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我的回答。没有胜利的可能性。
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在1894年。为甲午。故称甲午战争。
按中国清朝当时的国情来看。清政府处于晚清时代。官场十分腐败。人民生活积极困苦。加上封建各派系的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国防军事上更是外强中干。纪律松弛。这样的政府能取得赢机吗?
虽然此时清朝统治集团以洋务派掀起一场“自强。求富\"为号的洋务运动。这场洋务运动在科学技术方面向欧美看齐。因此清朝一度出现“国治中兴\"的景象。但清朝并不象日本那样变革国家制度。始终未能使中国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
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脱亚入欧的政策和改革。国内大力发展工业革命。国力日渐强盛。逐步发展到资本主义道路。但日本由于是一个岛国。资源匮乏。市场陕小。加之封建残余势力的各种尖锐矛盾。所以日本以天皇为首的统治集团急于从对外扩张。从中寻找出路。中国就成了他们的目标。日本蓄谋多年。不断试探清政府财力和军力。情报系统源源不断的输送回国。在世界西方列强中。以美国为首的多个国家。都站在日本一方。给予支持。在这世界多元化下。清政府是摇摇可危。
1894年。光绪二十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爆发。甲午战争开始。日本以势不可挡的强锐势力扑面而来。而清朝却以仓皇迎战。这场战争以残酷及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为代价而失败。
你想想。一个是回光返照的老大帝国。一个是变革维新的资本国家。还有多个国家列强的支持下。就算清朝倾尽全国之力。就算赢了也是惨赢。付出的代价恐怕更痛更重。何况慈禧为首的政脑也不会这么做。她们只以自己为中心。所以只得以战败告终。
甲午战争的结果给中华民族带来了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封建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日本这个邻居。看似貌合。但他带给中国人民的伤痛是永远忘不了的。至到当今。日本右佑势力还在蠢蠢欲动。国家再强胜。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时刻防备这条狼。
其他观点:
清政府没有做好战争准备。反而为了自己政治需要互相扯皮
在甲午战争前。因为两次鸦片战争之败清政府开展了洋务运动。学习、吸收了一些西方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国力有一定的加强。出现了被所谓的“同光中兴”。在1884年的中法战争中。清军虽然败多胜少。但是至少有了一战之力。这无疑让清政府又有了一些天朝上国的感觉。因此对于日本并不是非常重视。
所以在战争前中日两国关系日益紧张时。除了李鸿章深知日本的军事实力已经很强大。担心爆发战争外。光绪和朝中大臣大多并不在意。忙着筹办慈禧的六十大寿。并没有为战争做任何准备。
结果战争爆发以后。清军的战备严重不足。清政府不得不仓促向海外采购军火以满足战争所需。然而清政府财政紧张。战争爆发以后一时无钱可用。外购军火大受影响。加上战争造成的运输问题。实际上采购的武器弹药大多在战后才到。发挥作用有限。
更糟糕的是光绪和帝党还盲目乐观。都认为如果爆发战争可以亲共是那个取胜。加强光绪的声望。并有意借此机会铲除他们眼中的后党骨干李鸿章。在战争爆发以后清流就不断弹劾李鸿章和淮军各将。声称前线战败都是李鸿章卖国所为。要求严惩。并用湘军替代。而山东巡抚李秉衡更是在威海卫-刘公岛之战期间。把山东的清军全部撤守烟台等地。不派一兵一卒前去援助。
清军的战斗力也无法和日军抗衡
在甲午战争中。很多人可能更关注北洋水师。所以清军在陆战中的表现提到并不多。实际上陆战的失败。才是清政府最后乞和的主要原因。
洋务运动中。清政府虽然引进或者仿造了不少西方枪炮。并逐步以西式操典训练清军。不过并没有从根本军事制度上加以改变。没有参谋。不懂地图。没有近代后勤。因此清军实质上是装备了西方枪炮的古代军队而已。其战斗力提高有限。
在甲午战争爆发前。清军的主要对手是国内的农民起义军。问题并不是很严重。甲午战争以后。清军的缺点暴露无遗。在战场上一败再败。而且除了平壤之战清军勉强坚守了一天才撤退外。其他战斗清军没有一次能坚持一天以上。很多战斗更是一触即溃。
在整场甲午战争中。17万日军的战斗死亡只有区区1132人。战死率只有0.66%。更丢人的是在甲午战争中。日本缴获的弹药是消耗总数的数倍。清军的表现堪比稻草人。
而且要注意的是。甲午战争前期清政府投入的淮军、东北练军、湘军还是清朝上下战斗力比较强的部队。随着战争的进行。这些部队陆续损耗。清政府不得不大量招募新兵。匆匆投入战场。
清政府的特性又让它失去了唯一的取胜机会
甲午战争时。清政府唯一的取胜机会是坚决不投降。迁都内陆。然后发动全民抗战。由于日本军队数量有限。而中国国土辽阔。因此有一定机会以国力拖垮日本。
不过清政府是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无论是慈禧还是光绪都不愿意汉人督抚的权力进一步增加。以免威胁到自己的统治。相比之下。他们宁可向日本让步。毕竟割地赔款不会真正危及他们的统治。
其他观点:
甲午中日海战。清政府几乎没有胜利的可能性。总的来讲。当时的清政府。吏治腐败。内忧外患。国力不足。军队建设落后。极度缺乏备战打仗意识。也就是说。清王朝的社会经济和军事实力都落后于对手。因而。让蓄谋已久、准备充分、实力较强的日本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究其原因。可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舰艇装备落后。
清政府的舰艇整体势力弱于日本。当时。清政府海军军舰总数为78艘。总吨位为8万余吨;日本为31艘。总吨位为5.9万吨。
而且。清政府参战舰艇相对老化。船体结构不牢固。武器装备老旧。机动灵活性较差。
其次。战争准备不足。
其一。强军意识不足。1876—1888年。清政府海军整军备战的意识比较强。购进了不少先进战舰。但在1888年后。清政府建设、发展强大海军的计划裹足不前。导致军力落后。
而日舰则弹药充足。直到最后仍能强力炮击。
第三。管理教育缺失。
其二。专业人才缺乏。海军是专业化、技术化很强的军种。人才建设历来是海军发展的根本。甲午海战前。与日本相比。清政府的海军人才的教育培养处于较低水平——起步晚、质量差。
1855年。日本就在长崎等地创办海军传习所和多个海军操练所;1870年。日本兵部省号召“大办海军”。采取高、中、低培养相衔接。技战术合一。院校间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真正把提高海军军官的素质培养置于海军建设的头等地位。
其三。精神意志疲软。清政府与日本海军院校教育的基础课程大体相同。都是以学习西方的理工科知识为主。但在军人的战争精神、战斗意志的培育上。清政府不如日本。
综上诉述。在有着独特的时代背景的甲午海战中。清政府失败了。其原因既有主观上的。也有客观上的。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74345.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日本,清政府,甲午战争,清军,海军,甲午,光绪,战争,清朝,洋务运动
没想到大家都对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有胜利的可能性吗?说出你的看法?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我的回答。没有胜利的可能性。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在189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