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雍正八年(1730年)五月初四。端午节前的一天。雍正帝在圆明园的居所中得到了一个让他极度悲伤的消息:他最为信任的心腹重臣、唯一具有手足感情的爱弟、议政王大臣会议领班、怡亲王允祥。因多年操劳国事。长期在高负荷状态下工作。导身体不堪重负、油尽灯枯。尽管自去年冬天开始修养调理。“医祷备至”。到底也没能挽回康健身体。病势愈发沉疴。于当日病故于京师王府中。年仅四十四岁。
允祥的去世。让一向有着刻薄寡恩、御下严苛、冷酷刚毅面目的雍正帝展现出了异乎寻常地哀痛之心。他为允祥举办了盛大肃穆的葬礼。同时自己亲自穿素服前来祭拜。向允祥的灵位奠酒、致哀。甚至不顾身份在葬礼上嚎啕大哭。并当着诸臣的面。悲切地追忆自己年幼之时和允祥相处的往事:
“忆昔幼龄。趋侍庭闱。晨夕聚处。比长。遵奉皇考之命。授弟算学。日事讨论每岁塞外扈从。形影相依。贤弟克尽恭兄之道。朕兄深笃友弟之情。天伦之乐。宛如昨日事也。”
从这里可以看出。雍正帝的内心对允祥这个弟弟的深厚感情和近乎失态的缅怀。
允祥去世后。雍正帝著令将其名由之前的“允祥”改回“胤祥”(允祥原名胤祥。雍正帝登基后为避帝讳。改名为允祥)。加赐谥号“贤”。赐“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八字敬语于谥号之前。以示对胤祥的恩宠怀念之情。雍正帝的这些超出常规的举动。显示了他对胤祥的思念和追忆溢于言表。
胤祥在世时。一直谢绝雍正帝给予自己以及后世子孙“世袭罔替”的爵禄待遇。多次把雍正帝想要将怡亲王爵位升为世袭封爵的旨意善意推辞掉。这使得雍正帝既感动又钦佩。愈发信任允祥。称呼他为“柱石贤弟”。并深有感触地赞誉允祥说:
““朕实赖王翼赞升平。王实能佐朕治平天下。咸谓圣王贤臣之相遇数千百载而一见。今且于本支帝胄之间得之。”
而雍正帝对于胤祥的倚重。在雍正一朝。再没有其他人可以相比。
允胤祥去世后。雍正帝除了追崇他本人之外。还特别下旨。将怡亲王世子弘晓册立为亲王。并明确了“世袭罔替”资格:
“吾弟之子弘晓。著袭封怡亲王。世世相承。永远弗替。凡朕加与吾弟之恩典后代子孙。不可任意稍减。”此外。雍正帝额外再给胤祥一系加恩。册立其第四子弘皎为郡王。一并赐封“世袭罔替”:“著令怡贤亲王子第四子弘皎加恩封授郡王。以嘉王之功勋。”弘皎因此得封宁郡王。世袭罔替。
从此后。怡亲王胤祥(允祥死后。经雍正帝特许。可以改回胤祥的原名)的后代。就得到了亲王、郡王各一位的世袭资格。这在整个清朝二百多年间都是罕见的(只有清初的礼亲王代善及其后裔中因军功封爵。有一个亲王、两个郡王的世袭爵位。而胤祥的后裔都是恩封世袭爵位。这就可以看出他被雍正帝宠信和加恩之深。)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雍正帝驾崩。第四子宝亲王弘历奉遗诏即位。即乾隆帝。乾隆帝继位后。按照雍正帝去世前的旨意。在怡亲王一系已经有了怡亲王、宁郡王两个世袭王爵之外。再授予胤祥庶长子弘昌贝子爵位(清代宗室封爵制度:亲王庶子只封二等镇国将军。弘昌以胤祥庶子身份得到贝子封爵。是莫大的恩典。)
乾隆四年(1739年)十二月。因为怨恨父亲在世时对自己的压制。以及想要进一步获取更大利益。心怀不满的弘昌暗中勾结同样对父亲乃至雍正帝、乾隆帝不满的四弟宁郡王弘皎(弘皎本来是胤祥嫡长子。应该承袭怡亲王爵位。但胤祥不想让成年儿子继承爵位、从而将来给皇权造成威胁。所以特地选择了嫡幼子弘晓继承爵位。雍正帝也同意胤祥改嗣。弘皎因此失去了继承权)。参与了康熙帝废太子胤礽之子理亲王弘皙所牵头发起的宗室谋夺皇权之逆事。想要推翻乾隆帝。扶立弘皙继位。
但是诸人谋事不密(或者说根本就是以卵击石、痴心妄想)。事情刚刚起了个头。就被洞悉一切的乾隆帝迎头击碎。弘皙、弘昌、弘皎等人还来不及有任何实际动作。乾隆帝就把他们一网打尽。软禁关押在宗人府。并严查其罪证。
在事情水落石出后。乾隆帝下令将弘皙革除王爵。永远圈禁在景山。弘昌革除贝子爵位。降为闲散宗室。收回御赐府邸。任其自生自灭。弘皎则因为是对国家立有大功的怡贤亲王胤祥嫡子(比弘昌这个庶子重要多了)、又是雍正帝生前亲封的世袭郡王。不好过分处置。所以乾隆帝没有加罪于他。吩咐将其释放回府。但宁郡王爵位从此由世袭罔替改为降等承袭。弘皎的郡王俸禄也终身停止发放。等于不废而废。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弘皎默默无闻地死于宁郡王府。身后谥号“良”。称宁良郡王。同时。宁郡王爵位在弘皎去世后三世降封。一路从贝勒、贝子、奉恩镇国公直降到奉恩辅国公。然后才以辅国公世袭。这一支怡亲王小宗后裔。因为始祖弘皎的不谨慎。永远失去了世袭郡王资格。(当然。百年后的机缘巧合之下。弘皎后裔又奇迹般获得了大宗宗子地位。承袭了世袭怡亲王爵位。)
在两个兄长不自量力挑战皇权的愚蠢行动中。第二代怡亲王弘晓因为才满十八岁。年幼本分、谨小慎微。所以没有被牵扯进“弘皙谋逆案”内。算是为怡亲王一系保住了根本。但乾隆帝还是对其没有主动出面举报弘昌、弘皎二人的作乱之事而心有猜忌。虽然表面上不予加罪。但私下多少有些恼怒。乾隆七年(1742年)三月和八年(1743年)八月。乾隆帝借口弘晓年幼不谙政事。将其所兼任“管理理藩院事”、“正白旗满洲都统”两职免去。让他回府“安心读书”。此后。弘晓再也没有担任过朝廷的重要差事。只是以世袭罔替的亲王爵位。参与朝廷大典、按例列班朝觐、名义上参与议政王大臣会议。仅此而已。
弘晓也乐得清闲。为了不让皇帝猜忌自己。于是尽量减少对朝政的参与。一心专注于收藏古文典籍。他在怡亲王府内修建了数座精美的藏书楼。分别取名“乐善堂”、“明善堂”、“安乐堂”。把费尽心思搜集而来的古典文献、善本孤本、传世典籍都藏于其中、时时观摩。并根据诸多藏书写出了《明善堂集》。作为自己一生志趣爱好的总结。
如此低调、内敛的处世哲学。和远离朝堂、以藏书家和诗人自娱自乐的态度。使得弘晓躲过了来自乾隆帝的打击。得以将世袭罔替的怡亲王爵位安稳守住。给父亲怡贤亲王胤祥保住了家族的荣耀。从这一点上来说。弘晓也算是怡亲王一系传承不断的功臣。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四月。第二代怡亲王弘晓在低调谨慎了大半辈子后平静去世。一共当了四十八年亲王。时年五十七岁。乾隆帝对于这个识相知趣的小堂弟还不错。赐其谥号为“僖”。称怡僖亲王。命礼部和宗人府、内务府按制度操办其葬礼。并额外加赠治丧金一万两。让弘晓的次子永琅世袭了怡亲王爵位(弘晓长子永杭。在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去世。没有子嗣。)。永琅是第三代怡亲王。
在之后的四十七年内。怡亲王经历了五代传承。传到了始封亲王胤祥的五世孙手中。其世系为: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弘晓次子、第三代怡亲王永琅袭爵。嘉庆四年(1799年)。永琅薨逝。朝廷追谥为怡恭亲王。
嘉庆四年(1799年)。永琅之孙、第四代怡亲王奕勋袭爵(奕勋为永琅次子绵标之子。嘉庆四年(1799年)绵标先于其父永琅去世)。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奕勋薨逝。朝廷追谥为怡恪亲王。
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奕勋长子、第五代怡亲王载坊袭爵。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年仅五岁的载坊薨逝。没有子嗣、朝廷没有赐谥号。
自五岁的载坊去世后。世袭罔替的怡亲王爵在长达五年的时间内一直空位。直到道光五年(1825年)。道光帝才下旨以怡恪亲王奕勋次子、第五代怡亲王载坊异母弟、时年十岁的载垣承袭怡亲王爵位。延续这“世袭罔替”的王爵。载垣也是第六代怡亲王。
承袭怡亲王之后。载垣被道光帝、咸丰帝两代皇帝所倚重。年纪轻轻就先后出任正蓝旗汉军都统、正红旗汉军都统、镶蓝旗蒙古都统、镶白旗汉军都统、镶红旗满洲都统、御前大臣、阅兵大臣、十五善射大臣、镶黄旗领侍卫内大臣等要职。而在皇室宗族之内。载垣还担任过管理镶蓝旗觉罗学、正蓝旗总族长、宗人府右宗正、宗人府宗令、玉牒馆总裁等地位尊崇的职位。太庙祭祀大典、皇族近支婚嫁这些重要的差事大都由其主持。此外。銮舆卫、虎枪营、御枪营、善扑营等皇帝亲卫军队也由载垣负责统管。
在道光和咸丰两朝。载垣是道光帝和咸丰帝最为亲近依仗之宗室重臣。其所受到的恩宠是包括道光帝和咸丰帝亲兄弟在内的其他皇室宗族子弟都不能比拟的。载垣的权势地位和被皇帝倚重的程度几乎可以同他的祖先、第一代怡亲王胤祥受到雍正帝的圣恩眷顾相比。
道光三十年(1850)正月。道光帝驾崩。在临终前。道光帝亲授顾命。让族孙载垣为顾命大臣(之一)。辅佐即将继位的皇四子奕詝(咸丰帝)。而咸丰帝即位后。也一直信任和倚重载垣。让他出任要职。参与朝政。掌握中枢大权。
咸丰十年(1860年)七月。载垣于危急时刻被咸丰帝任命为钦差大臣。与入侵的英法联军展开谈判。但是谈判最终破裂。英法联军在击败清军的抵抗。攻入了京师。咸丰帝被迫以“木兰秋狝”的名义匆匆逃往热河避暑山庄。载垣等重臣奉命随扈一同前往。
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咸丰帝驾崩于避暑山庄。临终前他再授予载垣顾命之责。让他以“赞襄政务大臣”的名义、与郑亲王端华、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肃顺等七人共同辅佐皇长子载淳登基。并主持中枢政务。并明确“顾命大臣”中以载垣为首(实际是以肃顺为首)。载垣“两受顾命”、“两辅新君”。权势和地位达到了其一生的顶点(这个待遇在名义上甚至比胤祥当年的议政王大臣地位还要高)。
咸丰帝驾崩后。顾命大臣们拥立其独子载淳登基。即同治帝(当时拟定的年号是祺祥)。不过同治帝登基后顾命大臣们和咸丰帝皇后钮钴禄氏(慈安太后)、同治帝生母叶赫那拉氏(慈禧太后)之间因为最高权力的控制和分配产生了尖锐的矛盾。乃至于不可调和。争吵最激烈的时候。小皇帝载淳都被吓哭、甚至尿了裤子。两宫皇太后因此深恨辅政的载垣、端华、肃顺等人。欲除之后快。
咸丰十一年(1861年)九月。在奉咸丰帝灵柩自避暑山庄返京途中。两宫皇太后秘密和早就暗中联络多时、制定了抓捕顾命大臣计划的咸丰帝六弟、恭亲王奕䜣合谋。设计将顾命大臣中的实际首脑肃顺和其他七人分开。然后突然在京师和密云两处发动政变。把载垣、端华、肃顺等顾命八大臣全部拿获。一举夺回了朝政控制大权。咸丰十一年是辛酉年。所以两宫皇太后和恭亲王奕䜣所发动的政变被叫做“辛酉政变”。又因为小皇帝载淳初定的年号是“祺祥”。因此后世史书上也称为“祺祥政变”。而两宫皇太后在政变成功后即改年号为“同治”。意在“协同治国”之意。
在夺回权力控制权后。两宫皇太后以同治帝的名义下旨。将肃顺斩首弃市。怡亲王载垣和郑亲王端华则免除显戮、“开恩赐死”。在宗人府内赐白绫自尽。载垣被赐死时。年四十六岁。他的被杀对怡亲王一系是一次最为严重的打击。世袭的怡亲王王爵因此几乎被废除。
同治元年二月(1862年)。载垣被赐死半年之后。两宫皇太后已经开始了“垂帘听政”。为了收伏人心、也为了团结宗室。两宫皇太后以怡贤亲王胤祥功勋卓著、恩泽后人。其世爵不应因宗子有罪而彻底废封。于是以同治帝的名义下旨将怡亲王大宗封爵返还。但暂时没有直接归还亲王爵位。而是降为不入八分辅国公。以彰显载垣之罪不可轻易免除。
载垣的罪行十分严重。所以以他为代表的怡亲王大宗(怡僖亲王弘晓直系后裔)在朝廷返回封爵之后还是被取消了承袭资格。另以怡亲王小宗——胤祥第三子弘暾的玄孙载泰为新的怡亲王宗子。承袭朝廷返还的不入八分辅国公爵位。并代替原本的大宗—怡僖亲王弘晓一系。主持怡贤亲王胤祥及诸代怡亲王的祭祀(不包括载垣)。从此。原本的怡亲王大宗—怡僖亲王弘晓的直系后裔们在同治二年(1862年)之后再也没有了大宗资格。只被象征性地保留了两个奉恩将军爵位(清朝宗室爵位中最低一级)。就此退出了怡亲王世序传承。实际上已经被废黜世袭亲王爵位。
同治三年(1864年)。朝廷收复了江宁。因此对诸宗室及朝廷重臣加恩授爵。封赐甚厚。在“辛酉政变”中被废黜世袭罔替资格的怡亲王封爵。也因此得以复封。
这一年七月。两宫皇太后以同治帝的名义册封怡贤亲王胤祥第四子宁良郡王弘皎的玄孙奉恩镇国公载敦为怡亲王。并恢复了怡亲王封爵的世袭罔替资格。载敦也是第七代怡亲王。而原怡亲王府宗子、不入八分辅国公载泰则改袭因载敦入继怡亲王而遗留下来的弘皎后裔封爵——奉恩辅国公(宁良郡王弘皎在乾隆时期被取消世袭罔替资格、改为降等承袭。三降后以奉恩辅国公世袭传承)。
载敦在承袭了世袭的怡亲王爵位后。朝廷追封他的曾祖永福(弘皎次子)、祖父绵誉(永福第四子)、父亲奕格(绵誉第三子)为怡亲王。改为怡亲王大宗世系。
光绪十六年(1890年)。第七代怡亲王载敦去世。朝廷赐谥号“端”。称怡端亲王。其长子溥静袭爵。为第八代怡亲王。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怡亲王溥静参与了庄亲王载勋、端郡王载漪、辅国公载澜等宗室王公支持义和团的行动。主张和联军开战。侵略军击败清军、侵入京师后。洗劫了怡亲王府。并抓住了来不及逃走的溥静。之后溥静在王府中莫名其妙死去。传闻是被侵略军故意报复鞭答致死。
之后。慈禧太后为向八国联军求和。惩办了部分主战宗室大臣。庄亲王载勋被赐死。端郡王载漪、辅国公载澜被革爵流放。而已经去世的怡亲王溥静也被以“纵庇拳匪、参与启衅”的罪名革除爵位。以示严惩之意。怡亲王爵位第二次被除封废爵。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七月。局势逐渐平息后。慈禧太后返回了京师。并以光绪帝的名义下诏恢复了空悬三年之久的怡亲王封爵。不过。因为原怡亲王溥静的“参与启衅”之罪。他的儿子们都被剥夺了大宗承袭资格。怡亲王爵改由怡端亲王载敦次子、溥静之弟溥耀的独子、时年仅仅两岁的毓麒承袭。毓麒是第九代、也是最后一代怡亲王。
宣统三年(1911年)八月。在武昌城外的隆隆炮声中。大清王朝终于走到了尽头。一九一二年二月。清朝的实际统治者隆裕太后以宣统帝的名义宣布退位。清朝灭亡。十二岁的怡亲王毓麒也因此失去了世袭亲王的身份。成为普通平民。
毓麒年少无知、不能持家。因此家道迅速中落。为了维持生计。他将历代怡亲王陵墓上的树木先后伐倒变卖一空。又将有一百多年历史的怡亲王府也抵押给了别人。以此换取养家糊口的经济来源。到一九四八年十月。四十九岁的末代怡亲王毓麒终于走完了他的一生。在默默无闻中于北平(北京)去世。而毓麒的去世。也标志着二百二十六年的怡亲王世系传承。从此彻底走进了历史的尘埃之中。
其他观点:
怡亲王胤祥。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自己的后代换来了莫大的荣耀。
初代的怡亲王。也就是康熙皇帝的皇十三子胤祥。可以说是雍正皇帝最为信赖的兄弟。同时也是他最为倚重的大臣。
雍正同十三爷胤祥的情谊是从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建立并且培养的。当初怡亲王的生母章佳氏早逝。胤祥就是被寄养给了雍正的生母德妃乌雅氏的。所以胤祥在“九子夺嫡”的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坚定的站在了雍正一边。期间还为了雍正遭到了康熙的“圈禁”。原本备受康熙宠爱的他。也开始遭到了康熙的疏远和冷落。再也没有出现在康熙晚年的政治舞台上。
而在雍正登基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将自己的这位患难兄弟册封为“和硕怡亲王”。并且为了表示对于胤祥的器重。还将他的生母封为敬敏皇贵妃。同时安排重新下葬。还是与康熙同葬入景陵地宫。
受封为怡亲王的胤祥也没有让雍正失望。不管是协助雍正稳定政局。处理朝政。还是推行新政。祛除积弊。都发挥了积极而又重要的作用。成为雍正最为信赖乃至最为倚重的大臣。更让人难能可贵的是。胤祥一直保持着谦虚谨慎的风格。始终没有过居功自傲和侍宠骄纵。特别是雍正原本想让胤祥葬入自己的泰陵地区。但是胤祥“吞吐明志”。坚决反对。这让雍正对于胤祥是更加的钦佩与感动。
雍正八年(1730年)。怡亲王胤祥去世。雍正极度的伤心难过。特为其上谥号为“贤”。下旨配享太庙。并将其在雍正朝时期的名字“允祥”不用避讳雍正而直接重新改回“胤祥”。足可见雍正对于胤祥的爱戴之情。
与此同时。雍正册封为胤祥的第七子弘晓袭承了胤祥的“和硕怡亲王”的爵位。并且专门下旨:
“吾弟之子弘晓。著袭封怡亲王。世世相承。永远弗替。凡朕加于吾弟之恩典。后代子孙不得任意稍减。”
此也标志着雍正用旨意和制度的形式。正式确定了“和硕怡亲王”为世袭罔替隔代不降级的亲王爵位。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正式将“怡亲王”列入“铁帽子王”的序列。
乾隆四十三年(1778)。乾隆皇帝借着为睿亲王多尔衮平反之机会。恢复诸王最初封号。重新厘定了爵位的传承世系。清朝时期著名的“铁帽子王”制度也就此确立。
乾隆皇帝首先厘定的是在清朝初年为大清王朝建立并且一统天下过程中功勋卓著的八位“铁帽子王”的传承世系。即礼亲王代善世系、郑亲王济尔哈朗世系、睿亲王多尔衮世系、豫亲王多铎世系、肃亲王豪格世系、庄亲王硕塞世系、克勤郡王岳托世系、顺承郡王勒克德浑世系。而怡亲王胤祥。则是因为其在清朝政局发展与江山稳固中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成为了第九位“铁帽子王”。也成为了第一位清朝统一天下后被册封的“铁帽子王”。
由于第二代怡亲王弘晓与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当年去世。弘晓的次子永琅袭承了“和硕怡亲王”的爵位。成为了第三代怡亲王。也成为了厘定“和硕怡亲王”的“铁帽子王”世系地位后第一任享受这一荣誉的怡亲王胤祥的子孙。
第五代怡亲王载垣。在“辛酉政变”后。被废黜了爵位。怡亲王的“铁帽子王”世系地位也遭到了废黜。
第五代怡亲王载垣。是第四代怡亲王奕勋的次子。于道光五年(1825年)袭承怡亲王的爵位。
咸丰十一年(1861年)。咸丰皇帝在弥留之际。册封为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等八位大臣为赞襄政务王大臣。辅助年仅六岁的皇子载淳。也就是后来的同治皇帝。这也就是俗称的“顾命八大臣”。其中载垣为顾命八大臣之首。
但是后来顾命八大臣与慈安太后、慈禧太后以及恭亲王奕訢之间产生了尖锐的矛盾。于是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联合恭亲王奕訢发动了“辛酉政变”。也称“祺祥政变”。此后便开始了“两宫太后垂帘听政”时期。
作为顾命八大臣之首的载垣在“辛酉政变”后。被拿下问罪。更是被逼自尽。其“和硕怡亲王”的爵位也被废黜。同时“怡亲王”也别踢出了“铁帽子王”的序列中。此后整个世系被降为不入八分辅国公。直到同治三年(1864年)才恢复了“怡亲王”世爵。
其他观点:
怡亲王是清朝第九位铁帽子王。也是清朝做到与国同休的王爷之家。
胤祥。1723年雍正元年。被封为和硕怡亲王。大清世袭罔替亲王(俗称“铁帽子王”)。
胤祥以下。怡亲王共传8代。9位正经的怡亲王。分别是:
1。怡僖亲王弘晓:胤祥七子。雍正八年(1730年)袭怡亲王。
2。怡恭亲王永琅:弘晓次子。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袭怡亲王。
4。嘉庆五年(1800年)。追封为怡亲王。 怡恪亲王奕勋:绵标长子。嘉庆四年(1799年)袭怡亲王。
5。怡亲王载坊:奕勋长子。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袭怡亲王。
6。怡亲王载垣:奕勋二子。道光五年(1825年)袭怡亲王。咸丰十一年(1861年)。赐自尽。黜为不入八分辅国公。
8。怡端亲王载敦:奕格二子。同治三年(1864年)恢复怡亲王世爵。由载敦继袭。同时追封先祖永福、绵誉、奕格为怡亲王。
9。怡亲王毓麒:载敦二子溥耀长子。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袭怡亲王。民国三十七年九月(1949年10月)。薨。年四十九。
不难看出。怡亲王世袭百年。曾经有这样几个波折。
1。道光帝同辈的棉标。因为早死没机会当上怡亲王。直接让爷爷永郎传给了孙子奕勋。
2。同治光绪同辈的载字辈。出现两次兄终弟及。第一次载坊去世。弟弟载垣继位。第二次。载垣被贬杀。同宗弟弟的载墩继位。
载垣不是别人正是咸丰帝的顾命八大臣之一的主要党羽。甚至有人认为。载垣在八大臣中的作用。超过肃顺。是真正的八大臣之首。
可惜。遇上慈禧这样的铁腕太后。再遇上奕忻这样的滑头王爷。载垣非死不可!
怡亲王胤祥和雍正四哥和衷共济。自己的后人能世袭罔替与国同休。也算是此生之福了。
更多精彩欢迎关注丹水秋风!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准备与好友合伙做生意,开什么店合适?
- 想开个店,开什么好呢?资金不多,刚刚创业。谢谢?
- 有什么行业适用于初创业?
- 刚入社会的人想开店,最好开一家什么店?
- 我是一个创业小白,想要开一家店铺,大家有什么好的推荐吗?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74010.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亲王,雍正,爵位,郡王,大臣,世系,乾隆,同治,嘉庆,和硕
没想到大家都对雍正亲自赐封的世袭罔替的怡亲王,为何后来被废掉了?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雍正八年(1730年)五月初四。端午节前的一天。雍正帝在圆明园的居所中得到了一个让他极度悲伤的消息:他最为信任的心腹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