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里的旗袍马褂唐装汉服和生活中见到的似乎不太相同。是改良了吗?有什么进化历史?
原创

电视剧里的旗袍马褂唐装汉服和生活中见到的似乎不太相同。是改良了吗?有什么进化历史?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每个时代的审美不同 制作者也有所不同 差异化是现实生活的必须 改良就必然存在 经济条件也决定了物质基础!

其他观点:

没改良~只是严谨的古装剧服化道上面制作成本高。生活里的衣服都是便宜货~用提花机做的传统高档布料加人工刺绣。一般人花不起这钱~

其他观点:

在中国哲学和美学中。存在着对三种不同的媒介。一是言。一是象。一是境。前两种媒介我们说得多。但我们很少将境作为媒介来看待。其实境也是一种媒介。它是表达人的心灵世界所假借的一种方式。就是以境显意。不过这是一种特殊的媒介。

从三种媒介反映世界的不同方式看:言。是对世界进行描述。象。是以象征的方式表现世界。王弼以《周易》的卦象符号具有“象征意”。他说:“触类可为其象。合意可为其征。”象是象其类。征是征其意。合而为象征。《周易》的卦爻系统是一种象征符号。这样的象征符号包含着哲理意义。可以由具体的卦象触类而推。由坤的卦象想到大地、母亲、水牛等等。这是触其类;由坤之象又可联系到柔顺、守成、辅佐等等。这就是征其意。而境可以说是一种以世界本身来显现世界的独特方式。它是以心灵所创造的活的世界来显现意义。它不是描述。也不是象征。它是以体验的世界来呈露。境的方式就是“呈露”。

在中国哲学和美学中。一种主流观点是。言作为媒介有相当的局限。它是需要超越的。这可以分为两种观点。一种强调彻底地抛弃语言。一种强调语言虽然不能放弃。但必须努力克服语言的局限性。前者如老庄和禅宗。老子说:“希言自然。”大自然不以语言来显示。以自然浑朴的全美来显现。老子反对的“言”不是言说和记载语言的文字符号。而是语言背后所包含的知识、概念。老子哲学接触到语言和概念、知识之间的关系。语言是对世界的命名。是概念的凭依。而通过概念结撰的知识体系则奠定在对世界命名的基础上。世界是复杂的。人以为自己创设的一小打符号就可以囊括天地。是人不自量力的表现。如果不悟此道。以掌握知识的多寡来判分自己对世界的把握。则和大道背道而驰。后者如言不尽意说。我们所认识的世界是语言所描述的世界。语言是人不可须臾或离的。没有语言。也就没有人的活动本身。但语言的局限性又是非常明显的。语言无法显现世界的丰富性。语言无法表达人对世界的复杂微妙的心理体验。所以有“言不尽意”这一非常流行的说法。

以上两种观点虽有程度之差异。但本质上都是对语言的怀疑。都怀疑语言在真实和纯美方面的呈现能力。都强调超越语言。世界的意义何在。在西方传统哲学中。重视语言的作用。语言决定了世界的意义。没有语言。也就无法表现世界的意义。但在中国。却存在着一种根深蒂固的观点。就是语言恰恰是破坏世界意义的手段。像庄子所说的凿七日而混沌死。语言是需要超越的。

在很长时间里。象可以说是弥补语言局限性的一个替代方式。所谓言不尽意。故立象以尽意。《系辞》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这里有一个逻辑环节。就是立象以尽意。是因为言不尽意所造成的缺陷难以克服。故采用此道。那么象就是超越语言的局限性的一个重要形式。或者说象是为了超越语言而存在的。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说:“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在王弼的意、象、言结构中。意是表达的对象。意自身无法显现。须借象来表达;而象又是需要语言的帮助作用得以显现的。言是象的媒介。象是意的媒介。这里存在着两层超越。一是由象对言的超越。一是由意对象的超越。即所谓得象忘言。得意忘象。言和象都是捕鱼之筌。都是需要抛弃的媒介。

要表意。为何不直接以言去表达。在言和意之间插入一个象的层次?虽然它是就特殊的对象易象而言的。但在中国哲学中具有独特的意义。象的特殊媒介地位因此被突出了出来。和语言相比。语言是界定的。但象却可以象征。具有很强的暗示性。如钱钟书所说:“象虽一著。然非止一性一能。遂不限于一功一效。故一事物之象可以孑立应多。守常处变。”就像《系辞传》所说的“象也者。像此者也”。易简。以极简单的符号。希图在极其有限的符号形式中。概括天下一切可见的事。不可见的事、可感的理、不可感的理。而中国美学的立象尽意、象外之象等学说。也确立了象在展现无限世界意义方面的特殊功能。刘勰在谈到意象的隐的特点时说:“夫隐之为体。义生文外。秘响旁通。伏采潜发。譬爻象之变互体。川渎之韫珠玉也。故互体变爻。而化成四象。”“辞生互体。有似变爻。”就是就象的无限可延展性来谈的。

唐代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使境界上升为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境虽在唐代之前已经成为一个哲学概念。但在美学与艺术理论中。尚未成为一重要的美学概念。这样的情况至唐才真正出现。

在唐代绘画理论上。境或境界被作为重要的品鉴概念。唐人出现了以境评画的理论倾向。唐代著名山水画家、水墨画的创始者之一张璪还写有《绘境》一书〔7〕。这本书如今已经失传。但在当时却有很大的影响。张璪所提出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重要观点。有的论者说可以作为整个中国艺术的纲领。这个纲领可能就出自这本书。所谓“绘境”。可能就是讨论绘画的品格和境界。张彦远说此书多道人所未道之处。或许正是以境论画所带来的理论上的创新。“境”在这里显然是一个美学概念。

画有画境。书有书境。诗有诗境。在书法美学中。境或境界也被作为书法艺术的审美规定性而受到重视。如张怀瓘《文字论》说:“(苏晋)谓仆曰:‘看公于书道无所不通。自运笔固合穷于精妙。何为与钟、王顿尔辽阔?公且自评书至何境界。与谁等伦?’仆答曰:‘天地无全功。万物无全用。妙理何可备该?……’”这里所说的书法达到何等境界。是一个新颖的术语。

境界论更多的表现在诗歌美学中。在唐代。以境评诗。诗以境显。以境而出高下。成为一比较流行的风尚。王昌龄《诗格》〔8〕中提出诗有三境说。一是物境。二是情境。三是意境。所谓物境。是说“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解境象。故得形似”。“情境”的意思是:“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意境”的意思是:“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其实。这三境主要针对三种不同的诗歌类型。一是以写物为主。一是以写情为主。一是以达意为主。这样的分别在前此美学论述中。是从来没有过的。《诗格》尤其对物境的理解多有启发之处。如它说:“置意作诗。即须凝心。目击其物。便以心击之。深穿其境。”“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所谓“处身于境”。由目到心“击”物。就是说与物相与优游。从而物我相凝。得莹然之境。唐人所说的取境概念。也是境界理论的重要方面。

在中国美学理论中。境与象有明显的联系。在一般意义上说。作为人认识之对象。境就是象。如“境象”。但二者之间又有根本的区别。

狮子林之窗

疏影漏窗。

透出灵动。

第一。象一般指具体的实在对象。境则是一个世界。一个在心灵中构成的世界。《古今词论》云:“语境则咸阳古道。汴水长流。语事则赤壁周郎。江州司马。语景则岸草平沙。晓风残月。语情则红雨飞愁。黄花比瘦。”事是事象。物是物象。如岸草平沙、晓风残月。都是具体的存在物。而境并非指具体的存在物。而侧重指外在对象在心灵中所构造的影像。故象较实。境较虚;象侧重于外在存在之特征。境则侧重指与人心与外物形成之关系。

第二。象与境都包含心与物或情与景二者。境是人心灵之境界。而象也不是纯然外在的对象。与人心无涉。象也是人心中之象。但境与象的一个重大差异是。象是人经验中的对象。主要指人经验中的事实。如由坤卦对大地、母亲等的类推。由灼灼桃花引起对新嫁娘的讴歌。这都有具体的指谓。即使由复杂的事象所构成的象征系统。作为象征之喻体。它仍然是人们经验中的具体存在。在中国美学中的比兴二者之间。无论是由此物比此物。或者是先言他物的起兴。都不脱离具体的物象。而境是体验中的世界。它所呈示的是人们所发现的世界。即如上文曾举的刘禹锡《听琴》诗:“禅思何妨在玉琴。真僧不见听时心。秋堂境寂夜方半。云去苍梧湘水深。”淡云卷舒、苍梧森森、湘水深深。诗人为我们活化了一个世界。这个世界。就是一个“境”。而不是“象”。它具有突出的体验性特征。

第三。唐代美学以境为重要的美学范畴。赋予其特殊的媒介地位。在于境反映了“让世界依其原样而自在呈现”的重要思想。境界思想是在禅宗影响下产生的。突出了以世界本身来直接显现世界的思想。境不在于表达。而在于显现。境与所显现意义世界之间的关系不是分离的。而是浑然为一的。即境即意。禅宗所奉行的不二法门的思想影响了境界理论的形成。它是对能所的彻底超越。对老子以来以象见道学说的超越。在这个意义上。境可以说并非仅仅是媒介。它就是世界本身。

以象出境。乃为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思想。北宋时李伯时作人物画。他画陶渊明。说是不在于画出田园秋菊。而要在“临清流处”用心。这个“临清流处”。无非就是境界的传达。

唐代诗坛有这样一句著名的话。就是:“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子上”。这正是从造境方面的考虑。这样的氛围最能出境界。灞桥。在西安东。近年灞桥的遗址出土。那个令千年前无数人断肠的地方。浮出了历史的水面。那里曾是唐代西安人送别的地方。人称销魂桥。乱云低薄暮。流风回舞雪。孤独的游子在万般无奈中踏上路程。放眼望。苍天茫茫。乾坤中空无一物。只有一条瘦驴在彷徨。正所谓人烟一径少。山雪独行深。此情此景。怎能不勾起生存之叹。怎能不产生命运的恐慌。诗意的大门被这寂寞所撞开。

五代北宋时期中国花鸟画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重写实到重意境的过程。黄筌的花鸟重视格法。以写实见长。及北宋初年崔白、崔悫、吴元瑜出。力去院体之法。“稍稍放笔以出胸臆”。即从重视外在的形貌转而重视心灵的传达。其心灵的传达就落实在“境”的表现上。即由重象转而重境。重视诗意的传达。这诗意就是境界。《宣和画谱》卷十八说崔悫作画:“凡造景色必放手铺张。而为图未尝琐碎。作花竹。多在于水边沙外之趣。至于写芦汀苇岸。风露雪雁。有未起先改之意。殆多得于地偏无人之态也。”这个“水边沙外之趣”。正是一种境界的追求。它所克服的是黄筌等的“琐碎”。这个“琐碎”就是没有由象上升到“境”。物象虽很逼真。但没有在心灵的体验中构成一种境界。所以缺少打动人心的力量。“不专于形似。而独得于象外者。往往不出于画史。而多出于词人墨卿之所作。盖胸中所得。固已吞云梦之八九。”画史之画。是形似之作;词人墨卿之作。则注意的是诗意。是心灵中的境界。

拙政园香洲冬景

雪卧香洲。

有万般风致。

总之。象与境的差异。一般来说。象是松散的。而境是在心灵的融汇下整合为一相互联系互相激荡的世界;象偏重于外在。境则偏重于内在。侧重于一种氛围的创造。一种独特的艺术世界的构建。作花鸟。重视水边沙外之趣。就是重视一种超越于外在对象的诗意氛围的创造;象的欣赏价值是单一的。虽然其极尽形似。但缺少境的趣味。如戴本孝说:“至境那自人间来。偶然心手随时开。天地古今言象外。寻行数墨何为哉!”〔9〕境乃是对象的超越。

当然。境与象又密不可分。境非象。但境也不离象。无象则无以出境。美学上的“境生象外”。是对二者关系的一个很好的说明。首先。境并非象。如果二者是同一概念。就不存在一个象外之境的说法。其次。境不离象。象是境赖以存在的基础。这里并非说境是多象。象是少象。境是组合之象。象是零散之象这样的区别。而是说境是由象所形成的特殊心灵境界。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等都是象。而这些象在诗人的体验世界中形成了特殊的境界。境由象起。这些人人都可见之象。在诗人的心灵体验中变成了一个绝妙的实现。这就是境生象外。象是人人可见的。境则是当下妙会的。永远没有重复。我们说境是一个世界。并非就空间的意义上说。而是就体验而言。皎然有诗云:“偶来中峰宿。闲坐见真境。寂寂孤月心。亭亭圆泉影。”他在一个寂静的山林中闲宿。黝黑的山林。森然的古寺。孤独的月影。如梦如幻的深潭。这都是象。他在这幽居中。在这象中发现了一个独特的世界。这就是他所谓“真境”。第三。境是对象的超越。

正因此。我以为。象是对言的超越。境又可以说是对象的超越。由象到境的超越。转实为虚。由外至内。超越经验世界之事实。而进入到体验的境界中。境就是对体验世界的呈现。它反映的正是中国美学越来越以体验为中心的发展进程。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难拥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2:45:20

    世界,语言,境界,媒介,都是,美学,对象,言不尽意,唐代,意义

  • 入了迷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2:45:20

    没想到大家都对电视剧里的旗袍马褂唐装汉服和生活中见到的似乎不太相同。是改良了吗?有什么进化历史?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眼泪、说拜拜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2:45:20

    每个时代的审美不同 制作者也有所不同 差异化是现实生活的必须 改良就必然存在 经济条件也决定了物质基础!其他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