回去过吗?”女主则回答:“没有。”第二遍看时让我感到一种悲伤的宿命感。
还有一处就是结尾二人吵架的台词:“人们都这样。离开家。然后再回来。”表面上是男主忙于工作不常回家的解释。实际上是对影片主题的呼应。女主的台词是“我是一直在家里的人”自然对应的是全片的重要线索——纸条。
唯一的一场台词很多的戏。台词却也不按套路来——导演找个代言人来了一次精彩的演讲。直截了当的道出了导演要表达的主旨。
而其他场景几乎零台词。能用肢体语言表达的就不用台词(比如床笫间的拥吻和幽灵间的对白)。能用表情表达的就不用台词(比如吃派和听歌)。甚至能用镜头表达的都不用台词。推动影片情感进展的大多都是镜头语言(这正是影视艺术的魅力之一)。
比如这个镜头。空间感非常强烈。格外深入。使女主深陷其中。
再比如这个。典型的框架式构图。女主则被层层框架所束缚。
比如这两个三分之一式的开放大远景。
再加上这个引导线构图。让鬼魂的目的性很强烈。
还有很多的镜头来表达对比。比如房子一直在变化。不变的仍是那个牢笼。
还有很多地方。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说到对比。影片冷暖色调的对比也是贯穿全场。有一处让我印象尤为深刻。就是女主和其他男人约会后。鬼魂很生气。把书扔了出来。在书的影响下。女主回忆起当年和男主在一起的日子。暖色的回忆与冷色的现实发生了强烈的碰撞。加上配乐从耳边丰富的旋律突然切换到远处弱化的伴奏。这场人鬼情未了的戏反映出导演对情感把握的水平之高。
但我认为导演在叙事上则更胜一筹。全片水平最高的地方也是最容易让人忽略的地方是对蒙太奇的巧妙运用从而加快了时间线。全程有将近10处的时间线加速。这也是影片非常抢眼的一个特点。
比较精彩的就是“女主吃派”之后的“女主悲伤入睡”那场戏。精致到每一个镜头的切换都代表着不同的时间。短短的2分钟影片长度。表现出了从“一天”到“几天”再到“一年”。
再有就是女主离去后。镜头一转。入住了一家三口。再一转。昼夜交替。再一转。一家人已经过上了圣诞节。随后鬼魂的情感爆发。怒摔餐具。再一转。已经到了另一天。一家三口已经搬走。一回头。一群新人入住开起了party。仿佛鬼魂从挖纸条被打扰。到摔餐具。到回房间的这几分钟。世间已经过去了好多年。
经历了party的一段重要台词。时间被再次加快。已经不知过了多少年。房子年久老化。破旧不堪。鬼魂再次想要挖出纸条。但房子却突然被拆了。并再次遇见了邻居鬼魂:“我觉得他们不会回来了。”目睹了他的放弃与离去。莫名的感伤。
时间被再次加快。又不知过了多少年。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但对鬼魂来说也只是牢笼变大了而已。不变的依旧是那种孤独。
之后时间的跨度越来越大。鬼魂甚至已经等到了未来化的都市(楼顶有立体成像的广告。可以理解为未来)。鬼魂从楼顶坠下。星辰交替变幻。鬼魂经历了整个轮回(当然。认为鬼魂回到了过去也是可以的)。来到了中世纪前期(过了几百甚至上千年)。也是房子的伊始。但不变的依旧是那个枷锁。
之后一家人被杀害。也是同样镜头切换加速了时间。直到鬼魂又回到了房子。
伴随着主题曲。蒙太奇再次加快时间线。二人入住。琐碎生活。吃饭。吵架。依偎。相爱。再到当年“女主听歌”那场戏。再到“钢琴突响”那场戏。没错。导演再次通过蒙太奇加速时间。利用影片最后3分钟从鬼魂的角度重述了影片前46分钟的内容。
而这一次。鬼魂拿到了纸条。了却心愿。撒手人寰。
影片就此结束。
相信很多观众看完之后的第一反应都会问:纸条上到底写了啥?这电影到底讲的是个啥?
怎么说呢。其实像这种意识流电影。与其说导演想要具体表达什么。倒不如说导演想要给观众一种怎样的感觉。
Party那场戏里超长的台词给出了很重要的参考:
一群人在讨论爱情和金钱。之后全片台词最多的一个人发话了:“这就是你看中的两点吗?钱不过是钱。你得把钱排除在外。那么。不考虑钱。你还有什么呢?你还有其他人。你有时间。时间是很重要的。不过你的时间跟别人的差不多。那么上帝呢。也许你有上帝。”
其他人回答:“没有。”
“咱们分析一下。一个作家写了一部小说。一个作曲家写了一首歌。一个交响曲作家写了一曲交响曲。也许这是最好的例子。因为最优秀的交响曲都是为上帝而写的。那么告诉我。如果贝多芬正在写他的第九交响曲。但他突然有一天发现。上帝并不存在会怎么样呢?那么突然之间。那些本来是为了升华肉体的音节、和弦、韵律。原本只是物理现象。于是贝多芬说:‘我靠。上帝并不存在。那我就为其他人而写吧。现在只是些具体细节了。’我记得他没有孩子。”
其他人:“他有个侄子。”
他说:”好的。那他就为他而写。”
其他人:“或者为了永远的爱人。”
他说:”行。或者为了永远的爱人(原文是for whoever that was)。但我们先不考虑爱。我们把这些都当成贝多芬在想‘人们会以此来记住我’。后来也确实是这样。没错。人人都尽力留下长远的影响。我们一点点的建立我们的成就。或许全世界都会记得你。或许只有几个人。但你会尽力让自己在死后依然长留世上。所以我们依然在看这本书。依然在唱这首歌。孩子们记得他们的父母和祖父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族谱。贝多芬也有他的交响曲。所以我们也有。人们在可预见的未来会一直听这首曲子。但是。后来就变得慢慢不一样了。因为你的孩子们会死。他们的孩子也会死。然后以此类推。然后会有一个重大的板块漂移。优胜美地国家公园会爆炸。西部板块会移动。海洋会上升。高山会倒塌。90%的人会死亡。一下子就没了。这只是科学。幸存的人会去高地。社会秩序会混乱。人类会重回拾荒者、猎人、采集者。但也许有个人。有个人有一天哼起人们以前熟悉的旋律。3345 5432 1123 3 22~(他哼起了《欢乐颂》)。这给了所有人一点点希望。人类处于灭绝的边缘。但总能一天天坚持下去。因为有人在山洞里听别人哼起旋律。他们耳朵里的物理反应让他们感觉身上不只是恐惧。饥饿和仇恨。于是人类生存了下来。文明重回正轨。你现在想你要看完这本书。但它不会永存。因为地球很快会灭亡。几十亿年后。太阳会变成一颗红巨星。最终会吞没地球。这是事实。也许到那时。人类已经迁移到了完全不同的星球上。那样很好。也许人类找到方法把这些重要的东西也都带走了。也有一张蒙娜丽莎的复印照。有人看到了它。用外星泥土混合点口水。上点新涂料。让这幅画继续存在下去。但即使这样也不重要。因为即使某中形式的人类把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的唱片一直带到了未来。未来也会撞上南墙。宇宙会一直膨胀。最终会带走所有的物质。你为之奋斗的一切。你和地球另一端的某个陌生人共同享有的一切。你和未来另一个星球的人共同享有的一切。那些让你感觉人类很伟大的一切。都会消失。这一维度中的所有原子。都会被简单的力所撕裂。然后这些被撕裂的粒子。会再次聚合。而宇宙。会再次收缩为我们肉眼看不到的小点。所以。你可以写一本书。但书页会烧掉。你可以唱一首歌。流传后世。你可以写一出戏。希望人们能记住它。能一直上演。你可以建造你梦想中的房子。但最终这一切就像你用手挖土埋一根栅栏或者做爱一样。都不再重要。在我看来这都是一回事。”
这是一段非常值得玩味的台词。内容其实包含着几个对影片元素的暗示。比如《第九交响曲》对应着片中的纸条。世代交替的人类代表着历经轮回的鬼魂。而交响曲对于人类相当于纸条对于鬼魂。都象征着希望。
这个大叔完全可以理解为是导演的代言人。不只表达了表面上的一些虚无主义。还带给观众这样一种感觉:时间是非线性的。世界是循环的。
影片的一开始。男主就看见了鬼魂的幻影。可以理解为那是男主自己的前一世。直到男主自己变成了鬼魂。看到了自己的后一世。发现原来生前深夜的钢琴声是自己所做。
影片开始由一篇短片小说《A Haunted House》(《鬼屋》)的第一句话引出。我上网搜了下。小说的作者Virginia Woolf也是意识流文学的代表人物。而《鬼屋》的内容大概讲的也是一对鬼魂情侣彼此追寻。在经历了漫长的时间后相聚的片段。
影片的最后。鬼魂拿到纸条时。门轻轻的开了。这里的门不只对应片头医院中的天堂之门。更是对应开篇的《鬼屋》的第一句话:“Whatever hour you woke there was a door shunting(无论你在什么时候醒来,总会有一扇门轻轻的关上)。”鬼魂看见了纸条消失后。旁边也浮现了鬼魂的幻影。也暗示着自己对此地的记忆留存于此(或者指的是再前一代的自己)。
加上其他地方各种前后呼应的宿命感。配合电影独特的环形结构。带给观众一种颇具东方文化般的轮回意境。
现在再看看海报中的“It’s all about time”和 “Lovely Mysterious Cosmic”是不是成功get到了导演的感觉。
写到这里实在是忍不住强调下本片的一大亮点:主演Rooney Mara(鲁妮·玛拉)。
“女主吃派”这场戏真可谓技惊四座。5分钟的长镜头完全成为了鲁妮个人表演秀。从平静的隐忍。咀嚼的用力。无声的哽咽。热泪盈眶。食物蘸着眼泪。配上叉子割盘子的声音。情感和食物的不断积累。最后的呕吐和爆发。
这场戏的风头早已盖过了剧情上的情感表达。我真想把在一旁“暗中观察”的鬼魂的小金人给她(男主扮演者Casey Affleck 卡西·阿弗莱克凭借《海边的曼彻斯特》获得今年的奥斯卡最佳男主角)。
之后“女主听歌”这场戏也可谓教科书般的演技:女主找男主谈话。估计是要讨论搬家的事。毕竟本片二人就这一个冲突。男主表面敷衍实则深邃。女主从戴上耳机音乐前奏时的略显逃避。到歌声的响起时一脸向往男主的样子。再到被音乐所征服热泪盈眶的神情。
沮丧—逃避—爱慕—陶醉—感动—妥协。一气呵成。服。
除了鲁妮的表演。影片的细节部分也非常用心:
鬼魂第一次回家看着自己生前和女主的照片时。发现房东来访。于是拿走了照片。自己藏了起来。后来才出现。随后房东留字条那场戏也让我们知道了两件事:人看不见鬼魂、字条内容说明房子需要粉刷。这是一个很巧妙的信息过度。
还有“女主听歌”前被鬼魂扔出去的几本书并不是普通的书:
都是爱情小说中的神之作。一部的《霍乱时期的爱情》(巧了。我一周前刚看完这本书。简介称之为“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爱情小说”。名副其实。心服口服)。另一部是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讲的是战争期间的爱情)。
大特写的书则是开头的Virginia Woolf的短片小说《A Haunted House》。书中内容:The treasure yours指的就是两人的爱情。也难怪会引起女主的共鸣。
还有一个小细节就是随着时间的流逝。鬼魂的床单也越来越脏了。不禁有一种辛酸。
再有其他方面的亮点比如4:3的圆角老电视镜头、本片优秀的配乐等等。相信大家也都能感受的到。这里就不啰嗦了。
不知不觉间写了这么多。可见我对此片的由衷之情。这种类型的影片注定是挑观众的。不方便从各方面做客观的评价。我们关注本片的特点即可。到这本文基本也接近尾声了。所以下面写一写我自己的感受吧。
纸条的内容是整片的线索和悬疑。是推动剧情发展的一枚钥匙。但本片最后却没给出答案。说实话最后鬼魂消失时我懵B了两秒。但我随即微微一笑(请自行脑补各种迷之微笑表情包)。感受到了此乃主题之升华。说来奇怪。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的《千年女优》(此片是我人生中几大神片之一。没看过的朋友抓紧了。)
鬼魂的执念颇有《千年女优》的感觉。最开始促使鬼魂等待女主的动机无疑是伟大的爱情。可随着时间的变迁。当初的意义逐渐变得模糊不清。就像这部电影。我之前一直在想导演想要讲什么。在纠结了这么多之后。导演讲什么已经不再重要了。重要的是这部电影的过程带给我的思考。就像鬼魂看到纸条内容而撒手人寰的瞬间。纸条的内容就已经变得不再重要了。
——————————————————————————————
不得不说这次的惊喜来的有点突然。上一次被惊艳到还是来自法国的一部文艺恐怖片《生吃》。另外如果有钟爱本片的朋友也可以去看下《》和《霓虹恶魔》。
本文也是一时热情所写。再加上影片类型所限。故跟我以往的文章不同。可能比较杂乱无章。大家随意看看内容感受感受就好哈。“其生若浮 其死若休”这个副标题实际也没啥深意。只是片名中的“浮生”二字让我想到了这句话。权当为了靠近文艺路线。
其他观点:
没有看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69961.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鬼魂,女主,纸条,时间,影片,台词,导演,交响曲,贝多芬,内容
没想到大家都对如何评价电影《鬼魅浮生》(《 A Ghost Story》)?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①本文为《鬼魅浮生》观后的一些感受。非电影推荐类。内容涉及重度剧透。故适合已经认真看过此片的观众。我爱看电影。我是个影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