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为何毒死宋江?
原创

朝廷为何毒死宋江?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朝廷对宋江不放心。怕宋江东山在起

其他观点:

不是朝廷要毒死宋江。而是高俅、杨戬等几个奸臣容不得宋江。欺上瞒下。假借皇帝宋徽宗之手。在御赐的酒里下慢性毒药。毒死了宋江。

“排出几个庐州军汉。来省院首告卢安抚。招军买马。积草屯粮。意在造反。便与他申呈去太师府启奏。和这蔡太师都瞒了。等太师奏过天子。请旨定夺。却令人赚他来京师。待上皇赐御食与他。于内下了些水银。却坠了那人腰肾。做用不得。便成不得大事。再差天使却赐御酒与宋江吃。酒里也与他下了慢药。只消半月之间。一定没救。”

定下毒计后。高俅和杨戬这俩佞臣就按计行事。先把卢俊义骗回京城。然后用水银毒杀了他。再连哄带骗让皇帝宋徽宗赐给宋江御酒。又在酒里下了慢性毒药。最终毒杀了宋江。

朝廷(宋徽宗)并没想毒死刚立下大功的宋江等人。但皇帝耳根子软。没主见。最终还是听信了谗言

当时高俅等人诬告宋江、卢俊义密谋造反时。皇帝宋徽宗并不信。这才把卢俊义招来京城问问。徽宗道:

“朕想宋江、卢俊义征讨四方虏寇。掌握十万兵权。尚且不生歹心。今已去邪归正。焉肯背反?寡人不曾亏负他。如何敢叛逆朝廷?其中有诈。未审虚的。难以准信。”

而当徽宗听说卢俊义因酒醉堕水而死。高俅等人又请他给宋江赐酒以示安抚时。徽宗其实心里已经有所怀疑。但他最终还是听信了一帮老臣的话。因为宋江等人毕竟初来乍到。跟他不熟啊!这也足可见这徽宗昏庸到何种程度。活该大宋灭亡。

高俅、杨戬等几个奸臣把控了朝政。皇帝已经成了傀儡

在整个害死卢俊义和宋江的计策实施过程中。宋徽宗虽然不知道几个奸臣的本意。但却是完全被动的被他们牵着鼻子走。这说明奸臣们已经把持了朝政。摸透了皇帝的心思。皇帝已经成了名符其实的傀儡。

即使徽宗对高俅等人有所怀疑。但“终被奸臣谗佞所惑”。皇帝已经对奸臣们形成了依赖。又怎么能把宋江等人的死活放在心上呢?

综上所述。所以说并不是朝廷(宋徽宗)要毒死宋江。而是高俅、杨戬等奸臣容不下宋江等人。他们假借朝廷(徽宗)之手来害死了宋江!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马上删除!

其他观点:

《征四寇》中交代了梁山好汉的结局。其中。寨主宋江是被毒死的。题主说得没错。即便是蔡京、童贯、高俅、杨戬四大奸臣商议。毒死了宋江、卢俊义。但他们都是朝廷重臣。宋徽宗不知道。不等于朝廷没责任。

但是。蔡京、高俅等人为何要毒死宋江?

《水浒传》是施耐庵写的。《征四寇》是明嘉靖(或者万历)年之后。由御用文人或者书商陆续补写的。宋江是不是被毒死。被谁毒死。也是需要探讨的。本回答就结合这几个问题。简要的讨论一番宋江之死。

《征四寇》突出“只反贪官不反皇帝”主题。美化了宋徽宗

且说宋江破大辽、灭田虎、剿王庆、擒方腊。率部回师朝觐宋徽宗。书中写道:

宋江等二十七人。来到正阳门下。齐齐 下马入朝。待御史引至丹墀玉阶之下。宋江、卢俊义为首。上前八拜。退后八拜。 进中八拜。三八二十四拜。扬尘舞蹈。山呼万岁。

宋徽宗一见梁山好汉当初何等齐整。今日却只剩二十七人。“心中嗟念”。于是。宣宋江、卢俊义登上金阶。齐齐跪在珠帘之下。宋徽宗则卷起珠帘。赐予宋江等人近距离仰视天颜的殊遇。天子乃曰:“朕 知卿等众将收剿江南。多负劳苦。卿等弟兄。损折大半。朕闻不胜伤悼。”

这一节描写。宋江投降派的嘴脸暴露无遗。宋徽宗好皇帝形象跃然纸上。

宋徽宗伤悼梁山好汉。遂在金殿之上封赏宋江等人。以及在征方腊战事中阵亡的梁山将佐。先锋使宋江加授武德大夫。楚州安抚使兼兵马都总管。其余各人具得官职封号。

得封官职后。梁山泊好汉分道扬镳。各自赴任。或者挂冠回乡。书中交代。宋江终于实现“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的人生目标。便衣锦还乡了。大概就是在宋江还乡期间。四大奸臣开始合谋。先后在御酒中灌入水银和慢性毒药。将卢俊义、宋江毒死。书中写道:

且说宋朝原来自太宗传太祖帝位之时。说了誓愿。以致朝代奸佞不清。至今徽宗天 子。至圣至明。不期致被奸臣当道。谗佞专权。屈害忠良。深可悯念。

因而。卢俊义、宋江死后。高俅等奸臣封锁消息。宋徽宗竟然完全不知情。这天。宋徽宗到李师师家喝酒。忽然感到困倦。房里灯烛浑荧。刮起了一阵冷风。宋徽宗迷蒙之中。见神行太保戴宗站在他面前。于是。宋徽宗跟着戴宗神游梁山泊。梦中得知宋江等人被奸臣害死的情况。

宋徽宗醒来后。竟然为梦中之事“辗转心疑。龙体不乐。派宿元景前往楚州打探宋江的近况。宋徽宗从宿元景那里了解到宋江确实被高俅等人毒死。便当殿责骂高俅、杨戬:“败国奸臣。坏寡人天下!”。

后来。宋徽宗为表彰宋江。赏赐给宋清。赐钱十万贯。田三千亩。敕封宋江为忠烈义济灵应侯。仍敕赐钱于梁山 泊。起盖庙宇。大建祠堂。妆塑宋江等殁于王事诸多将佐神像。

宋江之死的这段文字。把宋徽宗摘得一干二净。说的就是害死梁山好汉的人不是宋徽宗。这朝天子与霹雳大仙一样英明。要谴责的是蔡京、高俅、童贯、杨戬等贪官奸佞。是这伙小人瞒着宋徽宗害死了宋江。《征四寇》旗帜鲜明的“只反贪官不反皇帝”。这是《水浒传》吗?

蔡京、高俅联手陷害宋江、卢俊义。可能吗?

《征四寇》中说。因眼红宋江等人得封高官。高俅、杨戬心中好生不然。这二人悄悄计议道:“这宋江、卢俊义皆是我等仇人。今日倒吃他做了有功之臣。受朝廷这等恩 赐。却教他上马管军。下马管民。我等省院官僚。如何不惹人耻笑?”

没错。高俅确实与梁山有仇。逼走史进的师父。陷害林冲上了梁山。高唐州失陷了叔伯兄弟高廉。呼延灼被宋江收降。但杨戬与梁山有仇吗?《水浒传》没写到此人与梁山有何过节。是《征四寇》中横生出来的。而三败高太尉。也是续书的功劳。算不上《水浒传》高俅与梁山的冤仇。

两个奸臣商议了一条计策。差人写状纸到枢密院状告卢俊义在庐州招兵买马。结联宋江试图谋反。高俅、杨戬这招与蔡京、童贯不谋而合。枢密院接到状子后。蔡京立即召集高俅、童贯、杨戬议事。定下了下毒药害死宋江、卢俊义的计谋。

这四人联起手来。在宋徽宗面前状告宋江、卢俊义谋反。这伙奸臣在宋徽宗面前花言巧语。骗取宋徽宗召见卢俊义。赏赐御酒。却先在御酒中下水银。毒死了玉麒麟。然后。又遣天使到楚州用御酒毒死了宋江。

蔡京、童贯与高俅之所以一拍即合。书中说。也是因为对梁山的仇恨。但是。《水浒传》中。与梁山有仇的只是蔡京。劫生辰纲、闹江州。打大名府。梁山得罪的是蔡太师。与童贯有何相干?还是因为续书的问题。写了梁山两赢童贯。然后。在打方腊时抢了童枢密的功劳。

按照《征四寇》的逻辑。这四人联手陷害梁山好汉讲得通。问题是。这绝不是《水浒传》。题主大概很清楚《水浒传》与《征四寇》的关系。所以。提问没有涉及到“水浒传”这几个字。

问题是。《征四寇》现今已堂而皇之与《水浒传》合为一体。宋江之死也稀里糊涂的成了施耐庵笔下宋江的最终结局。《征四寇》这样续写《水浒传》简直就是对施耐庵的极端亵渎。这是一部彻底的反《水浒传》续书。完全颠覆了施耐庵“既反贪官。更反皇帝”的主题思想。

按照《水浒传》的伏线。宋江之死。或者说宋江的结局根本就不是《征四寇》这样的。而且。四大奸臣也不可能联手。共同对付梁山好汉。

《水浒传》伏线。宋江的结局与“二龙戏水”有关

首先可以肯定。宋江不是死于四大奸臣之手。假如一定是死于毒酒。也绝不会是奸臣们干的。而是皇帝的赐死。这么讲有依据吗?

回到施耐庵的《水浒传》。来看看宋江之死的伏线。大概就能够搞清楚《征四寇》是如何反《水浒传》的了。

第四十一回(贯华堂本)“还道村受三卷天书。宋公明遇九天玄女”。宋江在还道村进了九天玄女庙。见到了九天玄女。这九天玄女大有来头。她是道教最高阶神。掌管着道教上界。“楔子”开篇时。交代了赵匡胤乃道家雷部的霹雳大仙。奉命下界。取代后周郭世训(后周皇帝应当姓郭)。结束五代纷争。而张天师又放走道家紫府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祸乱宋徽宗朝。这两人都是九天玄女的部下。《水浒传》所发生的故事。皆此神一手导演。

九天玄女将宋江引到还道村。寓意为梁山妖魔要从此“还道”。所以。赏赐三卷天书。嘱托宋江“替天行道。保境安民”。赵匡胤是《水浒传》中第一个“替天行道”之人。而宋江无疑就是道家上界选定的第二个“替天行道”的天魁星。以此逻辑。施耐庵的本义是要取宋徽宗而代之的。

因而。书中大量出现了反皇帝故事。以梁山战争的逐步升级。直到将战火烧到了宋徽宗的卧榻之侧。高俅、蔡京与梁山有仇不假。宋徽宗也与梁山有仇。三山聚义打青州时。秦明挥舞狼牙棒。击杀了宋徽宗的舅哥慕容知府。

《水浒传》隐写了宋徽宗朝诸多祸国殃民的罪行。以花石纲、生辰纲事抨击宋徽宗的失道。以鲁智深大闹五台山、火烧瓦罐寺。揭露宋徽宗“崇道抑佛”。破坏宗教的恶行。这样的皇帝是好皇帝吗?

宋徽宗乃亡国之君。书中借鲁达与金翠莲的父女故事。隐写了发生在宣和元年的一段历史。这段历史就是导致北宋迅速灭亡。靖康之难迅速爆发的“宋金海上之盟”。北宋与金国相约。共同攻打辽国。在征讨方腊之后。宣和五年。金兵攻占幽州。辽国灭亡。随之。金兵围攻太原。大举进犯宋境。靖康二年。金兵打破汴京。宋徽宗、宋钦宗做了俘虏。被押到五国城坐井观天。

宋徽宗父子被擒。九天玄女早在《水浒传》第四十一回就让宋江提前预见了。这就是书中写到的“二龙相戏(二龙戏水)”。

宋江见到北宋亡国一幕。然后被九天玄女的青衣女使推下石桥。则是隐喻宋江的结局一定与“二龙相戏”有关。绿野老道分析过。宋江最终追随童贯参与宋徽宗镇江复辟。死在了镇江。至于是不是被宋钦宗赐毒酒而死。那就不得而知了。

蔡京高俅政见不同很难联手。高太尉最终与童贯分道扬镳

本头条号曾经讨论过蔡京、高俅的事情。此二人原本就不是一股道上跑的车。如何到了《征四寇》中就变成盟友了呢?

史载。熙宁变法导致了朝廷党争。《水浒传》楔子以范仲淹、文彦博这一对改革派与守旧派人物。隐含了北宋的党争矛盾。高俅是宋徽宗这朝的新党领袖。蔡京则一直追随司马光。是一对政见不同的新旧两党代表人物。

高俅在《宋史》中没有立传。但史家评价他“大节不亏”。这个评价除了高俅曾经在西北边境抗击外侵建有军功。很讲义气照顾苏轼家人。以及报答西北将领刘仲武而举荐其子刘锜外。最重要的事迹则是宋徽宗南渡复辟时。高俅所做的正确选择。

靖康元年正月。“诣亳州太清宫。行恭谢礼。遂幸镇江府”。《宋史·徽宗本纪》的这条记载。讲的是宋徽宗在蔡京之子蔡攸、蔡翛(江州知府蔡九的原型)串通童贯。裹挟宋徽宗南渡。到镇江复辟。童贯当时命高俅率三千禁军扼守泗州。以拦截试图向北逃跑的南下人员。

《纪事本末》有这样一则记载:高俅父子兄弟在傍。仅得一望上皇。君臣相顾泣下。意若有所欲言者。而群贼在侧。不敢辄发一语。道路之人。莫不扼腕流涕痛愤。

这则记载讲的是高俅不愿意南渡。试图将宋徽宗带回汴京。但是。童贯却让自己的“胜捷军”放箭杀北归官兵。高俅无奈。只得与宋徽宗相顾而泣。记载中说。“群贼在侧”。宋徽宗、高俅相互之间一句话都不敢讲。看来。《纪事本末》将童贯等人列为“群贼”。高俅不在其中。他不是“贼”。

当然。仅以这一条史料就判断高俅的忠奸是不恰当的。但是。至少说明高俅与童贯不是一伙的。果然。高俅此后称病率兵返回汴京。高俅回京后是不是向宋钦宗报告了童贯等人试图复辟的情况。史书上没有记载。不过。宋钦宗随之下旨追斩童贯、蔡攸等人。靖康元年九月。“枭童贯首于都市”。

《史书·钦宗本纪》说:太学生陈东等上书。数蔡京、童贯、王黼、梁师成、李彦、朱勔罪。谓之六贼。请诛之。可见。北宋六贼并不包括高俅。

上文讲到。施耐庵作《水浒传》隐写了很多历史事件。而且。与历史真实很吻合。高俅在施耐庵笔下被作为奸臣写。是因为此人在《宋史》中没有立传。发挥的空间比较大。而此后的大事件。施耐庵会不会让这个形象反转呢?是不是也按照史家所评价的那样。写高俅的“大节不亏”呢?很难讲。但至少不会如《征四寇》那样。写高俅与蔡京、童贯等“六贼”同谋。害死了宋江。

况且。宋江也不是死在宣和六年。他至少参与了宋徽宗与宋钦宗的帝权之争。说他死于靖康元年。恐怕更为恰切。这是施耐庵早就有伏笔的。绝不是《征四寇》写的那样。为了美化宋徽宗。颠覆《水浒传》反皇帝主题。而肆意腰斩、篡改、诋毁《水浒传》。从而。臆造了宋江被蔡京高俅等人联手毒死的结局。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难拥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3:00:02

    水浒传,梁山,宋徽宗,奸臣,等人,皇帝,蔡京,靖康,朝廷,杨戬

  • 少年狂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3:00:02

    没想到大家都对朝廷为何毒死宋江?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擦掉眼泪我依然是王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3:00:02

    朝廷对宋江不放心。怕宋江东山在起其他观点:不是朝廷要毒死宋江。而是高俅、杨戬等几个奸臣容不得宋江。欺上瞒下。假借皇帝宋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