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咱们先看看什么叫经济薄弱?简单的讲就是:穷。穷就是没钱。没钱还不好办?多印钱!这就用到初中知识了。通货膨胀。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摆在这里。只能生产出这些固定的商品。如果单凭多印钱。生产力不提升。还是生产这些产品。那只会造成商品价格上涨。而商品总数不会有什么改变。
从根上讲。所谓的经济薄弱是生产力水平低。生产不出来足够的商品。市场不繁荣。经济落后。没钱。穷。
经济薄弱的国家。生产力水平低。它生产机械设备的能力也低。譬如火车、汽车、船舶、车床、农机......这些东西生产的少。粮食、服装、日用品也自然会少。老百姓的日子过的会比较差。
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家再拿出很大一部分生产力去生产飞机、大炮、坦克、军舰......因为国家总的生产力是固定的。这必然导致老百姓的粮食、服装、日用品会进一步减少。日子会更难。
然后这个国家就会陷入两难的地步:
增加军品的生产。老百姓的日子会更难。很可能内部出问题。自己先崩塌了。增加民品的生产。战斗力下降。外部的敌人可能会打你。到时候打不过。还是完蛋。
军备竞赛一定是经济富裕的国家发动的。经济落后的国家没有选择权。经济落后的国家很吃亏。它只能被动接受。美国也正是通过这个办法拖垮苏联的。苏联的生产力落后于美国。但由于军备竞赛。它生产了大量不能吃、不能喝、不能穿的坦克、大炮。老百姓日子艰难。离心离德。最后国家崩盘。要是不搞。军备落后。还是勾引北约打他......没办法。
而且军备竞赛看着不起眼。其实是一件极其危险的事。军备竞赛约等于战争。无限的接近于战争。这里面的账很好算:通过军备竞赛。双方的军事实力很接近。不相上下。打一下胜负未可知。两家的真正差距不在战场上。在战场之外。经济好的国家老百姓过的日子好。经济坏的国家老百姓日子坏。但短期之内。军事实力是差不多的。还是当年苏联和美国的情况。
对于经济落后的一方而言。打。明显比不打合理。打一下。兴许能赢。打赢了。老百姓生活问题就好办了。不打。生产出这么多的导弹、炮弹、飞机、坦克、大炮......存在库里啥用没有。时间一长。自己家老百姓熬不住。麻烦就来了。
苏联为什么输了冷战?是因为他没敢打热战。不打。自己崩盘。打输了。还是崩盘。那就不如争取打赢。干一下了。
一战以前。德国和英法就展开了军备竞赛。攒了很多的武器。德国人比俄国人实在多了。那打吧。一战之前。二战之前。德国都展开了军备竞赛。也都是一算计还是打更合理。再拖一阵子。自己变成劣势了。
但问题是两次世界大战。德国也都输了。
德国、日本当年的经济跟美国、英国比还是不行。德国、日本都展开军备竞赛。也都在有一定实力的时候主动开战。但最后。美国、英国还是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打赢战争。你生产20艘航母。我生产150艘。你怎么跟我打?
军备竞赛对于经济差、生产力水平低的一方而言几乎就是死棋。
从一战开始。就是美国在主导这个世界的走向。他经济上、生产力上占绝对优势。然后压迫经济不如他、生产力不如他的国家进行军备竞赛。这些国家只能被动接受。跟他赛。参加了军备竞赛。即便是落后的一方算明白账。下决心打。最后还是输。不打。生产一堆没用的武器。老百姓没饭吃。还是输。
面对军备竞赛。落后的大国怎么接都是凶多吉少。但还有另外一个选择:不接。所以很多国家都要追求:核弹。不惜代价的获得核弹。就有了安全保障。别人不敢把你往死路逼。这样会有条件去发展经济。战争虽然打不起来。但往往要面对经济发达对手的封锁。想发展起经济也是非常的艰难。还得再走另外一条路:忍耐!
一战、二战、冷战之前。往往给人感觉是德国、苏联先扩军的。先搞军备竞赛的。这不对。美国虽然没先生产武器装备。没先动员部队。但他强大的经济实力、生产力摆在那。就是威胁。然后他不断释放威胁信息。逼其他国家先扩军。先打。等真打起来。他再扩军也来得及。
德国在欧洲打。日本在亚洲打。都是看出来与美国必有一战。美国必然要向欧洲、亚洲下手。
军备竞赛这个事经济落后的大国本身说了不算。道理都明白。应该先发展自己的经济。但经济发达的大国不会让你好过。他会主动逼你竞赛。这就有两个大的选择:
A:不参与。保持最低限度的自卫能力。这要面临几十年的打压。要卧薪尝胆。要忍耐。等待机会。
B:参与。这就又会有两个结果:
B-1:竞赛到一定程度。有了一定的战斗力。开打。容易输。就像德国。
B-2:一直不打。最后把自己拖死。就像苏联。
其他观点:
要从两方面看。如果经济薄弱的大国面临被侵略的威胁。那么军备竞赛是有意义的。有利于加强军事实力。保卫国家。因为一旦打仗。经济发展成果就没有了。老百姓也就穷了。
但如果世界总体氛围是和平的。只是由于国家领导人误判局势才搞军备竞赛。那么是没有意义的。大量资金投入军工领域。老百姓生活水平长期难以改善。最终只会把自己拖垮。苏联当年和美国搞军备竞赛。一跃成为第二大军事体。有什么用?莫斯科老百姓要排队买面包。国家搞的坦克飞机最终进入坟场。国家也被拖垮。因此没有什么意义。
对于经济薄弱的大国。在非必要环境下。只有积极发展自身。顺应时代潮流。解决自己发展道路上的问题才是正确选择。经济发展好了。也会为国防事业提供充足资金。这才是良性循环。
其他观点:
20世纪后半叶。世界关系主要围绕美苏争霸展开。在长达数十年的冷战期间。美苏双方都希望能保持对对手是军事威胁。占据军事上风。这种情况下。双方进行了长期的军事竞赛。最后美国搞了一个太空战的虚假计策。将苏联拖垮。造成苏联解体。
美苏军事竞赛的结果最终由美国胜出。而苏联解体。从经济情况看。苏联虽然是比美国弱一些。但是二战之后的苏联绝对是一个经济强国。世界苏联排行第二。有如此经济实力的国家。最终也会被军事竞赛拖垮。那么对于一个经济薄弱的大国。搞军备竞赛是否还有意义?
首先需要明白军事竞赛的意义。国家之间进行军事竞赛。无非是想保持自己的军事威慑。避免被其它国家远远甩在后面。也避免主权受到威胁。然而要达到这样的目的。从来都不是只有军事竞赛一条路。
搞军事竞赛不如选择良将。自古决定战场胜负之路的因素很多。但是最关键的一定是人。不是武器。春秋战国时期。燕昭王选用乐毅。以疲弱的国力。打败强大的、富裕的齐国。一举攻下了齐国70余座城池。齐国濒临灭亡。
选人用将的意义远远高于军事竞赛。新中国刚刚成立之后。国家百废待兴。国内的经济基础还很薄弱。抗美援朝战争中国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是这场战争中美之间的武器差距也比较明显。尤其在海军和空军方面。造成了很多牺牲。从国际形势来说。美国与中国的敌对关系将不会短时间消除。中国必须在军事上保持自己的威慑。
毛主席考虑到中国要想保持独立。不成为附庸。就一定要有自己的战略威慑。然而如大力发展军事装备。势必会让中国的经济发展受到影响。面对这种困境毛主席决定选择良将。
毛主席选择的良将正是钱学森。当毛主席将自己的战略思考告诉钱学森后。钱学森很敬佩毛主席的远见。同时提出了他自己的看法。钱学森认为:中国的武器装备与世界顶尖强国差距非常大。武器必须发展。但是中国底子薄。经济基础若。在常规武器方面由于西方国家有上百年的研究基础。中国若要达到他们的水平。需要投入极大的代价。且效果不佳。相比之下核武器的研究。西方国家也只有一二十年的基础。大家的起跑线差距不大。中国若追赶也会更快。
毛主席听了钱学森的建议之后。非常认可钱学森的分析。下决心将国家的战略武器发展作为目标。重点发展“两弹一星”。后来的事实证明。毛主席和钱老的决策非常正确。这一决策不仅仅使中国保持了战略威慑。而且减少了发展武器对经济的影响。可谓一举多得。
故而。经济实力不强的时候。提高国家威慑的方法很多。毛主席选择用钱老这样的大才为将。发展战略武器。不通过军事竞赛也能达到战略威慑。这便是智慧。搞军事竞赛不如选择良将。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74352.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军备,苏联,经济,国家,美国,生产力,自己的,老百姓,中国,德国
没想到大家都对对于一个经济薄弱的大国,搞军备竞赛是否还有意义?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咱们先看看什么叫经济薄弱?简单的讲就是:穷。穷就是没钱。没钱还不好办?多印钱!这就用到初中知识了。通货膨胀。一个国家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