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在中国的文化地域上。通常以秦岭—淮河一线并称。称为中国南北分界线。
长城南北是中国的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分界线。很巧合的是。这与年降雨量400毫米等降雨线十分吻合。农耕民族已经扩张到适宜农耕的边缘极限了。可我们沿着中国的山川地理往南走。中国还有一条年等降雨量800毫米的一条线。这就是秦岭淮河一线。
(秦岭淮河一线的中国南北分区)
在中国的文化地图上。秦岭淮河一线确实犹如一个长城一般。将中国南北分割成两个截然不同的文化地域。
对于山川形势与文化的关系。秦岭多少会让人们产生一些联想。毕竟在古代生产力不发达。交通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的障碍。秦岭作为一个绵延几千公里的山脉。阻碍了南北人们的沟通交流。仅限的几个山间古道。都成为了军事关隘。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秦岭都是作为地域割据的屏障。几千年发展下来。以秦岭为分界线。反映到交通日益发达、便捷的今天。秦岭以南的西南官话与中原官话泾渭分明。民众习俗也是各不相同。
(秦岭:中原官话与西南官话)
可是。淮河流域却是与华北平原一样。一马平川。他却如何也形成了与秦岭一样的文化区隔地理要素呢?
这一片区域的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人文特色。与南北皆有不同。甚至于当地人们的区域认知也迥异于中国其他地区。这地方的人们对于方圆数十里的乡村城镇认为是十里八乡的同类。除此之外。都是可以侵夺的外人。以此为分界。他们称北方“北侉子”。称南方“南蛮子”。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先从一个小事情说起。
1862年4月8日。上海的第十六铺码头人山人海。几乎整个上海的达官显贵都来到了码头。整个码头张灯结彩。人们翘首以盼。等待着几艘挂着英国旗帜的火轮船靠岸。
当时李秀成大军经略江浙。30多万大军分12路逼近上海。杭州、苏州都已经被太平军夺占了。很多大地主、大商人都跑到了上海来避难。如果上海又要被太平军夺去。他们就没有立锥之地了。所以他们拼凑了七十万两白银。与翰林大学士李鸿章商议。请他带兵来保卫上海城厢。此刻。他们正敲锣打鼓。站在码头上。迎接他们的保护神。
可是。当人们看到下船的那些士兵时。却不由得失望起来。这些人哪像王者之师的样子呢?只见他们衣衫褴褛、肮脏不堪、行伍不整、邋里邋遢。由于长时间呆在船上。还浑身散发着一股酸臭味。这样一帮叫花子军队。他们能保卫上海吗?
(淮军初到上海)
这支军队就是淮军。在晚清历史上声名显赫。李鸿章就是依靠淮军发家。成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可为什么这只军队的初次亮相。竟然是这样粗鄙不堪呢?这就不得不说到江淮地区的经济现状了。在古代。有一句“好男不当兵”的古话。如果生活能够过得去。谁又愿意在乱世当兵吃粮呢?这都是因为淮河流域的长期的经济条件困顿所致。
江淮流域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商朝时期就有大军征伐的记载。这里还出土了周朝时代的谷粒。在中国历史的上半段。这里一直都是物产丰富的地区。有一句话说“走千过万。比不上淮河两岸”。
可是。随着黄河上游水土流失加重。黄河的含泥量越来越高。不断淤积的河床。使得黄河的河道越来越不稳定。淮河的支流与黄河距离太近。在黄河的一次改道中。终于“夺淮入海”。
黄河侵夺淮河的入海口。看似没什么。可是时间久了。就出现了问题。因为黄河的含泥量高。淮河也慢慢淤积了。原本河道无法使用。黄河倒是潇洒。掉头北上。留下了淮河在那里。形成了排泄洪水不畅的“黄泛区”。
(黄河历史上经常改道)
江淮地区。多数都属于“黄泛区”。
由于排水不畅。人们只能用地下水来灌溉。时间久了。水里的矿物质使得土地盐碱化。土地物产减低。这里不再是富饶的地区了。成为贫困地区。
这还没完。由于黄泛区都是水网密布。原来的道路系统也被摧毁了。商业因此也逐渐衰落下来。所以。这片地区。就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快速经济衰落下去。
物资贫乏的现状。使得人们的生存格外不易。人们为了争夺不多的生存资源。争勇斗狠。民风变得极为彪悍。为了更好的参与斗争。这里的生活方式逐渐封建化、蛮族化。成为中国最好的兵源地之一。捻军、淮军。都是以这片地区的青壮为主体组建的军队。往前数。还有朱元璋时的淮西军。都是数一数二的精锐。
生活方式封建化的特点。使得人们的地域认同很窄。只认十里八乡是同类。所以。不管是北方的势力还是南方的势力。甚至是外国势力。在这里都不好使。北方来了。赶北方;南方来了。赶南方;洋人来了。打洋人。桀骜不驯的地区人文特特征。与这片地区的经济基础相关度很高。
(当地民风彪悍异常)
所以。这片地区被称为中国文化的阻隔器。北方文化南下。南方文化北上。都在这里被挡住了。因此。淮河流域就以广阔平坦的地形。与秦岭一道。成为了中国南北文化的分界线。
在地理意义上。主要是军事地理。中国自从完成北方的河南、河北地区的整合后。就要对南部用兵。南方政权想要获得自保。必然以天堑长江为主要阵地。淮河流域就成为了屏卫长江沿线各城镇的战略缓冲地。所以。历史上。有很多次决定历史走向的大战都是在江淮大地打的。一旦打赢了。就南北统一;一旦打输了。就要南北分治。
1000多年发展下来。这条线成为中国的军事地理、人文地理很有特点的分界线。新中国成立后。也意识到如果淮河水利不修。这里的经济状况就不会得到改善。经济状况得不到改善。民风风俗也得不到改善。这个地方依然是不融于任何一个地域文化的特殊存在。成为文明的阻隔器。
(新中国的淮河水利工程:利在千秋)
所以。新中国在淮河地区兴建了大量的水利设施。淮河治理已经初见规模成效。这里的物产开始逐渐丰富。只是千年以来形成的民俗习惯还需要时日去移风易俗。
其他观点:
秦岭淮河一线是我们中华大地上非常重要的一条地理分界线。由于该线南北两侧显著的自然差异。我们通常把秦岭淮河一线当做我国南北方的分界线。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
温带季风与亚热带季风分界线;
温带落叶阔叶林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分界线;
水田与旱地分界线;
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分界线。
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直接不同的人文特色:
农业发展:北方地区降水量少。所以大部分地区属于旱地。也就是东北地区一些水分条件好的地方可以种植水稻;南北方热量条件不同。所以可生长的水果也不同。南方生长需热量较高的香蕉、柑橘、甘蔗等而北方生长苹果、梨等;而且由于热量条件的差异。南北方农作物的熟制也不同。东北一年一熟。海南一年三熟。
饮食:北方多面食(东北一些地方大米较多)。南方多大米。比如说山西和陕西各种各样的面食让人眼花缭乱。但南方地区则多用稻米或糯米制成的食物;南方多用小碗盛饭菜。北方(尤其东北)菜量大到你怀疑人生。
建筑:南方聚落分散且多沿河分布。房屋墙体薄。屋顶坡度较陡。主要适应高温多雨的气候;而北方聚落多成片聚集分布。墙体较厚(东北地区有的的墙体厚一米)。主要为了适应严寒的冬季。
交通:北方地区降水少。河流有结冰期。所以水运不发达;南方多降水。河湖密布。水运发达。比如长江航运就非常发达。
穿衣上:这主要体现在冬季。由于北方地区冬季寒冷(0℃以下)。所以需要穿很厚的棉袄和羽绒服。尤其是在东北地区。寒冬腊月室外温度可达到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真的是里三层外三层裹得严严实实啥也看不出来。在那种环境下。所以人都会抛弃风度而选择温度!
其他观点: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 在北京月入14k,这种情况下要不要离职呢?
- 27岁:考研还是考公?该如何做出选择?
- 如何平衡自己的时间与陪伴孩子的时间?有哪些实用方法?
- 大专女生学前教育毕业一年多,有两家园工作经验想转行该咋办?
- 普通人怎样做才能挣到钱?有哪些途径和方法?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74990.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淮河,秦岭,黄河,分界线,中国,地区,都是,上海,北方地区,官话
没想到大家都对秦岭淮河神似长城,你怎么评价秦岭淮河一线地理意义与人文特色?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在中国的文化地域上。通常以秦岭—淮河一线并称。称为中国南北分界线。长城南北是中国的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分界线。很巧合的