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齐大非偶。这典故的背后还真是有一段孽缘。
周王朝礼制森严。社会生活都被安排管理的妥妥帖帖。连宗庙祭祀的昭穆制度都被安排好了。周礼和宗法制度联系在一起。就形成了周天下的国际社会的《联合国宪章》。周天子作为当时的超级大国维护这套礼法制度。后来经济发展了。发动战争的成本越来越高。而且人心也开始不再古朴。不愿意再打仗。周王室维护这套国际秩序越来越吃力(跟现在的美国相似)。所以周王室渐渐不大方了。要各地索要方物和财物。遇到一些外族攻打时。周王室也没有力量去攘除外夷了。
(周王朝初年的势力范围)
这样。周王室的威信逐渐丧失了。礼崩乐坏的时代就开始了。各个诸侯国里都发生了有悖于礼法、宗法的事。周王室也管不了了。
在滨海地区的齐国的国君齐僖公有两个被诗经百般赞颂的两个女儿。一个叫做宣姜。一个叫做文姜。双双成为当时闻名的绝色美人。关于这姐妹俩的美。《诗经》里有记载:“有女同车。颜如舜花。将翱将翔。佩玉琼踞;彼美孟姜。洵美且都。有女同车。颜如舜英。将翱将翔。佩玉将将;彼美孟姜。德音不忘。”这样的姐妹花。在当时的国际社会上掀起了一番求婚热潮。
这姐姐宣姜本来许配的是卫宣公的儿子伋。但是卫宣公是个老流氓。听说齐宣姜艳若桃李。顿时垂涎三尺。居然来了个“掉包计”。在黄河边上筑了一座新台。把新娘拦截了下来。自己钻进洞房当了新郎。虽然我们知道春秋时期的男女关系确实乱得够呛。但是卫宣公的这种行为在当时也是为世人所不齿的。《诗经·邶风》中有一篇叫《新台》。讲设网本为捕鱼。却事与愿违。得了个癞蛤蟆。说的是这件事。
(宣姜入卫新郎被掉包)
这宣姜算是毁了。齐僖公便将希望寄托在了小女儿齐文姜身上。为示郑重。齐僖公向国际上发布了外交照会:我家次女文姜已长成。各国诸侯、世子可前来提亲。各国公子、世子早就垂涎文姜的美色。来齐国提亲的人络绎不绝。这文姜几经比对。最终她看上了郑国世子姬忽。这个郑国世子。长得高大威武。行端礼正。很有男子汉的气魄。按理说。也是门当户对。郎才女貌。
齐僖公心里的石头算是可以落下了。可是这姬忽回到郑国后。竟然听信了别人说的“齐大非偶”的话。要毁婚。这个进谗言的人是这么解释“齐大非偶”的。郑国是小国。娶了齐国这样大国国君的女儿。日后必定受欺负。不如不娶。姬忽竟然也听从了。放着国际上盛名已久的美人不要。向齐国提出退婚。
其实。姬忽之所以毁婚。可能还跟文姜的姐姐宣姜有关。宣姜早有艳名。而卫国就在郑国边上。郑国肯定也是知道的。这么混乱的关系。让郑国人觉得这个齐国毕竟是个外姓(姜姓、吕氏)诸侯国。没有受过周礼熏陶。不会是一个好媳妇。
春秋时。男女关系还是比较开放的。郑国、卫国的民歌都有说到野合的事。而且几乎在同时在蔡国、息国还发生过因为息夫人而亡国的事。所以公子王孙世家对于找媳妇这事还是比较慎重的。
本来。这在春秋时候的开放风气下也没什么。姬忽不愿意抱美人。自然会有人上门来提亲。可是这文姜却是生性刚强。从小锦衣玉食。从来没有被违逆过。一下子被拒绝婚事。心理上接受不了。就病倒了。
(文姜也是当时的国际名媛)
她这一病下。他的一个同父异母的哥哥姜诸儿来探望她。这一来二去。兄妹感情迅速升温。竟然就因此如胶似漆了起来。随着事情的发展。他们两的行为越来越名目张胆。很快。被他们的父亲知道了。家门不幸。齐僖公在气愤之余。很想把事情快速处理妥当。不然这桩丑闻流传出去。齐国在国际上就没法混了。
这时。齐国旁边的的鲁桓公新登基。想攀求齐国这样的大国给自己当外援。于是。便派人到齐国向齐文姜求婚。齐僖公立即答应了这桩婚事。还迅速选择了一个良辰吉日。迫不及待地要把文姜嫁出去。为了防止再出纰漏。他还命人严加看管。不准诸儿与文姜再见面。文姜要嫁出去了。姜诸儿可急了。让他魂牵梦饶的妹妹要去给别人当老婆。他心里有着一万个不愿意。但他却不能阻挠这场婚事。只能暗地里伤心着急。
在文姜出嫁的前一天晚上。姜诸儿终于找到机会在一把纸扇上写了一首诗。传递给了齐文姜。诗句是这样的:桃树有华。灿灿其霞。当户不折。飘而为直。吁嗟复吁嗟!齐文姜的答复是:桃树有英。烨烨其灵。今兹不折。证无来者?叮咛兮复叮咛!这意思再也明显不过了。他们还有再见的机会。
这文姜嫁到了鲁国。成了嫡室夫人。生了一个儿子。就是后来的鲁庄公。过了几年后。齐僖公去世。公子诸儿成了新的齐公。这样一来。他就要求鲁国让文姜经常来齐国探亲。由于保密工作做的好。鲁桓公不明所以。就一一安排了。文姜到了齐国后。很快齐襄公与文姜就又出双入对。颠鸾倒凤了。对于文姜的迟迟不归。鲁桓公也驾着车去接她。结果撞见了这段不伦之恋。鲁桓公气愤不已。夺路而走。齐襄公就派了公子中的大力士叫做彭生的。跳到鲁桓公的车上。捏断了他的肋骨。鲁桓公活活痛死了。
(鲁桓公头上有点绿)
鲁桓公去世后。他的嫡子。就是文姜的孩子做了鲁公。文姜也不方便久不归国。就说思念故土。希望在鲁国边境上长期看着齐国。鲁庄公就让人在边境修了一个宫室给母亲文姜居住。这齐襄公经常打猎来到边境。晚上就住在这里。
后来齐国发生了叛乱。齐襄公被人杀死。齐国大乱。公子小白最后做了齐君。就是齐桓公。文姜见齐襄公去世了。就彻底收心了。回到鲁国都城。全心协助儿子治理鲁国。表现出了出色的军政才能。所以。后世对文姜的评价也是毁誉参半。
如果当初姬忽不悔婚。顺利嫁入郑国的文姜。是否还会有这种不伦之恋?那又是未知之数了。
其他观点:
正确的写法应该是齐大非“耦”而不是齐大非“偶”。
耦是春秋时期人们常说的一个词。就像今天我们说手机“充电”一样普遍。这与当时人们的生活环境生产方式密切相关。
当时社会是农耕时代。人人都会参与耕作。而耕作最流行的方式是“耦耕”。耦耕就是两个人一起用铁器耕作。它要求两个人要配合默契。而只有体型相当、体力一致的情况下才容易配合默契。所以。同耦的人身体条件必须相近。
这样就逐渐形成了一个比喻:同耦的人就比喻合得来的人。和自己体量差不多的人或事物。
所以。齐大非耦的意思是人家齐国是大国。我们是小国。我们不在一个级别上。我不想攀附它。这个耦不是配偶的意思。
耦在《左传》中出现多次。既非褒义也非贬义。像是一个中性词 。还有一个典型的地方是晋国的骊姬和东郭五、梁五两个人都相好。这两个人帮助骊姬搞阴谋。人们就把东郭五、梁五这两个臭味相投的人称作二耦。《左传庄公二十八年》:二五(东郭五、梁五)卒与骊姬谮[zèn]群公子而立奚齐。晋人谓之二耦。
齐大非耦的原文是《左传·桓公六年》:“公之未昏于齐也。齐侯欲以文姜妻郑太子忽。太子忽辞。人问其故。太子曰:‘人各有耦。齐大。非吾耦也。’”我们可以看到。这里并没有“偶”。
其他观点:
“齐大非偶”这个成语的本意是:身份低微不敢高攀。
这个成语出自先秦·左丘明《左传·桓公六年》:“齐侯欲以文姜妻郑大子忽。大子忽辞。人问其故。大子曰:‘人各有耦。齐大。非吾耦也。”
这个成语主要说的是齐僖公为何要倒贴嫁妆。强嫁女给郑世子?
我国春秋时。齐僖公一心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郑国的太子忽。但是太子忽急忙推辞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配偶。你们齐国是个大国。我的位卑配不上。
后来北戎部落入侵齐国。齐国危机。赶紧向郑国求援。太子忽立即率领郑国的军队。帮助齐国打败了北戎。这时齐僖公又提起这件婚事。太子忽又一次坚决推辞。
别人问他为什么拒绝。他说:“以前没有帮齐国忙的时候。我都不敢娶齐侯的女儿。今天我奉了父王之命解救齐国的危难。如果这时我娶了妻子回去。这不是用郑国的军队来换取自己的婚姻吗?那么到时郑国百姓会怎么说我呢!”说罢就辞别而去。
注:图片来自网络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想开个店,开什么好呢?资金不多,刚刚创业。谢谢?
- 有什么行业适用于初创业?
- 刚入社会的人想开店,最好开一家什么店?
- 我是一个创业小白,想要开一家店铺,大家有什么好的推荐吗?
- 刚创业,投资新项目有什么选择?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70665.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齐国,郑国,的人,齐大非偶,桓公,世子,太子,王室,左传,自己的
没想到大家都对“齐大非偶”这个词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历史典故?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齐大非偶。这典故的背后还真是有一段孽缘。周王朝礼制森严。社会生活都被安排管理的妥妥帖帖。连宗庙祭祀的昭穆制度都被安排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