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唐朝的“贞观之治”?
原创

如何评价唐朝的“贞观之治”?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古代中国都是一家之国。一人以决。所以一个国家的性格或者说一个帝国的性格往往来自开创帝国的君主或者说是兴盛帝国的领袖人物。

我将这个称呼为帝国的气质。气质是个好词即可以形容人也可以形容国家。

汉武雄浑。气吞万里如虎。汉帝国气质就是恢宏大气。面对敌人毫不手软即使将亡国之时也可以击退外族。

宋朝时期。赵匡胤黄袍加身。害怕武人乱国于是以文抑武。到了徽宗时期更甚。皇帝舞文弄墨。丹青画笔。整个社会当然自然是莺燕之气。最后屈辱而亡

明朝皇帝则不定性。会由于情绪的激昂与兴奋。在一场艰难的大胜后。脱去平日的严肃与谨慎。将故作的威严化作轻快与喜悦。做木匠或打猎是他们所檀长。但热情奔放地驰骋于大江南北。甚或突破传统。建立新的规范。却实在为难了他们

因此自唐代之后。中华帝国就成了肉包子一样的存在。越来越趋于保守。外扬的精神。就如那包子馅一样从未看到。

而唐帝国。在中国的历史上。却是最为外向的帝国。

他们信心坚定。这种坚定让帝国的朝阳从长安一直照到了葱岭以西。

创造这一帝国气质的。不是开国皇帝李渊。而是唐太宗李世民。

那时的唐帝国。可算得上中国历史上最令人振奋的一段时期。

李世民病入裔肓。由身体赢弱、胸无大志的太子李治端茶递水照料下的太宗。或许还会想起公元630年的那场彻底消除北部边患的战争。

那年。李世民命柴绍为金河道行军总管。李道宗为大同道行军总管。幽州都督卫孝杰为行军总管。统兵10余万。以李靖为元帅。兵分六路进军东突厥。大败颉利可汗于阴山并生擒之。东突厥就此灭亡。

一国之强盛。单靠武力强权。难免落得一个穷兵黩武的贬评。太宗的唐朝令人高山仰止。呼为不世奇功。使得贞观之治成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治世之一。更多的来自“武功之外的文治”。

我们先看一组数据:来自《旧唐书》记述。

公元630年。一斗米卖四五钱。帝国百姓再也不用为买不起粮食而发愁。房子不用关门。因为没小偷。出门都不用锁门。乡道村舍间到处可见成群牛马;

公元633年。帝国百姓全体进入小康社会。远行路人。不必担心没钱。只要走进农家。就会受到热情款待。客人吃饱后。还会赠送饮食。而前提是。不要钱。

唐史将其形容为“此皆古昔未有也”。

当时的帝国的都城长安。是当时世界上第一个超百万入口的城市。

这座梦想城市。周长达35.56公里。面积约84平方公里。

什么概念。我们换算一下。当时的长安城。

比汉长安大2.4倍;

比隋洛阳大1.8倍;

比元大都大1.7倍;

比明南京大1.9倍;

比清北京大1.4倍;

比当时的罗马帝国罗马城大7倍。

一个帝国的强大。首都是最直观的体现。看看以上数字对比。当时的长安毫无疑问对标的是今日的纽约。伦敦。东京。

不对。不是对标而是碾压性优势。

李世民的长安城无疑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它巨大棋盘状的空间布局正象征着皇帝与他帝国的包容和雄心。

而当时的欧洲。不过是蛮夷之地。“黑暗时代”。

科技停滞、宗教迫害、人种争斗是当时主题。生存都不易。又有什么精力去用心经营国家。更没国力与雄心去建造如长安城般雄伟壮阔都市。

因此。在欧洲历史上。除了古罗马帝国时期的所谓“五贤帝”时期算得上治世之外。没有其他可供赞誉的盛世。

长安城或许只是开始。至少对李世民来说是这样。

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兴建的大明宫才是他一览众山、俯视天下的帝王居所。

大明宫周长7.6多平方公里。面积约3.2 平方公里。是紫禁城4倍。

国盛而民强。民强而信足。信足而具有强烈的安全感与容纳性。

依靠李世民功业。帝国皇宫在安全感与容纳性上。同样呈现出空前绝后的姿态。

这就是唐代雄风。贞观之治的胜景。在君臣努力下。“贞观之治”成为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武功兴盛的大平盛世。

其他观点:

《新唐书·食货志》中对于“贞观之治”有这样的描述:“贞观初。户不及三百万。绢一匹易米一斗。至四年。米斗四五钱。外户不闭者数月。马牛被野人行数千里不赍粮。民物蕃息。四夷降附者百二十万人。是岁。天下断狱。死罪者二十九人。号称太平。”

这段话有夸大的地方。以户口而论。隋炀帝大业二年。即公元六零六年。全国户至八百九十万。而唐贞观之初。户不满三百万。即使到了唐高宗永徽二年。亦即公元六五二年。户也不过三百八十万。

固然。在唐太宗统治的二十多年间。人口有了较大增长。但比起隋朝极盛时的户数。还不到二分之一。《资治通鉴》中记载。贞观四年。即公元六三零年。高昌王麹文泰来唐朝访问。“见秦陇之北。城邑萧条。非复有隋之北”《贞观政要》中魏征曾经给李世民上书说到:“今自伊、洛以东。暨夫海、岱。萑莽巨泽。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进退艰阻。”可见当时不少地区还是残破不堪。并未恢复的。

“贞观之治”的真正的核心。就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减轻百姓的负担。

《资治通鉴》记载。李世民曾经与群臣谈论如何“止盗”。有人建议重法惩处。李世民不同意这样的做法。说道:“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役繁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他提出的措施是“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

这些话直到现在看来都是难能可贵的。古人云“仓廪足而知荣辱”。经济复苏乃至繁荣。随之而来的必然是社会秩序的安定和犯罪率的降低。以及边疆少数民族的自愿归附。

其他观点:

贞观之治是从626年到649年。唐太宗的年号。据说他的时代是“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遍。外户不闭”。粮食价格也非常便宜。外出旅行。不必带很多的东西。因为商业发达。“皆不赍粮。取给于路。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赠遗。此皆古昔未有也”。因此为后世史家所艳羡。

从政策上来说。唐太宗之时。采取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的政策。任人也注重选贤。唐太宗本人也算得上是从谏如流。集思广益。他还很注重选择地方官。尤其是刺史的任用。重视吏治。对于民族政策。也采取非常开明大度的办法。使得边疆也很详和。

当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反映贞观之治的《贞观政要》一书。其实是从唐中宗开始撰修。完成于唐玄宗时期。写作这一“盛世荣光”的事迹时。离当时已经有了70多年的历史。其实已经包括了后世史家对于盛世的想像成份及强烈愿望。

之所以说有夸大之处。以户口而论。隋大业二年(606年)。全国的户口是890万。但到贞观之时。不过300万。到了高宗的永徽三年(652年)。也不过380万。可见这一时期的经济远不如隋时繁荣。百姓的负担也非常的重。

另一方面。贞观后期的政治也大不如前。贞观时期的开明政治也不是始终如一。

所以。不要把希望寄托于任何伟大的人物。即使伟大如唐太宗李世民。也是会犯错误的。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明天的阳光美吗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2:53:53

    帝国,贞观,贞观之治,太宗,公元,时期,长安,东突,这一,二年

  • 听闻你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2:53:53

    没想到大家都对如何评价唐朝的“贞观之治”?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擦掉眼泪我依然是王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2:53:53

    古代中国都是一家之国。一人以决。所以一个国家的性格或者说一个帝国的性格往往来自开创帝国的君主或者说是兴盛帝国的领袖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